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动人的世界史--我们的起源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畅销法兰西的科普读物,集科学与趣味于一身,法国最权威的天体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联合推出。一经上市引起轰动,热销20余万册。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读来通俗易懂。一颗闪亮的星星,一滴奔腾不息的海水,见证着这个世界的历史,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知识一些微不足道的火花。

内容推荐

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要到哪里去?这是唯一值得提出来的问题。一颗星星的闪亮,奔腾不息的海洋,一个女人的目光或一个婴儿的微笑……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寻找着答案。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有一个世界?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迄今为止,只有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答案。现在科学也形成了一种见解。这也许是这个世纪最重大的成果之一:从此以后它对我们的起源有了一种全面的阐述。它重新构成了世界的历史。

目录

序幕

第一幕 宇宙

第一场 混沌

第二场 宇宙的构成

第三场 地球

第二幕 生命

第一场 最初的浓汤

第二场 生命的构成

第三场 物种的爆发

第三幕 人类

第一场 非洲的摇篮

第二场 我们的祖先

第三场 人类的征服

尾声

试读章节

问:所以当您把天文望远镜对准宇宙的一个区域的时候,您观测的是它的历史上的一个时刻。

答:完全正确。天文望远镜是一种追溯时间的器械。历史学家们永远不可能凝视古代的罗马,天体物理学家们则相反地能够真正看到过去,观测天体在从前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看到了猎户座在罗马帝国末期时的星云。用肉眼都能看到的仙女座的星云,是一种200万年以前的形象。如果仙女座上的居民此刻在看我们整个行星,他们也有同样的时差:他们发现的是原始人的地球。

问: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夜晚观察的天空,我们看到的天体,这些不可胜数的恒星,这些星系都只是一些错觉,是一种过去的形象?

答:严格地说,人是永远不能看到世界的现状的。当我看您的时候,我看到的是1%微秒之前的您,这是从您到我的光所需要的时间。1%微秒,即使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觉察不到的,但在原子的范围里来说就很长了。不过人在这段时间里不会消失,所以我能够毫无风险地提出您始终在这儿的假设。对于太阳来说也同样如此:它在8分钟之内并未改变它的光的行程。我们在夜里用肉眼看到的、组成我们这个星系的恒星,也还是比较近的,但是用大功率的天文望远镜探测的遥远的天体就不一样了。我看到的120亿年前的类星体今天确实已经不再存在了。

问:那么还能看得更远、更早,直到这个著名的边界即大爆炸吗?

答:越是退向过去,宇宙就越是变得昏暗。在某个边界之外,光就不可能到达我们这里了。与这条边界相对应的是一个温度约为3000℃的时期。在约定的大爆炸的时钟上,宇宙已经有大约30万年了。◎大爆炸的证据

问:大爆炸还是非常抽象的。人们甚至会考虑它是否真有其事,是否纯属科学家们想象的结果。

答:像任何科学理论一样,大爆炸的理论基础既是一切观测的结果,也是一个能从这些观测中得出数值的数学体系(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种理论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已经正确地预言了一些观测的结果,这些预言已经得到了证实。这就证明了大爆炸不仅是科学家们想象的产物,而且触及了世界的现实。  

问:不错。可是不能看到它,又怎么能描绘它呢?

答:人们可以看到它的许多表现。大约1930年,一位美国科学家埃德温·哈勃证实,所有的星系正在彼此远离,而彼此远离的速度是与它们的距离成比例的。有点像一块放在炉子上的布丁:随着它的膨胀,所有的葡萄就相互分开了。这种称之为宇宙膨胀的全部星系的运动,连速度都得到了证实,即每秒一万多公里。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种膨胀表明宇宙在逐渐冷却。它目前的温度约为绝对3度,即摄氏270度。而这种冷却大约从150亿年前就开始。

P023-024

序言

我们现在要读的是一本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感到兴趣的书。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世界是怎么回事?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些看似幼稚,其实在文学作品、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时时出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不错,各种宗教对此有过形形色色的说法,其中有些并非迷信,而是或多或少与人类起源有关的传说,但毕竟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难以置信。哲学也作过种种假设,可是关于精神和物质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说又过于深奥和玄妙。相比之下,只有科学提供的答案最为可靠,因为科学研究的都是观察到的现象,即使是合理的推论,也必须要有事实的验证才能成立。

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也就是纪元第三个一千年的时候,人类更是前所未有的需要解答这些问题。因为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已不愁温饱,对自身以外的事情就更为关心;另一方面主要是科学发展的速度和地球环境的变化,在迫使人类面对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短短的一百来年,我们就从电话、天文望远镜、电视发展到互联网络,早就超出了祖先关于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梦想,再发展下去会怎么样呢?与科学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恶化、臭氧层的空洞、地球气温的升高,人类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

然而要回答宇宙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需要涉及多少学科啊!人类的文明史虽然短暂,科学却已经分门别类,发展得非常复杂了。所谓隔行如隔山,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课题,都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只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才在想象中把各门学科结合在一起。因此即使每门学科的专家都来仔细地解释,绝大部分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和无法理解,我想这方面迄今为止没有一本理想的科普读物的原因就在于此。

读者手里的这本书可以说解决了这个难题。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书中采取由作者之一多米尼克·西莫内与三位最权威的科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于贝尔·雷弗、生物学家诺埃尔·德·罗斯内和古人类学教授伊夫·科佩恩进行问答的形式,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尤其是回答了读者们会自然而然地提出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类既天真又普遍的问题。因此全书看起来既浑然一体又通俗易懂,在科普读物的撰写和出版方面称得上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成功尝试。

我们的宇宙从诞生至今已有150亿年的历史了。从宇宙的演变到生命的进化,总的来说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产生既是无数巧合的偶然产物,又是进化规律的必然结果。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的身上带有宇宙诞生之初的基因,它们在地球毁灭之后,最终都将回到宇宙中去。但是作为种族的人类能否在宇宙中生存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人类本身。人类处于宇宙演变的最末端,与整个演变过程相比微不足道;然而人类又是这个漫长过程的最进化的生命,具有认识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现在人类的历史才刚刚开始。无论人类起源于地球上的什么地方,我们都有共同的祖先,我们是只顾自己的私利,用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耗尽资源乃至核子战争来毁灭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呢,还是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利用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智慧,走向无限美好的未来呢?相信读者在看了这本书以后,一定会在解决疑问和引起遐想的同时,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本书出版后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印数达二十余万册,并成为1996、1997年的畅销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动人的世界史--我们的起源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于贝尔·雷弗//若埃尔·德·罗斯内//伊夫·科佩恩//多米尼克·西莫内
译者 吴岳添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49183
开本 32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1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P159.3-49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4
11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FUDAN UNIVERSITY PRESS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