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失业者
内容
编辑推荐

失业问题,无论在经济学或者社会学里,都是一个突出课题,列为学者们经常关注和持续研究的重点。本书就是这么一部描写失业者血汗故事的著作,体现了经济学者对社会弱者的支持。本书以大量的实证和案例阐述了失业与就业的基本理念,深入分析了中国现在的失业现象,并对失业者的生存方式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且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该书资料翔实、观点独到、逻辑严谨、分析深刻,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本书的特点是着重于摆事实、讲道理、想办法,通篇以实证和案例为主,通俗易懂。

首编讲就业和失业的基本理念,简明扼要;此编摆中国的失业现象,具体而有条理;特别是中编,对失业者群体进行素描,内有失业者的生存方式及其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绘出了一篇当代流民图。后编对治理失业的回顾和前瞻,提出“从GDP优先到就业优先”等诸多创建。

作者以经济学家应有的良心,捧着一大堆流露失业者血和汉的故事和呼喊,笔尖上也滴出了血和泪。

目录

序言 治理失业是人口大国的头等要务 戴园晨/1

缘起 失业,千言万语待细说/1

首编 失业的苦楚和就业的安乐

第1章 “就业是民生之本” /1

“民生之本”是“以人为本”的內核 /3

就业是国家大计 /7

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底线 /11

第2章 失业是民生之痛/17

失了业就失去了一切 /17

失业是贫富不均的最大症结 /22

失业的严重后果 /28

第3章 全球化的失业问题 /31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失业 /32

人类为失业流泪 /36

救助失业博得全球的关注 /41

次编 中国的失业现象

第4章 从“消灭失业”到打破“铁饭碗” /49

“消灭失业”在现阶段只是乌托邦 /49

打破“铁饭碗”势在必行 /52

失业率和失业人口的消长 /54

近年来就业和失业形势的演变 /57

第5章 中国失业的原因和特点/61

基本国情导致失业的严重性和长期性 /62

经济转型使失业越来越复杂 /65

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 /70

区域间的差异 /73

第6章 城市的待业、失业和半失业 /77

待业的新成长劳动力 /78

大批下岗的企业职工 /81

缺乏正常工作和稳定职业的半失业者 /86

第7章 农村的隐性失业和流动性就业/91

数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92

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失地农民 /96

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 /99

城乡会合的失业群体/103

第8章 大学生也加入失业群体/105

是摩擦性失业,还是结构性失业 /106

“知识失业”引起的反思 /111

大学生的失业生态 /113

中编 失业者群体素描

第9章 若干个案的警示 /121

“低保”的一封人民来信 /122

“讨生计”的一起“致死无过” /125

打工妹的两种选择 /129

学生打工的几种遭遇 /13l

农村富余劳动力漂向城镇 /134

第10章 失业者的生存方式/137

失业者的“活法” /138

非正规就业的非正规生存 /141

半失业者的生存方式 /145

失业者不平常的心理状态 /149

第11章 失业者的食、衣、住、行 /155

贫富生活的比较 /156

举国温饱中的向隅者 /159

“安得广厦千万间” /163

第12章 失业者的生、老、病、死 /169

失业者的生之不易 /169

失业者老了,谁来养 /173

失业者病了,怎么办 /177

失业者不同寻常的死因和死状 /181

第13章 职场的独特风景线/185

持久不衰的劳动力市场 /186

五花八门的“无意识”歧视/189

更加明显的城乡不平等 /192

人才市场的奇怪事 /195

市场外的复杂因素 /197

第14章 穷不失志和铤而走险 /201

求学有门,致富有路 /202

平凡中的优秀与崇高 /204

非法维权和自救式犯罪 /206

社会人士对失业者的感人支持 /211

后编 治理失业对策的回顾和前瞻

第15章 从GDP优先到就业优先/217

就业靠发展,而发展不等于扩大就业 /218

宏观调控要把就业放在首位 /221

失业者更应享有发展成果 /224

扩大就业,路在何方 /228

第16章 发展与就业必须兼顾 /231

适当保留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32

积极发展服务业、申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 /236

扩大就业是各类企业共同的社会责任 /242

第17章 城镇化要统筹城乡就业 /245

城镇化的进程取决于就业岗位的增加 /246

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50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54

第18章 市场化要促进职业流动/259

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260

搞活就业机制,促进职业流动 /264

工资——劳动力价格的效率与公平之争 /269

第19章 教育公平与职业培训 /273

教育公平是就业公平的治本之计 /274

义务教育免费是就业公平的底线 /277

高等教育的公平为穷人打通上升渠道 /282

当务之急是加强职业培训 /285

第20章 社会保障与政府作为 /289

推进社会保障 /290

倡导慈善事业 /300

政府责无旁贷/304

第21章 失业者也要自立自强 /307

择业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人生机遇/308

蓝领的巨大潜力 /311

从就业到创业是一个飞跃 /314

就业后的敬业和维权 /317

余话 力争实现“零失业家庭”式的全民就业 /321

试读章节

    打工妹的两种选择

农民进城务工的人群,原以女性居多,后来仍占“半边天”,其中又主要是青少年女性,俗称打工妹。她们大都文化不高,干的粗杂活,主要在服务业或工业。有的工作相对稳定,就了业;有的工作不太稳定,还是半失业或在失业边缘;有的转到另一种职业,操另一种行业,算是隐性就业或隐性失业。

2005年第21期的《南方人物周刊》,专辟“新生代民工的病与痛”一栏,主题是“20多年来,农民工的血汗劳动和低廉工资,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他们却由此受惠不多。”对这个“被忽视的中国奇迹的创造者”,列举几个“人物”典型,打工妹占了两席,很具典型性。

一位是打工妹蓝元梅。原来初次到城市打工,第一份工作着实让她领教了都市生存的残酷。那是2001年,刚刚16岁,她到深圳关外宝安的一家电子厂。“那时几乎天天上班,每天要工作12小时,忙的时候要通宵干,一个月才六七百元工资。”由于睡眠不足,上班打瞌睡,经常被焊锡的烙铁烫到手。一次生病,正是工厂赶货,请假不准,只允许打针休息几个小时。她想辞职,工厂不批。一年之后,换了一份工作;又工作了一年两个月,再换一份工作。本来,一个月生活费不到50元;现在,要花两三百元。省吃俭用,一年总要往家里寄上1万元左右,供弟弟念书,补贴家用。访问她的最后一段话是:“我们这一代人,会干农活的非常少了,大多数人都不想回去。但凭我们的实力在深圳定居又太难,大家对未来没有想得太多,只有走一步想一步。”这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来后的工作、生活和心态的写真。

另一位是性工作者小S。年初,18岁的小S还在湖南老家的一所技校念书,学费一学期要1000元,弟弟刚上初中,家里负担不起两个孩子念书,她就辍学了。小S的大哥在东莞打工,通过老乡,把她介绍到深圳一家工艺品厂。工作很辛苦,上的又是夜班,从晚上7点到早上7点。收入也不高,平时每个月七八百元。经常加班才能拿到1000元。做了约半年,小S开始托人打听。想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一个多月前,年长她几岁的老乡打电话给她,说做这个赚钱,也不算太累。小S犹豫了好几天,终于答应了。来到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健身俱乐部”上班,职业是性工作者。刚做这一行,觉得有点新鲜,但看那些姐姐们,一个个空虚得很。小S对记者说:“如果父母知道我在外面做这个,会打死我的。”记者问起今后打算,她答“不知道”,一脸茫然,表示这不是长久之计。入行还不到一个月的她说:“打算把今年做完,赚点钱,供弟弟念书,再开个店……”小S不能算就业,也不能算失业,这种非正规就业,已经不再罕见。

才放下这期《南方人物周刊》,随手捡到2005年7月15日的《新周刊》,封面是“中国欲望榜”5个大字。“欲望榜”?原来参照20世纪30年代《东方》杂志曾经做了一次“中国梦想”调查而来。这次调查的答案是:欲望更多的钱,有72.68%;环游全世界,有65.12%;中国世界第一,有54.09%;开名车,有48.50%;住别墅,有48.27%;博览群书,有45.23%;朋友遍天下,有44.39%;做老板,有37.03%;中大奖,有26.85%;交桃花运,有25.67%。还有其他,包括穿名牌、一切我说了算、想吃啥就吃啥、一夜情、变漂亮、留学、当大官、移民、嫁(娶)个有钱人、当明星,都在25%以下,直至不到3%。联想起,蓝元梅和小S她们会有什么欲望呢?可能不会太张扬和梦幻的。这期调查,在江西新干县,一个不穷不富的地方,30万人在2004年创造1.6亿元财政收入,只够在上海的紫园别墅买一套豪宅。问到你最理想的月收入是多少?17名被调查者中,10名的欲望值在800—1500元之间。这倒可能与一些失业者追求就业的欲望差不多。与物质欲望相比,新干县城的居民更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他们享受生活而不求奢华,追求时尚但顾及实际,勤劳而寡金,认命而不知足,在“中部崛起”的时代背景中,他们愿意接受改变。这些,与多数失业、求职者包括离土离乡的农民,肯定有很多的相通之处。

              P129-P131

序言

    治理失业是人口大国的头等要务

        戴园晨

这些年来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基尼系数达到0.4以上,或有人说比此更高,业已超越了警戒线。对于这种状况,有些人用库兹理茨涅倒U形曲线论证收入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间不可逆转的一个过程,认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产生马太效应——富有者更富有、贫困者更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我认为,对收入差距拉大无动于衷的这些主张、这些观点未免太冷酷无情了。

与这些主张相反,老朋友沈立人近年来连续推出《中国弱势群体》和《中国农民工》两本书之后,第三本《中国失业者》又接着问世。这三本书是一个系列,步步深入,面对当前社会的最底层,博得读者重视,表明世道自在人心。弱势群体是个大概念,内涵很广。农民工是其中一个特殊群体,颠沛流离,震动人心。相比之下,失业者无依无靠,更能引发同情和怜悯。

失业问题,无论在经济学或者社会学里,都是一个突出课题,列为学者们经常关注和持续研究的重点。我在10多年前接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采访时,他先提问“中国经济中什么问题最大?中国改革中什么问题最难?”我思索良久,回答说:“中国经济中就业的问题最大,改革中工资分配的改革最难。”于是循此思路,展开了对话。后来我得到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美国福特基金的资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与陈东琪合作,写了《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和收入》(上海远东出版社)。失业是历史现象和世界现象,而在中国更有其严峻性.原因是人口多、底子薄,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对称,供大于需的缺口甚巨。我们当时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面临的头号难题不是通货膨胀和价格结构调整,不是住房制度改革或其他问题,而是失业及其导致的收入差别问题。10多年过去了,国家对治理失业作了很大努力,但是问题仍旧存在,形势并未根本好转,并且随着农民进城,显得更加复杂和艰辛。沈立人写此书,适应了现实的迫切诉求。

这本书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著作,而是与前两本书一样,着重于摆事实、讲道理、想办法,通篇以实证、案例和数据为主,就实论虚,通俗易懂,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同时对专家也有触发。首编讲就业和失业的基本理念,简明扼要;次编摆中国的失业现象,具体而有条理。特别是中编,对失业者群体进行素描,內有失业者的生存方式以及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绘出了一篇当代流民图。“昔有东琪今立人,描绘生动而凄楚”。目的无他,只是引导人们正视现实,并相信党和政府能够把治理失业作为头等要务,坚持不懈,永续努力,不仅造福于失业者,也有利于国运的长治久安。后编对治理失业的回顾和前瞻,提出“从CDP优先到就业优先”。并联系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都把扩大就业贯彻始终,一些建议不乏创见,把实践经验推向前进。“余话”落脚到能否实现“零失业家庭”,也是从实践中来,并认为这是初步的全民就业,给人们以信心。

在这里我要作些补充的是,在我们国家里有一部分傍大款的地方政府官员,他们对民众疾苦漠不关心,天天看见而不当一回事。与这些官员相反,温家宝总理帮农民工讨工资是很得人心的。但这类事情存在已久,呼声不绝于耳,非得要等到温家宝总理出来说话才能解决,说明在我国存在着一种制度缺陷。温家宝总理当然是英明、清明的,但他日理万机,哪里能够什么事都了如指掌?单靠自上而下的监督,缺乏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那些傍大款的地方.宦员便会不顾群众死活,大举拆迁征地。廉价买断工龄,人为制造和增加失业大军。所以,我觉得制度建设也属于缓解失业问题的一个方面。失业者是一个庞大群体,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多了,就能促使某些官员从漠不关心转变为非常关心。区区陋见,不知道立人是否同意,更不知道社会有何反响。但既然有些愚见,也就当做野叟献曝,写了出来,供作参考。  沈立人的这三本书,体现了经济学界对社会弱者的支持。我也高兴地感到,温家宝总理提出“穷人经济学”后,我们的同行已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其实,不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实质上是穷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同样有些人文传统,经济学与人类关爱,并不限于舒尔茨一派。关怀弱者是人类良知的亮点,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欧文、傅立叶再到马克思、恩格斯,代代相递。到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社会,应当有进一步的弘扬。共同富裕,关键正在让穷人致富、弱者转强。这不排斥有所分工,经济学者为企业家策划、助其兴旺,同样有利于广大职工(如果是为其违法行为辩护,则如刘国光所指出,就走偏了)。

我和沈立人都是耄耋老人,风烛残年,所以笔耕不辍,有时还说些使人不爱听的话,无非本着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有所感触,直抒胸臆。只不过,精力渐衰,来日苦短。因此,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学者,在理论探索和对策思考中,不要忘记在经济蒸蒸日上的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失业者、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应当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共同过上全面小康的宽裕生活。

           2006年2月8日

           于北京拾弥斋

后记

    力争实现“零失业家庭”式的全民就业

本书写到这里,似乎要讲的话都讲了,但是总觉得话犹未尽。还要来点并非多余的闲话。

本书动笔于2005年9月1日,现在快到2006年的春节,前后4个多月。搁笔之前,猛然记起老舍的两句发人深省的遗言:“思索的时间长了,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这决定于思索什么?想到弱势群体,捧着一大堆流露他们血和汗的故事和呼喊,顺着笔尖淌下的正是他们的血和泪。

写了《中国弱势群体》和《中国农民工》后,难以息笔,正是由于中国弱势群体包含很多层面,除近10年来被人们一再提起的新兴农民工外,有人向我提出:“你丢掉了失业者,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不像农民工那样艰苦奋斗,但是衣食无着,比任何人群生活得更加困难。”唤醒了我,决定补写一本。

近两年,“底层”正在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从知识界、文艺界到大众媒体都能听到这个久已尘封的词汇。它蕴涵着诸如弱势群体、农民、下岗工人等特定的叙说对象,不同人士又有不同的估量。我们心中的底层,寄寓着明显的意识形态焦虑,伴随着贫困、苦楚和公平、正义以及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历史美学的难题。对此,令人怀念起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初次指出,“它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而存在的”,是一个前社会主义概念。从“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到“念念不忘底层”,有其继承和升华。

本书的构思,仍旧从三个角度:摆事实,讲道理,想办法。所不同的是,研讨失业现象和就业问题的专著已有不少,从国外到国內,这是一个恒久的课题,我的任务不在理性的梳理,重拾某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牙慧,在同行的小圈子里议论一番,而要走出学术领地,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审视这个当代的症结,给以关注,共谋对策,打开出路。所以在首编讲就业和失业的基本理念中,力戒空泛,着重解释了失业不仅表现在“城镇登记失业率”,那个4%—5%的数据会蒙人,却要从实际出发,面对没有登记的失业者,主要是更多的隐性失业者,又不限于城市,特别是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顺便说一句,“富余”两字易生错觉,不如“剩余”比较准确),也包括了农民工中的相当部分,他们游离于就业和失业的夹缝里,不少是半失业者。因此,在《中国农民工》的时间下限在2005年前几个月后,下半年继续存在和暴露的情况和问题就纳入对其跟踪的视野了。

重点还在摆事实,占绝大部分篇幅的次编和中编都以实证、案例和必要数据为主。几年来有所积累,用时則发现旧了,有更多更新的大量信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仍按原来体例,限于公开媒体,不在网上搜索(个别来自新华网),更把第一手见闻忍痛割爱。只是取舍煞费斟酌,转向适当中庸,不偏不倚,但不限于主流,“礼失而求诸野”。如在引用“幸福指数”即“快乐指数”后。不再述及“痛苦指数”,那会大煞风景;又如对某些喜讯暂且存疑,防止事后读者质疑(2006年第1期的《南方人物周刊》就有读者投书,题为《一个公民眼中的2005“五大谬言”》,讲的是:石油等行业已经形成基本竞争的格局,几乎没有一家是垄断的;要关心低收入者,也要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都转到越南去了;吉林石化爆炸后,不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目前中国不存在两极分化问题;房产品牌就应该是具有暴利)。令人联想:“尽信书不如无书”!

运用这些信息,在肯定伟大成就之余,偏重于揭示某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正面宣传已经充分,而“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相信大家分得清手指的多少。又因我在江苏工作,就地取材稍多,但是,不少情况又多从外地报刊透露。这也好,正如苏州、昆山有的领导人指出:尽管在天堂,也会有穷人。

这里,想到我们一批老年同志,出于关心民间疾苦的习惯,十分留意有关情况。一位姓崔的80多岁、重病在身的老朋友,原在省级综合部门工作,离休后以10多年功夫,搜集了近百万字的资料,学打电脑,呕心沥血,编出一本《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现状资料汇编》,分送别人,“以期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对照他的成果,我这本书反映的深广度是相对有限的。

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是为了想办法。应当相信在中央领导下。有关部门尽了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有决策、有部署、有实施。也有成效。这本书里也尽量有所述及,但是无须全面记录,而是从学界立场,作些进一步的寻求。后编的七章,从回顾到前瞻,旨在逐步完善。在从GDP优先到就业优先后,接着联系当前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提出都要结合扩大就业、促进扩大就业。还有一章讲教育,属于根本之计;一章讲社会保险,属于底线防护。多数建议不是独创,只是集思广益,樵夫献薪。

岁月匆匆。很快进入了2006年。这是“十五”辉煌谢幕、“十一五”锣鼓登场的继往开来之年,人们寄以厚望。拿到1月11日的《现代快报》,有一版是《59个电话说的都是百姓心里话》。除了住房交通、环境保护、治安执法、创业政策等问题外,在社会保障和看病就医两个问题上。见到几段:

陈先生(秦淮区居民):我夫妻双双下岗,一家交保险就需要600多元,孩子还要上学,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呼唤保险不要再涨了。

孙先生(鼓楼区居民):我1995年下岗,有30多年工龄,1975年参加工作,现在家每月拿100元,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我现在和儿子一起生活,儿子也没有工作。

杨先生(南京市大厂新华四村居民):买断工龄居民生活很困难,企业效益不好,我在2001年买断工龄,现在拿不到钱还要交养老保险等。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对此过问一下。

吴卫东(南京市大光路大光里6幢):我是企业内退人员,每月只拿200元生活费,我曾经到区劳动局上访,市劳动局仲裁,判败诉,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刘先生(河南民工):我在苏州吴江盛泽一工厂打工,厂里克扣员工工资,还拖欠我的工资,我都不清楚我的工资该拿多少。厂里还经常殴打员工,然后驱逐出厂,打110也没用,我们这里有很多厂都是这样的。还有未成年人打工,希望省两会代表委员关注此事。

张明生(南京市虹桥9号居民):我发现元旦以后医保药品大量削减,比如说眼药水只有两种在医保范围之內,以前有几十种,所有含片全部自费;医保费为何不增加?老百姓看病太贵,现在检查费都很高。

沈隆武(南京市南湖居民):医药费用涨价太快,希望从住院到出院的费用都能降下来,老百姓看病负担太高。

上面几位,不全是失业者,但在社会保障上都有问题,未得到解决。告诉我们,光是社会保障,并非万全之策。根本出路在就业,真是“民生之本”。就业的最终目标是人人有业即全民就业,现在还做不到。前几天有报道,江苏省昆山市原列“全国百强县”之首,现在又宣布为全国第一个“基本上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的地区。在大量介绍其成功经验中,发现一条是“三有”,包括每个家庭有人就业。其他地区也有过类似做法,叫做“零失业家庭”。这是除无劳动能力的家庭外,都要有所安排(但须防止搞偏,引起“假离婚”)。那么,一家生活有了基本来源,比拿“低保”和“失保”、“老保”要可靠得多。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现阶段全民就业的一种格式。

能否实现?怎样实现?使我深思还未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科技创新外有体制创新,在就业政策上也要创新。看来,今夜又将难眠。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06年1月12日

                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失业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立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27358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2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