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做最好的家长
内容
编辑推荐

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很普通,很一般,怎么教?”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本书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励志书。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子绝招,好家教能使普通孩子成才。

内容推荐

李镇西的教育具有魔力,长期担任班主任,对孩子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十分熟悉,他对青少年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有了长期的思考、探索和智慧,这都体现在作者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中。

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专著。作者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坚强意志的磨练、“代沟”的超越、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作者的女儿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父女问的许多苦恼、挫折都有普遍性,而作者和女儿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故事,形成一套良好的家教模式。作者女儿的优秀成才,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的孩子及其家长是极好的参照和提醒:也许你的孩子很平凡,但是,只要你有良好的家教方法,你与孩子共同努力,你的孩子就会脱颖而出,铸成大器!

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本书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励志书。

目录

【自序】 家长也是教育者

【引言】 让每一个家庭成为民主教育的摇篮

[手记一] 教育,与生命的诞生同步

取好教育的“提前量”

记载生命,记录教育

给孩子爱的启蒙教育

劳动最光荣

珍视孩子的第一句诗

珍藏趣事稚语中的纯真

[手记二] 怎样的长辈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孩子需要善良豁达的老人

外公用爱与尊重感染孩子

“保姆朋友老师”

女儿说:“我的偶像是外公!”

[手记三] 好习惯应该在小学阶段养成

宽容孩子的第一次挫折

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要在攀比中视孩子为“笨蛋”

把周末的欢乐还给孩子

熏陶孩子的书卷气

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

[手记四] 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学习习惯?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不要忽视学习计划

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

善于归纳整理学习资料

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

[手记五] 自信心是怎样找回来的?

如何面对孩子升学考试的惨败?

寻找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切入点

珍藏和放大孩子的光荣和自豪

和孩子一起回眸纯真岁月

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

[手记六] 鼓励孩子关心班集体

为集体服务并不是“吃亏”

给失败的孩子以奖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给当班干部的孩子以这样的指导

[手记七]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孩子的坚强意志是可以培养的

感受桑兰,感受张穆然

别太心疼孩子

为孩子的坚强而自豪

[手记八] 孩子,善良最美!

以帮助别人为快乐

“首先做一个善良的人!”

《爱的教育》:不朽的教育《圣经》

聆听苏霍姆林斯基讲《做人的故事》

真诚自然地爱身边的人

谁生活得更美好

把爱心献给无愧于享受爱的人

为远方的失学同龄人捐一份爱心

[手记九] 用尊重培养尊重

从细节处尊重

请尊重孩子应有的自由权利

教育孩子尊重老师

不妨和孩子一起“追星”

尊重普通的劳动者

[手记十] 孩子,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

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不把孩子当天才

做最好的自己

好成绩不是骂出来的

[手记十一] 请和孩子一起上网

家长也应该熟悉网络

大胆地鼓励孩子上网

别让孩子被网络淹没

[手记十二] 培养孩子的世界胸襟

如此“爱国”令人忧虑

不当狭隘而盲目排外的“爱国者”

把人类共同的文明价值播撒到孩子心里

做一个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手记十三] 坦然地对孩子“谈情说爱"

不必回避爱情的话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

把握爱情和友情的界限

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

[手记十四] 激励孩子战胜“中考恐惧症”

不要与孩子一起唉声叹气

家长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

为孩子寻找精神力量

把升学考试当作一笔财富

“感谢中考!”

[手记十五] 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

孩子该不该进重点班?

自己和自己比进步

多方寻找教育资源

“三不比”和“三比”

“我承受,我幸福”

[手记十六] 青春的宣言

打开青春

窗外

吹肥皂泡

写在15岁的边缘

[手记十七] 我教女儿写作文

从想象到文字

让女儿坚持写日记

决不在作文中说假话

指导女儿把作文写出新意

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

[手记十八] 让孩子尽可能“中国”一些

让孩子因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国画中的文化滋润

走进唐诗宋词

把孩子牵入历史情境中

让孩子亲近国学

[手记记十九] 如何面对和孩子的“战争”

懂一点儿童心理学

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勇于向孩子认错

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手记二十] 守望高三

以平常心面对高考

让孩子自己激励自己

尽量不要让孩子熬夜

把厚书读“薄”

别在竞争中丢失童心

学会守望

为人父母的幸福

【附录一】 李晴雁答问录

给初一小弟弟小妹妹的建议

高中阶段怎样安排学习和生活

【附录二】 初中生应该为将来做好哪些准备

【附录三】 给女儿的信

【附录四】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评介

【后记】  这样的生命是和谐的

试读章节

    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

“快乐”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培养应该培养的能力。但各种能力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不是吹拉弹唱的能力,而是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我一直对女儿说:“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那么在一个班集体中,就要让老师和同学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往往通过当班干部得以培养和锻炼。关于孩子做班干部,在一些家长中往往有两种不好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班干部吃亏,为别人做事却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班干部有好处,在升学时可以获得“保送”或“加分”的机会。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如果用这些观点来教育孩子那等于是在污染孩子的心灵。我认为,当班干部就是培养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晴雁因为年纪小,而且很胆小,再加上成绩也不是很好,所以小学一至四年级连小组长都没当过。到了五年级,因为我调到了成都石室中学,她也转学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学。纯粹是因为偶然的原因(比如她很守纪律,还有就是刚去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碰巧写得不错被老师在班上读了,于是便给大家形成了好印象,等等),去了一个月,居然被全班同学选为中队长!这可让晴雁紧张了好一阵子,因为她实在是胆小而腼腆,但我却鼓励她多多为同学做好事,在集体活动中抛头露面,直到最后毕业那一天,在全校代表毕业班的同学发表告别母校演说。虽然她当班干部的时间只有两年,也没有多大作为,但仍然获得了很大的锻炼。现在她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不错,不能不说是从当“中队长”开始逐步形成的。

“快乐”也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吃苦。说到吃苦,不少人就想到“磨难教育”,比如在假期参加各种各样的磨难教育夏令营或者把孩子送到乡下去呀等等,这些当然可以,但我更认为,这些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一种磨难,相反,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游戏,好玩呢!无论多么“苦”,他们都会想到反正总要回城里去总要回到家里的。而一回到家里,一切都回到了舒适状态。因此,这样的磨难教育,效果究竟有多大,我一直表示怀疑。我认为让孩子吃苦,应该是让孩子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需要战胜自己的毅力去做的事。比如,前面所说的,我要求女儿晚上洗碗,还有就是她读五年级开始,我不再用自行车送她,而让她每天坚持走路上学放学。

每天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他不喜欢但应该也必须去做的事,这就是最好的“磨难教育”!

就像洗一顿碗并不难,难的是每天都坚持洗碗一样,偶尔走路上学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天天都坚持走路上学,则需要毅力,需要战胜自己。晴雁读完小学四年级,我调动工作到了成都石室中学,晴雁自然也转学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学。我对晴雁说:“你大了,爸爸就不送你了。从现在开始,你每天上学放学都自己走路。”刚开始她有点不愿意,因为从家里到学校步行走快些需要20多分钟,走慢些需要半个小时,的确有些辛苦。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却一点都“不尊重”她,非要她步行上学放学不可。刚开始几天放学回家总要在我们面前叫苦,但慢慢地她理解我们了。

P048-049

序言

往往有这样的家长,第一天领着孩子入学,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给您就放心了!孩子犯了错误要打要骂随您,我决不袒护!”家长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绝对是真诚的。还有的家长,常常到学校向老师告孩子的状,“控诉”孩子在家里的种种“罪行”,末了往往说一句:“您帮帮我吧,我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

每当我遇到这样的家长时,我会为自己能被他们真诚信任而感动,但同时也会感到不安:如果家长仅仅用“托付”与“告状”与我“配合”,我的教育能够成功吗?我毫不怀疑这些家长对老师对学校教育的厚望,但这种“厚望”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忧虑的东西,这就是——同样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的失职。

是的,家长也是教育者!

每一届新生入学,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对家长们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气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完全一致——那就是你的孩子!”也正是在这第一次家长会上,我总要朗读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给家长们的一段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作为从教20多年的教师,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出类拔萃者——不仅仅是考上名牌大学,而且走上工作岗位后事业有成。但我从来不在任何场合说自己如何如何“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不是因为我谦虚,而是我清醒地知道: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因此,我对一些教师爱把自己班上考上大学的学生仅仅作为自己的教育成果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乃至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这首先要归功于其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者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现在提出素质教育,学校所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改革如果没有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曾有一位年轻教师对我说:“现在教育上种种弊端是明摆着的,我很想进行一些改革,但我怕呀!”我说:“怕什么呢?校长不是很支持你的工作吗?”他说:“我怕家长呀!我想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少给学生布置点作业,家长有意见;我想取消星期六的半天补课把时间还给学生,家长有意见;我想让学生每晚看《新闻联播》,家长有意见;我想叫学生每天吃完晚饭后洗一次碗,家长反对……”他的话让我沉思:是呀,教师是为孩子好,家长也为孩子好。可为什么这两个“为孩子好”竟然“打架”了呢?问题就出在这些家长不是教育者——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是他们对教育却一窍不通。

而我是幸运的。我的历届学生进校,我都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校访接待日、家校联系本等形式与我的“同事”——学生家长们探讨教育,不仅仅是探讨某一个孩子的具体教育,也探讨比较宏观的教育话题。尽管我绝大多数学生的家长的本职工作并非教师,但经过一学期或更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或多或少懂得教育了。面对孩子的成长能够自觉从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角度进行审视。我们有家长委员会,这个家长委员会绝不仅仅是帮班主任做一些琐碎的事儿,更多的时候是和我一起开会研究班上的工作。我的学生家长还常常出席我的班会,有时也来听我班上的课(不仅仅是我的课也包括其他老师的课),我的确常常情不自禁地把他们真当成我的同事了。这使得我所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来自学生家长的反对。因此,每当我的学生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或者我自己教育上获得了新的成果,我总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学生家长。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从人格上成为孩子的榜样,以无声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灵: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将不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而将孩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这样,他对孩子的期待就不仅仅是“出人头地” “光宗耀祖”,而是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来设计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明天;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学校教育改革和老师的工作,或者说,他将把学校教育工作也当作自己应该关心甚至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的分内事;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以教育者的眼光(而不仅仅是父母的眼光)去打量关注孩子,细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细小变化,并和孩子一道成长;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按照孩子的个性引导其成长使之最终成为最好的而又独一无二的“我”……

我的身份很特殊,因为我既是许多学生的老师,又是一个女儿的父亲。但我无论是教师还是父亲,我都是教育者。

正因为我这双重身份,让我比起非职业教师的家长来说,可能多了一些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所谓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我在做父亲之前就完全具备了,更多的是来自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子女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成长的过程。换句话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有一次,我到书店去买书,看到一位中年女士在找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当时书架上正有关于天才儿童培养的书,也有把残疾孩子培养成杰出人才的书,可她抽出这些书翻了翻便放下了。她叹息道: “我的孩子既不是神童,也不是残疾儿,谁来给我出主意,如何教育普通孩子呢?”

那一刻,我心里一动:我的女儿也是很普通的孩子,我和她的故事也许更能代表绝大多数普通孩子(既非天才又非残疾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特点。

我女儿的确很普通。200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在网上给女儿搞了一个她的“成长画传”。在序言中,我这样写道——

许多朋友都认为我最杰出的作品是我的畅销书《爱心与教育》,其实,他们不知道,在我的心目中,我最杰出的作品是我的女儿——晴雁。

之所以“杰出”并不是因为女儿是神童,不,她智力平平,从未参加过“奥赛班”什么的:而且,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她喜欢跳舞,但老师说她骨骼比较硬;她也喜欢画画,但老师说她没有什么培养前途;她更不会钢琴之类。总之,她的确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孩子中的一个。

但她当然不是弱智,她也有着和千千万万普通孩子一样的“中等智力”,更重要的,她和所有孩子一样,纯真,善良。

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而什么是快乐呢?我告诉女儿——

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瑕,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

“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十八年来,围绕这个理念,我和女儿之间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这些故事,既体现了女儿的成长,也折射出我的成长。

我女儿的确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所以,她的许多苦恼、挫折可能比较有代表性,而我和她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故事,可能会对和她一样普通的孩子及其家长有一些参考价值。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千。因为我回首女儿成长足迹的时候,也看到我由一个不会做父亲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还算受女儿认可的好父亲的经历。女儿在学习我,我也在学习女儿;我在教育女儿,女儿也在教育我;我在培养女儿,女儿也在培养我;我在成就女儿,女儿也在成就我;我让女儿成了好女儿,女儿让我成了好父亲。我们都在共同地完成着一门永无止境的功课:学会做人。我们还将继续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互相培养,互相成就。我给了女儿以生命,女儿则延续着我的青春,然后我们的生命和青春在成长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燃烧。

对一个孩子来说,合格的爸爸妈妈很重要;对一个民族来说,合格的父亲母亲更为重要,正如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后记

那几年,我独自一人在外求学时,一张我和女儿的合影一直陪伴着我。这张照片,是1997年春天我和我女儿在新都公园里照的。我把它镶嵌在小相框里,小相框一直矗立在我在宿舍的书桌上,照片里的女儿也就一直静静地注视着我读书。

学习之余,我每每和师兄师弟们聊起女儿的一些故事和趣事,他们受到感染的同时,建议我把我和女儿的故事写一本书。其实,这本书我早就想写了。早在2000年春天,我曾对女儿说:“晴雁,爸爸给你写一本书,作为给你的14岁生日礼物!”但因为忙,一直没有能够写成,竟然拖到了今天。

心里总觉得欠了女儿一笔债。

几年来,许多读者读了《爱心与教育》《心灵与诗》等拙著后,在感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我爱学生胜过了爱自己的女儿。有的读者就曾这样在来信中写道:“您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面对这样的“赞美”,我总是这样回答——

不,我并没有把一切献给学生,因为我同时深爱我的家人,朋友,特别是我用心培育了我的女儿。

在一些人看来,似乎一般成功的教师,往往同时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自己的孩子却不太优秀。

这也是一种偏见。事实上,我所认识的许多优秀的教育者,他们的子女也非常优秀。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在教育子女方面不成功,那就算不上真正的“优秀”,至少他的“优秀”不算完整。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可以无愧地说,我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些经验:作为一个家长,我同样可以无愧地说,我教育自己孩子也颇有心得(包括有益的教训)。我认为,把这些心得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是一件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

而且,我一直把女儿作为我的第一教育成果。

我的名片背后罗列着我的“主要作品”,是这样写的——

“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儿,数以千计合格的中学生,十多本受读者欢迎的著作。”

不少人曾问我:“你怎么把女儿列在首位?”

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得上我的女儿更值得我爱,并让我得意!”

是的,我永远为女儿而骄傲!

从她出生开始,我就给她写成长日记,一直写到她读小学。她读小学后,我虽然没有再写她的成长日记,但我常常随意记下她的一些趣事或对她来说值得纪念的时刻。她读中学后,我多次给她写信。这些信记录了我和她心灵的沟通,并见证了晴雁的成长。

这本记录我和女儿共同成长的书,记录了许多我和女儿共同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是我和我女儿用流淌的生命共同创作的,它当然和“家教”有关,但其意义绝不仅仅止于“家教”,它首先属于成长,属于生命。这样的成长是快乐的,这样的生命是和谐的。

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要真诚感谢漓江出版社的文龙玉老师!是她的热情与辛劳让无数读者得以分享我和女儿成长的快乐与和谐的生命。  

现在,女儿已经十八岁,但我仍然要说——

晴雁,爸爸愿意永远和你一起成长!

2006年3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做最好的家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36873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1
出版地 广西
233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