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全面反映郑九万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的长篇报告文学,省委书记习近平为该书作序。郑九万是新时期农村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楷模,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农村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也是我省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人民日报记者袁亚平两度进山,与郑九万多次长谈,并采访了众多村民和县、乡、村各级干部,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在这篇报告文学中,郑九万作为一个本色的、活生生的人得到了真实的还原。同时作者也揭示了在浙江这方热土上产生新时期楷模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动因。
序 习近平
引子 重访永嘉/1
第一章 我见大山/5
一 车行山野/7
二 初识山村/10
三 九间大屋/13
四 与郑九万拉家常/19
第二章 溪涧长流/29
一 弹棉老司/31
二 咬牙卖牛/35
三 为人硬气/39
四 高山红柿/43
五 麦饼充饥/48
六 全村祈祷/53
七 大山无语/57
第三章 风行千里/61
一 急送下山 /63
二 救命救命/67
三 有情有义/71
四 梦中自语/75
五 幸而转机/79
六 温州精神/85
七 喜极而泣/88
八 原本质朴/93
第四章 一路花果/97
一 关切至深/99
二 感动温州/102
三 本质内涵/107
四 心为种子/110
第五章 神游云天/115
一 百丈瀑/117
二 陶公洞/121
三 温州鼓词/124
四 楠溪船歌/128
五 红十三军/132
尾声 云峰渐近/145
后记/150
附录一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开展向郑九万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152
附录二 深入学习郑九万大力弘扬浙江精神/156
附录三 网友热议郑九万/163
附录四 温州市情介绍 /181
附录五 永嘉县情介绍 /185
沿着窄窄的山径,一步步向上走,到了半山腰,一座黑乎乎的老房子,就是郑九万的家。我随手掏出数码相机,镜头对准了:三问两层木结构,黑瓦板壁黄泥地。门壁上贴着宣传画,以红色的党旗为背景,上书“红色楠溪”,画面为革命老根据地县永嘉的美景新貌。
郑九万头戴黑色鸭舌帽,双鬓斑白,脸上皱纹深深,额头眉脚两颊沟壑纵横,完全是一副老农模样。他偶尔憨厚地一笑,口中毫光一闪,紧挨门牙,一边镶了两颗银牙。
郑九万今年五十五岁,大病初愈,脸色有些黄。他不善言辞,又不大会说普通话。一些北京来的记者采访他,他简单的回答都需要别人翻译。好在我是温州人,能直接与郑九万对话,有时我还客串一下翻译,说给别的记者听。
我走进屋细细打量,一问堂屋带厨房,左边立着一个菜橱,挨着一个小水池,伸出细细的自来水龙头,池边有木桶、塑料桶。右边靠着一张小圆桌,桌上挤几个红色绿色的塑料壳热水瓶,桌边一个木架子,上下搁着两个红色塑料的洗脸盆。塑料塑料塑料,全是最便宜的塑料制品。板壁上拉了一根绳,零零落落挂着毛巾。靠里便是灶台。整个堂屋连张大桌子都没有,一日三餐,一家人就分坐在小凳子小椅子上,各自拿了碗扒拉。
一间堆着农具,锄头,铁耙,风车,稻桶,石磨,木勺,七七八八。
一问便是郑九万的卧室。板壁和天棚糊着报纸,一层又一层,纸泛着黄,字迹斑斑驳驳,留下岁月的痕迹,而我看上去每个字都是清贫。
最醒目的是一张绛红色的架子床,左、右、后三面装围板,正面装垂花板,上面浮雕了几组人物,和合二仙、麒麟送子之类的吉祥图案。郑九万说,这是三十年前为了娶亲,自己到山上伐了杉木,又买了点木料,请了两个木匠,做了二三十工,才做成了这张床和衣橱,是家里的宝贝了。
我绕到木床的后边,居然是一道完全通天的隔墙,透风漏雨,仅用旧篾席和几块砖头遮挡。一股寒意直逼我的胸口,我无法想象朔风狂暴冬雪横飞时,这屋里会是怎样的情景。我们的老百姓真是苦惯了,能够忍受如此贫寒艰辛的生活。
女主人李金叶说自己的家:白天风扫地,夜里月当灯。P19-21
郑九万同志是农村党员干部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楷模,是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突出代表,是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
涓滴细流汇成江海,平凡作为彰显伟大。郑九万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中体现对党的赤胆忠心,在平凡中体现对群众的一片真情,在平凡中体现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在平凡的行为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深刻内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郑九万,爱民树风范,争做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责任。为时代抒情,为人民立传,则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义务。
报告文学《为民好书记郑九万》,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的源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郑九万,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基层党员干部。我们为为民好书记郑九万感动,也为《为民好书记郑九万》感动。
是为序。
在我今年的写作计划中,本没有这部书。
我那天在越野车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赶到永嘉的深山里,采访后九蜂村党支部书记郑九万。这时,我的手机收到一条信息,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黄亚洲发来的。要我采写一部报告文学,作为本省今年的重点作品。
老实说,我当时感到把握不大。
因为郑九万完全是深山里的老农,他不善言谈,更没有豪言壮语。他没有笔记,更没有发表文章之类。从文字记载这个角度,他属于空白。
点点滴滴,平平凡凡,那些生活琐事,那些日常记忆,构成了他五十五年的人生内容。
但,他真实,正气,仗义。他是真正的硬汉。
我在村里,县里,医院里,温州市里,采访了许许多多的人。我深深地感动了。
我撰写了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两篇长通讯《青山人云风涌动》、《长路带碧接天远》,在党中央机关报发表。
这样,我就有底气了。我决意为郑九万写一部书。
我没把他当做英雄来写,所以不是仰视,而是平视。
我更没把他当做救世主来写,所以不能神化,只能平民化。
不要拔高,力求一个本真的郑九万。
进人叙述,尽可能接近当地语言。而且,尽可能多融人些民风民俗。
完成全书初稿,有这种感觉,显得散,显得碎,显得平,难以环环相扣,缺少波澜起伏。但,自我安慰一番,还原生活,原本如此。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欣然为此书作序。这是对我的勉励,更是对作家们的厚爱和期望。习近平书记说,报告文学《为民好书记郑九万》,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的源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郑九万,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基层党员干部。我们为为民好书记郑九万感动,也为《为民好书记郑九万》感动。
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舒国增,闻知我创作此书,给予热情的帮助。
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已将此书作为一件头等要事来办,将此书列为重点选题,向省新闻出版局紧急补报。紧接着,作为交情深厚的朋友又毫不客气地催稿,逼得我夜以继日,把键盘敲得噼里啪啦。
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文学院也已将此书作为“文学解读浙江”重点作品。
我的第十二部书,在这种速度和力度的作用下,从构思状态旋即成型。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感动的年代。
而我,分明感到心底里的激动,惊涛拍岸,浪高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