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血色罂粟花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段被美丽外衣包裹的深重罪恶,一场充满智慧和血腥的生死斗争,一个来自现实生活的真实故事,一曲感天动地的缉毒壮歌。本书是张娅继《女记者眼中的戒毒者》之后的又一力作,主要讲述了女毒枭英子的故事。

内容推荐

女毒枭英子与青梅竹马的阿铁建立了一个贩毒集团。英子并不爱阿铁,而阿铁却在被捕后至死未供出她的名字。女毒枭最终爱上了一个男人,并把自己多年打下的江山交给了他,但这个男人只爱其财而不爱其人。女毒枭却心甘情愿地为他犬马奔走,横行金三角,一次次惊现中国大陆,制造惊天血案,直到被勐龙市禁毒支队长岩嘎抓捕。

目录

一、算命人痴迷神秘女

二、下黑手为情毒亲夫

三、苦命女异国落虎口

四、痴情郎为情丧黄泉

五、施女色巧技敛横财

六、骡子队招摇夸富贵

七、在逃犯亡命撞豪宅

八、美色男智取“马崩丁”

九、女老板冒死救马仔

十、设赌场套牢小干部

十一、黑吃黑美男遭败落

十二、金三角神秘马帮行

十三、发横财情迷夜总会

十四、阿麻坝虎口险逃身

十五、出阴招玉石藏白粉

十六、下猛药局长遇翻船

十七、落陷阱傀儡救浪子

十八、设绑架人质换马仔

十九、算命人饮弹情仇爱

二十、追逃犯空中拦截战

二十一、三卧底毒枭现真形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由于答应了阿强,英子不得不履行诺言。老刁不能再进她家的豪宅大院。但是,没有几天,英子便在阿麻坝郊外,给老刁买了一栋宅院,让他在那里静心养伤。她还派了两名男佣过去照顾老刁的生活起居。

这段日子,居住在豪宅中的英子因为习惯了从前老刁在身边时问寒问暖、知冷知热的日子,一时间感到寂寞难耐。

一个月后,见老刁的伤势好转。英子又开始伺机悄悄溜进了她给老刁买的宅子里,又一次开始了俩人情深意切、缠缠绵绵、儿女情长的日子……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很快,英子在外包养小男人老刁的桃色丑闻,在阿麻坝的大街小巷传得有声有色、纷纷扬扬。

当阿强耳闻老刁虽已被赶出了家门,可他还是靠阿妈养着,并且阿妈还是跟他不清不白的来往时,无名之火又一次在他胸中燃烧了起来。

一天,阿强怂恿弟弟阿蒙一起去见阿妈。哥俩进了阿妈的卧室,阿蒙按照哥哥之意,开口就说:“阿妈,那个老刁有哪样好,穷光蛋一个,你怎么就离不开他?他不就仗着比我老爸年轻、结实一点吗,其实,他有哪样好,在我们看来就像一条狗一样,一天到晚粘着你,肯定是看上了我们家的钱。”

英子一听,气得脸变了颜色,没有想到阿蒙这个在她眼里还算听话的儿子,也跟她作对。

这时,英子看见得意扬扬的阿强,一下子就明白了,一定又是这个小兔崽子教唆的。她对着他俩骂道:“小杂种,我辛辛苦苦养大了你们,你们倒好,开始教训起老子来了。老刁能帮我做生意、出主意,还能为我挣钱。可是我养着你们这群家伙,除了会大把地花老子的钱外,你们都为我干过什么?”

“阿妈,可是老爸和我们是一家人,而那个老刁是什么东西?”阿强顶了她一句。

“以后我的事不用你们管。你们还小,不懂得女人需要什么!我想要的,你老爸什么都给不了我!懂吗?”英子怒斥着儿子。

看见阿妈真动怒了,阿强、阿蒙不敢再吭声,悄悄溜出了她的房间。

和老刁偷偷摸摸往来的日子,实在令英子难以忍受。她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和这个男人朝夕相伴、共享富贵的生活,而不是现在这种不人不鬼的日子。

被赶出豪宅的老刁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每天躲在英子给他买的宅院里,等待着她的到来,一阵寻欢作乐之后,便又是一个人独自等待漫长而无聊的日子。那幢依山傍水的豪宅,常出现在老刁眼前。老刁心想:一定要尽早拥有这一切,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

为此,早日除掉六子,成了他俩不谋而合的共同心愿。

在一个英子给老刁投怀送抱的夜里,这个计划酿成了。

P21-22

序言

作为一名曾经战斗在禁毒一线的女记者,我创作的动机十分简单,那就是对禁毒将士们的深深敬意。

与女毒枭“结缘”,也许要追溯到许多年以前。那时警校毕业刚满十九岁的我,分到了公安局工作。报到的第一天,局长就将我派去抓捕一个女毒犯。

那个女毒犯身强体壮,要乘坐三天的长途车将她带回去,确实不是件容易事。沿途山高路险,别说看守所,就是派出所都找不到。我只能和女毒犯吃住在一起。客车晚上九点多钟停在了一个山凹子里,只能在路边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旅馆里过夜了。为了防止她逃跑,我不得不用手铐将她铐在了木头床杆上。

都说毒犯是亡命徒,首次执行任务的我,面对这个多次贩毒的女毒犯,心里十分紧张。为了在她面前表现得老练,我十分镇定地面对着她。她对我说道:“警官,你将手铐给我打开,我绝对不会跑的。”她用那双可怜巴巴的眼睛看着我,见我不理她。便开始苦苦地向我求情。见我还是不理她,她突然大叫了起来:“放开我!”她使劲地转动着那只戴着手铐的手腕,手铐在她的手上越来越紧。她号啕大哭了起来:“你看我的手都出血了。”就这样,她一直闹到了半夜两点多钟。我心想,看来今天她是不想让我休息了,我必须得“治一治”她了。于是,我一手按住她的一只脚,一手将她的手铐打开,然后,迅速将手铐铐在了她的脚上,再将另一头铐在床杆上。然后对她说道:“你的手疼,你的脚不疼吧。”听了我的话,她再也不吭声了。

此后的十年,我一直在边陲的警营里干着自己酷爱的职业。然而有一天,婚姻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将离开故土、离开战友,因为改行,我还将脱掉警服。记得交警服的那天,我流了一整夜的泪。虽然跟着爱人走到了首都北京,但我的心却久久地留在了故乡,留在了警营。

如今,北京在我的眼里已从陌生变得越来越熟悉。经过我和先生的共同打拼,我们也和首都人一样,拥有了自己的公寓、轿车,并能常常出人高级酒店、酒吧等娱乐场所,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这也许是我从前当警察时,从来没有想过的事。然而我却没有因为拥有了这一切而感到过快乐。恰恰相反,也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变得十分的空虚。这种困惑不时地困扰着我,令我时常感到烦躁不安。

一天,我接到一个北京女友给我的电话:“张娅,你是否认识海岩?《玉观音》里的安心好像在写你。”我说:“我不认识海岩,我不信这是真的!”女友说:“不信,你去买一本书看看。”于是,我便到书店买来看了。看完书后,我给女友去了个电话:“安心的经历跟我的经历确有相似之处,不过安心和毒犯有孩子,我可没有那么浪漫。另外,我到北京后,生活上也没有安心那么多的磨难,只是事业……”说到事业,我停了下来。不知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离开警营后内心的那种痛。

当有一天,我重返故里,亲眼目睹到一个警校的老同学因为追捕毒犯,从五米多高的房顶上跳下来,脚关节骨折,浑身伤痕累累;当有一天,我得知从前的一个战友带领几个同事,在原始森林里追捕毒犯,被手雷炸成重伤,我的心情就再也无法平静了。同行的几个缉毒警察,一个头部被炸伤,一个腿部被炸伤,好不容易到了一个最近的镇卫生所。卫生所条件简陋,只有一个医生和一名护士值班。其实我的这个战友知道自己的伤势很重,但为了让其他战友早上手术台,他拼命坚持着。终因失血过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我所看到的这一切,对我这个离开缉毒一线在首都生活工作了多年的人所产生的震动,不亚于发生了七级地震。从那一刻起,我便萌生了追踪采访缉毒警察的念头。我想写他们,我一定要写他们。决定一作出,我便开始实施漫长的采访计划。

重返警营,见到了昔日的战友,我又找回了自我。战友们讲的侦破跨国贩毒大案、智斗毒枭的精彩故事,令我着了迷。我发现我所接触过的缉毒警察,个个都像厚厚的书,他们的事迹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我,最终变成一种精神支撑着我,使得我从2000年至今连续五年,每年都要从北京到缉毒一线采访几个月时间。

在我动手写作《女记者眼中的戒毒者》及《血色罂粟花》之前,我采访了上百名吸毒人员,数十名毒犯、毒枭及马仔。同时采访了数起精彩的跨国缉毒大案。我也有幸接触了多年在这个行业运筹帷幄、出生入死的一批优秀领导及缉毒勇士:陈存仪、孙大虹、陈新民、董胜、王毅、王方荣、李登荣、明正彬、王孔林(公安边防总队)、顾克非、郭有兵、段文白、张国庆、段松、段如春、兰卫红、杨虎强、李晓波、孟科、黄卫民、周洪伟、王彩云、蒋明东、崔伟、邢冀云、汪军、王祖锐、闵勇进、陈韬、彭铮、王晓南、李锦环、黄启明、李钢、冯德武、梅盛斌、徐文惠、赵亚东、罗启东、罗玉和、李云辉、李绍荣、张红军、刘青林(边防武警)……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弘扬正气、抵御罪恶的人,才使得众多的人不被毒品侵扰,过着安宁、平静的生活。为了禁绝毒品,他们长年战斗在缉毒前沿,与毒魔们作着殊死搏斗,随时都有可能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200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召开布置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迅速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禁毒人民战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对毒品问题“人人喊打”的良好局面,坚决遏制毒品来源、毒品危害和新吸毒人员的滋生,牢牢掌握禁毒斗争的主动权,坚决夺取禁毒斗争的新胜利。

2005年8月25日,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被国务院授予“模范禁毒支队”荣誉称号。云南省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血色罂粟花》的创作,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完成的。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情节,是我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到的。以毒品源头金三角的女毒枭英子为首的贩毒集团,采取多种形式向我国境内贩毒,而我边境公安部门的禁毒英雄们,为了打好这场禁毒人民战争、禁止毒品流人,与其作着坚决的斗争。中外警方联手追踪、一线民警数次卧底,最终将贩毒集团彻底摧毁。

后记

如果将写作《女记者眼中的戒毒者》一书比喻为建造了一栋小房子的话,那么近日完成的《血色罂粟花》便像建造起了一栋高大的楼房。尽管楼房还不够完美,但经过我辛勤的耕耘,它总算耸立起来了。

文章完稿了,近年来在禁毒前沿采访时的情景却仍然会不断浮现在眼前。我清楚地记得,为了采访牛子被击毙的现场,我必须赶到一个偏远的县城。因为路途遥远而艰险,大理市公安局王毅局长给我派了车。可是我不愿意麻烦他,于是擅自作主,悄悄一个人乘坐客车从大理溜走,直到夜里一点钟才赶到目的地。

我下了客车才发现车子停在了这个县城的郊区,离公安局还有很长一段路。在这漆黑的夜里,紧紧围着我的黑压压的群山,像奇形怪状的猛兽,张着血盆大口向我扑来。我的心突然怦怦跳个不停。这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着实令人毛骨悚然。我慌张地盯着公路,期盼能打到一辆出租车。可是,我等了好久好久,除了偶有几只萤火虫从我眼前飞过,再没有看到一丝光亮。

我有些后悔不该闯到这里来,更后悔客车司机说要送我进城时,我谢绝了他。

为了壮胆,我用一只手使劲掐着另一只手,让疼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恰在这时,来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再一看司机,是个女的,于是我急忙向她招手。车子刚一停下,有些狼狈的我便慌忙跳了进去。

三轮摩托沿着颠簸的山路向前驶去,不知此女将我拉到何方?刚刚平静了片刻的心再次紧缩了起来。直到那个女司机将我拉进公安局大门时,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才终于平静了下来。

接待我的禁毒大队蔡大队长对我说:“您就是北京来的张记者,怎么这么晚才到?一个女同志,真胆大。万一遇上坏人,我们怎么交代?我们局长一直在值班室等你,刚刚才走。”

听到大队长亲切的问候,我有一种历尽千辛万苦,总算回到家的感觉。后来自然少不了遭到王毅局长及远在北京的我先生的狠狠责备。

然而,我没有白跑。我赶在了金三角马帮贩毒案余下的几名被判死刑的马仔(我书中的刀庆、巴三)临刑前,被判有期徒刑的罪犯(我书中的老果)投入监狱前,和他们面对面进行了交谈。同时我还走访了所有参与本案侦破的民警,得知侦破马帮贩毒案的整个过程。我听说有一个马仔是被骗出来的,来之前媳妇刚生了个儿子。不知为何,我突然有些同情起他来。为此我专门找禁毒大队的领导为那个马仔说情,看能不能帮那个刚出生的无辜孩子保住父亲。后来我回到北京,还专门打电话问过此事。禁毒大队的领导对我说,他们已经尽力了,但法律是无情的。那个马仔最终还是被执行了枪决。

一次从北京赶赴边境,正好搭上了临沧禁毒支队政委李登荣的越野车,途中有一段常年塌方的山路正在抢修。为了避开那段险路,他绕道而行,使得我没感觉到道路的艰险。可是采访结束后赶往大理的途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那段路。原本客车一个多小时就能走完的路,却颠簸了整整一夜。我有一种五脏六腑被洗劫一空的感觉,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然心惊肉跳。

云南省禁毒局英雄局长陈新民建议我说:“小张,要写出好作品,最好走到缉毒前沿,走到境外,去寻找真实的写作源泉……”于是,我大胆提出了到境外体验生活的设想。这一提议,立刻遭到了八方亲友的极力反对。就连在我心目中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老父亲,都为我捏了一把冷汗。最终我在临沧市公安局王方荣副局长和禁毒支队李登荣政委的支持下,顺利地实现了这一愿望。

还有一次从北京出发时,我就感觉很不舒服。一贯精力充沛的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工作还没有结束,我的病情便加重了,无奈我只好飞回北京手术急救,老父老母吓得半死,我也差点丢了性命。

为了写作,女儿刚满三岁,我便不得不扔下她出远门去采访。我常常在遥远的边陲接到女儿伤心地哭着给我打来的电话:“妈妈,我想你,你在哪里?你回来吧,别写书了行吗?”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女儿在北京被导演选中,让我带她去考试,导演见我女儿的第一句话就是:“小朋友,你先给我哭一场看看。家长可以帮忙让孩子哭出来。”

为了让女儿哭,我给女儿讲了许多悲伤的故事,可是她就是哭不出来。女儿焦急地对我说:“妈妈,我哭不出来怎么办?”于是我对她说:“妈妈就要上飞机了,又要出远门采访了……”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便“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的眼泪也像断了线的珠子,再也止不住。那一刻,我想对女儿说:“女儿,妈妈对不起你……”

《血色罂粟花》一书经过数十个月的采访、构思,四个多月的写作,终于完稿了。

在这里,我要感谢曾经帮助并给予我鼓励的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陈存仪同志,公安部刑侦局局长何挺同志,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张鸣起夫妇,云南省副省长、省禁毒委主任李汉柏同志,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省禁毒委秘书长孙大虹同志,云南省禁毒局陈新民副局长,云南省公安厅警令部李明副主任,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编导寒冰同志,公安部群众出版社袁国清主任、韩晋主任、冯京瑶编辑、孟雪婵女士,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徐剑主任(一级作家),国务院信访局刘智刚同志,中纺粮油进出口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汪京丽女士,云南省大理学院王毅书记,大理学院李翔副院长,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刘挈希副局长,原云南省临沧地委马林副书记,公安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刘正华先生,法制日报社记者刘爱君。

同时,我要特别感谢在我采访过程中,为我收集素材、体验生活提供方便,并给予我热情帮助、令我无法忘怀的云南省大理市公安局王毅局长,原临沧市公安局王方荣副局长(兼禁毒支队队长)、禁毒支队李登荣政委,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情报处王孔林处长,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孟科、看守所林红,大理市永平县公安局李绍荣副局长、办公室蔡继毅主任、禁毒大队张红军中队长,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周洪伟局长、禁毒大队王彩云大队长,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崔伟处长、蒋明东处长,保山市公安局明正彬副局长、禁毒支队张国庆支队长,思茅市公安局郭有兵副局长,墨江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冯德武大队长,德宏洲潞西公安局张宏生副政委、闵勇进副局长,昆明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顾克非支队长、阮昆安政委、贺鸿滨主任。同时感谢那些如今还战斗在秘密战线,为我提供过素材的无名英雄们。

特别感谢我书中刻画的岩嘎支队长及王义荣局长的原型:王方荣、李登荣、王毅、明正彬、周洪伟、王彩云、李绍荣、张红军、张国庆等禁毒英雄,公安部禁毒局陈副局长的原型:陈存仪,D省公安厅禁毒处江处长的原型:崔伟、蒋明东等。

特别感谢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的武警官兵们。

感谢曾经读过我的作品,现仍然在关注并期待我的新作品出版的读者朋友们。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鼓励、帮助及支持我的先生、女儿以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感谢一生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我最敬爱的父母亲,他们从小对我的教诲“妖不胜德,邪不伐正”使我终生受益。

2005年12月于北京完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血色罂粟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36941
开本 32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3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