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伊朗印象(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王蒙新书《伊朗印象》汇王蒙特有的风趣文风,宽广的国际视角,大众关注的话题于一体。在作者温和睿智而又不乏激情的文字中,体现出当代文化人对世界文明和多元文化的深度思考。

全书记录了作者在2006年冬访问伊朗期间的所见、所感、所思。图文并茂,展现了伊朗的古老文明和多彩文化,从历史文化到自然风光、从文学作品到书法艺术、从工艺建筑到电影美食……可以让读者从历史和现实的细节中充分领略伊朗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著名作家王蒙的新书《伊朗印象》,记录了作者2006年冬访问伊朗期间的所见、所感、所思,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伊朗的古老文明和多彩文化。本书文字优美,将会使更多的中国读者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伊朗,将是中国人民了解伊朗历史、文化的一部重要作品。

目录

一、比历史还要古老

二、永远的哈菲兹

三、工艺的天堂

四、活泼开朗的伊朗人

五、似曾相识的德黑兰

六、伊朗知识界一瞥

七、文化的珍重

八、寥落古行宫

九、伊玛目广场

十、在伊斯法罕看电影

十一、天堂里的孩子

十二、中东第一“排”

十三、主张文明对话的前总统哈塔米

十四、生活方式

试读章节

在伊朗旅行,你会看到许多旅游点的说明书上、旅游商品的包装袋上写着一句话:“比历史还要古老。”(More ancient than history.)这句话实在是太美了。

没有做太认真的研究,我已经感觉到了这句话的美丽和分量。波斯、大月氏、安息、大食,单就这些名称已经令人陶醉,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了。

尤其是波斯。文革中,在新疆,我读到了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鲁拜集》。我读的是乌兹别克语的手抄本。而新疆那边,对“鲁拜”这种类似“绝句”的形式,一般是译作“某巴依”的。

精神生活荒漠化的时刻,得以背诵赏玩一千年以前的波斯律诗,这是缘分,这是神交,这是上苍的安排。我曾经将其中一首“空闲的时候要多读快乐的书/不要让忧郁的青草任意生长/痛饮一杯吧,还是要去饮酒/哪怕死亡的阴影已经临近”,改译作中国古典的五绝: “无事须寻欢,有生莫断肠,遣怀书共酒,何问寿与殇?”我也到处背诵另外两首——《我们是世界的希望和果实》与《在蓝宝石一样的天穹之下》。

我是这样翻译前一首诗的:

我们是世界的希望和果实,

我们是智慧的眼珠的黑眸子,

如果把偌大的宇宙比喻成一个指环,

无疑我们就是镶在上面的颗颗宝石。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写的中篇小说《鹰谷》里,我曾经写到这一首诗:

……我读过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郭老把“柔巴依”译作“鲁拜”,把欧玛尔·海亚姆译作莪默·迦谟。我还一知半解地翻阅过那位波斯中世纪诗人赖以扬名的诗作的英译本。英译本是住在旧金山的一位美国朋友送给我的。郭译显然是根据英译本进行的,但奇怪的是,我接触过并部分抄录过的乌兹别克文译本与英译本根本无法相参照,二者有某些相似的情绪、意象和比喻,却找不到一句相通。特别是图尔迪给我念的那首少年意气、才如江河贯地的诗篇,在前两个译本中根本没有影迹。

一九八○年,我曾经在国外的一个作家们联欢聚会的场合用乌兹别克语朗诵了那首诗:……我们是智慧之眼的黑眸子/若把偌大的宇宙视如指环……

一个土耳其诗人狂喜地告诉我,他全部听懂了。

而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地球上的哪一条纬线与经线的交叉点,祖国的哪一块光明而又奇妙的地面,我还是常常觉得若有所恋,若有所失,若有所忆,若有所思……

早在两年前,我已经获得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文化部长的邀请,要我去参加该国的图书节,由于我方的一些原因,未能成行。终于,在二○○六年十二月七日,我到达了德黑兰。德黑兰这个名字也是沉甸甸的,我想起了二战中的德黑兰会议。我想起围绕着这个地名有过和正在有的多少风云变幻。

而且有些朋友,至今称赞我访问伊朗的“勇敢”,这个关于“勇敢”的说法里,其实透露了对于伊朗的不了解,乃至于偏见,透露了某些西方媒体的宣传的力量。

事实并非如此。

设拉子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史上已经赫然在目。它的波斯波利斯的石柱、石门、人像与狮像仍然庄严、刚劲、挺拔。好像是古迹在向时间抗议,古迹在拒绝时间带来的毁灭。时间毁坏了多少繁荣?繁荣仍然无言地、决绝地、悲怆地挺立在荒漠之中。两千五百年前,此地的人信仰的是拜火教。它的风格令人想起古埃及的卢克索—卡纳克神殿,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环境的荒漠透露着历史的严酷与沧桑。地域的广大与满目的阳光似乎不甘心于寂寞与无望的等待。一个古国是有自己的深度的——深度的悲哀与雄心,深度的历练与郁闷,深度的向往与沉着,以深刻的沉默抵抗着历史之河的冲刷。在波斯波利斯遗址中穿行,我们有一种古国神游的郑重感与满足感,也有一种面对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的苍茫感与无奈感。

设拉子还有萨迪与哈菲兹墓,两个都是诗人。这是一个诗的国家,诗、诗人都显得那样尊贵与神奇。他们的坟墓更像一个四柱与一个八柱亭子。在哈菲兹墓,人们有一个风习,要在坟墓正中拿起一本哈的诗集,闭目祈祷,然后郑重地任意翻开一页,可以从这一页得到自己的人生预言与启示。

我的那一页是:“你的最好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报答,然而,最终,你是有善报的。”

芳的那一页是:“你的慈爱洒向人间,被人众所接受和感谢。”

芳听到了这句话的中文翻译,激动得几乎流出了眼泪。

据说,有一位我国首长在那里翻诗集,诗集的那一页显示的是:“你得到的时候也有失去,你失去的时候也有得到。”但是翻译事先被告知,不能照译,于是译成健康长寿成功胜利之类。我想通过这个小文谨向他报告上述这个实话,其实这句实话也是相当贴切、完全吉祥的。你知我知使馆知译员知,哈菲兹也应该有知的吧。P5-17

后记

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看到彭世团与朱自浩先生拍摄的伊朗风光与我们二○○六年共同访伊时的照片,读到自己的记录文字,看到编辑精心编排的本书,我仍然有一份感动:

这份感动来自一种不同的精美的文化,一个我们本应十分熟悉,却毕竟有点陌生的国度,来自不同的历史与理念,来自善良的人们,来自共同的友谊和亲和感:

这份感动来自一种心态:开放与学习的态度,尊重与理解的态度,友好与津津有昧的态度、它来自对于世界的好奇与赞美,来自对于人类的更美好的未来、更和谐的关系的信心,来自对于人类文明的信心;

我怀念美丽的伊朗,友好的伊朗人,美轮美奂的伊朗——波斯文化,亲切自然的伊朗的日常生活。我怀念他们的清真寺,他们的诗,他们的工艺,他们的笑容与美丽的波斯语文。我赞美和呼唤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亲近与交流。我相信对于与自己所熟悉的有所不同的风光与文化的珍重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拯救。它们或迟或早,能将人类联结起来,能让偏见减少,能让误解散发,能让仇恨消弭,能争取实现我们所希望的和谐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伊朗印象(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72318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321
203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