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甲子的风雨人情(笔会60年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从近10万篇版面文章中“海选”出200多篇精妙美文,文汇报副刊“笔会”在创刊60周年之际,精心编辑了两本文粹——“珍藏版”《一个甲子的风雨人情》和“青春版”《你要爱你的寂寞》,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珍藏版”《一个甲子的风雨人情》强调“笔会”老而醇厚的老派副刊特色,作者为茅盾、田汉、吴晗、黄裳、柯灵、俞平伯、老舍、沈从文等“老牌”作家。

内容推荐

1946年夏,“笔会”在风高云急的历史转捩关头诞生,从此与知识界文艺界血脉相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众多作者广大读者悲喜与共,同担霜雪,一路迤逦走来,至今已经六十年。其间世态变化幅度之大,时间跨度之长,曲折沉浮之多,副刊史上罕有其匹。这部将近六十万字的书,选择了几代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精华,既是历史又是美文,凝聚着一个甲子的风雨人情。

目录

第一辑 1946——1947

西谛 秋夜吟/3

刘西渭 方达生/5

茅盾 读报偶感/9

王统照 丐尊先生故后追忆/10

田 汉 我们没有新的歌手了吗? /15

吴晗 闻一多先生之死/17

黄裳 听歌偶感/22

柯灵 打开心灵的窗/25

吴越 苦难/26

汪曾祺 街上的孩子/27

雪峰 鲁迅回忆录(一)/28

第二辑 1949——1951(磁力)

辛未艾 历史的磁 /35

叶圣陶 谈谈写口语/37

左 弦 我们/39

钦文 鲁迅先生的实事求是/40

黎南 教授们谈美国/42

俞平伯 红楼梦正名/43

第三辑 1956——1965

老舍 贺《文汇报》复刊/49

沈从文 北京有许多博物馆,同时又是个大型建筑

博物馆/50

钟惦柴 评《祝福》/53

刘大杰 两个尤三姐/58

王西彦 狼的奶汁/60

司空见 新“过于执”/63

徐邦达 看南宋画院的名作/64

徐开垒 前程/66

石挥 从盖老的眼神儿谈起/67

姚雪垠 读《带经堂诗话》有感/70

傅雷 自报公议及其他/73

吴祖光 替那位好心的老太太抱屈/75

丰子恺 代画/77

张伯驹 我所收藏的中国古代法书/79

于非闇 怀张大干/83

丁玲 看川剧《打红台》/85

白桦 寻找自由的奴隶/89

伍蠡甫 关于野禽的“无人态”/90

施蛰存 第二第三/92

张乐平 三毛何辜! /94

周煦良 谈碑刻/96

关 良 简谈我的水墨画戏/98

梅兰芳 对小朋友们提出几点要求/100

叶浅予 谈舞台速写/101

陈从周 石涛假山作品的发现/103

郭沫若 《鲁迅诗稿》序/104

严独鹤 回忆文明戏/105

戴厚英 诗情画意与“辣味”和“野味”/107

唐致 杜十娘为何投江? /108

许姬传 缀玉轩忆语/110

骆漠 杂家——一个编辑同志的想法/113

[附录] 姚文元 两个编辑同志的想法/114

拾风 插话/116

若涵 小火表赞/118

朱家浯 关于道光召见林则徐/119

赵丹 宝刀/121

茅以升 二十四桥/123

乐水 雨天的声学/125

第四辑 1977——1986 

巴金 一封信/129

何为 春夜的沉思和回忆/133

卢新华 伤痕/137

陈虞孙 “还我头来!”/146

金晓东 未央宫与画竹/148

俞振飞 嗓子靠练不靠“天”/149

林放 “老家伙”应当多说话/151

赵丽宏 旷野的微光/153

黄永玉 清、奇、古、怪因缘/155

邵燕祥 端阳/156

胡风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158

林斤澜 你的研究使我得益了/161

冯亦代 新岁的祝愿/162

唐瞍 “息壤”忆旧/163

王蒙 话说幽默/166

第五辑 1987——1996

朱非白 穿皱巴巴便服的老人/171

翁思再 用吴音读古诗/172

萧乾 要说真话/174

朱圣搜 在超越性的背面/175

卞之琳 还是且讲一点他:追念沈从文/177

李子云 良知的痛苦艰难的挣扎/180

公刘 密特朗当过战俘/185

刘 思 我们何时长大/187

魏明伦 雌雄论/189

何兰生 自我神圣的悲哀/191

孙犁 新居琐记/193

钱锺书 王辛笛 论诗七律三章/195

严 秀 从“浅入深出”到“怪人怪出”/197

贾平凹 平凹作画记序/199

柳鸣九 一种验证幸福的需要/200

毛志成 半夏玩文/203

陈逸飞 一位老人,学者和前辈/206

龚明德 对于书,我实在有点疲倦了/207

舒芜 青年人做旧诗的问题/209

安迪 徐梵澄/211

吴芝麟 《夜宴》之后/213

许纪霖 求知的诱惑/215

梅志 一生肝胆人间照/217

史中兴 历史珍藏在心/220

夏衍 我与报告文学/225

贾植芳 闲话老年/227

马升具 秦俑为何铁兵罕见/228

陈克艰 在本源处求会通/229

徐中玉 真挚的人情使人热爱生活/232

钱仲联 谈旧时“家仆”/234

范用 买书结缘/235

朱学勤 迟到的理解/239

王晓明 精神的创伤/245

冯日乾 死而无“愿”/247

黄宗英 栗子的诗章/249

华君武 音乐与我/251

季季 顾城找不到他的城/253

赵清阁 绒线背心的联想/256

张新颖 “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259

刘小枫 由学术分化想起/260

唐振常 闻万里桥拆/261

龙应台 也是九五年/263

刘绪源 批评家与厌恶家/265

葛剑雄 超越死亡/267

谢泳 文人难过皇帝关/269

阿城 闲话闲说/270

朱正 搔痒/278

倪墨炎 鲁迅八道湾故居保留后的三愿/280

程德培 面对面的谎言/282

黄宗江 我记忆中的石挥和蓝马/283

吴小如 哀莫大于“心死”还是“心不死”? /288

虞丹 嘤嘤书屋/290

萧关鸿 传统与个性/291

詹克明 油条与纪年/292

杨澜 主持无艺术/294

钟叔河 皇帝的诗/299

第六辑1997--2005

李慎之 “什么时候找你聊聊去!”/305

张中行 考实与虚妄/307

陆文夫 有用与有趣/309

潘旭澜 应当正名/312

焦国标 推敲推敲/314

金庸 论岳飞与秦桧/315

陈乐民 莱布尼茨的“造化之谜”/319

叶廷芳 杨绛先生印象记/32]

杨绛 吴宓先生与钱锺书/324

舒 乙 发现伦敦的三处老舍故居/328

吴中杰 从鲁迅在北大当讲师说起/330

舒巧 舞蹈评委与司机/333

商友仁 听马寅初最后一次演讲/335

曹 雷 父亲最后的日子/336

启功 观后感言/341

宗福先 回忆《于无声处))/343

冰心 谈生命/348

郑重 一篇没有写完的访问记/349

金克木 孔乙己夜谈/354

吴冠中 横站生涯五十年/357

钱谷融 谈王元化/359

陈明远 鲁迅一生挣多少钱/365

董桥 读《锦灰堆》浮想/368

谢蔚明 我所亲历的南京大屠杀/370

熊秉明 我与书法/373

周克希 翻译的失落/375

冯其庸 水流云逝人安在——怀念邓云乡兄/377

郭建 恶法影响下的民俗/380

周汝昌 平生一面旧城东/382

刘梦溪 《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386

熊月之 笔记的魅力/390

陈思和 感天动地夫妻情/394

伍立杨 不够知己/398

史铁生 想念地坛/400

张旭东 “带着惊愕和恐惧去观照”

——写在“9·1l”事件一周年/403

周玉明 寻找视觉艺术天堂——吴冠中写真/406

陈四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412

王安忆 地母的精神/415

陈丹青 与恐惧擦肩而过/419

韩少功 山里少年/421

朱大路 琉森/424

张玲胡晓明 春者,天之本怀也——从马加爵案

吁请对成长空心化的警视/426

章培恒 追思杨西光先生/430

陈平原 巴黎的教授故事/435

钟锡知 杂家本色——陈虞老漫忆/437

金宇澄 马语/440

周振鹤 令人肃然起敬——读《竺可桢全集》/444

顾行伟 问汝平生功业/448

王世襄 告荃猷/450

鄢烈山 我的杂文写作——答友人问/454

余英时 新春谈“心”/456

骆玉明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459

袁鹰 风雪中故人远去/462

饶宗颐 杨铁崖与元代书学/464

流沙河 影子与影射/467

后记/471

试读章节

幸亏找到了小石。这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整个夏天我以面包和凉开水作为午餐;等太阳下去,才从那蛰居小楼的蒸烤中溜出来,嘘一口气兜着圈子,走冷僻的路,到他家里,用我们的话,“吃一顿正正式式的饭”。

小石是一个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发问最多,先生们一不小心,就要受窘。但这次在忧患中遇见,他却变得那么沉默寡言了。既不问我为什么不到内地去,也不问我在上海有什么任务,当然不问我为什么不住在庙弄,绝对不问我如今住在什么地方。

我突然的找到他了,突然每晚到他家里吃饭了,然而这仿佛是平常不过的事,早已如此,一点不突然。料理饮食的也是小石一位朋友的老太太,我们共同享用着正正式式的刚煮好的饭,还有汤。——那位老太太在午问从不为自己弄汤菜,那是太奢侈了。——在那里,我有一种安全的感觉。直到有一次我在这“晚宴”上偶然缺席,第二天去时看到他们的脸上是怎样从焦虑中得到解放,才知道他们是如何理解我的不安全。那位老太太手里提着铲刀,迎着我说:“嗳呀,郑先生,您下次不来吃饭,最好打电话来关照一声啊,我们还当了您什么了呢。”

然而小石连这个也不说。

于是只好轮到我找一点话,在吃过晚饭之后,什么版画,元曲,变文,老庄哲学,都拿来乱谈一顿,自己听听很像是在上文学史之类,有点可笑。

于是我们就去蹈马路。

有时同着二房东的胖女孩,有时拉着后楼的小姐L,大家心里舒舒坦坦的出去“走风凉”,小石是喜欢魏晋风的,就名之谓“行散”。

蹭着蹭着,也成为日课,一直到光脚踏屐的清脆叩声渐渐冷落下来,后门口乘风凉的人们都缩进屋里去了,我们行散的兴致依然不减。

秋天的黄昏比夏天的更好,暮霭像轻纱似的一层一层笼罩上来,迷迷糊糊的雾气被凉风吹散。夜了,反觉得亮了些,天蓝得清清净净,撑得高高的,嵌出晶莹皎洁的月亮,真是濯心涤神,非但忘却追捕,躲避,恐怖,愤怒,直要把思维上腾到国家世界以外去。

我们一边走着,一边谈性灵谈人类的命运,争辩月之美是圆时还是缺时,是微云轻抹还是万里无垠……

小石的住所朝南是徐家汇路,临着一条河,河南大都是空地和田,没有房子遮着,天空更畅得开,我们从打浦桥顺着河沿往下走往下走,把一道土堆算城墙,又一幢黑的房屋算童话里的堡垒,听听河水是不是在流。

走得微倦,便靠在河边一株横倒的树干上,大家都不说话。

可是一阵风吹过来了,夹着河水污浊的气味,熏的我们站起来,这条河在白天原是不可向迩的,“夜只是遮盖,现实到底是现实,不能化朽腐为神奇。”小石叹了口气。

觉得有点凉,我随手取起了放在树干上的外衣,想穿。“嗄!”叫了起来:“有毛毛虫。”外衣上附着两只毛虫呢。连忙抖了一下拍去,大家一阵忙,皮肤起着栗,好像有虫在爬。

“不要神经过敏了,听,叫哥哥在叫呢。”

“不,那是纺织娘。”

“那里,那一定是铜管娘。”

“什么铜管娘,昆虫学里没有的名字”。

其实谁也没有研究过昆虫学。热心的争论起来了,把毛毛虫的不快,就此抖掉。

“听,那边更多呢,”“那边更多呢。”

一路倾听过去,忽然有一个孩子的声音叫:

“在这里了。”

那是一个穿了睡衣祷的小孩,手里执着小竹笼,一条辫子梢上还系着红线,一条辫子已经散了,大概是睡了听得叫哥哥叫得热闹,又爬起来的。  “你不要动,等我捉,”铁丝网那边的丛莽中有一个男人在捉,看样子很是外行,掌了盒火柴,一根根划着。

秋虫的声音到处都是,可是去捉呢,又像在这里,又像在那里,孩子怕铁丝网刺他,又急着捉不到,直叫。

小石也钻进丛莽里去了。

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经过,也停下来,放好了车,取下了车上的电石灯,也加入去提了。

这人可是个惯家,捉了一会。他说:“不行,这样,你拿着烛,我们来捉。”原来的男人很听话的赶快把灯接过来,很合拍的照亮着。

果然,不一会,骑自行车的人就捉到了一只,大家钻出来,孩子喜欢得直跳。

骑自行车的人手里夹着叫哥哥,因为感觉到大家欣赏他的成功而害羞,怯怯的说道:“给谁呢?给谁呢?”

原来在捉的男人就推给小石说,“先给他吧,他不会捉的。”孩子也说:“给你吧,我们还好再捉。”

小石被这亲热的退让和赠予弄得不好意思起来,连忙走开去,说,“那里,我原不想要,我是帮你们捉的,”想想自己又不会捉,又改说,“我不过凑凑热闹。”

我们也说,“小妹妹别客气了,把它放在笼子里吧,看跳掉了。”

那个孩子才欢欢喜喜感谢地要了,男人和骑自行车的又钻进丛莽中去。

小石一边走,一边笑,一边咕噜,“我又不是小孩子推给我做什么!”

L说:“人家当你比那个小孩还小啦,这又有什么可脸红的呢。”

于是小石就辩了:“月亮光底下看得出脸红脸白么。”

其实我们大家都饥饮这善良的温情而陶然了。

走得很远,回过头来,还看得见丛莽里一闪一闪亮着自行车的摩电灯。P3-5

后记

十年前,在“笔会”创刊五十周年的时候,柯灵先生为《走过半个世纪》一书写了序言。全序长三千余字,其中真正谈“笔会”的仅约一千字,主要篇幅都在谈中国报纸副刊的发生和发展史。但这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既有史家风骨又时时穿插掌故杂说的上好美文,这是这位老报人的一手绝活。在他晚年,无论谈电影,谈现代散文,谈孤岛与敌伪时期的上海作家,还是谈报纸副刊,总能娓娓道来,纯用散文笔法,以亲历和见闻衬底,而达到一种信史的高度,并每以独到的史识显示出一种震撼的力度来。我不止一次听他说起,写一篇这样的三五千字的文章,总要花去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这种慢速,这种爬坡的坚忍,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在今天,都早已成了希罕之物。

文汇报老总编徐铸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副刊是中国报纸所独有的,西方报纸只有专刊,没有副刊。这是因为,中国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有鸳蝴派文人的诗词等“附刊”于后,它成为销路的保证,也养成了中国读者读副刊的习惯。柯灵先生的这篇序,则把新闻史上这重要一页说得具体而感性:

中国新闻史上牌子最老、影响最大的《申报》,在清朝同治年间创刊伊始,开宗明义,就郑重声明两个“概不取值”:一是骚人韵士投寄“短什长篇、竹枝词、长歌记事之类”不取值,一是有关“国计民生,地理水源,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的名言谠论不取值。原来按当时的规矩,文士在报上刊发诗文,不但一钱不值,还得自掏腰包,倒付发表费。《申报》特别优容,免费招徕,显然出于报纸本身需要,而不是由于报馆格外慷慨大方,不言而喻。而这恰恰是报纸副刊的萌芽。后来著名的“自由谈”终于出台,这是中国报纸副刊的始作俑者。这一创例,导致“凡有报纸必有副刊”这样一个牢不可破的事实。

柯灵先生在序中还谈到,“五四”前后的新旧文学都与报纸副刊结下不解之缘。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旬刊”附刊于上海的《时事新报》,创造社的“创造日”附刊于《中华日报》,新月社则在北京《晨报》先后创办了“诗刊”“剧刊”。鲁迅的《阿Q正传》连载于《京报》,巴金的《家》连载于《时报》,都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柯灵认为,一度作为旧文学重要阵地的《申报》“自由谈”和《新闻报》的“快活林”,对社会的渗透力“远胜于新文学”。(当然,新文学的主要阵地在刊物而不在报纸,但刊物影响力往往不如报纸。这层意思夏衍先生也曾说过,他认为“一个好的副刊抵得上两个刊物”。)柯灵先生写道:

张恨水的小说家声名,早期不出北方燕赵之地,直到他受严独鹤邀请,在“快活林”连载《啼笑因缘》,这才如虎添翼,驰名大江南北,奠定全国性地位。《新闻报》办报方针,力求平稳,在舆论界地位不高,但发行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据说上海的大小理发店和浴室里,家家都可以看到《新闻报》。这也正是文化传播中一种值得重视的经验。

副刊的黄金季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而最显辉煌的,就是转向左倾后的《申报·自由谈》和天津的《大公报·文艺》。在抗日烽火中,《文汇报》于“孤岛”上海诞生,自然不会不受这种副刊传统与风气的影响。所以柯灵先生说;“《文汇报》长期以来,和知识界(特别是文艺界)结成深厚友谊,历来特别重视副刊。”而“笔会”的产生,是报纸经停刊复刊之后的1946年7月1日,那已经是抗战胜利,内战继起的时候了。

关于创办“笔会”,唐弢先生在《“息壤”忆旧》中回忆道:

我于一九四六年夏天进《文汇报》,讲定和陈西禾同志合编副刊。……那时国民党准备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总的形势是要团结更多的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我们想了几个名称,灰不溜丢的不行,色彩太鲜明了也不行。最后还是由当时在《文汇报》主管副刊的柯灵同志取名为“笔会”,避开专称,当作普通意义来用,既不如西方沙龙的“高雅”,也没有中国传统的“以文会友”的俗套。我和西禾觉得这个名称很好,轩豁平易,立刻表示赞同。西禾又转请了钱锺书同志题签,后来一直延用了多年的挺秀有力的刊头字,就是锺书的手笔。

唐弢先生此文有很多关于“笔会”的重要回忆,因已全文收入本书,兹不赘引。但他提到的那串人名,却不得不再抄录一遍:

感谢各方面的支持。前辈如郭沫若、郑振铎、王统照、叶圣陶、茅盾、巴金、田汉,好友如冯雪峰、师陀、适夷、林默涵、李健吾、黄裳、周煦良、傅雷、辛笛、杨刚、吴祖光、何为、戴望舒、徐翊、陈敬容、林莽、陈钦源、骆宾基等,都曾为《笔会》写稿……记得当时也曾提倡杂文,除雪峰、黄裳、杨枝外,还有两位写得较多的,一个是方棘,一个是杜高。才华初展,青春如火,想不到他们没有一个能逃脱一九五七年那场噩梦似的厄运。

顺便小注一下,这里提到的徐翊即徐开垒,杨枝即陈钦源,都是老“笔会”同仁;林莽则是后来当过中国驻西德大使,现仍笔耕不辍的王殊。

徐开垒在《“笔会”创刊六十年》(载2006年6月30日“笔会”)一文中,也回忆了彼时的盛况:

当年唐弢编“笔会”,版面生动,文字精短,每星期出刊五六次,突出了报纸副刊的连续性特点,并且隔一个时期就能出一次特辑,如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特辑,纪念普希金专辑,抗日战争名作推荐特辑,悼念闻一多特辑等。这些都是难忘的事实。

但《文汇报》注定要历经风雨。“笔会”出刊不到一年,就随着报社被国民党查封而停刊。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文汇报》于6月21 日恢复出版。为显示复刊的报纸一新的面目,副刊也换了新刊名,“笔会”改为“磁力”,于当日与读者见面。“磁力”主编仍由唐弢挂名,做具体编辑工作的则是陈钦源、黄裳等。在“笔会”创刊六十周年的时候,黄裳先生写下《“磁力”漫忆》一文,叙说了当年情景:

在留京一月中,我的工作是为报纸组稿,并采访各方面人士。可举一月十一日报社在玉华台请客一事为例,那次午宴出席者有叶圣陶、马叙伦、吴晗、罗隆基、邵力子、钱端升、费青、老舍、罗常培、冯至、闻家驷、许德珩、向达、宦乡、樊弘、曾昭抡等。可见一斑。

约稿的成绩并不十分佳妙。只有老舍最积极,他住在北京饭店,我去访问,就拿到了稿子,大约就是《迎新年》。我与静远(潘齐亮)到清华园访费孝通约稿。当时吴晗参加了接收清华的主要工作,因为他又是北京市的副市长,难于兼顾,所以清华的大事都由费孝通料理。这位大管家也实在忙得可以,骑了脚踏车在全园跑来跑去。好不容易抓住他,我提出的文章题目是《清华一年》,由他来写最合适了。孝通抱怨没有钢笔,我说这个容易,到东安市场买了一枝“派克五十一”给他。但文章一直没有交稿。钱锺书算是最熟的朋友,向他约稿,却只收到一封“弟诗情文思,皆如废井”的来信,不写了。其他约稿对象,或为官场新人,忙于政务;或为旧时名人,有颇重的思想包袱,如冯友兰、钱端升,不便开口。所以约稿成绩不佳。但“磁力”还是有不少好稿,如许钦文谈鲁迅,李健吾的书评,罗常培论昆曲的前途,李可染写齐白石……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忙碌的时代,也是一个新鲜而陌生的时代。《文汇报》的编辑们以自己既有的路数和定力积极面对,碰到的却是全新的难题。徐开垒后来也曾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掌握了政权,人民欢欣鼓舞……但在连续搞土改、镇反、三反五反、批胡风等政治运动以后,文艺创作呈现一片并不旺盛的现象。”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磁力”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而黄裳先生文末的那串人名也还是值得抄录的:

“磁力”始刊于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一日,休刊于一九五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共得二年零四个月。查旧报,作者有茅盾、许钦文、李健吾、俞平伯、罗常培、孙楷第、周汝昌、茹志鹃(《何栋梁和金凤》连载,凡九次)、丁玲、言慧珠、周立波、老舍、孙犁等,阵容不弱。有专刊,有漫画,都是一时名手。我自己还写了一组《旧戏新谈》的连载,共十七篇。是继解放前在《文汇报》上写的连载的续篇。

“笔会”刊名正式重见报端,那是1956年10月的事了。报社从北京迁回了上海,柯灵、唐弢早已不在报社工作,徐铸成特请柯灵回来重新担任副总编辑,唐弢则兼了个顾问性质的社外编委,“笔会”具体编务由陈钦源与徐开垒共同主持。在《文汇报文艺副刊的传统》(此文又名《从“世纪风”到“笔会”》,曾刊1997年第一期《新文学史料》)中,徐开垒回忆道:

报社连续开了几个座谈会,听了不少文艺、学术界人士意见,还参照中央和市领导这一时期所发文件精神,决定把调动解放后长期搁笔不写文章的作家、艺术家以及其他方面专家的写作积极性,作为努力的目标。……我们把柯灵过去联系过的作家艺术家,重又接上关系,并按形势发展,进行扩大。我记得当时钦源联系较多的是宋云彬和施蛰存,我联系的则有沈尹默、王统照、丰子恺等人。这些作家大都在解放后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动过笔,这时才开始写文章。我还写过访问记,被访问的除了丰子恺,还有巴金、傅雷等。这时文汇报北京办事处许多记者在浦熙修领导下,也组织了不少专家、作家、艺术家稿子来,如叶恭绰、阿英、夏枝巢等人的文章。由于这些老作家、老艺术家的作品一向很有读者,忽然复出,令人惊喜,《笔会》版面也就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党的双百方针,确实使我们的报纸副刊,有可能出现知识分子畅所欲言的景象。不仅巴金的《秋夜杂感》,施蛰存、宋云彬的杂文,在这里发表,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也在这里重又出现。

我个人觉得,这段回忆极其重要。我们试将它与上面引过的另几节回忆或成串的人名作一对照,就不难发现“笔会”一以贯之的精神了。是的,每当困难的时候,转折的时候,或要大步前进图谋发展的时候,“笔会”都会想到这些老作家、老艺术家、大文化人,他们是“笔会”知心的朋友,也是“笔会”的财富。其实,不独“笔会”,后来创办的《文汇月刊》《文汇读书周报》等,其成功处之一,也是紧紧抓住并充分依靠了这样一批大文化人。这不是追慕名势,这里有十分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妨看看上面的几种名单,其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官(即使有职务的也都是以学问而不以职务见长),更没有地位很高但空洞无物的所谓专家教授,也就是,决不会去追捧鲁迅所说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美术家”。“笔会”所钟情的,都是有真才实学、能联系今日生活、充满艺术与学术生命力因而深受读者欢迎的大文化人。正是他们那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文采,构成了“笔会”淳厚耐读的底色。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到了网络时代,在“博客”“视频”满天飞的时候,报纸副刊要能立于不败之地,那堪称独家的兵器,恐怕也还是这样的大文化人的精心之作。像柯灵先生那样花三个月到半年写出的美文,副刊无疑是其永远的伊甸园。愿意读这样精雅的美文者,自可到一流的副刊上去找来看。当然这是后话。

关于上述“底色”,柯灵先生十年前的序中有两句话,可谓提纲挈领:

在谈到文汇报史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应该特别一提和知识界的鱼水之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无私合作,有力支持。这是《文汇报》极大的荣幸,也是一种鲜明的特色。”我还说,《文汇报》的许多“道义之交——知识界各方面卓有影响的人士(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都已成了古人,而前尘影事,历历如在,不  当然,单是“底色”,还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笔会”还需要各种即时的亮色——这种“亮色”是要到生活中去发掘,或从大量的群众来稿中去发现的——这体现了“笔会”精神的另一重要方面。对此,几代“笔会”编辑都有清醒的认识。柯灵先生在《上海抗战期间的文化堡垒》一文中,在回忆了郁达夫、叶圣陶、丰子恺、夏衍、巴金等老作家对副刊的支持后,又充满深情地说:“此外还有大批当时英华风发的伙伴,给予亲密的合作,由文字之交建立起长期的友谊。如何为、黄裳、徐开垒、沈毓刚、晓歌、陈钦源、杨幼生、林莽、刘以鬯、董鼎山、沈寂……”徐开垒特地指出,这些人,“就是当年柯灵从群众来稿中发现的青年作者”。徐开垒还有一段相当精警的总结性的话:

作者队伍的组织路线,一定要“两条腿走路”,这就是既要依赖专家作家,又要发掘群众作者。漫长的历史不断证明:青年作者是我们的未来。

“笔会”自五十年代复刊后,经过短暂的辉煌期,就遇到了“反右”。至六十年代初,又曾辉煌过一段(从本书所选的钟锡知写陈虞孙的那篇《杂家本色》,可略知当年风情雨意),但很快又迎来“文革”。副刊被更名为“风雷激”,至“四人帮”垮台后又一度更名“新长征”,直到1979年初才正式恢复“笔会”的刊名。史中兴的《流逝岁月此情在》(载2006年6月30日“笔会”)回忆了新时期之初的盛况:

巴金复出后的第一篇散文《一封信》在“笔会”发表了,接着又来了第二篇《第二次解放》。柯灵“回娘家”来了。艾青“会老朋友”来了。周而复把歌颂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长诗寄来了。臧克家道是“乐莫乐兮逢故旧,流光不逝此情亲”。王西彦这样描绘当时的情形:“十年一觉荒唐梦,我揉揉发花的眼睛,觉得应该向读者宣布一下别来无恙,我首先想到的是‘笔会,,抱同样想法的不止我一个,在我的难友中拥有更多读者和更大影响的,也同一时期在这个副刊上发出打破长期沉默的第一声。”

如果说,这些都是“笔会”所依靠的知心的老文化人,那么,同时,“笔会”也热烈地拥抱了一群原本陌生的“英华风发”的新人——这里有写《伤痕》的卢新华,也有写《于无声处》的宗福先。他们的作品轰动了全国。

因为有这样的“亮色”和“底色”,当时“笔会”真有洛阳纸贵之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汇报》开始走向自己的全盛期。《文汇月刊》也是在那时诞生的,可以说,《文汇月刊》是“笔会”精神的发展和延伸。

从那时到现在,连续二十七年,“笔会”未再中断(本书的前半是以每一次中断或改名分辑的;后半,则是每十年分一辑)。这次编书时,“笔会”同仁感叹:这才是盛世。不错,但盛世的“笔会”没有过多的颂词,却常有盛世“危言”。其实“危言”后面蕴藏着诚挚的爱,这也是“笔会”精神的体现。

“笔会”走到今天,已整整六十年了。柯灵、唐弢、陈钦源,还有老领导徐铸成、陈虞孙、唐海等,都已离开了我们。现在躬逢“笔会”生日的几代编辑,加上几位直接的领导,共三十余人。他们都为“笔会”的发展付出过智慧和心血。这里且记下他们的名字:

马达、徐开垒、黄裳、史中兴、王富荣、吴芝麟、周嘉俊、罗达成、余仙藻、韩天宇、张晓明、孙愚、陈志强、萧关鸿、田永昌、萧宜、水渭亭、桂国强、叶米羊、吕忠、许国梁、徐春发、周毅、余之、周玉明、朱大路、金晓东、潘向黎、万瑾华、尚祝萍、刘绪源、舒明

在这个名单里,我是资历最浅者之一。虽然我为“笔会”写稿已有三十余年,但真正调入“笔会”还是今年的事。所以当本书责编提出,要我在书后写一段“长长的尾巴”,简述一下“笔会”的历史和它的精神,我很觉为难。后来想起,钱锺书曾对他的从事古籍整理的弟子说:“你要记住,你不是外科大夫,你是裁缝。”我恍然释然:我要做的不正是裁缝的工作吗?于是,我把前辈们有关“笔会”的历史和精神的话连缀起来。只是,我还不能把这裁缝的工作做得更好。

顺便哕嗦几句:因为要限制篇幅,选编时,我们忍痛删减了好些佳作。考虑到此前已出过五十周年文粹《走过半个世纪》,所以,那时选过的作品这次大多不再选人。另外,曾人选过“笔会”年选本的作品我们也注意作了一些避让。

感谢吴冠中先生专为本书出版创作的精美的藏书票。也感谢徐龙宝、朱荫能两位版画家的支持。还要感谢张利民、黄显功、李大伟三位先生,他们的默默的奉献是我们所难以忘怀的。

刘绪源

2006年7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甲子的风雨人情(笔会60年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汇报笔会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0577
开本 16开
页数 4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3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