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色有无(扬州名山)/扬州历史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扬州又是全国名城研究组织的主要发起城市之一,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这套丛书本着对扬州历史文化与现实结合的关注而编辑的,较全面、概括地反映了扬州城乡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再现了扬州文化的魅力。 该丛书通过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了扬州历史文化的由来与发展,从微观和建筑技术的角度,充分展示了扬州的名山、名桥、名花、名图、名书、名产的文化和历史沿革,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扬州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内容推荐

本书叙说了扬州地区的地势和地貌,叙说了山的形成和来源。侧重于记述山上的建筑和这些建筑的文化特色、文化背景。它不仅涉及面广,而且从文化的角度引用了原始史料,包括一些碑刻和诗文。并追述了一些已经消失,但可以恢复的景点,为城市的建设、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原始依据。史料和传说的穿插使用是这本书的重要特色,史料增加了本书的可信度,传说又使本书增加了可读性。

目录

何山不自西南来 昆仑地脊支派开

——引 言

由山而起——源头篇

重来三月青山道 一片风帆万柳丝

——古长江的入海口青山

历代兴亡付劫尘 宫殿烟霞旧时春

——扬州的起始蜀冈

因山而美——景观篇

绮罗何处空隋苑 风景依然在蜀冈

——蜀冈东峰观音山

蜀冈可是希吴苑 永叔何曾逊谢安

——蜀冈中峰平山堂

寻山而息——归宿篇

蜀冈中峰连西峰 司徒五烈耸其中

——西峰及蜀冈其它诸景

汉室和亲第一人 江都公主嫁乌孙

——西山地区的汉墓群

甘泉七星墩连墩 墩墩多是汉家坟

——西山其它墓群

依山而战——英雄篇

东南半壁尚堪支孤忠无复返家时

——抵御外侵的诸山

小山一角城东南百年旧是诗人龛

——结束语

后 记--

试读章节

关于红山的来历还有另一个故事。若干年前十里长山下有一条沙河,河里有一条黄鳝,经千年修炼成精。这条黄鳝精顺着沙河游进长江,冒充东海龙王兴风作浪,掀翻船,抢船家金钱美女。有时还把江堤钻破到圩里作乱,大江两岸的老百姓恨天恨地,咒骂龙王无道。玉帝知道了以后,就叫东海龙王去查明真相。龙王来到长江一查,发现是黄鳝精在为非作歹,调来虾兵蟹将捉拿。黄鳝精见大势不好,慌忙向老窝逃去。龙王拿着宝剑亲自追赶。黄鳝精逃到山下洞口,急忙向洞里钻,被龙王赶上一剑砍下黄鳝头,鲜血直流,这样就把山上的土染红了。

当然这都是传说,龙山的得名盖是这座山势宛如一条黄龙,从西往东卧在长江之滨。民国年间有个地名叫“卧龙坊”,也就是因此而得名。青山滨临江口,仪征曾是淮盐的仓储和转运基地,江口是淮盐出江的咽喉,也是私盐出没咽喉。雍正十三年(1735)设青山营,江口初置官兵120名,专司堵御缉私。乾隆元年(1736)增加兵力,将奇兵营所辖水陆七汛拨给了青山营,设守备1员统辖,驻扎在龙山头。原有驻兵150名,后随着盐业的衰败,屡经裁汰,至宣统二年(1910)只剩下官弁兵丁36名,辛亥革命后撤销。当地百姓将守备驻扎地称为衙门,驻扎马兵和牧马的地方称马场。今龙山脚下仍有以“衙门”、“马场”命名的村庄。原来龙山头之巅还有一座“斩龙庙”,建于明代初年,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

龙本来就是吉祥的象征,龙也确实给龙山带来活力。红山上的红砂自然不可能是龙血或是黄鳝精的血染成的,之所以是红色那是因为砂中含有矿物,是翻砂铸件的主要材料。红山的红砂曾使“德国造”的进口红砂逊色,风靡了上海。

龙山头上还安息着太谷学派的创始人周太谷和他的弟子李光忻,著名学者盛成和他的母亲郭汝功。

太谷学派又称“新泰州学派”,产生于清代嘉道之际,延之民国年间,它以创始人周太谷而得名。当代的研究者认为,他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在传授的方式和学术思想上又与传统儒家学派有所不同,他以儒家思想为主,杂糅佛、道二教的一些观点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的“教天下”与“养天下”,对以后的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具有启导作用。太谷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黄葆年、刘鹗、李泰阶、黄寿彭等。

P20-21

序言

位于江苏省中部的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方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开启扬州建城史。扬州古为春秋邗国,后为秦朝郡,汉代发展成为一方区域中心。隋朝京杭大运河开凿后,扬州成为江南漕运和淮南盐运中心,唐时有“扬一益二”之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扬州成为富庶、繁荣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时常吟咏赞颂的美丽之城,有着“淮左名都”的美誉,长期以来是人们憧憬的一座富庶城市。清代,扬州再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和南北漕运咽喉,扬州也因此达到了当时中国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巅峰,成为当时的重要都会。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一方文化,孕育了一批影响过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被人们称作“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

扬州是全国名城研究组织的主要发起城市之一,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1991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在浙江绍兴召开了第四次研讨会,会上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挖掘、整理名城的无形文化遗存,从而使名城具有更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参加会议的扬州市领导为了宣传、研究扬州无形文化,委托设在扬州市建委(现为市建设局)的《中国名城》编辑部着手策划出版《扬州历史文化丛书》。

自此以后,《中国名城》编辑部在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与通力合作下,充分酝酿、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先后在江苏古籍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了《扬州历史故事》、《扬州历代名人》、《历代名人与扬州》、《扬州琼花》、《扬州大观》、《扬州百镇》、《盐商与扬州》、《禅院寻踪——扬州名寺》、《古巷探幽——扬州名巷》、《胜水撷芳——扬州名水》、《旧宅萃珍——扬州名宅》、《园亭掠影——扬州名园》等系列丛书,挖掘、整理出扬州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扬州城乡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为更深更广地宣传扬州、研究扬州积累了材料,也为扬州城市建设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作了很多资料方面的准备。

此次即将出版的六种新书,包括《山色有无——扬州名山》、《花木荣枯——扬州名花》、《画笔春秋——扬州名图》、《书海沧桑——扬州名书》、《亭桥烟雨——扬州名桥》、《市肆浮沉——扬州名店》,是本着对扬州历史文化与现实结合的关注而编辑的。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注定了今日的社会生活、城市建设与往日文化的密切相关。在物的层面上,绿杨城郭、园林胜迹、运河风光、古街小巷、传统工艺等既是历史赠予今日的宝贵财富,也是扬州成为名城的历史依托;在人的层面上,扬州有名闻天下的民族英雄、文人学者、艺术名流、封疆大吏、富商大贾等,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扬州至今仍和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有着这些实在的文化遗存以及人文传统等精神方面的历史宝藏,扬州才被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扬州历史文化丛书》着意诠释扬州城与扬州人的文化意义,着重解读扬州历史文化名城所有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内涵,并由此生发出对扬州更深刻的认识,以理解扬州文化的走向,从而为扬州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进步提供参考。

编辑这套丛书,我认为是一件颇有意义的社会文化工程。它显然不只是抒发一种思古之幽情,而是努力寻求扬州文化之根。扬州几度兴衰起伏留给我们的决不仅是感慨,而是极为深刻的历史借鉴;扬州的历史地位留给我们的决不该是叹息,而应是奋进向上的动力;扬州往日的繁华决不是包袱,而应是创新的源泉;扬州今日的现代化建设也仅仅是一个起点。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扬州时亲笔题写的“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是扬州今后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扬州传承古代文化、再建现代文明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扬州正在朝着着力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前进。在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中,在与越来越多国内外城市的交往和交流中,我们日益感到对扬州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它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与深远影响。研究扬州历史文化,对我们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城市个性与现代风貌的名城大有裨益。而《扬州历史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将会起到宣传扬州、介绍扬州、研究扬州的作用。在这里,我希望《中国名城》编辑部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会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继续努力,认真把关,选好课题,把即将出版的几本有关城市历史文化的书籍编辑好、出版好,更好地为扬州的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扬州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在注意高标准保护古城、高起点建设新区的同时,还在努力把扬州建成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环境幽雅、建筑优美、风光秀丽、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相得益彰的城市,使之成为中国最具活力、最具文化、最适宜人居、最为精致的城市之一。在扬州,人们将会看到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好景象。我也衷心希望此丛书在围绕扬州城市建设的总目标上再下功夫,为扬州向着江泽民主席要求的“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目标快速迈进提供借鉴参考,也为广大市民与外地游客了解扬州提供生动而详实的资料。

桑光裕

二00六年三月十八日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常委、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后记

我初到扬州的时候,住在西门五明巷的表哥家。出西门,过二道桥,再穿过芦柴滩就是扫垢山,那时的扫垢山上长满了桃树,桃林下就是二道河,我和我的表哥郭忠武、表弟郭忠文、好友刘道一常常游过河去偷吃桃子。表哥和刘道一的水性很好,可以托着衣服游过河,我的衣服都是由刘道一帮我带过去,再带过来,上了岸再穿上。郭忠文的衣服自然是由郭忠武带了。看桃林的是一位老人,他看见我们偷吃桃子也不赶我们,只是说:“伢子啊,又来啦,桃子不能多吃,桃饱杏伤人。此刻桃子吃得快活,家去饭吃不下去,你们家头人就晓得你们下过河了,非请你们‘吃皮棍子烧肉’不可。”唉,这位老人多好,四十年过去了,我想他一定是长寿的,愿他的家人兴旺发达。现在这一片全成了房子,找不到一点山的痕迹。

芦柴滩北去,过牛大汪就是瘦西湖,瘦西湖长堤春柳的西侧是高坡,我们也叫它山,山上有许多掉在地下的树种。那时瘦西湖还不是公园,随便进出,不要门票。我们听说树种可以卖钱,并看到有人在捡,我和表哥从家中拿了个买米的口袋也去捡了,希望能换来一点学费。种子满地都是,用手撸撸就是一大捧,吹去杂草和种子的壳,很快就装满了一口袋,正高高兴兴地准备送回家,再来第二趟时,林子里出来了一个中年人,他说他是管林子的,种子不准捡。那时十几岁的孩子决没有现在这样老道,大人说一句话,我们连屁也不敢放,看着他把装满种子的口袋拿走了。我们跟在他的后面,央求他,把口袋给我们,他理也不理,提着口袋下了山,拐了个弯,打开了一间有烟囱的,锁着的屋子,把口袋放进去后,又锁上门,就这么走了。家里买米没了口袋,这回我们真吃到了“皮棍子烧肉”。

那时的扬州没有这么多的高大建筑,站在家门口就能见到远远的观音山、平山堂,自然我们少不了要去游玩。印象最深的自然是“白胡子”、“黑胡子”的“六一宗风”。

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钓鱼,我们常常出西门,或是西行,或是向西北去。现在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的地盘原来是一片农田,中间有几个大水塘,这原本是我们钓鱼的好去处。渐渐的,这里的农田变成了房屋,钓不到鱼了,我们只好不断的向前进,向前进,这样我们就进了山。这才知道扬州的山远远不止我原先在书上读到的,后来见到的那几座。

上世纪80年代为编修地方志调查材料,跑了不少的乡镇,自然包括大大小小的山,在山里听到了不少关于山的传说。

今年,扬州建设局约我写一写扬州的山,于是我想到了童年的种种乐趣,就把这么多年来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当然扬州的山决不是这本10万余字的小册子能容下的,所以别人已经说过的我就尽量不说,与建筑关系不大的我就尽量少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资料,有的已经随文注出,有的未及注出,这里一并表示感谢。我的师友汤杰、朱宗宙、李坦、朱福炷、顾一平、曹永森、李保华、印志华、夏梅珍、余从海、吴建坤、帅国华等都给了我不少支持和帮助,在这里也深表感谢。

我还要感谢建设局的同志。近年来,一方面是出书难,一方面是出书滥。像这样没有颜色的,带不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书,一般的单位是不感兴趣的,而建设局每年都花人力物力,编印这么几本关于扬州的历史文化的书,实在令人敬佩。这也是我乐意为之动笔的原因。遗憾的是我的笔太拙,写不出好东西,就这样草草交差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色有无(扬州名山)/扬州历史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继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41188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3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