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诗小札(逸堂四品)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介绍了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还有他们的作品。里面有一些欣赏、评论,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解释。通过对这些名作的品评,读者可以从中悟出许多写诗的道理。

本书对诗歌“鉴赏学”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强调审美受体的主观能动性,倡导让读者参与诗歌意境的再创造;二、坚持并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观点去理解作品;三、在诗歌鉴赏中广泛并纯熟运用比较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本书具有了开拓中见严谨、渊博中见轻灵的学术风格。

内容推荐

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6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普及读本,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现把逸堂老人的三本小札加上自传体《学海苦航》,合成一套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目录

关于《逸堂四品》

读《唐诗小札》(代序)

知己天涯亦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秋林静夜寄禅居

 陈子昂: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天地悠悠壮士悲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春江花月赋深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身在秦中念洛阳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如剪春风比兴新

 贺知章:咏柳

客路轻舟海日新

 王湾:次北固山下

欲穷千里更登楼

 正之涣:登鹳雀搂

黄河远上记凉州

 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醉沙场

 王翰:凉州词

琵琶起舞换新声

 王昌龄:从军行(录一)

汉月秦关倚将才

 王昌龄:出塞(录一)

春风杨柳怨封侯

 王昌龄:闺怨

洞庭犹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阳关杯酒别情深

 王维;渭城曲

秋山信美正堪留

 王维:山居秋瞑

小诗中藏哲理深

 裴迪:崔丸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壮怀亦欲请长缨

 祖咏:望前门

秀色终南雪后看

 祖咏:终南望余雪

落花流水带山香

 刘慎虚:阙题

最伤情处莫伤情

 孟云卿:伤情

风尘作交忆渔樵

 高适:封丘作

雪满天山送马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云犹似汉时秋

 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梦里江南路数千

 岑参:春梦

迎郎百到长风沙

 李白:长干行

举杯邀月影成三

 李白;月下独酌

吴姬酒肆送行杯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明月如霜客思深

 李白:静夜思

白露侵阶恨转添

 李白:玉阶怨

吴王宫里醉西施

 李白:马栖曲

洛阳俯视走胡兵

 李白:古风(第十九首)

相看不厌敬亭山

 李白:敬亭独坐

猿声啼遍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此马真堪托死生

 杜甫;房兵营胡马

素练苍鹰画有神

 杜甫:画鹰

高塔登临涌百忧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幻出寒炉火似红

 杜甫:对雪

万里何堪远成还

 杜甫:秦州杂诗(第六首)

孤城长望正摧颜

 杜甫:秦州杂诗(第七首)

丞相祠堂感慨多

 杜甫:蜀相

江亭吟望亦A眉

 杜甫:江亭

西蜀朱樱忆往时

 杜甫:野人送朱樱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危须仗出群才

 杜甫:诸将(第五首)

老马秋风有壮心

 杜甫:江汉

何堪戎马遍关山

 杜甫:登岳阳楼

盛衰感慨又因君

 杜甫:江南逢李电年

骄虏不教片甲还

 严武:军城早秋

写景分明在写人

 刘长卿:别严士元

寂寞荒山独见君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静听寒山半夜钟

 张继:枫桥夜泊

旧垒翻成引路碑

 郎士元:送杨中丞和蕃

曲终惟有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柳色钟声出贵官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西楼苦盼故人来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空山落叶无行这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望欧残钟广陵树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塞下居然大将风

 卢纶:塞下曲(录四)

霜月秋风画角声

 李益:听晓角

襄阳大堤风俗画

 李端:襄阳曲

人情月色两交辉

 李冶:明月夜留别

笛声哀怨断中肠

 窦牟:奉诚园闻笛

黑山青冢怨征人

 柳中庸:征人怨

芙蓉花死为谁人

 孟郊:怨诗

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洛桥晚望

紫菱莲子寓闺情

 孟郊:临池曲

湫水寒蛟未可罾

 韩愈:秋怀诗(录一) 

一曲琴歌比喻多

 韩愈:听颖师弹琴

山行风物人毫端

 韩愈:山石

难酬远寄潇湘句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举杯便觉大地温

 柳宗元:饮酒

英雄无奈未多情

 吕温:刘郎浦口号

聊借神骓诉不平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录四)

杯水微烟是九州

 李贺:梦天

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怀乡无奈是并州

 贾岛:渡桑干

渭水秋风落叶多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啖人应是虎而冠

 张籍:猛虎行

竹枝唱出最新声

 刘禹锡:竹枝词(录二) 

旧燕难寻王谢家

 刘禹锡:乌衣巷

绿林豪客知风雅

 李涉:井栏砂宿遏夜客

风流才子悼亡诗

 元稹:遣悲怀(录一) 

投枪脱手向轻肥

 白居易:轻肥

钱塘春景赋春行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境新调美动心魂

 白居易:暮江吟

长亭把酒望潼关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凄绝深宫一曲歌

 张祜:宫词

旧情最忆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烟雨楼台见废兴

 杜牧:江南春绝句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东风赤壁忆周郎

 杜牧:赤壁

枫林霜叶胜春花

 杜牧:山行

惝恍迷离圣女祠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腐鼠何堪妒凤雏

 李商隐:安定城楼

瑶池空白念周王

 李商隐:瑶池

最怜应是减肥人

 李商隐:梦泽

嫦娥应悔弃人间

 李商隐:嫦娥

铭心刻骨是相思

 李商隐:无题

清瑟自弹遥夜怨

 温庭筠:瑶瑟怨

怀古华清说废兴

 崔橹:华清宫(录二) 

谢眺青山李白楼

 陆龟蒙:怀宛陵旧游

毫端写出白莲神

 陆龟蒙:白莲

花底禾生成恶草

 聂夷中:公子家

榨干血汗人官仓

 聂夷中:田家

一曲黄河诉不平

 罗隐:黄河

芳草闲云尽有情

 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断肠春色在江南

 韦庄:古离别

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一片深情梦谢家

 张泌:寄人

后记

重订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刘项原来不读书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秦始皇削平群雄,统一六国八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由于竭力要巩固所谓“万世一系”的统治地位,他不想如何去安定人民生活,如何发展生产,却总想到老百姓掌握知识是对自己政权的最大危险,还有能够传播知识、议论政事的儒生,也是危险分子;进一步他又认为,散在各地的大量书籍,以及记载各国侯王历史的文件,对自己政权的安全也是极大的威胁。因此他同意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在三十天内,在全国范围内烧毁所有诸侯各国的历史记载,以及《诗》、《书》、诸子百家等等著作。谁要谈论这些东西就都杀头,以古非今的人要灭族,官吏们知情不报的同样治罪。就这样,他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一个极野蛮反动的先例,使中国占代文化大量消灭散失。一年之后,秦始皇又借口儒生对他进行诽谤,坑杀了敢于发表意见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他以为如此一来,愚民政策达到了目的,他的统治就巩固了。可惜历史是善于嘲弄人的,仅仅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秦王朝没有给读书人推翻,倒是那些不读书的首先揭竿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势,迅即瓦解了自称强大的秦王朝。秦始皇期待的“万世之业”,可怜只维持了十四个年头。

这段焚书坑儒的丑恶历史,从西汉初年开始直到近世都受到人们应有的指责。其中既有政治家,也有诗人和史学家。在诗人写的作品中,比较著名的就有章碣的《焚书坑》。

在谈章碣这首诗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另外几首也是咏焚书的诗,比较一下,也许能够增加欣赏的情趣。

元代诗人萧立之,字冰崖,有一首《咏秦》诗,是专就焚书一事而写的。他说:

燔经初意欲民愚,民果俱愚国未墟。

无奈有人愚不得,夜思黄石读兵书。

这首诗指出,秦始皇焚书,原意是为了愚民。假使老百姓果真都变得愚昧无知,秦王朝也许不至于化为废墟吧!无奈有人不受愚弄,偏要在深夜思念黄石公和攻读兵书①。末句说的“夜思黄石读兵书”,是从《史记·留侯世家》生发出来的,据说,张良年轻的时候,曾在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南)遇见一个老人,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去,叫张良替他捡起来。张良原是韩国的公子,年少气盛,以为是侮辱他,原想揍那老头一顿,但终于忍下一口气,给他捡起鞋子;老人又伸出腿来,叫他给自己穿上,张良也照办了。于是老人约他五日之后半夜在桥上见面。张良第一次迟到,给老人教训了一顿;第二次提早到达,老人才高兴,送了他一部《太公兵法》。这个老人就是黄石公。张良由于研究了兵法,后来辅助刘邦取得了天下,受封为留侯。

萧立之这首诗告诉人们:愚民政策是行不通的,因为总有人不受愚弄。你害怕人家渎书,其实人家连教人行军打仗的兵书也正偷偷研读着呢!

和萧立之《咏秦》诗命意相近的,还有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的一首《读秦纪》。他在诗中写道: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他指出,不许人家讲话容易,却熄灭不了人家心中怨愤之火;而且立法虽严,总不能没有漏洞。黄石公半夜叫张良来,送他一本兵书,不就证明了人间的书是烧不完的吗?

他还有一首题为《咸阳》的怀古诗,其中说:  龙虎有云终王汉,诗书馀火竞烧秦!

上句说,相传刘邦攻入成阳,驻军霸上时,军营上面的云气都像龙或虎的样子,难怪刘邦终于建立汉家王朝了。下旬却是很尖刻的讽刺,意思说,秦始皇烧掉民间的诗书,以为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却想不到焚书以后的残余火种,竟然变成燎原大火,把整个秦王朝都烧掉了。

这个构想实在很妙,但是也有来历。有句成语叫“玩火自焚”,是从《左传》“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这两句概括而成的。历史上就有不少“玩火自焚”的例子。秦始皇焚书,也可以归人“玩火自焚”的行列中去吧!

但是假如要挑眼,他的“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两句,同史书上的记载是不全符合的。《史记·留侯世家》和《秦始皇本纪》都说,张良于公元前218年募请了一个大力士用铁锥袭击秦始皇,不料只打中了另一辆车子上的人。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刺客。张良逃到下邳躲了,起来。在下邳时,遇见黄石公。黄石公送张良兵书,并对他说:你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r;十年之后,你就会出人头地。果然十年之后,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起义,刘邦也带了几千人来到下邳。于是张良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由此可以算出张良见黄石公是在公元前218年或前219年,那时秦始皇还没下令焚书。焚书是在公元前213年。

不过写诗不是复制历史。诗人为了强调“人间还有未烧书”,为了找个现成例子,不妨把史实移就一下;何况在秦始皇焚书之后,张良还照样读他的兵书,准备推翻残暴的秦王朝呢!

到了1941年,柳亚子先生又写了一首《题黄般若黄石斋图》的七绝。诗是这样说的:

鲍鱼腐朽祖龙尸,黄石门墙好女姿。

莫讶桥头呼孺子,坑儒焚籍岂良规!

诗的第一句,指秦始皇在巡行天下的半路上死掉,尸体在韫椋(wen liang)车里发臭。“鲍鱼”是臭鱼,这里指代秦始皇的尸体。第二句说,张良此时已做了黄石公的弟子。“好女姿”指张良,因为史书记载,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第三、四句是说,有人给张良传授兵书,此事不足为奇,因为焚书坑儒对于巩固反动统治决不是高明的办法。

那时候,德国法西斯已经发动世界大战,在国内加紧压迫进步人士,焚烧进步书籍;还有国民党反动派也一样照此办理。所以诗人有感而写下“坑儒焚籍岂良规”的话。

现在回头来分析章碣这首《焚书坑》。

当年秦始皇焚书,不会把全国所有“违禁”书籍都运到一个地方集中起来焚烧,所以全国的焚书坑肯定不止一处;但传说中的焚书坑却在如今陕西省I临潼县骊山下。这恐怕是因为地近咸阳,烧的规模很大,数量很多,所以也就比较出名吧!

章碣这首诗开头第一句:“竹帛烟销帝业虚”,把“烟销”和“帝业虚”相提并举,这种构想是有力而又深刻的,更是耐人寻味的。秦始皇的意思以为,当这些写在竹简或绸帛上的字迹给火焰吞噬,浓烟消失了以后,他的帝业就可以万年永保了。不料事情和他所想的正好相反,竹帛的烟焰刚一消失,他的帝业也随之化为乌有了!这真是一种绝妙的对比,也是极强的讽刺。诗人拿“销”和“虚”两个含义相近的词并列句中,一种是反动暴力造成的“销”,一种却是正义战争导致的“虚”,两者形成了强烈的激射,这就把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觉得诗人构思巧妙,概括有力,由此生发出许多联想。这样的开头,精力足,分量重,抓纲紧。古人评诗常说要“工于发端”,这首诗正是一个好例。

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原是秦王朝开创王业的基地,而长安附近的咸阳,则是秦王朝的国都。诗人或由于上京应试,或由于漫游,经过古称天险的崤山、函谷关一带,看见函谷关的严密险要,黄河的奔腾咆哮,真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可惜就是由于统治者的暴虐无道,把百姓投入水深火热之中,尽管有关河之险,也没有人为它固守,于是项羽、刘邦两支大军很快就攻进咸阳,而垣赫一时的秦王朝立即土崩瓦解,即使有关要一般的山河,也成为空话了。这便是第二句的“关河空锁”。

这句是从上面的“帝业虚”顺递下来的。“帝业虚”不是因为无险可守,而是“地利不如人和”。句中下一“锁”字,再下一“空”字,很有力量。

“祖龙”是秦朝灭亡以前一句流传在民间的隐语。据说秦始皇死那一年,就是公元前210年,有个使臣在半路上给什么人拦住,向他说了一句:“今年祖龙死。”“祖龙”是暗指秦始皇,所以“祖龙居”指的就是首都咸阳。

“关河空锁祖龙居”,也可以认为是诗人概括了西汉政治家贾谊《过秦论》里的一段话。《过秦论》指出,秦始皇自以为关中形势险要,是能建立“帝王万世之业”的心脏地区;不料陈胜等农民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拿起简陋武器,登高一呼,全国响应,很快就把秦王朝的大军消灭了。贾谊总结了这段历史教训,写道:“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正因为反动统治者不肯施行仁政,攻守之势便颠倒过来,统治者成为保守的一方,起义者却处在进攻自救的地位,所以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便毫不足怪了。

下面,诗人进一步以焚书坑中的灰烬为主心,伸出另一条线,作了令人深思的冷嘲。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两句是从“书”字上生发开去。焚书以后不到四年——也许这四年之间,未烧的书还陆续地搜出来烧吧,坑里的灰烬还没有完全冷却;然而,山东已经大乱起来,群雄四起了。这里面有处在最下层的戍卒陈胜、吴广,有“学书不成”的项羽,也有亭长出身的刘邦。不管哪一位,原来都不是读书人。而恰恰是这些不读书的人,却灭掉了秦王朝。

愚不可及的焚书者,不知道人民起来造反,同读书不读书没有必然的关系。不仅刘、项不是读书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发生过数不清次数的农民起义,在他们的队伍中,有几个是真正的读书人啊!

诗人这两句,概括历史现象的力量是很强的,而且这两句话又多么冷峻,多么富于讽刺意味。

章碣这首诗的思想光芒,正在于他能看到潜藏在工农群众中的伟大力量。“不读书”的陈胜、吴广是他们的代表,刘邦和项羽也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力量足以推翻一个号称“天下无敌”的秦王朝;他们也是愚弄不了的,愚民政策对他们起不了作用。他们终于显示了翻天撼地的威力,无坚不摧,无强不破。凡是看过秦始皇陵东侧发掘出来的规模浩大的兵马俑的人,都能想象到当时秦王朝兵力的强大和精悍;可是,秦王朝的结局,人们又是清楚地看到的。人们会深刻地认识到:无敌的只有人民的力量!

P266-269

序言

读《唐诗小札》

我对从事通俗化工作的同志,向来抱有敬意。这不但是因为通俗化这一工作非常重要,而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却很少;更重要的是,真正通俗化了的东西,它无论在知识方面或者品德方面,都能扎扎实实地给人以有益的帮助。我一直认为:真正通俗的东西,一定是普及行远,平易近人,面貌可亲的。一个好的通俗化的作品,固然表现出作者的正确的群众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辛勤苦学的历程。通俗化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所谓深入才能浅出,就在“深入”这一点上,也很值得人们敬佩。

逸生同志的《唐诗小札》,对一小部分唐诗作了通俗讲解,主要的是帮助一下青年人认识旧体诗。这个目的,显然是达到了的。但是,当我们一篇篇的读下去,又觉得它像一篇篇美丽的散文诗(或诗的散文),使人沉浸于一种美的感受中。这也许就是通俗化作品的长处:把不懂的解懂了,使死了的句子活过来了,把模糊的弄清楚了,把曲折的搞顺畅了,把生硬的典故像钉子一样拔除了;使深不可测的变成一目了然了……这样的情况,总不能不给人增加一种快乐和美的感受吧。

一知半解,恐怕是人生中所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如果有谁满足于这一知半解,甚而强不知以为知,谁就会造成一生的不幸。这里恕我冒昧,试问我们(包括许多写作新旧体诗的诗人)对唐诗的知识,究有多少?是否懂得?恐怕还是若明若暗、似懂非懂的居多。因此,我又觉得逸生同志这本《唐诗小札》,除了对许多青年学生和我这个一知半解的人以外,大概还会受到更多的人的欢迎。

这本《唐诗小札》,集有唐诗五十多首①。全部唐诗,现存的有五万首上下,这里不过是其千分之一。但是就从这千分之一的一斑中,我们也大致上可以看到唐诗(或者说近代比较流行的唐诗)的格调和模样。当然,作者顺手拈来,在选材上可能会有偏颇的地方。不过这也无关要紧。因为在这样的集子里,不论是赋志感怀,抒情咏物,或是其他什么的,我想都可以拿来共赏。不能说只有选择进步的诗来解释,才有意义;而选择一些不大好或不好的诗来解释,就没有意义。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观点去解释这些诗,而不在于选择一些什么样的诗来解释,这是容易明白的。

讲解唐诗,不但要注意它的艺术形式,还要注意它的思想内容。注意它的艺术形式,未必是为了跟古人一个样儿去做诗,美的准则之一是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从这里看看古人怎样恰当地、巧妙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确不失为我们“学一点文学”的很好的一课。注意它的思想内容,自然不是要人们去做李太白,为的是教人分清是非好歹;如果要学,也得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在这五十多首诗的讲解中,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是注意到了的。有时候,尽管是一两句诗,它所表现的事物极其简单,讲解起来,也只好平直地从一个方面(思想或艺术)落笔,但我们仍然可以觉察到作者对这一个正确的审美标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的慎重态度。我们在评价这部通俗读物的时候,希望不要在有些地方谈到艺术性时,就以为作者丢掉思想性;在有些地方强调思想性时,就怀疑作者是否懂得艺术。把思想和艺术截然分开,时刻在计算着它们之间的比重,这样看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为了讲清楚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作者及其作品,现在的作者不能不作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如对人物、情感、境界等等,给以一种大胆的臆测和引申。然而这些设想,却颇饶风趣,引人人胜;虽然其中也难免有些牵强的地方,但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言。至于比起那些不肯或不屑去替广大读者“设想”一下的学问家来,这朵稀有的小花倒是值得赞许的了。

这个小集子,当然不能说什么缺点也没有了。比如,前面说及的有些解释未免牵强一些,个别论点不够准确;有些字句还嫌怪僻一些(为了它,有些读者恐怕还得要去查查辞典。这是通俗工作所最不应有的)。不过瑕不掩瑜,总的来看,这个集子仍不失为一本好书。而且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这么一个好处: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集思广益,可以使一个人或一部作品不断进步。接受别人的批评,并加以改正,并不是一件什么不名誉的事情,更不会影响一个人的什么“学位”,而只会得到好处。所以我想,这本书出版以后,经过大家提些意见,陆续修改,它就会一次比一次更好。

1961年1月16日

后记

这一辑《唐诗小札》,我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尝试着写下来的。在开头的时候,是否能够写得像点样子,实在一点没有把握。不过,由于自己过去看过一些前代人对唐诗的批评注释,总觉得不大能够解决问题,除了对作品的思想性的分析,远远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之外,就是谈艺术性吧,也往往弄得十分玄虚,什么“阔壮”、“精整”、“浑转”、“华妙”之类的评语,看了实在等于不看;许多注解又是除了引用一些古人的诗文,表示作者“无一字无来处”之外,什么也没有告诉读者,看了这些注解,依然无法了解作者的用意。其中有些注解还分明是错误的。很久以来,就想下一番努力,排除一些雾障,尝试探索一下前人作品的真相。然而这个工作很不容易,自己也实在还缺乏这个条件;其他许多必需的研究条件,自己也还没有具备。所以始终只是一种想望。

前年,获得一些同志的鼓励,自己把这个问题再想了一想,觉得尽管精雕细刻的工作不会干,但是做一些挑土搬砖的粗活,却还是不应该推辞的。因此就在读诗时作了一些札记,陆续写来,成了这一辑东西。由于它是适应报纸副刊的需要来写的,每篇的文字不可能太长,就只好专门选择短诗(多数是绝诗或律诗);又因为是随手写随手发刊的,事前的准备极不充分,所以也没有个系统;同时,我自己又有正业,写这些东西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常常是在灯下匆促成篇,考虑得不周到不成熟的地方就很难避免;加上自己理论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很差,虽然竭力想把它弄得像样一些,使它对初步接触唐诗的读者有点参考作用,可是写出来以后,觉得离开这个目标仍然很远,这是不能不感到歉然的。

这一辑《唐诗小札》选取了五十多首唐诗,初、盛、中、晚各期都有,但是,决不能够说,它们已经可以代表唐诗了。由于选择的都是短诗,许多长篇作品无法包括进去,所以杜甫、李白、自居易等伟大诗人的许多篇幅较长的篇章,这里就都没有选上;这里选取的五十多首,不过是唐诗的海洋中的一勺之水,而且也不全是精纯而不带杂质的。自然,我在选题的时候,也大致上作了一点安排,首先注意选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如严武的《军城早秋》,杜甫的《秦州杂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居易的《轻肥》,聂夷中的《公子家》、《田家》,卢纶的《塞下曲》等等;其次是选取带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而又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作品,如王翰的《凉州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乌栖曲》,王维的《渭城曲》,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张继的《枫桥夜泊》等等;再次是可以借此窥见唐诗的各种体裁及其特色的,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崔颢的《长干曲》,刘禹锡的《竹枝词》,李商隐的《瑶池》,张泌的《寄人》等等;此外,可以由此看出诗人的独特风格的作品,如李贺的《梦天》,孟郊的《怨诗》,贾岛的《渡桑干》等等,也分别选了一些。当然是不完不备甚至是挂一漏万的;不过,这一辑札记本来就不是打算作为唐诗的选本来写的,挹海一勺,也就只好暂时让它如此了。

再有一点,因为是随手札录,匆促发刊,所以这一辑东西,也说不上有什么体例,有几篇是作为美学上的问题来探讨的,而有些却又只是阐释诗义的性质;有些注解夹在行文中问,有些又附在后面——这主要是因为行文的方便和避免重复起见,体例不纯是无可讳言的。好在它只是札记,不是什么著作,并不一定要严订体例,暂时让它这样,似乎也无大妨碍。

这一辑札记在报纸上发表之前和在发表过程中,先后获得不少使我增加勇气的鼓励和帮助;在印成小册子之前,又蒙尚吟同志细心代阅一过,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使我得以进行一次较大的修改,避免了不少疏失或错误,这都是使我衷心感激的,在此一并表示谢意。最后,竭诚地希望得到读者和先辈的批评指正!

刘逸生  1961年1月于广州

出版社愿意把这本小册子再版印行。乘这机会,我又把它重新阅读一遍,把其中阐释还欠充分、行文不够妥善之处,补充或修改了一些;还补上了新近写好的二十篇,合成七十二篇,一并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尽管如今再版,它还是一个稿本,离开“成品”尚远。我是衷心希望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这不但使我获得砥砺攻错之益,也使这本小册子有成为“成品”的可能。

1961年10月又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诗小札(逸堂四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逸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23612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8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