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奖得主的创业时代
内容
编辑推荐

诺贝尔奖得主们几十年如一日,遵循心的方向,受着人道主义的感染,醉心于枯燥乏味的实验研究,终有成就。每读一位大师的创业故事,就会产主新的感悟,就会对事业有新的理解,重新积聚能量去拼搏,再次重拾信心去生活。当你孤独无助时,当你伤痕累累时,当你失去方向时,不妨暂时放下心中的疙瘩,读读大师们的创业故事,或许,下一个成功的就是你。

内容推荐

本书从106年诺贝尔奖得主中精选出38位大师,将视点投射到他们的创业之路上,寻找他们成功的因素。在零零总总的成功因素中,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在每个人的故事里若隐若现,却有着神奇的力量推动大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就是神圣的使命感。

目录

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1901年物理学奖得主)

最艰苦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1903年物理学奖得主)

俄国“金丝雀”——巴甫洛夫(190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培养了lO位诺贝尔奖得主——卢瑟福(1908年化学奖得主)

物理化学之父——奥斯特瓦尔德(1909年化学奖得主)

悲天悯人——罗曼·罗兰(1915年文学奖得主)

咖啡馆里的科学院——爱因斯坦(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

原子之父——玻尔(1922年物理学奖得主)

接受诺贝尔奖却不接受奖金——萧伯纳(1925年文学奖得主)

工厂里的化学家——波施(1931年化学奖得主)

海岛上的量子革命——海森堡(1932年物理学奖得主)

靠养苍蝇出名——摩尔根(193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波动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1933年物理学奖得主)

夫妻搭档——约里奥一居里(1935年化学奖得主)

宣告原子时代的来临——费米(1938年物理学奖得主)

中国的女儿——赛珍珠(1938年文学奖得主)

回旋加速器之父——劳伦斯(1939年物理学奖得主)

辐射遗传学的创建者——缪勒(194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破茧成蝶,《荒原》问世——艾略特(1948年文学奖得主)

预言家~汤川秀树(1949年物理学奖得主)

多面手~罗素(1950年文学奖得主)

“争名夺誉”——鲍林(1954年化学奖得主)

真正的硬汉子——海明威(1954年文学奖得主)

迟到的诺贝尔奖——玻恩(1954年物理学奖得主)

荒诞世界的反抗者——加缪(1957年文学奖得主)

华人双璧——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

寻找反质子——塞格雷(1959年物理学奖得主)

皮肤上做文章——梅达沃(196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拒领诺贝尔奖——萨特(1964年文学奖得主)

终被认可——费曼(1965年物理学奖得主)

死是最高的艺术——川端康成(1968年文学奖得主)

夸克之父——盖尔曼(1969年物理学奖得主)

一本书带来的人生转折——哈耶克(1974年经济学奖得主)

寻找新粒子——丁肇~(1976年物理学奖得主)

挑战者一弗里德曼(1976年经济学奖得主)

一生何求——马尔克斯(1982年文学奖得主)

美丽心灵——纳什(1994年经济学奖得主)

原子捕手——朱棣文(1997年物理学奖得主)

试读章节

神秘的绿光

事情要从1895年11月一个寒冷的傍晚讲起。在德国沃兹堡大学的校园里,一位年过半百的教授正独自走向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他就是该校的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教授。经过多年的勤奋努力,伦琴在物理学方面已贡献卓越、名声在外了,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科学研究。因为白天有许多行政工作和教学任务,他只好把科学实验放在了夜晚进行。

早在1836年,法拉第就发现在稀薄气体中放电会产生美丽的光线。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哥尔德施泰因正式称这种放电是“阴极射线”。当时欧洲学术界对“阴极射线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伦琴也卷了进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这一天,伦琴走到实验室,先把厚厚的外衣脱下,换上工作衣后,就坐在实验台旁。他先是小心翼翼地用黑纸把一个真空放电管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止任何可见光线从管内透露出来。然后,他站起身来,仔细关闭了所有的门窗,又拉上窗帘,才接通电源,弯腰检验黑纸是否漏光。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离放电管不到1米的工作台上,射出一道绿色的荧光!

“这光是从哪儿来的呢?”伦琴心中想道。他奇怪地向四周看看,并未发现什么。于是他切断电源,光电管熄灭了。再看那道绿光时,绿光也不见了。接着,他连续试了多次,只要电源一通,光电管一亮,绿光就出现了。于是他划了一根火柴,看看工作台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原来,那里有一块硬纸板,上面镀着一层氰亚铂酸钡的晶体材料,神秘的光线就是由它发出来的!

“这块纸板为何能发光呢?”伦琴不得而知,“难道是这光电管中有某种未知的射线,射到纸板上引起它发光的吗?”

想到这里,他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把它挡在光电管和纸板之间,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推断。使他惊奇的是,纸板上还是发光;他又将纸板挪远一些,上面仍然发光。

“上帝呀!这种射线竟能穿透固体物质!”伦琴欣喜若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忘记了四周的一切。他紧接着用木头、硬橡胶来做障碍物,进行了反复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物体都不能挡住这种射线通过。就这样,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第二天早上。P2-3

序言

使命的高度

过去一百年中,人类成功的典范在哪里?

纵观二十世纪文明史,诺贝尔奖得主们无疑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排头兵,每个人的成就都可以提升到世界水平去谈。但是,他们的成功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首先,从过程看,有的人年纪轻轻就荣誉加身;有的人苦熬几十年,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结果;还有的人运气欠佳,即使有了成就也要等上几十年才被其他人认可。其次,以性格来看,有的人狂飙突进,有的人老实巴交,有的人天赋异禀,有的人神经还有点毛病……这样看来,想从这些得主的故事中总结出一些成功的规律,并非易事。

或许,成功本没有固定的模式,成功只是性格、机遇、环境各种加权因素汇集起来的结果。

所幸的是,在这些零零总总的成功因素中,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它如浮云一般,在每个人的故事里若隐若现,却有着神奇的力量,推动诺贝尔奖得主们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那就是神圣的“使命感”。

使命感可以简单解释为:拥有并时刻遵循某种使命的感觉。那么,使命又是什么呢?首先,使命不是命令,没有人拿枪指着你去办事,使命是一种观念,由个人自发地产生,主动去执行。其次,使命不是历史书里的专属概念,老百姓也可以具备它。使命的神圣性,只有拥有这项使命的个人才能体会到。最后,使命必然伴随着放弃,如果一个人的使命是A,那他必然要放弃A以外的某些东西,比如机会、时间、舒适、娱乐等等。

关于使命的问题.诺贝尔奖得主用他们的故事阐释得再好不过了。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第一次获奖时所做的工作比炼钢工人还要辛苦.第二次获奖前她的丈夫(同时也是研究搭档)被马车撞死了,但这些都没能阻挡居里夫人前进的脚步,因为她心中有未完的使命。再看x射线的发现,别的科学家也遇到过相似的实验结果,却都简单带过,唯独伦琴抓住这个异常之点,反复实验,终成正果,因为伦琴有足够强的科学使命。还有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奖不久就用煤气自杀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在人世间的使命”。

更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们,他们的使命感不是用惊人之举来体现的。他们日复一日地沉浸在实验室或者书桌旁,他们的敌人是长时间的孤独寂寞和枯燥乏味,这种战斗往往要持续几十年。没有强烈的使命感,战斗是不会胜利的。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期以后,人类的科研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科研课题已经很难由单人去完成,必须与人充分合作,才能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历届诺贝尔奖的获奖列表里看出来——二战后的诺贝尔奖几乎都是两三个人同时获得某一年度的某一奖项,也就是说,得奖的实际是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团队。在这种情况下,对使命的理解也会有相应的变化。那就是,怎样把个人的使命升华为团队的使命,让整个团队怀着同等高度的使命前进。这其实是个管理学的问题。换句话说,以后想拿诺贝尔奖,不仅要成为出色的科学家,还得是同样出色的管理者。

尽管有了这样那样的变化,使命在成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一百年前是完全一致的。

商业社会有句名言:使命的高度决定了产品的高度。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赚大钱的产品,并非因为产品的创造者是财迷,而是因为这些创造者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竭尽全力使产品符合两个条件:一、满足人类的一项需求;二、解决人类的一个难题。一旦完成了这样恢宏的使命,财富对创业者来说,已经近在眼前了。换句话说,不要为了赚钱而赚钱——那只能赚来小钱。想赚大钱的人,必须胸怀“赚钱之外的使命”,而且,使命要有足够的高度。  至少,高过自己。

李臻

于淮海路住所

书评(媒体评论)

我喜欢离开人们通行的小路,而走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

——伦琴

   

累累的创伤,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

     

我们必需承认这样事实:即使在物理学中.也像在所有其他人类活动中一样,基本的信念比推理更加重要。

——玻恩

       

最伟大的成就和名望皆来自于自律者,他们一心追求自己选定的目标.而将大部分其他娱乐弃之一旁——牺牲许多人类的其他价值,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在其一生最富创造力的阶段.皆不得不如此。

——哈耶克

    

在雨季中,一个像波士顿的城市,也许一秒钟之内降落下千千万万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问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出它。

——丁肇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奖得主的创业时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0454
开本 32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