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内容
编辑推荐

席慕蓉没老,年过耳顺的她依然神采奕奕;席慕蓉的诗没老,排长队的读者依然喜欢她的《七里香》;席慕蓉的文字更没老,新书中蕴涵的情感依然有穿透人心的魅力。本书是她的最新力作,她从上万张图片中挑选了300多张照片编入了这本新书中,并配合上优美哀愁的文字,向读者描绘了她心灵中那个遥远又切近的精神原乡——内蒙古……本书将掀起一股怀旧热潮,让读者领略到一个不一样的席慕容,一个属于她的家乡内蒙古的席慕蓉。

内容推荐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本书是她的新作,向读者介绍了她的精神原乡,她心目中的内蒙古。

目录

序诗 旁听生

祖训

追寻梦土

创世纪诗篇

颂歌

天上的风

篝火之歌

我折叠着我的爱

试读章节

因此,给尼玛的信上,我也再三强调,希望不要让太多人知道这件事,我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回家。--可是,在刚到北京的那个晚上,尼玛就告诉我,家乡的人仍然要欢迎我,他说:--“老家的人不愿意照你的意思,这么多年以来,你是第一个回来的亲人。他们说,老祖先传下来的规矩,从那么远的地方回来的孩子,有许多欢迎和祈福的仪式是一定要举行的。”--有些什么开始缓缓地敲击着我的心。我望向尼玛,望向他诚挚的面容和眼神,慢慢开始有点明白,祖先遗留下来的,不仅仅只是土地而已,还有由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我们称它做“文化”的那种规矩。

我一直以为我是蒙古族人,可是,在亲身面对着这些规矩的时候,如果拒绝了,我就不可能成为蒙古族人了。--绝对不能让事情变成这样!绝对不能!--这么多年以来,可以因为战乱,可以因为流浪,可以因为种种外力的因素,让我做不成一个完完整整的蒙古族人。但是,却绝不能在此刻,在我终于来到家门前的时候,让自己心里的固执和偏见毁了这半生的盼望。--我一定得明白,一定得接受,如果,如果我想要成为真正的蒙古族人,就得要照着祖先传下来的规矩“回家”。

P30-31

后记

金色的马鞍搭在

四岁云青马的背上

现在出发也许不算太晚罢

我要去寻找幸福的草原

寻找那深藏在山林中的

从不止息的涌泉

金色的马鞍搭在

五岁枣骝马的背上

此刻启程应该还来得及罢

我要去寻找知心的友人

寻找那漂泊在尘世间的

永不失望的灵魂

--这是我仿蒙古民谣中的短调歌曲格式所写成的两段歌词。--金色的马鞍,蒙文的发音是“阿拉腾鄂莫勒”,在蒙古文化里,是一种幸福和理想的象征。--途驰骋,原本只需要一副实用的好马鞍就可以了,然而,把马鞍再镶上细细的金边,则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越接近游牧文化,越发现这其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面貌,在这里蕴藏着许多含蓄曲折的憧憬,许多难以描摹的对“美好”的祈求和渴望。--我是不知不觉地逐渐深陷于其中了。--对于自身的转变,是要在此回顾之时才能清楚看见的。--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是在一九八九年的夏天,站在辽阔的大地之上,仰望苍穹,心中真是悲喜交集,如痴如醉。--经过了半生的等待,终于见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家乡,那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的愿望已经圆满达成了。--想不到,那个夏天其实只是个起点而已。--接下来这十几年,每年都会去一到四次,可说是越走越远,东起大兴安岭,西到天山与阿尔泰山山麓,又穿过贺兰山到阿拉善沙漠西北边的额济纳绿洲,南到鄂尔多斯,北到一碧万顷的贝加尔湖;走着走着,越来越觉得长路迢遥。--在行路的同时,也开始慢慢地阅读史书,空间与时间彼此印证,常会使我因惊艳而狂喜,也有不得不扼腕长叹的时候。--十六年的时光,就如此这般地交替着过去了,如今回头省视,才发现在这条通往原乡的长路上,我的所思所想,好像已经逐渐从起初那种个人的乡愁里走了出来,而慢慢转为对整个游牧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了。--还有一点,似乎也是在回顾时才能察觉的,就是我在阅读史料之时对“美”的偏好。在这条通往原乡的长路上,真正吸引我的部分通常不是帝王的功勋,不是那些杀伐与兴替,而是史家在记录的文字中无意间留下来的与“美”有关的细节。--这“美”在此不一定专指大自然的景色,或是文学与艺术的精华,其中也包括了高原上的居民对于人生岁月的感叹与触动。--一个民族的文化通常是基于自然气候所造成的土地条件与生活方式,而一个民族的美学则是基于这个民族中大部分的人对于时间与生命的看法。--可惜的是,在东方与西方的史书上,谈到从北亚到北欧的游牧民族,重点都是放在连年的征战之上,至于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对于文化的贡献,大家通常也认为只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已。--爹很少有人谈及这些民族所拥有的心灵层面,也很少有人承认,其实,在东西方的文化史中,游牧民族独特的美学观点,常常是源头活水,让从洛阳到萨马尔罕,从伊斯坦堡到多瑙河岸,甚至从波斯的都城到印度的庭园,所有的生活面貌都因此而变得丰美与活泼起来。--在苍茫的蒙古高原之上,严酷的风霜是无法躲避的,生命在此显得极为渺小与无依,然而,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之后,再渺小的个体也不得不为自己感到自豪,而对当下的热爱,在漂泊的行程中对幸福的渴望,对美的爱慕与思念,那强烈的矛盾所激发出来的生命的热力,恐怕是终生定居一隅的农耕民族所无法想象的罢。--因此,能在书中找到一些线索,都会让我万分欣喜。--譬如史家所谈及的一盒玫瑰油,书上说它“其色莹白,其香芳馥,不可名状”。才让我知道,在一千年之前,契丹人就知道如何留住玫瑰的芳香。--在无边的旷野中采摘玫瑰,并且设法去留住它的芳香,这行为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种美丽与幽微的本质,也存在于疾驰的马背上。--又譬如考古学家所谈及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那是从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到西元后一百年左右的悠长岁月,在蒙古高原上所发展出来的艺术风格。从马具、刀剑、带扣到纯为装饰用的饰牌,都是以动物纹饰为主题,而且特别强调它们在刹那间的神态与动作。或是一群奔鹿,首尾几乎相连,或是林中小鹿听见什么声响正惊慌地回头,或是虎正在吞噬着羊,或是鹰、鹫、马与狼,群兽互相纠缠厮斗的环结。--那从写实转化为极端装饰性的构图与线条,正是草原生态从表相到内里的精神素描。是一种缓慢的坚持,紧密的环环相扣,互相制衡而最终无人可以幸免。--即使在一件只有几公分大小的饰牌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出这种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上无可奈何的悲欢,在毁灭与求生之间所进发出来的内在的生命力。而由于这种种矛盾所激发的美感,匈奴的艺术家们成就了青铜时代最独特的一页,使得今日的我们犹能在亘古的悲凉之中,品味着刹那间的完整与不可分割。--又譬如瑞典学者多桑在他所著的《多桑蒙古史》中写到成吉思可汗安葬之地是在鄂嫩、克鲁涟与土拉三条河流发源地不儿罕、合勒敦群山中的一处,这个地点是可汗生前所拣选的,书中是如此记述:--“先时成吉思汗至此处,息一孤树下,默思移时,起而言日:‘将来欲葬于此。’故其诸子遵遗命葬于其地。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能复辨墓在何树之下。其后裔数人,后亦葬于同一林中。”--读到此处,我不禁揣想,在一切病痛与死亡的威胁还都没有来临之前,在广大的疆土上建立的帝国正熠熠生辉之时,是什么触动让我们的英雄在忽然间彻悟了生死?--我猜想是因为那一棵树。--在多桑笔下所说而由冯承钧先生译成的“孤树”一词,给人一种萧瑟冷清的感觉,其实恰恰与此相反,在蒙古人的说法里,应该写作“独棵的大树”,是根深叶茂傲然独立的生命。--在蒙古的萨满教中,对于独棵的巨木特别尊敬,有那枝叶华茂树干高大的更常被尊奉为“神树”,通常都是有了几百年树龄的了。--在亚洲东南方生活的农耕民族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是,在蒙古高原上,日照短,生长期也短,一棵树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能成材,因此,当你面对着一棵根深叶茂傲然独立的巨木之时,不由得会觉得它具有令人崇敬的“神性”。--而这神性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力。--我猜想,圣祖当时,正是受了这种内在的生命力的震撼罢。静默而伟岸的树干,清新而繁茂的枝叶,传递着宇宙间本是生生不息的循环,因而使得英雄在生命最光华灿烂之时,预见了死亡的来临,却又在领会到人生的无常之际,依然不放弃对这个世界的信仰和依恋。--这些都是让我反复阅读与思索的地方。--在空间与时间的交会点上,有幸能够接触到这一切与“美”有关的讯息,真如一副金色的马鞍,可以作为心灵上的慰藉,也引导着我在通往原乡的长路上慢慢地找到了新的方向。--多么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席慕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051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28.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305
197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