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服老的报告--献给天下所有的老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据几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我国的老年人将达到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有些大城市的老年人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十分之一。我国的老年人的总数已经在一亿三千万左右。这是一个不容被忽视的群体。可是书市上帮助老人振奋精神的书还很少。本书旨在宣扬不服老精神,是专门献给老年读者的;它适应当今老人的需要,希望本书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65岁以来所写部分文章的集子。这里的文章,都反映作者自己勉力实行“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情况;其中一部分记录了一些名人晚年时奋发有为的事迹,还有一部分记录了一些前辈毕生奋斗的往事。收进这个集子中的部分文章,曾在《群言》以及《老年周报》、《晚霞》、《南方周末》等刊物上发表过。编成文集,献给老年读者,旨在同老年朋友们切磋和交流,希望对老年朋友们有所帮助。

目录

前言

不服老语录

赞不服老的典范

巴金最后的贡献——重读《随想录》的感受

周有光和他的《百岁新稿》

于光远坚持不服老

记者元老刘尊棋鞠躬尽瘁

张闻天晚年的理论贡献

恩格斯晚年的辉煌成就

怀毕生奋斗的前辈

启蒙——胡愈之毕生的心愿

章乃器——坚韧不拔的爱国者

潘汉年和抗日救亡运动

范长江的主要贡献

名记者恽逸群战斗的一生

一代新女性的杰出代表沈兹九

报人胡仲持毕生埋头苦干

黎澍从记者到学者的光荣经历

记黄药眠大师

学习笔记

坚持正义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英才的悲剧——读《布哈林传》

从林肯的功绩说起

胡耀邦论新闻工作——读《胡耀邦谋略》的笔记

陈独秀晚年二三事——读《陈独秀的最后15年》的札记

爱国者之歌——《七君子传》读后

还须清除封建传统——重读黎澍关于辛亥革命的论著

老当益壮的历史学者

科学家杨振宁的成长经历

创见多多的耄耋学者

女能人吴士宏

“文革”灾难的回顾

《渴望》悲剧的教训

“孽债”的由来

《大宅门》的积极意义

《牵手》的重要启示

听《常回家看看》有感

便利重于纯洁

简化字仍须努力推广

“空港”何怪之有?

女士称先生有破有立

随感和呼吁

欢庆后的思考

减轻农民负担

尊重妇女人才

培养更多人才

动画也是紧要项目

生态需要建设

为千里长江忧

大兴种树之风吧

企业家谈话的启示

虹桥垮塌的教训

考察岂能等于公费旅游

让“读书热”热些,再热些

童振科普宣传

给春节晚会建个议

老人问题随想

老有所为的典型

老人的保健

也谈保健经验

老人和保姆

老人与球赛

“自得其乐”的体会

也谈“老有所为” 

保障老人权益贵在落实

让居委会主办老年活动室

自勉琐记

找回了20年

晚年的一天

补课

在防“非典”的日子里

爷爷难当

给大学新生苗苗的信

送儿子南下

纸的节约

贺年片随想

为了宣扬前辈记者

怀乡琐记

怀念30年代

雨花台感人的群雕

最后的奉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巴金最后的贡献——重读《随想录》的感受

2005年10月,巴金去世,我又一次阅读了他最后的著作《随想录》。因为我记得,他暮年还奋力写作,完成了那150篇随想随记的短文,向读者说了许多心里话,主要是他非常重视的一些教训。我纪念他,就应该重温这些宝贵的遗教。

记得第一次读《随想录》,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文革”过去还不到十年,我自己对受运动的苦还记忆犹新,很敬佩巴金那些控诉“四人帮”和分析“左”祸由来的文章。我在这些文章的许多地方划了彩色笔的线,表示重视和感动。现在,看过那些文章我不禁更加感佩。巴金的这些遗言,是他最后的贡献,令人难忘。

毋忘十年灾难 坚持反对封建

巴金的《随想录》反复描述“文革”的年代自己受“造反派”迫害和虐待的情节,也还记述了一些杰出作家,如老舍、赵树理、杨朔、海默、以群、傅雷、胡风等所受精神折磨和人身侮辱的经过。那样的年代,人被当成可以任意残害的牛马,整个民族经过了一次空前的灾难。

他呼吁:“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20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呼吁的同时,他尽力把自己的随想录写成文字的“文革”博物馆,他要阻止“文革”的再来。

我觉得他当年就很像那些认真反思的历史学者,在他的那些随想录中,分析过种种丑恶和神怪现象的由来。他说过:“‘文化大革命’搞的就是以‘大民主’为先导的封建关系,是宗教狂热。”“封建毒素并不是林彪和‘四人帮’带来的,也不曾让他们完全带走。”他几次提到了“五四”的口号——科学和民主,希望上一代没有完成的任务,下一代一定能够完成。

不当精神奴隶 坚持说真话

巴金在《随想录》的许多文章中认真地谴责自己,说过去自己思想不由自主,当过“歌德派”,写过遵命文章,违心地批判过一些好同志。“文革”期间,他自己一方面由于“信神拜神”,另一方面为了保全自己,“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他曾痛骂自己,相信过假话,自己也传播过假话。在写《随想录》的时候,他终究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独立思考,决定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坚持把心掏出来,说真话。他说,他已经更加明白,“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我们国家目前需要的正是‘掏一把出来’的人”。于是,他的一百多篇《随想录》留下了越来越多的可贵的真话。广大的读者也就因此更加感到作家巴金的可敬。P3-4

序言

这本题名为《不服老的报告》的小书,是我65岁以来所写部分文章的集子。这里的文章,都反映我自己勉力实行“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情况;其中一部分记录了一些名人晚年时奋发有为的事迹,还有一部分记录了一些前辈毕生奋斗的往事。收进这个集子中的部分文章,曾在《群言》以及《老年周报》、《晚霞》、《南方周末》等刊物上发表过。

今年我把有关的文章集中起来,编成文集,献给老年读者,旨在同老年朋友们切磋和交流,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不服老的报告》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等名人的语录代序,因为我以为:这些语录表述的全是本书所报告的主题——不服老,而且,由于他们本人都在老年时大有作为,他们的话语自然是很有说服力的。读者读过这些语录,可能增加浏览后面一些有关文稿的意向。

“赞不服老的典范”和“怀毕生奋斗的前辈”两辑文稿,可能给我们读者一些老有所为的鼓励,因为前辈们都在不同的困难条件下,取得过难能可贵的成就。其中有些前辈曾是我工作时的领导,我走过他们开拓出来的道路,亲身领会过他们的奋斗精神,因此,我记录的正是他们那些令我难忘的往事。

这本小书中关于我自己的一些文稿,都或多或少反映我晚年时的心态。我过去是个记者,由于在1959年被错划为“漏网右派”,损失了整整20年时间,到79年我重返工作岗位时,已经63岁,这时我必须不顾年老,振作精神,以“老当益壮”的格言自勉,担负起全新的不轻的工作。我深刻地体会到,老人能不服老,也就有了勇气,也就能克服各种困难,有所作为。

总之,《不服老的报告》是一个老记者有关不服老心态和实践的文集,文章内容种类不一,一定有不少缺点,希望读者们批评指正。

于友

2006年5月28日,时年90岁有余

后记

还想说几句本书《前言》里没有说过的话。

据几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我国的老年人将达到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有些大城市的老年人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十分之一。我国的老年人的总数已经在一亿三千万左右。这是一个不容被忽视的群体。可是书市上帮助老人振奋精神的书还很少。这本《不服老的报告》旨在宣扬不服老精神,是我作为本书的作者专门献给老年读者的;它适应当今老人的需要,就该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为此,我很感佩群言出版社同意出版这本小书。

在编辑本书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出本振奋老人精神的书有意义,可是我又感到我并不是心理学专家,也不是理论水平很高的学者,我只是一个退伍的老记者,编进书稿的文章又并不都是为老人们写的。我有过犹豫。后来仅仅由于我作为记者,历来从事新闻报道,始终相信“事实最雄辩”,真实的报道具有巨大说服力,才勉力编完了书稿。

我把一些有过不服老的奋斗业绩的名人的记录放在最前面,称他们为“不服老的典范”,其次是关于那些毕生奋斗的前辈的回忆。他们都一定能起到为后人师表的作用。然后我把自己晚年的经历,自己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记录作为补白。

需要说明的是,有不少文章是我在改革开放年代为一些言论刊物写的短评。我听从文化巨人胡愈之的教导,相信邹韬奋写的小言论,在对广大群众的宣传上,比鲁迅的文章作用更大。只是由于我的学力不高等原因,没有能写出像韬奋那样鲜明有力的警世作品。把它们编进书稿,只用以证明我老有所学而已。

再说,整个文集可以证明,由于我坚持学习,自己在近十年的思想可能比十年前有所长进。这也是我不服老的部分实际经历。我体会:老有所学能使我温故而知新,能让衰老的脑袋也逐渐清醒,保持忧患意识,保持入世精神。

再说一句,在我国知识界有很多能人,希望他们能来探讨老人问题,振奋老人精神。我的小书一定有许多不足,请读者们批评指正。

于友

2006-06-2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服老的报告--献给天下所有的老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806001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