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报人、岭南诗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逸生先生(1917年-2001年),他的代表作品《学海苦航》、《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漫话三国》最近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合辑为《逸堂四品》隆重出版,重新唤起我们对这位独具岭南文化特质的标志式人物的回忆。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宋词小札》。
图书 | 宋词小札(逸堂四品)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代报人、岭南诗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逸生先生(1917年-2001年),他的代表作品《学海苦航》、《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漫话三国》最近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合辑为《逸堂四品》隆重出版,重新唤起我们对这位独具岭南文化特质的标志式人物的回忆。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宋词小札》。 内容推荐 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6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普及读本,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现把逸堂老人的三本小札加上自传体《学海苦航》,合成一套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目录 关于《逸堂四品》 再版前言 塞下秋风远戍情 范仲淹:渔家傲 酒愁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不如桃杏嫁东风 张先:一丛花令 月明难觅杨花影 张先:木兰花 酒醒斜照写闲情 晏殊:踏莎行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好梦惊回雁一声 晏殊:采桑子 水阔山长忆远人 晏殊:蝶恋花 且将杯酒劝斜阳 宋祁:木兰花 故乡渺远念空闺 柳永:八声甘州 残月晓风伤别离 柳永:雨霖铃 眼前历历景中情 柳永:夜半乐 衣带渐宽都不悔 柳永:凤栖梧 门掩黄昏恨冶游 欧阳修:蝶恋花 人生难得有情痴 欧阳修:玉楼春 行人远出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秋千笑语惹相思 李冠:蝶恋花(春暮) 不愿春心锁画堂 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云沉雨散怅黄昏 王诜:忆故人 小乔夫婿是英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知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杨花化作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阶前斗草记初逢 晏畿道:临江仙 相见还疑是梦中 晏畿道:鹧鸪天 人情长恨薄于云 晏畿道:少年游 画楼云雨总无凭 晏畿道:清平乐 难将沉醉换悲凉 晏畿道:阮郎归 此际何堪梦也无 晏畿道:阮郎归 别离怎似相逢好 晏畿道:生查子 重来已失桃花面 晏畿道:御街行 高楼望断双鱼信 晏畿道:蝶恋花(二首) 西池旧会更难寻 秦观:千秋岁 郴江悔杀下潇湘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一年一度一相逢 秦观:鹊桥仙 飞花细雨小楼寒 秦观:浣溪沙 愁来试比黄梅雨 贺铸:青玉案(横塘路) 个般情味已三年 贺铸:浣溪沙(二首) 前人诗句入词来 贺铸:行路难(小梅花) 一弯流水惹相思 赵令峙:菩萨蛮 君到江南自有春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新荷记否旧袈裟 仲殊:南柯子(忆旧) 如此星辰非昨夜 周邦彦:过秦楼 油壁香车不再逢 周邦彦:应天长 聊借梅花寄宦情 周邦彦:花犯(梅花) 一片温馨在小楼 周邦彦:少年游 层层挪展赋蔷薇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离愁都付与杨花 万俟咏:诉衷情 战尘犹记八公山 叶梦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黄衫白马向人骄 陈克:菩萨蛮 有此君王有此情 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恼人天气近清明 李清照:念奴娇 卷帘人未识闺情 李清照:如梦令 沧桑历尽暮年心 李清照:永遇乐 高歌慷慨送行人 张元斡: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等闲莫负少年头 岳飞:满江红 却恨相逢改嫁时 陆游:钗头凤 任他花草自争春 陆游:卜算子(咏梅) 霜鬓虽残心未死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多景楼前慷慨歌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江晚山深听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烟柳斜阳最断肠 辛弃疾:摸鱼儿 灯火阑珊寂寞心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山似文章太史公 辛弃疾:沁园春 追思往事叹今吾 辛弃疾:鹧鸪天 感慨偏多送别情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翩然独立有佳人 辛弃疾:水龙吟 乌衣无梦到西园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白日居然古鬼来 刘 过:沁园春(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重来旧院忆红裙 史达祖:三姝媚 写尽双双燕子情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一春苦雨带愁来 史达祖:绮罗香(春雨) 笔下秋虫似有神 张铉:满庭芳(促织儿) 偶将别调写柔情 姜夔:长亭怨慢 何曾寄托咏梅花 姜 夔:疏影 梦中感旧忆奇才 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南人谁更念中原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聊存一格析莺啼 吴文英:莺啼序 秋蝉有恨吊宫魂 王沂孙:齐天乐(蝉) 深描细写白莲花 张炎:水龙吟(白莲) 后记 试读章节 水阔山长忆远人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附杜安世:端正好 槛菊愁烟沾秋露,天微冷、双燕辞去。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凋寒树,凭栏望、迢迢长路。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 我特意把上面两首词并列在一起,让读者对照着看。我想读者看了以后,一定会觉得奇怪的。 两首词内容基本一样,不但写景抒情相似,连构思都是雷同的。可是作者和词牌却都不同。是谁抄袭谁的?年代孰先孰后?现在我们实在都无从回答。 但是有一点是很明显的:拿两首词对比研究,那高下精粗之别一眼就能看出。前者,晶光焕发,奇彩四射;后者,干瘪粗陋,黯淡无光。真像一件传世奇宝和一件蹩脚的赝品并列在一起。 本来,既然描写的内容相同,表达的情感差不多一样,连艺术构思也像从一个模子里出来,仅仅有些字眼儿变动,为什么艺术效果竟会完全不一样?这真是一个值得很好去探究的问题。 几个字眼儿看来不太重要。假如不是文艺作品,只要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行文用字是不必太计较的。可是文艺作品,特别是诗词,情况就完全两样了。三几个字眼儿的变动,就会出现大不相同的效果。许多评论家都引用过“春风又绿江南岸”和“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之类的例子。这些例子也都能说明问题。但到底只是一字之差。这两篇却不是一字之差,而是整篇作品艺术性的精粗高下。这里面牵涉到选字的技巧,语气的斟酌,意境的安排,字面的修饰这一系列属于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形式对于内容的作用的问题。不要一听到形式就以为是形式主义,两者本来是两回事;也不要以为换掉个把字眼儿是微不足道,它可以把-首很好的诗或词弄得面目全非。 不妨就拿这两首词进行一番解剖。 晏:“槛菊愁烟兰泣露。” 杜:“槛菊愁烟沾秋露。” 这句只是借物起情。一层意思说,时节已是秋色渐深。另一层意思说,连花草也带上哀愁的情态。晏和杜的区别只是杜词少了一个“兰”字,多出一个“秋”字,又把“泣”改为“沾”。少了“兰”字,物象就缺乏丰满的感觉;多出“秋”字又反而成为蛇足了。但差别仍不算大,可以略而不论。 晏:“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杜:“天微冷、双燕辞去。” 这一下就差远了。第一,“罗幕”比起“天”来,内在的感情要强烈得多。罗幕不仅是燕子每天出入必经之地,同燕子的关系十分亲切,更重要的是点出罗幕的轻寒,从而暗暗透出画堂朱户中人所感到的秋意。用了“罗幕”,主体便是有情感的人,而燕子则是作为陪衬的物。正是由于主体是人而不是燕子,所以“燕子双飞去”就不在于客观地写出燕子,而是带上室中人物特有的感情色彩,写人及其感情了。由于这句透出了人,连同上文的“槛菊”和“兰”都染上感情的色彩,而并非泛泛之笔了。 反观杜安世的“天微冷、双燕辞去”,主体只在于双燕,它们不过因为天气寒冷就飞走罢了。生物界的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感情有什么相干?我们读了无动于衷,不是完全有理由吗? 其次,“罗幕”、“轻寒”、“燕子”、“飞去”八个字紧紧扣在一起,暗示室中人本已十分孤寂,加上秋意凄恻,不料连燕子也不辞而别,那苦恼更是可想而知。可是杜安世硬加上一个“辞”字,好像双燕还会向人辞行,这就反而把本来构成的强烈情感给削弱了。 晏:“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杜:“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晏殊的意思,不但燕子不辞而别,这般无情,连月亮也不懂得人的离别之痛。这就比杜的“空照”更为深刻。正如契诃夫笔下的马车夫要向马儿倾诉自己失去儿子的不幸那样,不幸的人,总想有人同情自己的遭遇。就算是月亮也罢,如果还懂得同情,也是一种慰藉。不料竞连明月也“不谙”,只是冷漠地“斜光到晓穿朱户”,那么,他还能向谁告诉呢?句中还下了“到晓”二字,暗示离人由于思忆而一夜无眠,比之杜安世只说“透素光,穿朱户”,那感情的分量也沉重得多。 晏:“昨夜西风凋碧树。” 杜:“夜来西风凋寒树。” 这句虽然只有“碧”、“寒”一字之差(“夜来”就是“昨夜”,可以略而不论),但给读者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原是一片碧绿的树林,仅在一夜之间,就给西风整个地毁掉了。这是多么使人心灵震动的事,怎能不引起人们许多不幸的联想(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把美好的东西毁掉给人看是悲剧)。但如果本来已是“寒树”,按照自然的规律,反正是要凋谢的,有什么值得可惜呢!所以,“碧树”的凋和“寒树”的凋,看来只换了一个字,给人的感受却完全不同。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杜:“凭栏望、迢迢长路。” 在这里,晏殊突出了“独上”,而且是“高楼”。显示人物凭高远眺,四顾茫茫,万感交集,无可告语的悲哀。“望尽”二字,又可见此人怀念之深,离人相去之远。“天涯路”,说实在是无法看见的,它只存在于怀远的人想像之中。 回看杜安世的“凭栏望、迢迢长路”,不但平淡乏味,而且人物毫无神采,不过是一个望远的影子而已。 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杜:“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 两句是全首的结穴,因此晏殊使用了复叠句法。“彩笺”指诗词,“尺素”指书信。虽不全同,都是寄情的物事。不避重复,正是为了加强欲寄无由的可悲现实。“山长”、“水阔”,也是复叠,同样为了强调“知何处”的怅惘。诗人在结尾有意用了重笔,使感情显得更加沉重了。我们回看杜安世的结句,就会发现它真是何其平淡,何其乏味!① 比较这两首词,人们不难看出,选词用字,排比句式,这些属于形式的东西,绝不像装潢粉饰那么简单,更不是故意玩弄词藻,把芳草换成“王孙”,月亮说成“嫠蟾”,就可以“不同凡响”了。完全不是这回事。我们说的形式,是活泼泼的有生命的东西,运用得好时,形式就和内容紧紧融成一体,成为作品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缺少了太阳特有的形式就不能称为太阳,缺少了月亮特有的形式也不能称为月亮一样。试看晏殊这首《蝶恋花》,换掉哪怕是几个属于形式方面的字眼儿,就整个变了样,成为杜安世名下的《端正好》了。虽然从内容来说没有多大的不同,可是谁也不想提到它了。 形式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 杜安世,字寿域。《全芳备祖》称之为杜郎中。大略与晏殊同时或稍后。他的作品境界不高,欠缺韵味,言情之作较多,却又大都肤浅,还显出有意造作的痕迹。比起柳永来,风格是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柳比他才华高出甚远,反映生活也比他丰富。相形之下,他只能是柳派的二三流作手。我疑心他也像柳永那样,做官不成,却向秦楼楚馆写些嘲风弄月的曲子,替歌女伶工提供演唱材料。因而虽也流传下一本《杜寿域词》(有《宋六十名家词》本),其生平行谊却湮没无闻了。 P20-22 序言 《宋词小札》在1981年初版,1984年再版,共印了十八万多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再版。近年我接到一些读者的来信,说他们要找来看,却总是找不到。我只有表示抱歉,因为重印的权力是在出版社,不在我的手里。 《宋词小札》虽是继《唐诗小札》之后对宋词进行欣赏分析的札记式结集,但我付出的心血却不比《唐诗小札》少,毋宁说,我对《宋词小札》下的工夫比《唐诗小札》还要多。我在初版后记里曾说过,真正读懂宋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不少词评家对宋词就常有误解,甚至曲解,往往把读者引入迷途。例如一首本来只是吟风弄月的小词,清代的词评家偏要说它有什么政治意义,隐藏着什么讽刺或身世之感,像张惠言的《词选》就是典型的例子。以后也有不少词评家沿着这条路子走,还有人连词的句子还没弄清楚,也来大发议论。这些,对于爱好词的青年不但没有帮助,相反只能起着误导的作用。 我在年青的时候也爱好读词,但对它的了解却十分肤浅,只是欣赏它的文字之工,意境之美,但要再深入一层理解,就不行了。看到前人怎么说,自己也就怎么信,没有个人的真正体会。有些名家的词,即便反复读了多次,还是弄不懂它的用意,或误解了它的用意。那时也学习写些词,但都是些劣品。以后由于忙于应付生活,更没有专心下工夫研究它,不懂的还是不懂,误解的还是照样误解。这样过了多年,可以说,我对词还是一个门外汉。直到“文革”的风暴掀起,我被发配到了“五七干校”,在强迫劳动和强迫学习之余,偷空专门攻读宋人的词,反复研究,这才拨开重重云雾,发现宋词的真正面目,也发现前人的一些误解。从前不懂的如今算是懂了,从前误会的如今也纠正了,我觉得,和我有同样迷惑的青年人恐怕还不少,而且不止于青年人,和我一样年纪的人,怕也有这个情况。于是就下了决心,写出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久而久之,就写成几十篇。可以说,我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糊里糊涂之后才看出宋词的真相,确解它的用意的。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不少篇章是作为纠正某些词评家的误解和造成的障蔽而写的,有些我在文中明加点出,有些只是表达我的个人见解,但用意还是在纠正前人的误会。当然,前人的见解也有很正确的,我也参考过他们的研究成果,这里毋须细说。 虽然同是欣赏、分析和解说,但《宋词小札》同《唐诗小札》也有不同,它的不同,主要就在这一点上。我说我花的工夫要比《唐诗小札》还多,主要也是在这一点上。 上面这段话看来有点狂妄,但这是我由衷的话,希望能得到高明读者的理解。 这一回承出版社的美意,愿意把它再版,作为“小札系列”之一。我重新读了一遍,觉得还可以献给读者。我只增加了几篇文章,每篇的开头加上新的题目,其他都没有改动。 简单谈了这些,就作为再版的前言。 刘逸生 1998年3月27日 后记 经过几度修改,《宋词小札》终于脱稿,将能就教于广大读者了。这是使我深感高兴的事。 在本集动笔之始,根本没有想到它竞能与广大读者相见。 那是十年前的旧事了。1971年,我还在英德黄陂“五七干校”。按照那时的说法,我已“获得解放”,行动可以自由了;并且,由于同校还有我的妻子,附带一个小儿,幸蒙照顾,有个小房间得以安顿。每日白昼劳动之余,晚间学习之后,还剩下一点点时间,可以由我自己安排。我觉得把它浪费掉可惜。恰巧从广州带来了几本宋人的词集和词选,在寒灯瑟缩之中,反复暗诵之际,忍不住就想记下一点东西,于是偷偷写下几句读词札记。起初只是涂画在日记本子上,“聊以自娱”而已。积累下来,居然也得四五十篇。那时写这些东西是违“四人帮”之“法”的,我连向干校里的同学透露也不敢,自然更无拿去发表的妄念。只因读书人积习难除,要他“大彻大悟”,不弄笔杆,其困难程度也和鲁智深戒酒戒肉相似。所以写这些东西,正像在禅房里吃狗肉,自己也知其“顽固不化”的。 以后又回到广州。工作尚未安排,便又把日记本子拿出来,边誊抄边修改,好让它像个样子。古人常说“敝帚自珍”,我这“敝帚”,除了极少数朋友,却也无人知道。以后一放又是几年,其中又重抄了一遍,一抄又免不了增补修改,积渐便扩展为七十多篇。但我还是守着沉默。 “四人帮”打倒以后,万象更新,文艺有复苏的希望,唐诗宋词也不再是“洪水猛兽”了。但我还有顾虑,因为其中颇多所谓“绮语”。知道我这一顾虑的朋友便劝我放心,并认为不妨公之于众。1979年,承《广州文艺》的同志不弃,让我在刊物上发表一部分,遂名之日《宋词小札》;后来,另有一些篇幅较短的,则交《羊城晚报》副刊选登,借此听取读者的意见。 回顾那十年“风雨如磐”的日子,自然是颇增感慨的。 宋词当然也是一代的代表性文学。可是比起唐诗来,它并不更容易真正理解。我个人就很有这种感觉。尤其是那些婉约派,虽然文字并不艰深,运用典故也不太多,摘取一两句,颇似平易,而通观整篇,便往往有目迷五色之叹。或不知全篇命意之所在,或不知为何转换了画面,或解了上文而不能解下文。因而误解曲解的情况也就不少。试看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虽不过寥寥五十八字,却有人说此是讽刺之词,又有人说比喻“君子少小人多也”。李清照的《念奴娇》(萧条庭院),明代文学家李攀龙说:“上是心事,难以言传;下是新梦,可以意会。”《词综偶评》还说:“此词造语固为奇俊,然未免有句无章。”可知他还不知全篇所说何事。这也难怪,因为沿着温庭筠、韦庄的路子走下来的婉约派作品,正如李清照说的:“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它不仅音律要求严谨,即在文字组织和篇章结构上,都另有一套手法,不全同于诗。这当中,北宋末期的周邦彦,手法最为多变,王国维称他为“词中老杜”,恐怕还是看到他这种善于变化的技巧。变本加厉的则有南宋末期的吴文英。沈义父《乐府指迷》便说:“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史达祖走的也是这一路,试看他的《三姝媚》(烟光摇缥瓦),如果还没有领略过周邦彦的特技的人,就会茫然不知此词要说些什么。姜夔自是名家,有人说他格调绝高。他其实有意在婉约与豪放之间另辟道路,形成清峭一格。他写的词,常可以还原为诗而不觉其不似,所以不算太难理解,然而有些篇章,如自度曲《疏影》(苔枝缀玉),亦难免启人争论。另一派是豪放派。豪放派的词较易领略,但像辛弃疾这位作家,或则大量使用典故,或则婉转其词,要认真理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对比起古人的诗来,词的注释成果是远为逊色的。有些注本,大抵以注出典故为已足;对于词的评论,又是以标举名句为多,通解全篇的著作,实在少之又少;至于谈论技法,则往往深奥难测。自愧未受训迪,只好走自己的路。我在本集里,并无高深之论,首先力求疏通文义,办法则是逐韵疏解,使整首词的意思明白显豁,然后再就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对于前人的评论,虽间加征引,亦仅适可而止,不图枝蔓。其中我个人对某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或与前人歧异,则亦不避浅薄,详申己见。每下一解,都是经过反复推寻,毫无故与前人为难之意。任何一种学问,都应立足于实事求是,评释古人作品,态度更要审慎而诚恳。我自问还不至于轻率鲁莽;但因学识浅陋,加上主观偏颇,致生疏谬,是极愿接受通人和读者的纠正的。 在两宋词人中,我对北宋难免有点偏爱,这实在说不出多少理由,只觉得它诗味更浓,更耐吟咏。这也许正是个人的偏见。但是对于婉约、豪放两派,并未加以轩轾。因为各有胜场,不宜扬甲抑乙。读者一看本集,便会知道我在北宋词人中,更偏爱于晏畿道,以为他感情真挚,为一代作者所少见,因而选取也略为偏多。在南宋,则辛弃疾无疑是大家,无论思想感情或文字技巧,都非同时的余子可及,采录也就较多。至于周邦彦,他的成就主要在艺术技巧,为了向读者介绍宋词在艺术技巧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所以选他的作品尺度也稍宽一些。 另外有些名家,我却是忽略了。像许多人赞叹备至的张炎便是。这恐怕又是一种偏见。本集到底不是词选,区区七十多篇札记,自己深知无法面面俱到,只有请读者见谅。 是为后记。 刘逸生 1981年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宋词小札(逸堂四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逸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23613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50 |
宽 | 18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