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具有独立思考、立论精辟、取材全面的19世纪中国绘画史著作。全书十五万字,四百余幅精彩图像,探源发微,揭示出在历史蜕变、观念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市场主导下,19世纪绘画的多元多样的演变轨迹,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因找到了历史渊源。
图书 | 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具有独立思考、立论精辟、取材全面的19世纪中国绘画史著作。全书十五万字,四百余幅精彩图像,探源发微,揭示出在历史蜕变、观念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市场主导下,19世纪绘画的多元多样的演变轨迹,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因找到了历史渊源。 内容推荐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以后,绘画在中国不断重复,已耗尽创造力。本书所提供的,是一个不同的答案。 万青力教授倾十数年之力完成大作《并非衰落的百年》,倡议“从中国出发来看中国绘画史”,并由之重建19世纪中国绘画史,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给学术界以新的启迪,同时备受艺术、收藏、博物馆各界关注。 全书十五万字,四百余幅精彩图像,探源发微,揭示出在历史蜕变、观念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市场主导下,19世纪绘画的多元多样的演变轨迹,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因找到了历史渊源。 目录 序一 以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薛永年 序二 百年何衰?立言反正!/熊宜敬 绪论 并非衰落的百年 第一章 历史蜕变中的绘画 — 18世纪中国画坛一瞥(上) — 18世纪中国画坛一瞥(下) 第二章 观念变革中的绘画:19世纪前期(1800-1840) 导言 一 “正宗画派”的尾声 二 乱世中的文人画家:汤贻汾、戴熙 三 融入金石趣味的正统画家:黄易、奚冈 四 张崟与“京江画派” 五 关氏画肆与外销洋画 六 书学中兴与书家画 第三章 社会转型中的绘画:19世纪中期(1840-1870) 导言 一 上海地区的书画会 二 任熊与“海上画派” 三 广东画家与“二苏” 四 北京的宫廷、民间、文人绘画 五 有关“太平天国”的绘画 六 刘德斋与上海天主教洋画馆 七 苏州画坛与刘彦冲 第四章 市场主导中的绘画:19世纪后期(1870-1900) 导言 一 赵之谦与“四全”金石画风新传统 二 任伯年与“写实”通俗画风新传统 三 虚谷的“冷艳”画风与个性化潮流 四 吴友如的“时事”画与大众化潮流 五 岭南“二居”的花卉与写生新风气 结语 从“八破”画看19世纪中国绘画的时代特征 注释 繁体字版后记 简体字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万青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716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9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