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领导者应该懂得的N条哲学道理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不是权谋的动物,而是文化的动物。没有文化素养的人,玩弄权术只会玩火自焚;而只要达到了“内圣”的境界,不用刻意玩弄权谋,也会做出利人利己的“外圣”的业绩来。

本书不仅仅教人从中学会治人治事的“哲学道理”,而是从文化的深处出发,考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寻找民族的“优根”和“劣根”,提高广大领导者的内在素质。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事例和说教,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和需求。当灵根深种的时候,历史和现实的智慧就犹如泉源汩汩而出。

内容推荐

哲学这门学问很神奇,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就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越复杂,它的效果就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懂得一些利人利已的哲学道理。

目录

第一章 以柔克刚的哲学道理

 刘秀:以柔胜刚是为官处世的至高境界

 徐爰:以柔克刚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能柔能刚必变弱为强

 商容、子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刘邦:以屈求伸的生存之道

 谷正纲:政治家是最善用眼泪的

第二章 知己知彼的哲学道理

 子贡:审时度势,各个击破

 诸葛亮:好货卖给识货人,大才卖给识才人

 曹操:决断领先一步,行动领先十步

 刘秉忠: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张全义:到什么庙里拜什么神

第三章 获取地位的哲学道理

 王士俊:逆向思维的为官之道

 廉丹:取上得中。取中得下

 司马懿、曹操:给对手一条生路。给自己留条后路

 贾诩:跳槽讲究技巧。升职少走弯路

 周延儒:看清形势。不急于明确表态

 童贯:吹喇叭是讲究技巧与谋略的

 曹丕、杜受田:文饰不如情饰

 胡雪岩:送礼要送到人心坎上

 于谦:不吸取历史教训的大忠臣

第四章 谋取人心的哲学道理

 曾国藩:为人之道有四知

 丙吉:知止是一种人生智慧

 鲁肃:“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好

 张之洞、李鸿章: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生存境界

 袁术:不得人心的事不可强为

 盖宽饶:不要让自己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第五章 修身养性的哲学道理

 司马光:俭朴是一生平安的护身符

 郭子仪:低调保全自己的处世哲学

 崔挺:真君子的典范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吴隐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屈原:万不可世人皆浊唯我独清

 左师触龙:做人要多点人情味

 王秀之:与人无争。无人能与之争

 朱博: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

 吴三桂:“中冠一怒为红颜”是否值得

 元勰:握蛇易咬手,骑虎怕难下

 徐阶:小心行得万年船

 郑庄公:韬光养晦的生存谋略

第六章 声东击西的哲学道理

 汉文帝:不费一刀一枪.降服南越

 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司马昭:一箭双雕.坐收渔翁之利

 朱棣:装疯卖傻有大智慧

 王翦:有话当面说.不放“马后炮”

 姚崇:趁对方未作出反应。快速出手

 公孙弘:要做到内精明而外浑厚

第七章 以逸待劳的哲学道理

 伍子胥:以逸待劳。得报大仇

 李斯:“明黑”斗不过“暗黑”

 吕不韦:“放长线钓大鱼”的人生哲学

 李夫人:收尾工作一定要做得漂亮

 冯道:掩藏真实意图。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第八章 釜底抽薪的哲学道理

 汉宣帝:釜底抽薪。逐削其势

 李诉:扬汤止沸还不如釜底抽薪

 努尔哈赤: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项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郭德成:祸从口出时圆场有方

第九章 借刀杀人的哲学道理

 晏子:以二桃杀三士

 韩饨胄:朝中有人好做官

 曾国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曹振镛:巧借上司之势排挤对手

 石显:借刀杀人的生存谋略

 陈汤:没有东风可自造东风

 李义府:送顶高帽。平步青云

 太子丹:朋友不是用来背叛的

第十章 反客为主的哲学道理

 刘秀:攻心为上,兵战为下

 李渊:反客为主是讲究谋略和技巧的

 崇祯:被“反间计”整垮的落寞皇帝

 陈平:不要让自己的“后院”起火

 小德张:要善于表现自己

 安禄山:溜须拍马,反客为主

第十一章 虚张声势的哲学道理

 武则天:虚张声势,引导舆论

 宋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张仪:无风也能起大浪

 包拯:两全其美的“空手道”

 盛宣怀:趁火打劫宜速战速决

第十二章 欲擒故纵的哲学道理

 曾国藩:蛮干是绝对不行的

 康熙:网开一面。该松手的时候松一下

 朱由检:假客气换来真皇位

 赵广汉:摸透底细,该出手时再出手

第十三章 抛砖引玉的哲学道理

 吴用:设下圈套。抛砖引玉

 曹操: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

 杨修:聪明要让上司显

 晋献公:人不贪心才不会上当

 班超:在关键时候要拿出勇气和魄力来

第十四章 随机应变的哲学道理

 刘统勋:左右权衡,找到不败的安全点

 袁子才、晋文公:处事圆融.灵活变通

 陈平:随机应变好撑船

 刘墉:随机应变保全自己

 东方朔:见机行事,游戏入生

 姜太公:灵活变通,识人有术

第十五章 以退为进的哲学道理

 康熙:退避三舍是为了后发制人

 龚遂、王浚:功高震主。让名远害

 司马懿:以退为进.装傻夺权

 邹元标: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哲学

 萧何:功高震主之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要善于忍

第十六章 居安思危的哲学道理

 颜真卿:惹不起要躲得起

 李林甫:把潜在对手“暗杀”在摇篮里

 李鸿章:办事留余地才能左右逢源

 商鞅:知进也要知退

 孙武、范蠡:功成身退不失为明智之举

 祢衡:在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

 孟尝君:吃一分亏。增一分福

 范文程:别在道义上失去正义的力量

第十七章 软硬兼施的哲学道理

 刘备:一忠一奸,相互制衡

 李鸿章:对于权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刘邦:领导要善用奖励这根胡萝卜

 邹阳:难办的事,不妨“迂回”去解决

 孙策:如何牵住对方的“牛鼻子”

第十八章 明哲保身的哲学道理

 张禹: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是为中庸

 曾国藩:全身而退的生存策略

 司马熹:随机应变,一石三鸟

 王曾:向对手示弱时的生存哲学

 韩雍、唐伯虎:巧施伪装以避祸

 杨继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曹参:萧规曹随,中庸之道

 叔孙通: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试读章节

刘秀:以柔胜刚是为官处世的至高境界

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条白色的阳鱼和一条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至高境界。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刘秀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皇帝。他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把中国的“柔道”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民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义军的将士也很不自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在消灭王郎以后,军士从王郎处收得了许多议论刘秀的书信,如果究查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刘秀根本连看都不看,命令当众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公元25年,刘秀势力十分强大,又有同学自关中捧赤伏符来见,说刘秀称帝是“上天之命”,刘秀便在诸将的一再请求下称帝,年号建武。称帝之后,便是和原来的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此时,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马援 刘秀轻取洛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成功范例。当时,洛阳城池坚固,李轶、朱鲔拥兵三十万,刘秀先用离间计,让朱鲔刺杀了李轶,后又派人劝说朱鲔投降。但朱鲔因参与过谋杀刘秀哥哥的事,害怕刘秀复仇,犹豫不决。刘秀知道后,立即派人告诉他说:“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若能投降,不仅决不加诛,还会保其现在的爵位,并对河盟誓,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亲为解缚,以礼相待。

公元27年,赤眉军的樊崇、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件是攻破城市、遍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机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唯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区宅屋,二顷田地。就这样,刘秀总是善于找出别人的优点,加以褒扬。

刘秀极善于调解将领之间的不和情绪,绝不让他们相互斗争,更不偏袒。贾复与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刘秀则把他们叫到一起,居间调和,善言相劝,使他们结友而去。对待功臣,他决不遗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恸”。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死,他竟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确实赢得了人心。 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等等。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一直始终如一地自诫诫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告诫,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军中武将多好儒家经典,就是很好的证明。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后时才罚即便罚,也尽量从轻,绝不轻易杀戮将士。邓禹称赞刘秀“军政齐肃,赏罚严明”,不为过誉。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惟独东汉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秀“柔道”治国的可取性。

刘秀算是善用柔道了。关于柔之为用,《老子》早就有过经典的论述,汉代刘向《说苑》中记载的韩平子与叔向的对话也意味深长。韩平子问叔向:“刚和柔哪个更坚固?”叔向回答:“我年纪已经八十岁了,牙齿已经完全脱落,而舌头还存在。老子曾经说过:‘天下最柔弱的,能够进入到最坚固的境地。’又说:‘人活着的时候是很柔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坚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柔弱脆嫩,死了以后就干枯。’由此看来,柔弱的是属于活着的一类,强硬的是属于死了的一类。活着的如果被损毁就一定能够复原,死了的被破坏就更加趋向毁灭。由此看来,柔弱比刚强还要坚固。”平子说:“说得好!那么你顺从哪一点呢?”叔向说:“我是活着的。为什么要顺从刚强呢?”平子说:“柔弱难道不是脆弱吗?”叔向说:“柔弱的东西打成结不至折断,有棱角也碰不掉,怎么能算是脆弱呢?上天的意旨是让微弱的取胜。所以两军相遇,柔弱的一方一定会战胜另一方;两仇互相争利,柔弱的一方能够获取。《易经》上说:‘天象的规律是损满盈以增益谦虚,地上的规律是改变满盈而流向谦下,鬼神降灾给满盈而赐福给谦让,人世的规律是厌恶骄傲而喜欢谦逊。’只要能抱着谦逊不满的态度。虽然柔弱,也会得到天地鬼神的帮助,哪里能不得志呢?”平子说:“说得好。”

哲学道理

刘秀“柔道”兴汉,-少杀多仁,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曹操以奸诈成功,刘秀以“柔道”而得天下,看来,儒、道理论并非迂腐之学,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比别的方法更有效、更好。只是千百年来,儒、道之学在这方面的光辉,已被凶残狡诈的人性给掩盖涂篡得不成样子了!

徐爰:以柔克刚的为官之道

故事要看最终的结果,刚强如果导致失败,那么就毫无可取之处了。柔弱并不是劣势,只要善加运用,自己首先不放弃,任何刚强都难以抵挡。

南北朝时,刘宋王朝的大臣徐爰精于谄媚,一时很受太祖刘义隆的宠信。

有人嫉恨他,于是向皇帝揭发他的劣迹,说他欺骗君主,奸诈凶险。刘义隆亲自责问他,徐爰没有一点自辩,痛快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刘义隆感到十分的意外。

刘义隆问他说:“你善于言辞,人也机敏,难道就不想为自己解脱些吗?”

徐爰说:“我是干过一些错事,如果不承认,那么就是更大的错事了。皇上若能高兴,我死了也算不了什么。”P2-4

序言

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中国人都必须以史为鉴。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总值得我们去思索。

哲学不是学院的奢侈品,不是抽象繁琐的教条,更不是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真正的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思维的学问,是在讨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哲学是智慧之学,为我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哲学这门学问很神奇,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就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它的作用就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复杂,它的效果就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功用越关键。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懂得一些利人利己的哲学道理:

以柔克刚的道理: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为官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的最为形象。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至高境界。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修身养性的道理:中国人历来讲究“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核心,然后顺势后推,也就有了治国、平天下。这种内圣外王的思想观念是古代知识分子最大的人格魅力所在。

韬光养晦的道理:自先秦以来,隐忍克制、韬光养晦成了许多政治家谋取成功时采取的共同战略。在这个战略指导下,他们在权势不如别人、身处逆境时,可以以退为进、隐藏锋芒、积蓄力量,甚至不惜装疯卖傻,以求生存;在遇事不公、怀才不遇时,可以放开眼界、忍受屈辱,待机而动。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谋定而后动,一举获得成功。

以逸待劳的道理:当对方气势正盛时,或已占据有利形势时,不可一味强攻硬打,而应避开对手的锋芒,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待对方锐气渐消、疲惫不堪时,再后发制人。这才是聪明入的处世哲学。

釜底抽薪的道理: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东西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这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常识,而这个常识的意蕴却是丰富而深邃的。做人做事一定要讲究策略,为官处世更是不能不小心谨慎。

功成身退的道理:“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真是得佩服老子的智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就发出了如此智慧之语。置身官场的人,总希望生前身后留个好名声,岂不知其中却潜伏着危机。掌权者不只对战功卓著的大将们心怀猜忌,对那些政绩突出、德性优异的大臣也是心存嫉恨,一旦你的光芒超过了君上,形成了一种功高震主的姿态,灾祸就很快要从天而降了。

人,不是权谋的动物,而是文化的动物。没有文化素养的人,玩弄权术只会玩火自焚;而只要达到了“内圣”的境界,不用刻意玩弄权谋,也会做出利人利己的“外圣”的业绩来。

本书不仅仅教人从中学会治人治事的“哲学道理”,而是从文化的深处出发,考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寻找民族的“优根”和“劣根”,提高广大领导者的内在素质。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事例和说教,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和需求。当灵根深种的时候,历史和现实的智慧就犹如泉源汩汩而出。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领导者应该懂得的N条哲学道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高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1285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5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