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坛话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现任世界华文文学家学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南通《江海纵横》执行副主编。本书由1、文人交往:孟十还与鲁迅、温梓川与郁达夫、江村与曹禺、赵丹、顾而已等。2、作家风采:范泉不朽的文学业绩、蔡北华早期的左翼文化运动、诗人杨骚在上海、谢冰莹与左联及其他等。3、文苑散叶:关于张恨水笔名的旧说新证、许广平致郁达夫的一封佚信、欧阳予倩早期的小说创作、赵丹早年的话剧佚作等。4、文朋诗友:冰心与我的一段文字因缘、忆张超、香港诗人王一桃印象、纪念包子衍等4部分构成。

内容推荐

这本《文坛话旧》,是作者近年来在三扇窗中所见所思的产物。顾名思义,这里所写的无非都是些文坛的旧事。但虽然是旧事,“真实”两字却是不敢稍有背离的。如作者写文坛师友冰心、周锦、范泉等人的文章,都是出诸内心真实的感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才执笔成文。写人如此,写事亦然。像《谢冰莹<女兵自传>的重版风波》等文,是作者在读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想,并且下了一番认真踏实的考证工夫,探明了事实的真相和来龙去脉,从而形诸文字的。

目录

文人交往

 孟十还与鲁迅/3

 季自求与鲁迅、周作人的一段交往/15

 王尘无与鲁迅/29

 温梓川与郁达夫/33

 郁达夫与张紫薇/43

 谢冰莹与魏中天的深厚友谊/46

 李健吾与华铃的师生情/55

 尤其彬与茅盾、丰子恺的交往/63

 张謇与欧阳予倩/70

 欧阳予倩与吴我尊/87

 欧阳予倩与盖叫天/93

 江村与他的文坛师友/95

作家风采

 范泉不朽的文学业绩/117

 诗人杨骚在上海/138

 蔡北华早期的“左翼”文化活动/150

 诗人魏晋早期的革命文学活动/153

 谢冰莹与“左联”及其他/166

 谢冰莹何以没有返回祖国大陆/172

 谢冰莹写日记/176

 东北作家孙陵轶闻/180

 徜徉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女作家张明/187

 师范:海峡彼岸的一股“野风”/195

 海峡彼岸的南通作家沙漠/203

 台湾诗人朱沉冬/210

 冯雪峰帮助青年作者的一件往事/215

 姚江滨及其《中华万里行》/217

 现代诗人叶平林/220

 与鲁迅交往前的金溟若/225

 与蒋锡金夫妇聊天/230

 蒋锡金不是“左联”作家/244

 “笔名大王”陈玉堂/246

文苑散叶

 张恨水反对白话新诗的早期佚文/251

 关于张恨水笔名的旧说新证/257

 也为章衣萍辨诬/260

 许广平致郁达夫的一封佚信/263

 巴人写于南洋的佚作《无言抄》/269

 温梓川的游记《冬天里的伦敦》/275

 谈笑有鸿儒:温梓川的文坛回忆录/283

 温梓川晚年的《郁达夫别传》/292

 欧阳予倩早期的小说创作/302

 欧阳予倩的白话小说《枯树》/305

 赵景深对青年作家的提携/309

 内山完造的两次南通之行/312

 赵丹早年的话剧佚作/316

 胡风的一次住房纠纷/319

文坛风云

 徐转蓬与何家槐关于创作问题的笔战/325

 谢冰莹《女兵自传》的重版风波/331

 范泉痛悼素不相识的蓝明谷/338

 上世纪初关于白话新诗的一场论争/348

 1936年至1937年马来亚华侨文化界对鲁迅的纪念/357

 1936年泰华文坛纪念鲁迅活动纪实/369

文朋诗友

 冰心与我的一段文字因缘/379

 高山流水思范泉/387

 我与台湾学者周锦的交往/396

 香港诗人王一桃印象/402

 王一桃印象续记/406

 纪念包子衍/411

 忆张超/417

试读章节

鲁迅的培养

在东北青年作家中,除了萧军、萧红两位,恐怕要数孟十还与鲁迅的交谊最厚了。查《鲁迅日记》,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9月,鲁迅与孟十还的联系达85次之多,其中“得孟十还复信,即复”的记载比比皆是,可见鲁迅对他的重视。

1934年,孟十还开始倾力于苏俄文学译介工作。这时,他注意到鲁迅等人创办的《译文》月刊,有关苏俄文学的作品、评论、插画占有很大比重,遂把自己第一篇译作《我怎样写作》寄给鲁迅。而鲁迅创办《译文》,目的之一就是要多多译介苏俄文学作品和革命文艺理论,因此对孟十还的来稿自然特别关注。从此,两人密切往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鲁迅对孟十还总是有信即复,耐心地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尤其在译题的选择上给予切实的指导。鲁迅告诉他,选题要避免与人重复,像“托翁《安那·卡列尼那》中国已有人译过了,虽然并不好,但中国出版界是没有人肯再印的”,所以还不如选译其他的书为宜。由于当时进步文艺不见容于政府当局,译介苏俄文学难度较大,鲁迅便建议他适当避开“犯忌”的作家,如法捷耶夫、卢那察尔斯基等,而选译柯罗连科、乌思宾斯基等人那些“较古之作”,或者“普式庚小说”,以免于“见官碰钉子”。

1934年11月,孟十还译出果戈理的短篇小说《五月的夜》,想请鲁迅为他写个后记。鲁迅复信道:“后记还是你自己做罢,不是夸口,自说译得忠实,又有何妨呢?倘还有人说闲话,随他去就是了。”鲁迅鼓励他大胆实践,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做好译介工作。

鲁迅还多次提醒孟十还,要自觉地从读者角度思考问题,使自己的译作适合于读者的需要。在鲁迅主持的《果戈理选集》中,有一册由著名翻译家耿济之承担翻译,对他的译稿,鲁迅同样严格要求,毫不马虎。他告诉孟十还,耿济之的译稿如果有错,也必须作彻底修改,“因为译书是为了读者,其次是作者,只要于读者有益,于作者也还对得起,此外是都可以不管的”。鲁迅的话,如点点春雨,滋润了孟十还的心田。

在向年轻的孟十还传道授业时,鲁迅是把他看作可信赖的朋友和有希望的译者的。孟十还也不负鲁迅的期望,对他的言传身教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而迅速地成熟起来。他工作勤勉,成果丰饶,几乎每期《译文》都可以看到他的名字。在鲁迅的培养下,他逐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界的一员骁将。

温馨的爱

对于孟十还来说,结识鲁迅是他极大的幸运。鲁迅给予他的支持、引导以及温馨的爱,在他心灵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孟十还酷爱美术。有一次,他在友人家里看到鲁迅编选的木刻画集《引玉集》,那精致的装帧,出色的构图,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不禁摩挲再三,爱不释手,却又不好意思向鲁迅讨取。后来,鲁迅偶尔从萧红处获悉此事,当即题签寄赠于他,并附短简云:“尝闻‘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那么,好书当然该赠书呆子。寓里尚有一本,现在特以奉赠,作为‘孟氏藏书’,待到五十世纪,定与拙译《死魂灵》,都成为希世之宝也。”

鲁迅非常欣赏孟十还的才华,曾多次向友人推荐云“孟君的译笔很好”,想让他得到更多文学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1935年1月,孟十还稿费收入较多,胡风等友人乘机敲他“竹杠”,孟十还也不推却,便在明湖春饭店请客。当晚,鲁迅和许广平携海婴前往赴席,到场的还有胡风、绀弩、茅盾、黎烈文等,共14人。其实,鲁迅并不热衷于吃饭,但为了帮助孟氏广结文缘,不仅自己一家人均去助兴,还很负责地将请柬转寄茅、黎两位,叮嘱他们务必参加.

鲁迅也从来没有狭隘的意识,不像某些出版家那样,把有才华的作家垄断起来,不许别人染指。对自己所欣赏的孟十还,鲁迅既竭诚欢迎他的译作,同时也鼓励他为其他刊物写稿。有一次,良友图书公司的郑伯奇遇见鲁迅,表示想请孟十还为他主编的《新小说》月刊译点短篇小说。鲁迅很是高兴,次日便写信告诉孟十还,并建议孟氏主动“去访他一回,接洽接洽”。信中抄上良友图书公司的地址,还提示道:“公司的办公时间是上午九点起至下午五点,星期日上午休息。去一次自然未必恰能遇见,那么只好再去了。”言之谆谆,不厌其详,足以看出鲁迅待人的真诚。

 、鲁迅所以热心支持孟十还为《新小说》译稿,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以其丰富的阅历,深知无论哪个书店老板,对作者“手段都是辣的”,作者倘若“卖稿集中于一个书店”,就会被这书店“支配你的生活”,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鲁迅主张作者们投稿面宽一些,以便从多方面取得稿费,使自己在进退裕如中谋求发展。

心有灵犀一点通。孟十还一面继续与《译文》保持紧密的联系,一面遵照鲁迅的指点广泛投稿。从1934年末起,他先后在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绀弩等主编的《海燕》、靳以等主编的《文季月刊》、黎烈文主编的《中流》、茅盾主编的《烽火》等刊物发表了众多译作,为苏俄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合作翻译果戈理

合作翻译果戈理作品,是鲁迅与孟十还友谊史上重要的一页。鲁迅早有系统翻译果戈理作品的计划,却苦于势单力薄,始终未能付诸实施。所以,当他收到孟十还寄来果戈理短篇小说《五月的夜》译稿时,不由得心池波动,久久不能平静。他给孟十还复信日:“果戈理虽然古了,他的文才可真不错”,“中国其实也该有一部选集”,但这“虽是一个平常的梦,也很难实现”。

话虽这么说,鲁迅的心一直很热。正好这时译文社同仁筹划与生活书店合作出版《译文丛书》,于是鲁迅便函约孟十还共同商量,准备翻译出版一套《果戈理选集》。经过多次磋商,确定选集共分六册,分别为《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德》、《鼻子及其他》、《巡按使及其他》、《死魂灵》(第一部)、《死魂灵》(第二部),并在孟十还主编的《作家》月刊上登出了广告。孟十还对此十分积极,很快译完了《密尔格拉德》一书,鲁迅则扶病译成《死魂灵》(第一部)。后来由于情况变化,这套选集改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但只印出了孟十还和鲁迅翻译的两册。

在鲁迅翻译《死魂灵》(第一部)的过程中,孟十还竭力给予协助。鲁迅为了译好《死魂灵》(第一部),多方搜求各种版本的插图,以作参考。曹靖华闻讯给鲁迅寄来一套梭可罗夫作的插图,但仅12幅,并不完整。P6-9

序言

这些年我的研究、写作,借用文坛前辈施蛰存先生的话,也可以说是开了三扇窗。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是我最初走上文学研究道路所选择的方向,20余年来乐此不疲,至今兴致未减。二是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尤其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这是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派生出来的一项研究,先由外力的推动,后因自身的兴趣,由此信步走来,蓦然回首,不觉亦有10余年矣。三是南通现代文学研究。这是因为我定居在了南通,可能亦将终老于此,自然也就对南通的现代文学状况有所关注,日积月累,多少也有些收获。但实际上,这三扇窗是相互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很难细分开来,因此我平时的写作,也是随兴之所至,没有一定的界限。但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我的研究大致上没有超越既定的目标和范围,只是观察的视角和研究的切入点各有不同而已。正所谓从不同的窗户望去,自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是也。例如这些年我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就比较注重它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交错和互相影响,因此这些文章就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像我为已故马华老作家温梓川整理的几本集子《文人的另一面》、《郁达夫别传》等,可以说是马华文学的珍品,却又何尝不可以入藏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呢?又如我对南通现代作家李素伯、尤其彬、江村等的研究,固然立足于南通的基点,但同时又注意将他们置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风云浪潮中予以审视,从而发掘其独到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文坛话旧》,是我近年来在三扇窗中所见所思的产物。顾名思义,这里所写的无非都是些文坛的旧事。但虽然是旧事,“真实”两字却是不敢稍有背离的。如我写文坛师友冰心、周锦、范泉等人的文章,都是出诸内心真实的感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才执笔成文。写人如此,写事亦然。像《谢冰莹<女兵自传>的重版风波》等文,是我在读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想,并且下了一番认真踏实的考证工夫,探明了事实的真相和来龙去脉,从而形诸文字的。当然,在注重“真实”的同时,我还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一个“新”宇,即提供给读者的应该是新的内容。因此我的文章,从来不炒别人的冷饭,都是自己独立研究的产物,像我所写的孟十还、孙陵、季自求、杨骚、华铃、魏晋等人,大都是别人没有写到过的。偶尔论及别人的话题,也须得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或新的发现。如《也为章衣萍辨诬》一文,即以自己阅读所见,为正确审视现代文坛的一段公案提供了新的材料。凡此种种,我以为对广大读者不无助益,于现代文学研究者也多少会有些参考作用吧。

钦鸿

2007年9月8日

于南通四风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坛话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钦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64862
开本 32开
页数 4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6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