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蔬菜、养猪、禽蛋、牛奶、水产等五个方面,回顾了百年间、尤其是建国以来北京百姓副食品生产、消费的发展历程。全书有史有话,从建国初期京城副食品实行计划生产、计划调拨、计划供应,百姓凭票限量购买,到改革开放后市场极度繁荣,这中间透视着百姓生活图景的变迁、政策转变。
图书 | 当代北京菜篮子史话/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蔬菜、养猪、禽蛋、牛奶、水产等五个方面,回顾了百年间、尤其是建国以来北京百姓副食品生产、消费的发展历程。全书有史有话,从建国初期京城副食品实行计划生产、计划调拨、计划供应,百姓凭票限量购买,到改革开放后市场极度繁荣,这中间透视着百姓生活图景的变迁、政策转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北京蔬菜业的故事 一、京城蔬菜业的历史 二、蔬菜进城用上了汽车 三、冬储大白菜是一道风景线 四、从“当家菜”到“爱国菜” 五、建设远郊蔬菜基地 六、生物防治病虫害 七、吃“节节菜”的年代 八、告别“老、大、粗” 九、“特菜”是怎样变成“小特”的 十、节能环保的日光温室 十一、“白色革命” 十二、“北京吃全国,世界吃北京” 十三、“帮江田”和“保菜增粮” 十四、从“搁着发麻,放了发木”起步 十五、品种繁多的蔬菜 十六、学习和引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十七、非常时期,非常措施 十八、让市民吃到放心菜 第二章 北京养猪业的故事 一、从传统养猪说起 二、逢年过节才买肉吃 三、运动多了,猪养少了 四、吃猪肉最少的一年 五、克服困难,把猪养起来 六、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七、养猪业的一场革命 八、京城百姓吃上了放心肉 九、牛肉羊肉锦上添花 第三章 北京禽蛋业的故事 一、从一家一户养鸡说起 二、鸡蛋曾是稀罕物 三、北京有支“倒蛋部队” 四、打鸡蛋要用两个碗 五、吃鲜蛋不难了 六、北京人的福气 七、“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北京养鸡业的一艘“航母” 九、北京白鸡达到世界水平 十、天下第一鸡:北京油鸡 十一、鲜嫩的肉鸡上了百姓餐桌 十二、北京烤鸭与北京鸭 十三、潮白河畔的大鸭场 第四章 北京牛奶业的故事 一、北京牛奶业说来话长 二、国营牛奶业从西苑牧场起步 三、私营牛奶业功不可没 四、手工挤奶和自行车送奶的年代 五、牛奶生产实现机械化 六、北京人喝上了消毒牛奶 七、牛奶从短缺到过剩 八、牛奶业的春天 九、“三元”品牌誉满京城 十、自主培育“北京黑白花” 第五章 北京水产业的故事 一、北京人吃鱼的历史 二、跟着鱼汛“追船走” 三、北京吃鱼靠调拨 四、水产品第一次实行不限量供应 五、578天的北京海洋捕捞队 六、乘风破浪,远涉重洋 七、“冰鲜法”保鲜 八、国家放鱼苗,农民捕捞鱼 九、水在库中流,鱼在箱中游 十、从零散坑塘到商品鱼基地 十一、受人青睐的虹鳟鱼 十二、热带鱼也能在北京安家 十三、山区流水养鱼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代北京菜篮子史话/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铭华//焦碧兰//孟庆如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70638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6 |
宽 | 15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