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文观止鉴赏(文白对照全本)/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将《古文观止》的原文、注释、白话翻译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鉴赏’,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书末还附录了“名句摘引”,以便让读者明白这些名句的出处,有利于写作时的引用。书中注释准确、鉴赏精辟,完全呈现了古文的精华,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著作,可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和古文爱好着提供一本更易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古文观止》读本。

目录

卷一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1

 周郑交质(《左传》)/4

 石错谏宠卅吁(《左传》)/5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7

 郑庄公戒饬守臣(《左传》)/8

 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10

 季梁谏追楚师(《左传》)/12

 曹刿论战(《左传》)/14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16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17

 齐桓公下拜受胙(《左传》)/19

 阴饴甥对秦伯(《左传》)/20

 子鱼论战(《左传》)/21

 寺人披见文公(《左传》)/23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24

 展喜犒师(《左传》)/26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27

 蹇叔哭师(《左传》)/29

卷二 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31

 王孙满对楚子(《左传》)/33

 齐国佐不辱命(《左传》)/34

 楚归晋知营(《左传》)/35

 吕相绝秦(《左传》)/37

 驹支不屈于晋(《左传》)/40

 祁奚请免叔向(《左传》)/42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左传》)/44

 晏子不死君难(《左传》)/45

 季札观周乐(《左传》)/46

 子产坏晋馆垣(《左传》)/49

 子产论尹何为邑(《左传》)/52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54

 子革对灵王(《左传》)/55

 子产论政宽猛(《左传》)/58

 吴许越成(《左传》)/59

卷三 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国语》)/62

 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65

 襄王不许请隧(《国语》)/66

 单子知陈必亡(《国语》)/68

 展禽论祀爰居(《国语》)/72

 里革断罟匡君(《国语》)/75

 敬姜论劳逸(《国语》)/76

 叔向贺贫(《国语》)/78

 王孙圉论楚宝(《国语》)/80

 诸稽郢行成于吴(《国语》)/82

 申胥谏许越成(《国语》)/84

 春王正月(《公羊传》)/86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87

 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89

 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91

 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传》)/92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93

 曾子易箦(《礼记》)/94

 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96

 公子重耳对秦客(《礼记》)/97

 杜蒉扬觯(《礼记》)/98

 晋献文子成室(《礼记》)/100

卷四 秦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101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106

 范雎说秦王(《战国策))/109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12

 颜周说齐王(《战国策》)/114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116

 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120

 庄辛论幸臣(《战国策》)/122

 触营说赵太后(《战国策》)/124

 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128

 鲁共公择言(《战国策》)/133

 唐雎说信陵君(《战国策》)/135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36

 乐毅报燕王书(《战国策》)/138

 谏逐客书(李斯)/143

 卜居(《楚辞》)/147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149

卷五 汉文

 五帝本纪赞(《史记》)/152

 项羽本纪赞(《史记》)/154.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156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158

 孔子世家赞(《史记))/161

 外戚世家序(《史记》)/162

 伯夷列传(《史记》)/164

 管晏列传(《史记》)/169

 屈原列传(《史记》)/175

 酷吏列传序(《史记》)/181

 游侠列传序(《史记》)/183

 滑稽列传(《史记》)/187

 货殖列传序(《史记》)/191

 太史公自序(《史记》)/194

 报任安书(司马迁)/200

卷六 汉文

 求贤诏(西汉文)(汉高帝)/212

 议佐百姓诏(西汉文)(汉文帝)/213

 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汉景帝)/214

 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汉武帝)/216

 过秦论(上)(贾谊)/217

 治安策(一)(贾谊)/220

 论贵粟疏(晁错)/226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230

 上书谏猎(司马相如)/235

 答苏武书(李陵)/237

 尚德缓刑书(路温舒)/242

 报孙会宗书(杨恽)/246

 临淄劳耿彝(东汉文)(光武帝)/249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250

 前出师表(诸葛亮)/252

 后出师表(诸葛亮)/254

卷七 六朝唐文

 陈情表(李密)/257

 兰亭集序(王羲之)/260

 归去来辞(陶渊明)/262

 桃花源记(陶渊明)/263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65

 北山移文(孔稚硅)/267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271

 为徐敬业讨武墨檄(骆宾王)/273

 滕王阁序(王勃)/277

 与韩荆州书(李白)/282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285

 吊古战场文(李华)/286

 陋室铭(刘禹锡)/289

 阿房宫赋(杜牧)/291

 原道(韩愈)/294

 原毁(韩愈)/300

 获麟解(韩愈)/302

 杂说一(韩愈)/304

 杂说四(韩愈)/305

卷八 唐文

 师说(韩愈)/307

 进学解(韩愈)/309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313

 讳辩(韩愈)/316

 争臣论(韩愈)/319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323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326

 与于襄阳书(韩愈)/329

 与陈给事书(韩愈)/33l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333

 送孟东野序(韩愈)/335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338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341

 送杨少尹序(韩愈)/342

 送石处士序(韩愈)/344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347

 祭十二郎文(韩愈)/349

 祭鳄鱼文(韩愈)/353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356

卷九 唐宋文

 驳复仇议(柳宗元)/361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364

 箕子碑(柳宗元)/365

 捕蛇者说(柳宗元)/368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370

 梓人传(柳宗元)/373

 愚溪诗序(柳宗元)/377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380

 钴镯潭西小丘记(柳宗元)/382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384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385

 待漏院记(王禹傅)/388

 黄冈竹楼记(王禹傅)/392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394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396

 岳阳楼记(范仲淹)/398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400

 义田记(钱公辅)/401

 袁州州学记(李觏)/404

 朋党论(欧阳修)/407

 纵囚论(欧阳修)/4lO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411

卷十 宋文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414

 送杨真序(欧阳修)/416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418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420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422

 丰乐亭记(欧阳修)/424

 醉翁亭记(欧阳修)/426

 秋声赋(欧阳修)/428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430

 泷冈阡表(欧阳修)/431

 管仲论(苏洵)/436

 辨奸论(苏洵)/438

 心术(苏洵)/440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443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447

 范增论(苏轼)/449

 留侯论(苏轼)/451

 贾谊论(苏轼)/454

 晁错论(苏轼)/456

卷十一 宋文

 上梅直讲书(苏轼)/459

 喜雨亭记(苏轼)/462

 凌虚台记(苏轼)/464

 超然台记(苏轼)/466

 放鹤亭记(苏轼)/468

 石钟山记(苏轼)/471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474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478

 前赤壁赋(苏轼)/481

 后赤壁赋(苏轼)/484

 三槐堂铭(苏轼)/486

 方山子传(苏轼)/488

 六国论(苏辙)/491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493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495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498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501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503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504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506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508

卷十二 明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51l

 阅江楼记(宋濂)/513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516

 卖柑者言(刘基)/518

 深虑论(方孝孺)/519

 豫让论(方孝孺)/522

 亲政篇(王鏊)/525

 尊经阁记(王守仁)/529

 象祠记(王守仁)/532

 瘗旅文(王守仁)/535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538

 报刘一丈书(宗臣)/542

 吴山图记(归有光)/544

 沧浪亭记(归有光)/546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548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550

 徐文长传(袁宏道)/552

 五人墓碑记(张溥)/556

附录

名句摘引/560

试读章节

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苏洵:《管仲论》/436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苏洵:《辨奸论》/438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苏洵:《心术》/440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苏询:《心术》/44l

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苏洵:《心术》/44l

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443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447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448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苏轼:《范增论》/449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451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苏轼:《贾谊论》/454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苏轼:《贾谊论)/454

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

——苏轼:《贾谊论>/454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苏轼:《晁错论》/456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苏轼:《晁错论》/457

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苏轼:《上梅直讲书>/459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苏轼:《凌虚台记》/464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苏轼:《凌虚台记》/464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苏轼:《超然台记》/466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466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472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474

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478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前赤壁赋》/48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前赤壁赋》/481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481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苏轼:《三槐堂铭》/486

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苏轼:《三槐堂铭》/486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

——苏轼:《三槐堂铭》/486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493

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506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506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511

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511

  P572-P573

序言

自清初以来,《古文观止》是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巨大的一部古代散文选本,编者是清康熙年间的学者吴楚材、吴调侯。此书自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刊行以来,曾风行一时,成了初学文言文的必读课本;辛亥革命后,仍有很多学校将它作为国文教材;也是我国散文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据编者吴楚材之父、吴调侯之祖父吴兴祚介绍,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3),他“奉天子命抚八闽(今福建省)”之时,曾请会稽(今浙江绍兴)章子、习子以古文教其子、孙于“三山(福州市的别称)之凌云处”,其时吴楚材与吴调侯均在左右,同堂学习。他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人才气过人,下笔洋洋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对于当时的启蒙读物“古人书传”,认为“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缺如也。”即是说,那些“读物”探义理不精不深,辨析字句不准不晰,深以为憾。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春,吴兴祚“统师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之时,收到其子(吴楚材)、孙(吴调侯)合编的《古文观止》书稿,经披阅数遍之后,于五月端阳日写的“序“中认为:“阅其选,简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填补了他原引以为憾的“古文”选本之“缺如”者,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的好读物。

这一评价是中肯精当的。《古文观止》上起周代,下至明末,共选文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此书相较于一般的古文选本,有几大特点:

其一,此书按时代先后顺序编排,选文多具代表性,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

其二,此书不仅对字、词、句加以评注,评注详而不繁,同时还对某些字加以注音,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当确切;  其三,此书在每篇选文之后,都用一段文字加以点评,虽着墨不多,却准确巧妙,一篇之主旨及写作之妙处尽在其中,颇给人以启发;

其四,此书选材广泛,囊括了名家名作及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文章。

其具体选材内容如下:本书前三卷皆为周文,共五十六篇文章。卷一、卷二之文选自《左传》,其中有不少名篇,如《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子产论尹何为邑》等。卷三之文选自《国语》、《公羊传》、《谷梁传》、《礼记》,二十二篇文章,其中名篇有《召公谏厉王止谤》、《敬姜论劳逸》等。卷四之文乃秦文。主要选自《战国策》,另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楚辞》的《卜居》及《宋玉对楚王问》,十七篇文章,名篇有饰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卷五、卷六乃汉文,共三十一篇文章,其中包括《史记》的十四篇文章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另有西汉文、东汉文、后汉文十六篇。名篇有《史记》的《屈原列传》、贾谊的《过秦论(上)》、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等。卷七乃六朝文和唐文,包括李密、王羲之、陶渊明、孔稚硅、魏徵、骆宾王、王勃、李白、李华、刘禹锡、杜牧、韩愈等之十九篇文章,名篇有《陈情表》、《归去来辞》、《滕王阁序》、《陋室铭》、《杂说四》等。卷八乃唐文,全为韩愈之文十九篇,为人熟知的有《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卷九为唐宋文,包括柳宗元、王禹偶、李格非、范仲淹、司马光、钱公辅、李觏、欧阳修之文二十二篇,名篇有《捕蛇者说》、《黄冈竹楼记》、《岳阳楼记》等。卷十、卷十一为宋文,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文四十篇,名篇有《醉翁亭记》、《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游褒禅山记》等。卷十二为明文,为宋濂、刘基、方孝孺、王鏊、王守仁、唐顺之、宗臣、归有光、茅坤、王世贞、袁宏道、张溥等之文十八篇,名篇有《卖柑者言》、《报刘一丈书》、《沧浪亭记》、《五人墓碑记》等。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文观止》中也有一些维护封建统治的文章,但绝大多数是人们熟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故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一部适合初学散文者诵读的启蒙选本。

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的和平崛起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正逐步迈入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急需的是具有现代观念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历史是不能割断的,“高素质”中自然包含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素养。面对当前古代文学教育的衰落,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的理念。这是因为: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古文能使人宏观地触摸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据《东方早报》2004年4月初报道,浙江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你觉得大学中文课程中最有用的是哪一门?”结果高居第一的答案是:古代文学!他们认为:古代文学能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情操和气质,甚至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工作。一个有较深厚的古代文学修养的人。会显得充实,不浮躁,有涵养,在实际工作中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更易接近事业的成功。诚哉斯言!而《古文观止》又是古代文学中最为普及的、简明扼要的选本,从中不仅可以窥见上自周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与先民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观念,并可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诸如:“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臧哀伯谏纳郜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谏厉王止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的口头语和座右铭,故《古文观止》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古文观止》,本书与现行的版本比较,不仅将原文、注释、白话翻译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鉴赏’,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书末还附录了“名句摘引”,以便让读者明白这些名句的出处,有利于写作时的引用和参考。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士孙洙在“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借用此语。我们不妨也说:

古文二百二十篇,

熟读咀嚼任情看。

字词句义应知晓,

观止可过古文关。

忠孝仁爱德信在,

凛然正气注胸间。

根深柢固文深厚,

现代新人永向前!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遨游于《古文观止》的文化海洋中,吸吮其精华,陶冶我情操,扬我民族文化之威,建我现代化的祖国吧l

主编 傅德岷 赖云琪

2004年4月10日于重庆工商大学翰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文观止鉴赏(文白对照全本)/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德岷//赖云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08520
开本 32开
页数 5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5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94.1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3
出版地 湖北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