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新译/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前苏联作家,在前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本书选译了巴乌斯托夫斯基1935—1964年,即其创作成熟时期的24篇散文作品,基本代表了作家富有浪漫情调的特殊风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

内容推荐

译者潘安荣先生四十多年前曾参预收录中短篇小说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的翻译,对这位抒情散文大师的作品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此次精心选译巴氏的散文代表作汇成一集,列入“外国名家散文丛书”出版,总算了却了译者、编者和读者多年的心愿。

目录

獾鼻(1)

黄光(5)

米哈伊洛夫树林(12)

水彩颜料(23)

碎糖块(31)

伊萨克·列维坦(39)

梅晓拉地方(65)

鲑鱼游窜的小溪(106)

老屋的房客(112)

灰骟马(120)

钩花工娜斯佳(125)

雪(131)

独角犀的奇遇(141)

沃罗涅日的夏天(147)

闲话钓鱼(154)

钓鱼大族(160)

泛滥的河水(168)

一篮云杉球果(197)

速度的风(208)

一篇小说的诞生(248)

穿旧军大衣的老头(259)

一粒沙(2751

巴黎掠影(281)

伊林深水潭(321)

译后记潘安荣(334)

试读章节

湖边水面上黄叶漂积,一大片一大片的,多得无法垂钓。钓线落在叶子上,沉不下去。

我们只好上了老朽的独木舟,划到湖中心去。那儿的睡莲已将凋谢,蔚蓝色的湖水看去像焦油一样,黑亮黑亮的。

我们从那儿钓来一些河鲈。它们给放在草地上,不时地抽动,闪闪发光,有如童话中的日本公鸡。我们钓到的还有银白色的拟鲤,眼睛像两个小月亮的梅花鲈以及狗鱼。狗鱼向我们露出两排细如钢针的利牙,碰得咯咯作响。

时值秋天,阳光明媚,也常起雾。穿过光秃秃的林木,可以望见远处的浮云和浓浓的蓝天。到了夜间,我们四周的树丛中,星星低垂,摇曳不定。

我们在歇脚的地方生了一堆篝火。这篝火是成天烧着的,而且通宵不灭,为的是赶狼——远处湖岸上,有狼在轻轻哀嚎。篝火的烟味和人的欢叫,使它们不得安宁。

我们相信,火光能吓走野兽,但是有一天晚上,篝火旁边的草地里,竞有一只什么野兽怒冲冲地发出嗤鼻声。它不露身子,焦躁地在我们周围跑来跑去,碰得高草簌簌地响,鼻子里还嗤嗤作声,气恨恨的,只是连耳朵也不肯露出草丛。

平锅上正煎着土豆,一股浓香弥漫开来,那野兽显然是冲着这香味来的。

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

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但我们大人都极喜爱他的种种虚构。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捅穿,说他是一派胡言。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用来过小溪。

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

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很不平常:无论是那一轮姗姗来迟、悬挂在黑油油湖面上的清辉朗朗的月亮,还是那一团团高浮空中、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甚至那已经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

孩子最先听见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我们都静了下来,连大气也不敢出,尽管一只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拿双筒猎枪——谁能知道那是一只什么野兽啊!

半个钟头以后,野兽从草丛中伸出湿漉漉、黑黢黢的鼻子,模样像猪嘴。那鼻子把空气闻了老半天,馋得不住颤动。接着尖形的嘴脸从草丛中露了出来,那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好不锐利。最后斑纹的毛皮也现了出来。

那是一只小獾。它蜷起一只爪子,凝神把我们望了望。然后厌恶地嗤一下鼻子,朝土豆跨前一步。P1-2

后记

自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了《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了他的《金蔷薇》以后,巴乌斯托夫斯基获得了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他对我国当时的青年作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隔四十年,我们再向读者推出巴乌斯托夫斯基一本小小的选集。

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巴乌斯托夫斯基于1892-年生于莫斯科一位铁路统计员家里。家里人喜爱文学、艺术和戏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青少年时代在乌克兰度过。基辅第一古典中学(必修古希腊语、拉丁语及古希腊、罗-5文学)毕业后,进基辅大学学习了两年,然后转到莫斯科大学学习。上中学六年级时,父亲去世,他课外兼当家庭教师,供自己读书和生活。上中学毕业班时,写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上前线当了卫生兵,后来在各地当过工人,电车司机,水手,记者。

回到莫斯科后,迎来了十月革命。他在莫斯科多家报社当过记者。20年代他去了南方,先后在奥德萨、巴统、苏呼米、第比利斯、埃里温、巴库及高加索其他城市报社当记者。

1923年又回到莫斯科,成了俄罗斯通讯社的编辑和记者。1925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相逢的船》。1932年写出成名作《卡拉布戈兹海湾》,此后辞去公职,当了专业作家。《卡拉布戈兹海湾》和1934年出版的《柯尔希达》这两本写改造大自然的中篇小说,成为前苏联30年代文坛上的大事,使巴乌斯托夫斯基名闻遐迩,同时标志着他进入创作上的成熟期。

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年近三十的他发现了莫斯科近郊一个叫梅晓拉的荒凉地方,这个俄罗斯中部地方一下子永远地把他迷住了,使他感到这才是他真正的故乡,感到自己才是地道的俄罗斯人。他在这里常住,写出了《森林的故事》等许多名篇。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还有写十二月党人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故事》 (1938年),写文学创作的散文集《金蔷薇》(1955年),长篇自传体小说《生平故事》(1945—1963年),大量短篇小说,随笔,剧本及论文,等等。前苏联时期最后出版的文集共有九卷(1981—1986年)。

巴乌斯托夫斯基是写抒情散文的大师,在前苏联文学界独树一帜,形成所谓“巴乌斯托夫斯基派”,后继者有邦达列夫(《热雪》,《岸》),纳吉宾(《来自前线的人》等),巴克兰诺夫(《一寸土》,《一死遮百丑》),卡扎科夫(《在铁路小车站上》,《北方日记》)等不少名家。

巴乌斯托夫斯基把自己的作品分为三个系列。第一为“南方”系列,包括《卡拉布戈兹海湾》和《柯尔希达》等作品。第二为“北方”系列,与他到过卡累利阿,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普斯科夫,普希金的米哈伊洛夫村等地有关,包括《北方的故事》,《米哈伊洛夫树林》,《碎糖块》等作品。第三为“梅晓拉”系列。这是巴乌斯托夫斯基最多产、最主要的创作阶段。作品有:《梅晓拉地方》,《森林的故事》,《伊萨克-列维坦》,《一篇小说的诞生》,《夏日》,《破旧的小船》,《宝藏》,《电报》,《十月的一夜》,《野蔷薇》,《在俄罗斯内地》,《独赏秋色》,等等。

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我的创作生涯,始于这样一种愿望,就是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见识,到处漫游。将来想必也会如此结束。”俄罗斯的南方、北方、中部,以及一些东西欧国家,他或久住,或短暂逗留,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处于经常漫游之中。他说:“漫游的诗意同没有粉饰的现实融合起来,为做书炼出了最好的合金。[我的]每一部中篇小说,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有漫游的足迹。”因此他把作品分为三个系列,是很自然的。

贯穿巴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一条主线,是人与大自然的主题。他是通过俄罗斯大自然来表现俄罗斯人的。他对大自然的着墨,既多又美。

巴乌斯托夫斯基作品让人感受到的最大特点,在乎一个“情”字。他写人,写草木,写动物,写大自然时,都透出浓浓的情来。他的作品不追求写轰轰烈烈的事件,写

即使身处国外美丽的地方,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思念着俄罗斯,在《巴黎掠影》中写道:

身处巴黎,我有时清晰地想象着梅晓拉这个地方。我喜欢回忆起它来。我已经思念它了……熟悉巴黎,却为我对俄罗斯地方的爱恋之情增添了特殊的魔力。我知道,我回到祖国时,头脑中将装满不仅关于巴黎。而且关于其他国家的知识。然而到那时,踏上故土,我便会对潮润的小小赤杨树叶上每一条脉络都感到最强烈、最温柔的爱,到那时,我便会认清终极的、不可替换的俄罗斯之美……

这个“情”字,从某方面说来是巴乌斯托夫斯基自己所谓的“浪漫主义情调”或“浪漫情调”。他说过:“我觉得我的散文的一个特色,是它的浪漫情调。这当然是性格的特点。要求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作家,放弃这种情调,是荒唐的。这种要求只能说是无知。浪漫情调同对于t粗糙’的生活的强烈兴趣以及对于它的爱,是并不矛盾的。在现实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除少数例外,都埋着浪漫情调的种子。”

巴乌斯托夫斯基青少年时代曾迷恋过异域情调。对现实生活中的美视而不见,脑子中净想象着从未见过的诸如大西洋海景,热带风光以及其他种种奇异景物。这种迷恋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早期作品中曾有反映,使他的创作陷入了危机。等到他意识到了自己不懂现实生活以后,“毫不可惜地把过去硬写出来的东西付之一炬……十年之久没有握笔,漫游各地……换了许多职业,贪婪地吸收周围所见的一切”。

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巴乌斯托夫斯基认识到现实生活比想象的世界更丰富,更有意思,终于放弃了异域情调。他说:“异域情调本身是脱离生活的,而浪漫情调却牢牢根植于生活,并且以它的宝贵的液汁为营养。我放弃了异域情调,但是没有放弃浪漫情调,也永远不会放弃它——不会放弃它那一团起净化作用的火,对于人性的激情,和心灵上的慷慨,不会放弃它那永不安静的状态。”“浪漫情调不允许人虚伪、无知、胆怯和残酷。浪漫情调中蕴含着使人高尚的力量”。

在梅晓拉地方有了体验以后,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笔法也有了变化,写得比较简朴,比较凝练了,抛弃了浮艳之物,懂得了最朴实的心灵和最不起眼的东西的力量和诗意。

巴乌斯托夫斯基还认为:“一切东西都具有浪漫性,尤其是科学和知识。一个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感受得愈深,诗意便把他包围得更紧,他也就愈幸福……”这就说到巴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另一个特色了,那就是知识在创作中的作用。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中,植物的名称和特性,景物的描写等等,都是很内行准确的。强调知识,非但不会破坏诗意,而且正好相反,“人类知识的任何领域,都蕴含着无穷的诗意。诗人们早该懂得这个道理了。倘若诗人们熟谙天文学,他们所喜爱的星空题材便会写得更加宏丽得多”。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更强的艺术洞察力和感受力,才能有更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因此,“知识好比是植物的块茎。从这里面可以长出从未见过的开不败的想象之花”。巴乌斯托夫斯基甚至告诫人们:“不懂得林中空地和沼泽上都长什么草,天狼星从哪儿升起,白桦树叶和山杨树叶有什么区别,起什么风会下雨或干旱,会是阴天或晴天……就不要写书。”

还值得一提的是,循着“人与大自然”的主题.出于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爱,巴乌斯托夫斯基早在50年代初的作品中就经常写到人在自然界合乎理性的活动的问题,呼吁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美,不仅保护它避免发生天灾,而且避免现代文明的不合理发展。巴乌斯托夫斯基以他的德高望重,甚至把批判的矛头公开指向当时滥伐一地树木的前苏联科学院。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这些文字,今天读来似乎正好为我国的某些不良现象说话,令人激动不已。

我能译出《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新译》这本书,首先应该感谢前苏联文学出版社。该社于1985年送给我一套新出版的九卷本巴乌斯托夫斯基文集(50年代出版的文集是六卷)。我陆陆续续花了一年余暇,慢慢品赏了全部文集。

我青年时代曾译过巴乌斯托夫斯基较长(14万字)的中篇小说《森林的故事》(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中),对这位作家有过初步的了解。这次选译的24篇作品,倒不是依据前苏联评论家的评定,而全然是凭我自己的喜好。也许这里有着两国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缘故。

这24篇作品,写作的时间是从1935年(作家43岁)到1964年,是作家进入成熟期以后的作品。我就根据写作时间的先后,在本书中作了排列。这些作品所写的,有普通人物,有领袖、作家、画家,有动物、景物,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梅晓拉地方》),甚至有写钓鱼的。作品的体裁有小说、散文、随笔、童话、游记等。我感到篇篇情浓意深,足可代表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特殊风格。

24篇译文中,《泛滥的河水》曾在《译林》杂志1992年第2期上发表过,《一篮云杉球果》曾在《苏联文学》1982年第4期上发表过。此外,《一篮云杉球果》和《雪》两篇作品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重复(前一篇在该选集中译为《一篮枞果》)。我考虑到该书是四十年前译的,今天似有重译的必要,而且我非常喜欢《雪》,《一篮云杉球果》又曾译出发表过,实在舍不得割爱,也就收在这里了。

除《一篮云杉球果》,《泛滥的河水》以及《伊萨克·列维坦》三篇译于80年代初以外,其余作品大致于1991年到1993年陆陆续续译出初稿,于1996年慢慢改定。

潘安荣

1997年1月1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新译/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潘安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25293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64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3
14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