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告诉孩子网向何方--戒网不如正确上网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不会上网的孩子将会被社会抛弃,这已经是个事实。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孩子增长知识,也可以“削”去孩子的学习时间、导致感染“病毒”。因此,家长、老师以及社会不能过分夸大负面或者依赖“秘方”让孩子完全与网隔绝,“堵浪截流”不如“因势利导”。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找到一种既能让孩子积极地漫游在“网络的世界”涉取知识,又能杀“病毒”于身外的法宝,我想本书将会给孩子、家长、社会充当这种“法宝”。

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孩子手中的“双刃剑”

  网络向孩子们走来/3

  让孩子跟上e时代的脚步/7

  在网上满足孩子的“求知欲”/13

  孩子们上网干什么?/18

  网络魅力何在?/22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27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31

  不要崇拜“血腥暴力”/35

  谨防“网络成瘾综合症”/39

第二章 家长,与孩子同时进步

  对孩子“网”开一面/49

  权衡“上网”利弊,不可因噎废食/57

  “堵浪截流”不如“因势利导”/61

  父母要及时“充电”/67

  你的孩子“上网成瘾”吗/74

  如何消除孩子的“上网瘾”?/79

  提防孩子感染“Q虫病”/83

  经常监督孩子的网上活动/88

  谨防孩子掉入非法和危险的旋涡/94

  理解是最好的“调和剂”/98

  给孩子制订一份上网规则/104

  与孩子成为“网友”/108

  夫妻“演戏”,让孩子摆脱“网恋”/115

  以实际行动感化孩子/119

  溺爱,让孩子沦为“网虫”/122

第三章 学校正确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

  网络是本“百科全书”/131

  男女分校:网络教学之典范/134

  异军突起的“班级”网站/137

  做一名优秀的网络“引航员”/144

  QQ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149

  充当上网学生的“网络警察”/155

  避免“网上侵权”/158

  注重网络道德教育/163

  网络:是“聚宝盆”,也是“垃圾桶”/173

  解读“黑客”/177

  案例一:一位网络“追星”女生的思想大逆转/183

  案例二:由“黑客”到“三好学生”/187

第四章 社会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还孩子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195

  坚决破除“网络迷信”/201

  纯洁网络环境,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205

  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212

  增强孩子的社会“免疫力”/220

  网吧管理,还需加大力度/223

  网吧经营者须知:未成年人不得入内/229

  揭开网络色情背后的商业动作之谜/233

  网络游戏,少年犯罪的诱因/237

  抵制暴力游戏/241

  建立专业的教育管理机构/247

  用爱去关心孩子/254

  网络何时能像“纯净水”/258

  网吧,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避难所”/263

  案例一:迷网少年猝死网吧/267

  案例二:迷恋网络引发的悲剧/270

  案例三:都是网络惹的祸/275

第五章 小网民,增强明辩是非的能力

  解读网络“虚拟性爱”/285

  网恋结恶果/288

  网上聊天:不可全抛一片心/295

  不要沦为一只“网虫”/301

  远离“网络色情”/305

试读章节

当然,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是从这一出发点考虑问题的,他们往往有一种鸵鸟心态。以为只要上网把不愉快的东西发泄出来,烦恼就真的不存在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遇事逃避和推卸责任的不良品格。甚至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知心朋友、腼腆害羞、缺乏自信、缺少家庭和学校关心与支持的青少年,在网络中得到了心理的满足,他们在网上发表的观点或对某种游戏痴迷,可能会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就得到回复和游戏加分等奖励,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些来自陌生网友的夸奖、赞赏。这使他们产生了比真实生活更有意思的幻觉,对网络交往形成依赖,进而主动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交往之中,这一点值得家庭和社会给予关注。

无论青少年出于何种原因产生了浓厚的恋网情结,根本原因都是由于他们对网络交往的需求。一般来讲,人们愿意相互交往是由于能够取得信息、获得他人的物质与情感的支持、与他人形成伙伴关系或者获得归属感。显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要受性别、相貌、体态、种族、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交往中实现上述意愿的。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意愿在起作用,即人们总是愿意与那些自己喜欢的人交往。

一个人的吸引力体现在多个方面,有的来自外表和气质,当然还有学识、才能及社会地位等更深层面的因素。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有涵养只是外表形象稍差的人往往处于劣势,难以受到他人的重视。

但在网络中这一局面被打破了,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声”摆在了第一位,只要谈得来,见解高明,就会受到对方的好评,受人重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相貌平平不被人注意的学生,在面对面的课堂讨论时总是躲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也不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但他发现互联网是个不以貌取人的地方:第一次参加网上讨论,他的表现不乏幽默,思想富有新意且极为深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网友回信表示同意他的观点,在辩论中站在他那边。互联网为他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大舞台,让他找到了自信,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当他们看到不再强调那些外在因素而注重内涵及个人才能时,网络交往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序言

随着网络的渗透,促使信息爆炸的社会时代真正来临。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虚拟世界中,活跃着无数青少年的身影。在我国8400万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占到了19%,正由于这些孩子还未完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许多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从网上汲取知识的同时,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沉迷网络游戏、感染“色情”病毒、崇尚血腥暴力等等。

为此,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孩子上网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为防止孩子在网络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误人歧途,许多家长通常采取拔掉网线将电脑束之高阁的办法进行约束;老师们为避免被人扣上“误人子弟”的帽子,也在学校充当起上网学生的“网络警察”角色,时刻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尤其网吧,更是贴出醒目的“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招牌,以此限制未成年人的网上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防护墙”对杜绝孩子变“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拉开了孩子们与电子e时代的距离。如果完全将孩子与网络隔绝,以“严法”使之不敢越雷池一步,必将妨碍他们好奇心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电脑天赋的发挥以及心智的开发等等。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与祖国未来的希望,同时在电脑快速普及与推广、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孩子们被拒于“网络大门”之外,无疑是一种悲哀!

网络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会“削”去孩子正常学习时间、导致感染电脑“病毒”,同时也使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谈网色变,因噎废食。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不应采用“堵”的策略,而应权衡利弊,因势利导,齐抓共管,为孩子们正确使用互联网保驾护航,使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平稳而快乐地前行。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既能让孩子积极地漫游在“网络的世界”涉取知识,又杀“病毒”于身外的法宝,我想本书将会给家长、孩子、社会充当这种“法宝”。

本书一针见血地论述了时代发展与孩子上网的必然联系、网络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与危害;同时从家庭、学校、社会、孩子自身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帮助孩子能够正确上网的科学而具体的方法。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虽然我们力求内容面面俱到,方法简单实用,但由于水平所限,肯定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家长、教师、同学们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告诉孩子网向何方--戒网不如正确上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雷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769766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5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