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从150年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20世纪初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其中尤以1949年到1966年最为激动人心,本书就将讲述这段奠定中国发展基础的科技史。本书在结构上采取宏观描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这段历史放入了国际格局和中苏关系演变当中,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段以及以后十年的中国。

内容推荐

  本书对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做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包括影响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若干外交问题、工业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科技援助中的技术转移、高等技术教育援助中的技术转移、苏联专家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苏联援华的中断及中方的自力更生措施、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目录

导言(1)

第一章国家制度与工业建设(27)

第一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恢复经济(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一‘(32)

第三节 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大跃进”(53)

第二章工业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70)

第一节 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70)

第二节 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88)

第三章工业援建项目个案:汽车制造技术(124)

第一节 第一汽车制造厂与苏联技术(124)

第二节 仿造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汽车(144)

第三节 汽车技术的研发与高等教育(152)

第四章科技援助中的技术转移(161)

第一节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161)

第二节 远景规划的制订与苏联的帮助(169)

第三节 苏联帮助中国进行科学技术研究(181)

第五章科技援助个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5)

第一节发展计算技术的规划与措施(205)

第二节 筹建研究所与争取苏联的援助(219)

第三节 培养人才与仿制苏联计算机(231)

第六章高等教育中的技术转移(248)

第一节 向苏联派遣留学生(248)

第二节 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257)

第七章高等技术教育个案:北京航空学院(267)

第一节 机构与制度建设(267)

第二节 教学与科学研究(279)

第三节 苏联专家与人才培养(293)

第八章苏联专家的援华工作(317)

第一节 援华苏联专家的规模(317)

第二节 不同部门的苏联专家(321)

第三节 苏联专家的作用(336)

第九章援助中断与自力更生(349)

第一节 援助中断与补救措施(349)

第二节 对引进的苏联技术的消化与传播(376)

第十章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401)

第一节 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401)

第二节 对中国技术发展的影响(407)

参考文献(416)

附 录(446)

索  引(506)

致  谢(526)

后 记(528)

试读章节

5.中苏党政关系的破裂

1960年初,苏联领导人邀请毛泽东访苏,遭到拒绝。此后,中苏两党从含沙射影的相互指责演变到公开论战,甚至还有人身攻击,矛盾激化到破坏国家间的同盟关系④。1960年7月召开的苏共全会提出,“苏共中央应被迫采取某些实际措施,以表示我们对中共领导错误做法的不能容忍”。⑤苏共起初采取的措施是停止从中国购买反映“中国领导人错误立场的书籍与其他宣传品”,并发展到终止图书交流。更极端的措施是从中国撤回专家。7月16日,苏方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援华苏联专家。这个决定出乎中方的预料。尽管中方在7月31日请求挽留苏联专家,但遭到拒绝。

苏联撤回专家的根本目的是想用经济技术手段获取政治影响,将中国对其经济和科技的依赖扩大到政治领域。苏联在召回专家后,似乎是在等待中方重新向其请求援助,希望到时候就能以“强国”的立场迫使中方接受自己的条件。苏联在某种程度上寄希望于中国因经济混乱而发生领导人更迭,新的或软弱的政府改变路线,从而有利于苏联加强对中国的控制⑥。然而,苏方的期待落空了,中方并没有因需要援助而屈服于苏方的压力,不肯放弃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专家回国,中苏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协定与合同难以继续执行,苏方对年度合作计划的许多中方执行建议或要求迟迟不做答复。鉴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在1960年10月31日提出修改以前同苏联签订的有关经济和科技合作的协议及议定书,并表示无法履行1960年向苏联提供货物的义务,理由是因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从中国撤回苏联专家而修改国民经济计划。中国领导人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苏联中断援助所造成的巨大困难。

从1950年起,中国就利用苏联的贷款进行建设,并按照合同偿还贷款。苏方在召回专家的同时,中苏双方都重视起贷款偿还问题。1960年7月5日,中共中央召开北戴河会议,讨论中苏关系和国内建设问题。会议号召全国人民下定决心,千方百计,还清外债①。1960—1963年,中国对苏联的主要供货用于偿还贷款。到1961年1月1日,偿还了大约60%的贷款。到1964年,还清了全部苏联贷款的本息。其中82%的本息是靠直接向苏联出口钨、铜、锑、橡胶等战略物资、农产品和其他商品来偿还的②。在偿还苏联债务的同时,中国在自己很困难的情况下还援助了阿尔巴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政治革命。即使在60年代初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中国的援外金额也超过了其偿还苏联债务十几亿美元的总额⑧。

中苏争执的升级使两党、两国关系走向破裂。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后,中苏双方围绕着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战略问题,继续进行激烈的相互批评。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否定了斯大林,而且还违背了列宁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的理论,背叛了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④;苏联已经变修,中国也出现了彭德怀这样的修正主义者⑤。

1962年夏,苏联与印度签订了向印度提供苏制米格战斗机和特许印度建立米格飞机制造厂的协定①。在中印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该协定激怒了中方。是年底,中共发表文章批判现代“修正主义”。1963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斗争问题提纲》,并把刘少奇的文章以绝密的方式发给各省一把手和各部部长或党组书记。1963年7月5—20日,中苏两党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谈。苏方以停止论战作为恢复派遣专家、扩大贸易、重新进行边界谈判的条件,但双方未达成协议。7月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中苏关系向着公开决裂的方向发展。在以后的10个多月里,中共连续公开发表论战文章,九评苏共《公开信》。其中谈到苏联撤走专家给中国的经济、国防、科研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困难和损失,这是中苏经济贸易合作缩减的主要原因。至此,两国的同盟已名存实亡。

1964年1月,中共在全党进行反修教育运动。是年上半年,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向北方发展。5—6月间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突出强调防止“和平演变”和防修的重要性,并从防止世界大战的总体战略上布置各项工作。国际分歧与冲突、国内分歧等因素促使毛泽东“错误地把党和国家发生‘和平演变’当成了当时最严重的政治问题”②。他认为,中国的修正主义就是对外搞“三和一少”③,对内搞“三自一包”。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下台,两天后中国成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中苏关系并未随着苏联领导人的更换而出现转机,而是逐步地转向两党和两国政府的全面对抗。双方从各自的利益和“原则”出发,相互指责。’1965年以后苏联不断在中苏边境增兵,中方感到来自苏联这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越来越大。1969年3月,中苏边防部队在乌苏里江附近的珍宝岛上发生了武装冲突⑤,两国关系降到了最低点。60—70年代,中国基本上处于同时与苏联、美国及其盟国对峙的境地⑥,很难获得他们的先进技术。P24-26

序言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的成果,是百余位科技史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辛勤劳动的结晶。

这也是中国科技界第一次有规模地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立题时确定的目标是:系统地收集、抢救和整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实资料,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研究积累基本资料;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对一些重要史实展开专题研究,力求取得新的认知和新的突破;科学地总结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历史镜鉴;通过研究工作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史人才。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些目标大都实现了。这套丛书是作者们奉献给读者的一份丰厚礼物,也将成为研究我国近现代科技史的宝贵资料。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永无止境。我衷心希望读者和科技史界同仁能不吝批评,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将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推向前进,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2003年6月5日

后记

2000年10月,“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的二级课题之一,后来又被纳人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的合作项目,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三年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姚芳博士、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久春、研究生蒋龙通力合作,基于有关档案资料、二手文献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开展专题研究,最终提交了这部书稿。书稿各章节的撰写分工大致如下:

导言:张柏春执笔,姚芳介绍其中几位俄国学者的论著。

第一章:张柏春执笔。

第二章:张柏春执笔,张久春参加讨论。

第三章:张柏春执笔,张久春参加讨论。

第四章:张柏春执笔,姚芳起草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部分内容,张久春起草第一节、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部分内容。 第五章:张久春执笔。 第六章:张柏春、蒋龙、姚芳、张久春执笔。 第七章:蒋龙执笔。 第八章:姚芳执笔。 第九章:张柏春执笔,张久春起草部分内容。 第十章:张柏春执笔,并与姚芳、张久春讨论。 附录:张柏春、姚芳、张久春和蒋龙选录。 最后,张柏春做了全部初稿的统稿工作。根据审稿专家和其他专家的意见,课题组对个别章节的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相关史料十分浩繁,大量的问题不是少数人在短时间内能够澄清的。课题组首次探讨这段历史,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题。当不得不交出文稿时,我们深感自己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始!我们只利用非常有限的史料,初步做了粗线条的历史描述。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充分消化自己已经查得的史料,来不及查对和补注许多苏联专家和机构的俄文名称。留下的诸多缺憾,只能等待将来弥补了。

实际上,这部书稿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单独立项为不小的研究课题。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不因一个项目的结题而终止。为了改进研究工作,我们衷心地恳请历史知情者、学界同仁和其他读者多多批评、指教!

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

2003年8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48010
开本 16开
页数 5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0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8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5.551.2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70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