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寅初的最后33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他完成了从耶鲁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成为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他从浙江大学校长到北京大学校长,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教育名师。解放战争期间的舆论认为,今日马寅初先生在中国经济学的声望与地位,可与过去文学界的巨人鲁迅先生相比……本书主要涉及的是马寅初先生的“后半生”——最后的33年,他的声望他的痛……

目录

引子  他的声望他的痛/1

第一章 不同寻常的“知北游”/6

第二章 布拉格一华沙的和平之旅/20

第三章 喝“洋饮料”的浙大校长/40

第四章 “老北大”经营新北大/66

第五章 “团团转”理论的鼓吹者/101

第六章 石破天惊的“新人口论”/121

第七章 周恩来:“不能划(马寅初)为右派”/158

第八章 终究要照亮心田的昏暗/197

第九章 九旬老翁的险关/209

第十章 公允的裁判/220

第十一章历史的复位/244

附 录 马寅初先生生平年表/274

后 记/258

试读章节

马寅初与浙江大学的缘分,可谓“由来已久”。早在1927年10月26日,马寅初就在浙江大学工学院发表过题为《平均地权》的演讲。在随后的1936年5月,马寅初又先后两次到浙江大学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金融问题》、《非常时期中国之财政问题》,矛头直指国民党政府,深刻地揭露、无情地抨击、有力地鞭挞国民党政府中贪官污吏的假公济私和受贿舞弊等行为。抗日战争期间,马寅初被国民党软禁于重庆歌乐山家中,竺可桢校长又代表浙江大学师生,专程前往看望马寅初。l946年4月22日,马寅初又应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的邀请,作题为《中国目前经济之危机》的演讲。1946年6月15日,杭州20多所大中学校的数千名学生和教职工集会,反对《中美商约》出卖内河航行权,反对内战,要求改善生活待遇,并成立杭州市大中专院校学生联合会。伪保安司令部曾经“关照”马寅初,不准他参加这个集会;但是,马寅初仍然义无返顾地去了。大会主席做了简短的讲话,随后请马寅初发表演讲。

马寅初愤怒地说:“中国弄得这样糟!为什么会这样糟?一句话,就是没有正气。大家只晓得你抢我夺,贪污的贪污,做强盗的做强盗,官做的越大越会贪污,上行下效,下属人员乌七八糟自然不必说了。这么一来,所以弄得老百姓没有饭吃,当兵的没有饭吃,公务人员更没有饭吃,只有那些发胜利财、发接收财的才有饭吃。”“中国就有这么一批人,惟恐天下不乱。社会越乱,他们就可以得势发财,他们的发财是建筑在社会的乱字上面的呀。”。

会后,马寅初同学生一起冒雨游行,并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一些杭州市民目睹此情此景,感动得热泪直流,纷纷向游行队伍脱帽致敬。。这次游行,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冲击很大,给杭州人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后,记者以《马寅初作狮子怒吼》为题,高度评价马寅初所起的重大作用。

1948年深秋的一个傍晚,马寅初来到浙江大学工学院内龙泉馆前的广场,参加专门为他举行的一个营火晚会。在这个晚会上,马寅初发表了题为《条条道路通共产主义》的演讲。

对于马寅初这样一位声誉卓著、学养深厚、成果丰硕的优秀学者和铮铮铁骨的爱国民主人士,浙江大学急切地想聘请他为教授。l947年和1948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曾经两度热诚聘请马寅初来校任教。但是,由于种种外在因素的限制和阻挠,马寅初一直无缘成为浙江大学的教授;而成为浙江大学一校之长,更是无从谈起。

令马寅初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机会最终还是来了——虽然说来得未免步履蹒跚。P42-43

序言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充满了变数和希望:这两者都绝好地汇聚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是20世纪中国的标本,解剖知识分子就是解剖20世纪的中国;分析知识分子,就是分析中国的20世纪。这就是我们这套丛书能够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正是这个理由,能保证读者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认真地审视中国的20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落中,有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翻译家、哲学家、思想家;有革命斗士、自由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也有汉奸文人。他们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的命运。他们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也有过属于自己的耻辱和充满变数的命运。但无论是辉煌历史、耻辱还是充满太多变数的命运,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回望前尘和来路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单属于个人.一切都将、都已永久性地属于20世纪的中国,属于中国的20世纪。

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他们的心路历程,不是为了向历史撒娇,更不是为了向历史索赔,甚至不是为了简单地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保证今天和明天的我们活得更理智、更聪明、更幸福、更踏实。先人的错误或光荣如果不能被我们清楚地分辨,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子孙;20世纪的遗产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点,21世纪就有可能是变了形的20世纪,时间就有可能在流动中处于静止的状态。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悖论,而我们曾经确实受制于这样的悖论。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拥有晴朗的天空,我们还没有全方位地愧对先人,靠的就是我们对遗产的清点,对错误的洗涤,对光荣的分辨。

我们并不是注定热爱遗忘的民族,只是有些事情我们羞于提及,宁愿将它埋在内心的最深处;实际上,我们是热爱在内心深处进行考古研究的民族,因为那些深埋内心的事情总是被我们一次次地咀嚼,无论是午夜梦回还是其他一些独处的时刻。尽管发掘过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指向光辉的前程,但这也同样不能从逻辑上证明我们的内心考古学毫无意义,也没有能力宣布内心考古学完全失效。这套丛书不过是内心考古学偶尔的文字表述而已。它仅仅是冰山理论的一个小例证罢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东西来不及出土。任何一个公正而心怀善意的读者都将不难看出,这里边没有哀悼,没有凭吊,没有唁电,也没有其他任何不良爱好;反抗遗忘、指向未来、歌颂美德和力求聪明,才是内心考古学的本意。我不敢说这本意已经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但本意被表达出来却是这套丛书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后置性的东西。事实上,不带偏见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的最后一页,遗忘都被击倒在地,内心考古学和它的本意却悄然站立了。

反思成了内心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但反思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它需要反思者具有侦探一样的能力。西谚说,上帝也大不过一个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能证明上帝。同样.反思的正确与否必须要征得无数细节的认同和首肯。因此,所谓的内心考古学,不过是发掘细节。在此,细节的意义要么是不重要的,要么就是意义早已溶解在了至高无上的细节之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套丛书只是细节的罗列和堆砌。鉴于上面说过的原因,它也提供意义。但那是融细节和意义于一体的意义。在这里,所谓意义,是充满细节的意义;所谓细节,是充满意义的细节。这保证了内心考古学的实现,也保证了反思的有效、诚恳和善意.当然还有深度。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需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他们辩证地将忧患和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的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2005年5月2日

后记

马寅初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现代著名的爱国人士。马寅初一生历经了三个裂变的大时代: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亲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生平跨越一个多世纪,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众所周知的铁骨铮铮的知识分子,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很高的社会知名度。给这样一位如此重要的人物作传,确实是我始料不及的。

个中因缘,还得从头说起。

2004年的上半年,我正在上海挥汗如雨、马不停蹄地撰写博士论文。江南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光旖旎,正是外出踏青的大好时节,但也是最易发困的季节。3月的一天,“叮铃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午休后的宁静。我拿起听筒,电话那头是熟悉的男中音,原来是敬文东兄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一番寒喧之后,他谈到自己最近正在策划的一套丛书,问我是否有意参加其中一部的写作,并说最好的选择就是马寅初。我略加思索,随后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在写作《马寅初的最后33年》的过程中,我力求做到“感同身受”,极力想达到陈寅恪当年所说的“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但是,极力地“感同身受”却未必能“真了解”。这一种奇妙而又矛盾的感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笔者撰写《马寅初的最后33年》的全过程——它挥之不去,它呼之即来。

关于马寅初,虽然说早已出版了煌煌大观的《马寅初全集》(十五卷),虽然说已经刊印了不计其数的各类文章,但是,我们现在仍然觉得材料还不够充足。关于马寅初的生平事迹及其心灵深处的诸多层面——尤其是他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的那2 o年,目前仍然有太多的未发之覆,需要一一索解。或许,它们将随着知情者的逐一故去而永远地成为千古之谜!当然,读者和笔者都不愿意看到那一结果的出现。

笔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很多有关的研究成果,并利用了一些已有的现成的资料(如传记资料)。这些成果在本书的注释中基本上都有所交代,当然,疏漏和贻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在此,谨向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为当时正一门心思忙于博士论文的撰写,一时分身乏术(也不敢分身、分心),所以我对敬文东说,恐怕只能等到七八月份才能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写作阶段,这样会不会影响整套丛书的出版。敬文东理解我的苦衷,但他给我提了一条非常优秀的建议:在上海搜集好资料、带回四川撰写。

回到原工作单位(宜宾学院)后,虽然说教学和科研任务并不轻,但我仍然按照合同的要求、如期推进写作的进度。10月初,全书初稿基本上完成了;随后,根据出版社的意见和敬文东的建议,我对全书做了适当的修改——包括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润饰、细节的考证等等,以使书稿具有较好的历史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当然,笔者最后奉献给读者的这部书稿,绝非尽善尽美之作,不足之处肯定很多,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为了本书的写作,我的家人牺牲了很多,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激之情。

彭华2004年11月,于宜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寅初的最后33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16422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