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从文的最后40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边城山城碧罗裙,小翠清歌处处闻,我论文章尊四五,至今心折沈从文。40年间,他一直自谓“过时的人”。40年间,他远离文坛,在器皿和古装间游走。然而,有一天 ,站在河渡上,他突然看到了活的“边城”影像……边城游子的沉默岁月,正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难得的作品,在寂寞和遗忘中绽放着凤凰的美……

目录

引 子 玄黄未定之际/1

第一章 自杀:“返乡还土”/34

第二章 向文学世界告别/66

第三章 知识分子对革命而言“不中用得很”/98

第四章 跛者不忘履/140

第五章 “把我的眼睛拔了”——颠狂世事/179

第六章 本土的静默:“沈从文是谁”/228

第七章 再生的凤凰/271

附 录 沈从文先生生平年表/298

后 记/318

试读章节

此信写于1949年3月23日——离沈从文自杀还有五天,沈从文满怀希望,期待着官方的答复。但没有回音。他感到自己的头上好像悬着一把利刃,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在此情形之下,沈从文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中,杜鹃悲凉的叫声似乎时时在耳边回旋,到处有人在监视着自己……他不再相信任何人。

在家庭里,他也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中,张兆和正在准备参加革命工作,孩子们则每天快乐地学唱解放区的歌曲,她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新社会,根本不理解沈从文的情绪。既然生命没有了意义,与其苟且偷生,倒不如爽快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其实,这种弃世而去的想法,在1943年就有了:“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命。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我是个乡下人,走向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权量不合。一切临近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伪‘思想家’为扭曲压扁人性而定下的庸俗乡愿标准。”。

沈从文感到了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我应当回到我最先那个世界中去,一切作品都表示这个返乡还土的诚挚召呼。‘让我回去,让我回去,回到那些简单平凡哀乐中,手足肮脏心地干净单纯诚虔生命中去!我熟习他们,也欢喜他们,因为他本是我一部分。”①3月28日,在无法排解的苦闷中,沈从文用剃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又喝了一些煤油,以寻求永远的解脱……P64-65

序言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充满了变数和希望:这两者都绝好地汇聚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知识分子是20世纪中国的标本,解剖知识分子就是解剖20世纪的中国;分析知识分子,就是分析中国的20世纪。这就是我们这套丛书能够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正是这个理由,能保证读者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认真地审视中国的20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

在这些知识分子群落中,有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翻译家、哲学家、思想家;有革命斗士、自由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也有汉奸文人。他们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的命运。他们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也有过属于自己的耻辱和充满变数的命运。但无论是辉煌历史、耻辱还是充满太多变数的命运,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回望前尘和来路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单属于个人.一切都将、都已永久性地属于20世纪的中国,属于中国的20世纪。

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他们的心路历程,不是为了向历史撒娇,更不是为了向历史索赔,甚至不是为了简单地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保证今天和明天的我们活得更理智、更聪明、更幸福、更踏实。先人的错误或光荣如果不能被我们清楚地分辨,我们就是不合格的子孙;20世纪的遗产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点,21世纪就有可能是变了形的20世纪,时间就有可能在流动中处于静止的状态。我们再也不需要这样的悖论,而我们曾经确实受制于这样的悖论。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拥有晴朗的天空,我们还没有全方位地愧对先人,靠的就是我们对遗产的清点,对错误的洗涤,对光荣的分辨。

我们并不是注定热爱遗忘的民族,只是有些事情我们羞于提及,宁愿将它埋在内心的最深处;实际上,我们是热爱在内心深处进行考古研究的民族,因为那些深埋内心的事情总是被我们一次次地咀嚼,无论是午夜梦回还是其他一些独处的时刻。尽管发掘过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指向光辉的前程,但这也同样不能从逻辑上证明我们的内心考古学毫无意义,也没有能力宣布内心考古学完全失效。这套丛书不过是内心考古学偶尔的文字表述而已。它仅仅是冰山理论的一个小例证罢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东西来不及出土。任何一个公正而心怀善意的读者都将不难看出,这里边没有哀悼,没有凭吊,没有唁电,也没有其他任何不良爱好;反抗遗忘、指向未来、歌颂美德和力求聪明,才是内心考古学的本意。我不敢说这本意已经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但本意被表达出来却是这套丛书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后置性的东西。事实上,不带偏见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的最后一页,遗忘都被击倒在地,内心考古学和它的本意却悄然站立了。

反思成了内心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但反思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它需要反思者具有侦探一样的能力。西谚说,上帝也大不过一个细节。因为只有细节才能证明上帝。同样.反思的正确与否必须要征得无数细节的认同和首肯。因此,所谓的内心考古学,不过是发掘细节。在此,细节的意义要么是不重要的,要么就是意义早已溶解在了至高无上的细节之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套丛书只是细节的罗列和堆砌。鉴于上面说过的原因,它也提供意义。但那是融细节和意义于一体的意义。在这里,所谓意义,是充满细节的意义;所谓细节,是充满意义的细节。这保证了内心考古学的实现,也保证了反思的有效、诚恳和善意.当然还有深度。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需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他们辩证地将忧患和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的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2005年5月2日

后记

这是作者在极其困难中写作的一本书。本书中的沈从文可能与人们想像中的作家有一定的距离,但这并不是作者刻意追求新奇的结果,完全是作者所接触的材料使然。我的目的只是向读者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沈从文,当书稿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愿意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史料的验证。我相信,随着史料的逐步公开,沈从文研究必将更进一步地走向深入。

本书的完成有赖于文东兄的敦促,他的信任和宽容既给了我写下去的动力,又使我感受到很大压力。自接下这个工作的那一天起,从搜集史料,到编制作家生平年表,每一刻都在紧张中度过,这对闲散惯了的我来说,是向来没有过的事情。因此,在书稿出版之际,谨向文东兄表示衷心地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写作期间在搜集史料方面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封存于国家博物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档案馆中的档案材料未能使用,这种缺憾只能有待于来日弥补了。本书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作者愿意听取各位专家、读者的批评意见,作者的电子信箱为lxilong@yahoo.com.cn,谨此致谢。

李扬2004年10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从文的最后40年/长廊与背影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16439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