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激流里的春天(解读巴金经典)/青少年图书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一位正直、诚恳、热情的作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并且,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而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作为优秀作家的巴金!

内容推荐

这是一套名家视角丛书。由2l世纪中国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名著。丛书以教育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将经常入选中学课本,又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的10位大师级作家作为介绍对象,其作品篇目的选择、书前导言及篇末的解读文章,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最新研究水平,并且贴近青少年读者的砍赏口味,好读、耐看、有吸引力,充分体现了权威性、当代性、青年性、知识性和新鲜活泼的编选风格。丛书既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是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选择。

目录

巴金:一个响亮的名字黄德海1

小 说

海的梦2

序2

改版题记4

前篇5

后篇36

春天里的秋天62

鸣凤之死(《家》节选) 118

散 文

《新生》自序146

我的幼年150

朋友157

生160

星166

猪168

伤害171

寻梦175

怀念萧珊--随想录之五179

试读章节

海 的 梦

给一个女孩的童话

我爱海。我也爱梦。

几年前我在地中海上看见了风暴,看见了打在甲板上的浪花,看见了海的怒吼,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星一般发光的头发,海一般深沉的眼睛,铃子一般清脆的声音。

青的天,蓝的海,图画似的岛屿,图画似的帆船。

我见着了那个想在海岛上建立“自由国家”的女郎了。

在海上人们常常做着奇异的梦。但这梦又屡屡被陆地上的残酷的现实摧毁了。

今年我以另一种心情在陆地上重温着海的梦,开始写了这个中篇小说的第一节。我带了它去南京,为的是想在火车上重温“海的梦”。

然而上海的炮声响了。我赶回到上海只来得及看见北面天空的火光,于是又继续了一个月痛苦的、隔岸观火的生活。后来在三月二日的夜晚,我知道我的住所和全部书籍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看见大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几个中年人的彷徨的、绝望的呼吁(“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后,一个人走在冷清清的马路上,到朋友家里去睡觉。我在路上一面思索,一面诅咒,这时候我又睁起眼睛做了一个梦。

陆地上的梦和海上的梦融合在一起了。旧的梦和新的梦融合在一起了。

于是又开始了我的忙碌而痛苦的生活。这其间我曾几次怀着屈辱的、悲哀的、愤怒的心情去看我那个在侵略者占领下的故居,去搬运我那些劫余的书籍。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只要我捏紧拳头就会送掉我的性命,但这一切我终于忍受下去了。

每天傍晚我带着疲倦的身子回到朋友的家,在平静的空气中我坐下来拿起笔继续我的“海的梦”。但这不再是从前的梦,这梦里已经渗进了不少陆地上的血和泪了。

于是在平静的空气中,我搁了笔。我隐约地听见海的怒吼,我仿佛又进到海的梦中。但这不是梦,这海也不是梦里的海。这是血的海,泪的海。血是中国人民的血,泪是中国人民的泪。我把我自己的血泪也滴在这海里了。

血泪的海是不会平静的罢。那么这海的怒吼也是不会停止的。将来有一天它会怒吼得那么厉害,甚至会把那些侵略者和剥削者的欢笑淹没,如那个女性所希望的。

写完了这小说,我的梦醒了。

星一般发光的头发,海一般深沉的眼睛,铃子一般清脆的声音。

这不能够是梦。这样的一个女性是一定存在的。我要去找她,找她回来在陆地上建立她的“自由国家”。

巴金一九三二年六月

序言

如果从1917年算起,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有了85年的历史。之所以人们习惯将1917—1949看做现代文学的“30年”,是因为那是一个大家、名家辈出的时代,而这一群星灿烂的情景,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并不多见。虽然,在“文学”和“历史”的天平上,重量是倾斜于“历史”的,文学无可置疑只是历史的一部分。然而,文学却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历史宏大的场景及其丰富和充满矛盾的内涵,暴露出被时间掩埋的某些不便言传的细节,从而把历史的声音、形象储藏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之中,变成一种特殊的民族记忆。所以,当历史远走之后,留给“今天”的,往往是一些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那些不会“远走”的作品。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编选丛书的一个初衷。

丛书所选的10位作家,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他们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显示出这一时期文学极其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由于“背景”、“地域”和“人生经历”等等的不同,他们的创作所存在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因为复杂的原因,文学史、包括读者对这些作家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成就并不一致,有些,甚至远离了他们创作的实际状况和史实。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作家的“位次”又出现了一些调整,他们的“身份”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当代人”总是按照自己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来“挑选”作家的,他们的“文学接受”难免要打上“时代”的特殊印记。鉴于上述大的文化动向,进入我国中学课本的作家,在不同时期想必也会发生相似的“变动”和“调整”。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茅盾、巴金、老舍的作品占有较大的比重,鲁迅则是每书必选的作家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一直被忽视、甚至不曾露面的作家,例如沈从文、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这时纷纷“登堂入室”,他们的作品不仅占去了“主流作家”长期占有的篇幅,而且愈益“抢眼”,开始拥有比较多的读者。当然,如上所说,这种情况是“时代”在另一情景下的又一“选择”,人们大可不必为之奇怪。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文学选本,都能对当时的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下特殊的“文学记忆”。文学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起到别的书写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一事实,已经被几十年来我国中学教育的历史所证实。考虑到这一情况,各位编选者力图避免过去那种“倾向性”的编撰习惯,尽量选人既代表一个作家最高成就,又反映出他们创作态度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作品,无意再像以前那样“主观地”去影响、左右读者,而是给后者留下了更大、更宽阔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按自己的眼光来挑选作家,欣赏作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现代教育进入了繁荣时期。更多的青年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到大学深造的梦想。但是,由于“升学”、“就业”等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中学教育中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高分低能,一定意义上降低了一代人的文化素质,而这种积重难返的现象,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身上表现非常明显。

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它的“累积”,不仅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阶段的教育质量,使民族的人文教育进入一个“低俗”,而且其负面效应,也许是无法估价的。其实,现在不光不少理工科学生在文学知识、修养上近乎“文盲”,即使有些文科生、甚至中文系学生,四年之中没有通读过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离婚》等作品的,也不算是什么“新闻”。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急功近利的中学课堂教学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目前大学体制“非人文化”的状况有直接关系。  说到底,高中课堂的语文教学实际是一种“文学教育”,“语文教学”在本义上,不单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必要的“知识”,以便适应高考,还要求学生是一个有相当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尤其是后者,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所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实际的情况是,这种“判断标准”与现实状况恰好相反,有些,甚至到了令人堪忧的程度。

今天看来,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对国民进行“美育”的思想的确是非常高瞻远瞩的一种识见,但显然,蔡先生所说的“美育”并不等于是“课堂教学”,它包括的范围,远远要比人们的理解更加广泛。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教育”是在课堂之外由学生自我完成的,它与“课堂”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比课堂站得更高、也更远大和丰富。文学教育牵涉到学生本人的阅读、欣赏、选择等等一些方面,它是以广泛的文学阅读为基础的,是一个不断累积和储蓄的过程,只有在读了很多的作品之后,他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其精神世界和作品之间的复杂关联,从而才能对同类作家和一个时期文学的总体状况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和认识。“十年磨一剑”是一个现实比喻,然而,文学修养其实就是一个长期为之、坚持不懈的过程。同样道理,一个首先具备了深厚的文学修养的人,他才有可能在知识的竞争中始终处于较大的优势。

本丛书聘请了国内几位有声望的学者担任顾问,他们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家炎先生、谢冕先生和洪子诚先生。各位编选者,都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青年翘楚,如孔庆东、旷新年、刘勇、张健、张新颖、王兆胜、吴义勤、王光东等,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等一些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另外,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参与了部分篇目赏析文章的撰写工作,他们的“加盟”,为本丛书增添了不少亮色。

值得提到的是,各书作品篇目的选择、书前导言及赏析文章,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水平,它们不光视野开阔,知识结构新颖,而且也注意在“作品赏析”之外,详细介绍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其他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当代性、青年性、知识性和新鲜活泼的编选风格。入选篇目,有些已经与目前的中学语文课本相连接,有些作品很少见到,有些则超出了课本范围,力图使读者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外,有一个比较开阔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视野,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俯瞰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另外,在赏析文章的撰写上,我们要求做到艺术感好、叙述新颖、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要求文字上尽量贴近高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同时做一点适度的提升。要求它们好读、耐看,有吸引力,同时像一篇知识性的美文。

如果说,读者与作品之间是一种交流的关系,那么编选者、赏析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应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的关系。相信通过这套丛书,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和我们一起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当中,产生一种真正的心灵和艺术的对话。

最后,我特别要向几位担任顾问的学界前辈,向各位编者和参与撰写工作的研究生们,表示衷心的谢忱。

2002年10月5日于北京志新村小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激流里的春天(解读巴金经典)/青少年图书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新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6654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少年(9-14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26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