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航空航天卷1)(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着“神五”、“神六”的顺利升空,祖国大地刮起了一阵强烈的航空航天热潮。在此我们不仅要向这些伟大的宇航员致敬,而且还要不忘记前人的功勋,因为这些优秀的宇航员也是依靠先前杰出的航空航天科技英雄宝贵科技创造和丰富经验基础之上的。

本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了我国近代在1920年前后出生的、有突出造诣的专家37位航空航天科技界精英,全书集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为一体,适合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阅读。

内容推荐

追溯近百年来的历史,老一代科技专家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中的很多人,生于忧患,备尝艰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真才实学,不追求名利;热爱航空航天事业,不惜为之献身,为祖国作出贡献,并甘当人梯,提掖后进。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执著和取得的成就,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应该得到宣扬,激励今人,启迪后世。为此,本卷选列了航空航天科技界1920年前后出生的、有突出造诣的专家37位入传,论述他们的杰出成就及高尚情操。

目录

冯 如(1884—1912)

王 助(1893—1965)

吴朔平(1907—  )

蔡金涛(1908—1996)

王德荣(1908—1982)

郝复俭(1911—1975)

季文美(1912—  )

王宏基(1912—1996)

宁 榥(1912—  )

李蕴滋(1912—  )

昝 凌(1912—1967)

曹鹤荪(1912—  )

林士谔(1913—1987)

杨彭基(1913—  )

卢庆骏(1913—1995)

范绪箕(1914—  )

荣 科(1914—1995)

黄志千(1914—1965)

潘国定(1915—  )

李乃暨(1915—  )

任新民(1915—  )

马明德(1915—1969)

陈芳允(1916—  )

沈 元(1916—  )

梁守槃(1916—  )

吴大观(1916—  )

黄纬禄(1916—  )

徐舜寿(1917—1968)

黄玉珊(1917—1987)

屠守锷(1917—  )

程华明(1917—  )

马世英(1917—  )

陆颂善(1919—  )

张阿舟(1920—  )

颜鸣皋(1920—  )

陆孝彭(1920—  )

姚桐斌(1922—1968)

试读章节

    表演飞行 以身殉国

冯如回国前夕,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召开了股东会议,决定把公司更名为广东飞行器公司,并确定以“壮国体、挽利权”为宗旨,迁回祖国,致力发展中国航空事业。

1911年2月22日,冯如率助手朱竹泉、司徒壁如和朱兆槐携带飞机和设备乘轮船回国。3月22日抵达香港,两广总督派“宝壁”号军舰前往迎接冯如一行回广州,并在燕塘划定飞机制造厂的厂址和飞行场地。

冯如回广州不久,就接连出现震撼清廷的大事件。4月8日,比利时飞行家云甸邦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清廷广州将军孚琦前往观看,归途中被革命党人、华侨温生才刺杀。接着,4月27日,孙中山领导黄花岗起义,清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广州局势动荡,冯如无法施展抱负,同时也失去对清廷的信赖。

1911年6月21日,冯如为了检查从美国长途海运回国的飞机是否完好,在燕塘作检验性试飞。果然,机件锈蚀,运转失灵,飞机刚起飞即坠毁,幸冯如安然无恙。

1911年1O月10日,震撼世界的武昌起义爆发,全国沸腾。11月9日,广州光复,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冯如毅然率助手参加革命。冯如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除了他的爱国思想和受革命风暴的激励外,主要是因为他对满清朝廷所抱的幻想已经破灭,认识到他的航空救国主张和发展祖国航空工业的抱负只有“入民国后或可实行之”。

冯如参加革命后,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长。他立即在广州燕塘建立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中国国内的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当时清朝廷尚在北京,冯如以虏巢未破,终为后患,遂结合同志,组织北伐飞机侦察队,准备北伐,并加紧制造飞机,以供北上参战,推翻清王朝。经过3个月的努力,于1912年3月,制成一架与“冯如2号”相似的飞机,这也是中国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第一页。因此,冯如也是我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12年3月,清朝廷已经垮台。冯如呈请陆军司定期为民众表演飞行,以开通民智,普及航空知识,宣传航空救国思想,来发展祖国航空事业。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公开进行飞行表演。那天风和日丽,前来参观者甚众。冯如先向到场的各界人士介绍情况,包括飞机如何利用、如何制造、如何驾驶等内容,听者无不鼓掌称善。接着,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凌空而上,高约36米,东南行约8千米。当时飞机运转正常,操纵自如,鼓掌之声,不绝于耳。但冯如急于升高,操纵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医院抢救无效,冯如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在弥留之际,冯如犹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可见,冯如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至死不渝,犹嘱后人,继续进取,实可敬佩。

冯如牺牲后,广州各界纷纷举行追悼会。当时中西报刊亦迅速报道冯如失事消息和评论盛赞中国飞行家冯如的丰功伟绩。

冯如遗体,“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从其志也”。冯如墓碑正面篆刻“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背面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优照少将阵亡给恤”的命令,两旁刻冯如墓志铭。事后,广东军政府陆军司下令表彰,又按陆军少将阵亡例拨款抚恤其家属,并将事实宣付国史馆,以教育后人,流芳百世。

冯如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他是一位富于创造精神并勇于实践的爱国科技专家,更是一位开创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并为之献身的航空先躯。在他殉难10余年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赞誉的口吻说:“比方最新发明的大机器,是飞天的机器,也是一种很危险的东西,最初发明的时候,不知死了多少人。像从前广东的冯如,他是什么人呢?就是创造飞机的人,就是驾驶飞机跌死了的人”。

冯如又是一位具有航空救国思想并参加革命的民主革命志士。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鼓舞着不少爱国华侨和飞行家回国效力,启迪着更多国人和青少年为,振兴祖国航空事业而奋斗。

         P5-P7

序言

航空航天是20世纪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航空工业从本世纪初开始;航天工业则创建于本世纪中叶。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军事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科学视野。航空航天事业密集了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并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许多门新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引起了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能力的新飞跃。

回顾航空航天史:不能不提及我们的祖先,为了实现飞向蓝天遨游太空的愿望和理想,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留下了嫦娥奔月、列子卸风、奇肱飞车、鲁班木鸢等等神话和传说,而且创造了风筝(秦、汉)、竹蜻蜓(东晋)、孔明灯(五代)和走马灯(南宋)。这些创造可以分别认为是飞机的远祖、螺旋桨和直升机的嚆矢、热气球的雏型、燃气轮机的滥觞。这些从实践得到的发明创造,很值得重视,可惜大多停留在充当玩具的阶段,很少在实际中应用。我国发明的火箭,特别是南宋(1127—1279)时期利用喷气推进的火箭,其原理已和现代火箭相同,很快应用于军事。火箭技术在明朝(1368—1644)又有很大发展,发射剂和箭身结构的改进,使射程和命中率不断提高,而且除单飞火箭之外,还有集束火箭和多级火箭;军事上应用也更加广泛,成为水军、步兵和骑兵的必备武器。明朝还出现了有关火箭的军事专著,其中闪耀着不少天才的技术构思。全世界公认,中国是火箭的故乡。

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在腐朽的封建统治下,技术创造被视为奇技淫巧,备受歧视。而欧洲则在文艺复兴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本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科技,包括火箭技术在内,从明朝末年起,越来越明显地落后于西方各国了。

清末民初,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当时,华侨子弟和留学生中就有人学习飞机制造和飞行。冯如(1884—1912)和王助(1893—1965)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人物。30年代初,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轰炸上海的淫威下,航空救国的思潮席卷全国,公费自费出国学习航空的人日益增多,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仅航空委员会派往美国、英国进工厂实习或入学校学习的就近1000人。在国内,除空军系统创办的培养飞行员和航空机械人员的学校之外,从3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有10所大学设置了航空工程系,但招生人数不多,设备也较简单。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先后创办过20多所航空修理厂,五六所飞机制造厂和一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主要是修理和仿制外国飞机,也自行设计制造过几种型号的教练机、驱逐机和运输机,但生产批量都很小,航空发动机、螺旋桨、仪表、机轮、钢、铝、木材、油漆等等都需从外国进口(曾有人试用国产木料、竹层板、油漆等代替进口材料)。由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土大量沦陷,工厂和学校一再搬迁,国际海陆交通线被切断,使中国的工业基础异常薄弱,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航空工厂和院校当然很难做出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空航天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50年代初创建的我国航空工业,现已成为科研、生产、教育相结合,专业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的工业体系;几十年来研制生产的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以及多种民品,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创建于50年代中期的我国航天工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体系,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迅速推广,适应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机型号不断涌现,运载火箭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以及同世界各国的科技协作日益扩大。

追溯近百年来的历史,老一代科技专家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中的很多人,生于忧患,备尝艰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真才实学,不追求名利;热爱航空航天事业,不惜为之献身,为祖国作出贡献,并甘当人梯,提掖后进。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执著和取得的成就,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应该得到宣扬,激励今人,启迪后世。为此,本卷选列了航空航天科技界1920年前后出生的、有突出造诣的专家37位入传,论述他们的杰出成就及高尚情操。鉴于有的专家已先列入其他学科卷,例如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最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创立叶轮机械二元流理论的吴仲华等;以及一些专家,因历史原因或早去世,资料搜集与撰写困难,而使本卷疏漏或不当难免,希望在续卷中尽可能弥补。

回顾历史,19世纪是中华民族饱经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世纪;展望未来,2l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奔向历史性辉煌的世纪。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们必将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使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空间科学飞速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昌盛,为全人类的和平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

       《航空航天卷》编纂委员会

         1997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航空航天卷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8021608
开本 32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1999-08-01
首版时间 1999-08-01
印刷时间 199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6
14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