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镜像的历史/西方文明进程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镜像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其自身形象、与其分身之间关系的演变史。镜子将实质与表象、群体性与私密性连结在一起,它承载着人的各种激情和幻想——对一部分人来说,镜子是神性的返照,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它是魅惑和欺骗的工具。本书对镜子这一象征的多个侧面进行了探讨,进而追溯这一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如何对我们的情感、心理、观念产生惊人的影响。告诉我们物质世界如何影响我们的意识,影响我们感知自己的特殊方式。

内容推荐

  镜子曾经昂贵和珍奇至极。从模糊的金属镜子到玻璃镜子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今天,镜子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已经成了寻常之物。  古人视镜子为具有神力的器物,因为镜像给了人们巨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无法知道第一个照镜子的人的惊恐和迷惑。但人们从镜像中认识了自身的形象,有了自我的意识;更超越了有形,获得无形的观念。镜子的反射特性使人能够透视世界,不过,镜像是模仿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反映事物的原样,映出的是一个十分相似但略有区别的影子。由此,镜像揭露出真实世界外的另一个虚幻的世界,使镜子成为一种谜一般的能产生异像的人类自我认知的途径。  作者在书中穿插了科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历史与思考,思索着人与镜像之间的矛盾冲突,思索着各个时代中,从镜像中衍生的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男人与女人、自我与影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哲学上、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多重关联。论说清晰、趣味无穷。

目录

绪论

I 镜子的制造与普及

威尼斯的秘密

1 金属镜子与玻璃镜子

2 昂贵的奢侈品

王家玻璃制镜工场

1 工业间谍事件

2 圣格班的兴起

3 1789年王朝时代的庞大企业

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1 镜子贸易持续增长

2 巴黎风尚

3 梳妆镜与整发镜

II 肖似的魔法

与上帝的容貌相仿

1 远古时期的镜像

2 中世纪神学中的镜子

3 人文主义者:上帝的自画像

模仿之风盛极一时

1 镜子与礼仪

2 那喀索斯式群体自恋

凝视自己,直面自己

1 文艺复兴与自我关注

2 17世纪时期的自我审视

III 令人不安的陌生感

魔鬼的面容

1 撒旦的镜子

2 恶魔的同谋

3 被禁的注视:盛世之下的罪孽

侧照的镜子和光学奇技

1 镜子与相异性

2 镜子的中介作用

3 与妖魔共舞

镜像的碎裂

1 映像与身份

2 分身的威胁

3 穿越镜子

结论

试读章节

路易十四时代的装饰风

1685年,德·格里尼昂夫人着手装修她的新宅邸。德·塞维涅夫人仔细察看她的装潢之后,向她提出了几条节省开支的建议: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越来越多,“我也知道装潢居室之乐”,她先退一步说:“简直对它无法抗拒,假如我不是一直考虑到,若没有必需品,有些东西是毫无必要的!”接着她不容置疑地说:“因此,我要以母亲和至友的身份规劝德·格里尼昂先生,他想再赠你一面镜子,这可不好,我亲爱的女儿,对你所拥有的东西知足吧。你的府邸也并不完美,那面镜子衬它绰绰有余。”仅一面镜子,不能成双,以此为准绳便可推知镜子的稀有及昂贵。

P57

序言

通读此书,读者很快便会发现,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萨比娜·梅尔基奥尔一博奈在书中穿插了科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历史与思考,收放自如,笔法精妙,不时让人感觉目眩神迷。她的文笔令人称羡,更具体地说,她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警句给读者以启发。

为镜子书写历史,这个主意本身就很了不起,为什么没人早点想到呢?镜子一度相当珍稀,如今成了寻常之物,它的兴衰跨越了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为了帮助我们追溯这段漫长的历程,萨比娜·梅尔基奥尔一博奈在作品的第一部分回顾了原始的制镜技术、金属的使用、玻璃镜子的缓慢诞生、镀锡工艺遇到的难题,还有从吹制玻璃到铸造玻璃的过渡。镜子的制造起初由穆拉诺(Murano)地区所垄断,而今天,最大的生产者是圣格班(Saint Gobain)公司。

16世纪时,人们同时使用铁质镜子和玻璃镜子。17世纪,玻璃镜子开始盛行,特别是凡尔赛宫中那306块交相辉映的方形玻璃镜,可以映照出一个人无数的分身幻影。到17世纪末,三分之二的巴黎家庭均拥有一面镜子。18世纪,镜子开始占领家居装饰,大有取代挂毯之势。一种固定于地面、可绕底座旋转并可调节倾斜度的大型镜子——活动穿衣镜——大受欢迎。19世纪见证了带镜衣橱的成功。今天,镜子更是随处可见,人们几乎对它熟视无睹。

萨比娜首先依据确凿的史实,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时期的有关镜子的技术资料,而在余下的部分中,她变换了笔调,但始终没有离开历史领域。她思索着人与镜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思索着各个时代中,从镜子衍生的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男人与女人、自我与影子、自画像与忏悔之间错综复杂的哲学、心理和道德方面的多重关联。线索如此之多,作者却游刃有余,引导我们穿越许多诱人的风景而不致误人歧途。

我想,这些丰富的主题可用两大类型加以概括:正面与负面。镜子的本质便是双重性。对懂得照镜子的人,它会呈现出圣洁无瑕的形象。画家都偏爱表现手持镜子的圣母与幼年的耶稣。中世纪时,人们还将上帝称为完美之镜,因为“他是唯一自身发光的明镜”。此外,柏拉图曾称灵魂是神圣的影像。而圣奥古斯丁论述得更细致,说法更具悲剧色彩。他认为,以《圣经》为镜,人看清了自己,看到了上帝的荣耀和人自身的卑贱。丢勒则走得更远,将自己画成受难的基督。在他看来,人是上帝的自画像,上帝的面容决定人的形象。另一方面,中古时代,博韦的樊尚(Vincent deBeauvais)编纂了《宝鉴》(Speculum),目标便是写成知识的百科全书。最后还有中世纪文学中不少的“宝鉴”式作品,尤其是所谓“王子的宝鉴”,形成了一种道德说教体裁,指导读者找到书中描绘的理想的行为典范。相反,我们必须小心镜子的诱惑,那喀索斯正是被自己的倒影所迷惑。镜子可以是陷阱,也可以调教指导——这一点在十七八世纪最为明显——一门仪表的艺术,它变成了“殷勤的侍从、恋人的情敌和美貌贵妇的顾问”。于是它成为“映像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因为“我”的存在,需要影子的回应,那么,镜子不是学样的猴子又是什么?道学家于是群起而攻之。依他们所言,它招惹邪乱的目光,鼓动奢华之欲,隐藏和显现恶魔和死亡的面目。他们把虚荣、骷髅和镜子联系在一起。除了会带来危险,镜子还会骗人:“肖似之中暗藏着背离。”镜中的右手实际上是照镜者的左手。此外,镜子还能凭借某些技术产生一些愚弄人的效果,如变形、引发谵妄,甚至使人完全变样。

对于女人来说,镜子的作用尤为模棱两可,的确,“当女人认识到自己的形象时她才初次感受人生”。而镜子永远是“女性的特权和弱点”。不过,塞万提斯(Cervantes)忠告我们:“女人是一面闪闪发光晶莹剔透的水晶镜子,哪怕一丝气息也会使它模糊失色。”西蒙娜·韦尔(Simone Weil)也指出:“一个美丽非凡的女人照镜子时,也许会以为自己不过如此,而一个丑陋的女人却明白自己绝不止如此而已。”  这些从萨比娜·梅尔基奥尔一博奈的作品中节录的词句可让我们管窥全篇的精彩。整部书都值得引述和阅读,因为,它会让我们目睹一段悠久的历史,并展现一位真正能驾驭宏大题材的作家。

后记

本书纵贯千百年的历史,跨越多个不同的领域,试图勾勒出一个社会历史框架,以分析人类关注自我的目光。镜子在心理上的作用出现在远古时期为建立类比推理、服务于象征性思维而产生的概念系统中。古代的镜子被视为珍稀之物,虽光泽暗淡却无与伦比,它与原型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触摸的联系——肖似,因此,映像起初被看作超自然的现实。

随着个体在其历史的及形体的存在过程中逐渐成形,镜子为他提供了一个划定自身的边界和“区分于他人”的方法。15世纪及16世纪玻璃制造技术取得进步,17世纪对视觉机制的认识达到最高水平,这一切导致镜子“在超感觉意义上的衰落”,给人留下了悬疑,然而镜子从此变得晶莹剔透,广为普及,成为人适应社会的工具,并给以人单独面对自己的自由。清晰的镜子和光反射的距离给人带来表演乃至戏剧的感觉,照镜子仿佛是登台演出,或可以乔装改扮。一切游戏和幻觉都是可能的,因为镜子的透明让人忘记屏面的存在,人因此可以掌控空间,享用自己的力量。

人拥有了这种力量但仍不满足,因为人在照镜子时永远无法像观赏一场普通的戏剧表演一样端详自己;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在自己的角色与自己的意识之间被左右拉扯;他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却止不住继续向影像靠近,而他的不幸来自这种犹疑不决。

风流男子体现了自我意识的顶级形式,他是为自己而表演的演员,不断审视本质与外表之间痛苦的分离,也不断地效仿镜中的“我”。风流男子具有“阴郁黄昏之美”;随他之后到来的是一个幻觉破灭、无聊的时代。主体消解在反射游戏之中,或者分解为无个性。

与此同时,映像被欲望的云雾笼罩着,永远不会与原型完全一致。反射将主体变成客体,内在变成外在,因而使他的脸孔变形,改变了肖似之处。这种变形是所有自我注视的共同状态。因此,不能通过注视镜子来看清自我,应该以陌生者的眼光,在不曾预料之时,无意之间看见自己;在自己的另一面里可以捕捉到真相,然而此时陌生感却变成了威胁。

人应该与镜子建立良好关系,否则镜子里会显现出他的邪影:一个凶恶的魔鬼,是人内心的恶魔所投射出来的幻象。映像的威压首先施加在女人的身上,因为在一定的文化时代中,女人是在他人的目光之下形成自我意识的。文明的进步让女人可以选择美貌一诱惑一爱情这种平步青云的途径之外的其他实现自我的方式,然而镜子始终是判断女性魅力的最佳之物,同时也是敏感之物。它是冷酷无情的法庭,每天早晨召唤女人来到镜子面前接受对自己外表的审判,而且提醒她,有朝一日她的美丽将逝去。Colette说得好,衰残的肉体无法再唤起欲望,镜子这个无情的见证映照出它的丑陋和绝望,那个老妇试图在镜中寻找自己的青春,然而她只见到幻影。“蕾莎看到那面狭长的镜子里,一个苟延残喘的老女人举手投足和她一模一样,心想自己和这丑陋的女人哪点相像?”从前照镜自娱,而今对镜伤怀。迟暮的人心碎欲绝,挥别镜子,文学作品对此表现甚多。

面对镜子的挑战,人还有其他的回应。可以逃避,还可以掩盖或砸碎镜子。人们也可以像小孩一样站在镜子跟前吐舌头、翻白眼、顶鼻子,扭曲自己的脸而丑化自己。鬼脸可以驱走镜子背后的影子,逼迫它现形,最终与人妥协。萨特讲述他小时候第一次受到严重的侮辱之后便跑到镜子跟前做鬼脸。“我挤弄着脸部肌肉以对抗一阵阵袭来的羞耻感。镜子是我的大救星,我用它来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丑陋的怪物。通过扭曲和皱缩,我把自己的脸弄得失去原形,我毁掉自己的容貌以遮掩过去的卑微。’’鬼脸使影像变形,给人带来快慰,但这是一种暂时的快慰:镜子只不过告诉我们,怪异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或者说常见的东西也有怪异的一面。“镜子告诉我我一直都心知肚明的事:我是极其自然的。’’

现代社会里充斥着镜子,那么司空见惯、承受众人目光的镜子又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人无法逃离观察着他的千百双眼睛,他随时都要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交际资格:时刻检视自己的仪表还有情绪、欲望,验证其与自己的身份标签是否相符,竭力保持青春活力、健康、泰然自若,等等。人完全变成了形象,仿佛被围剿,形象侵入内心深处。以至米兰·昆德拉假想出一门强大的学问——“形象学”(imagologie),其分支众多,且规则限制性极强。过度重视镜像带来人类主体地位的下降,同时也会出现不断地越来越多的主体对自身身份的寻求。

现代电子光学复制的技术如此高超,能够使人见所未见——动态、立体、内外共处(I’envers dans I’endmit)等,影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力。合成映像具有复制与再创造的无限可能,诚然,它会将主体的另一面和秘密全部暴露,但是这种精巧的机制最终使影像摆脱了一钱不值的复制品的地位,复制不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仿造。镜子卷入了这场广阔的影像革命,重要的只是有形世界,“与过去无所不在的宏大无形(grands invisibles)构成鲜明对比”。一种新的心理、一个与技术革新紧密相连的社会空间即将诞生,过去它们只在科幻小说的大胆想像中存在。

镜子是否太过泛滥?Renee Magritte一幅题为《被禁的复制》的佳作(1937年)否认外表、镜子和陈旧形象是万能的。在画里,一个男人背对着公众站立在镜子面前,镜中不见他的脸,只见他的背影。为此,人要求转身向其同群者模仿的权利,寻求随时可以调用的形象,面对社会对他的审问。这个社会向人展示并固定各种身份的形象,时刻对他进行监视。简而言之,人要求隐匿自己的脸孔、保护自己的秘密的权利。形象和映像越多,秘密也就会隐没得越深。完全敞开的视界只会令无形逃遁得更远,而镜子则永远为其无法映照的东西所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镜像的历史/西方文明进程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
译者 周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57994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59.7-091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5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