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地名史话(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地名的科普读物。地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名不但指出当地的地理类型,通常还反映出命名时代该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地名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现代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恢复一些地域的古地理面貌,找出它的时代特征、区域特征及其演变、发展过程。

内容推荐

地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名不但指出当地的地理类型,通常还反映出命名时代该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地名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现代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恢复一些地域的古地理面貌,找出它的时代特征、区域特征及其演变、发展过程。例如,历史地名可以反映出某一特定区域之内各个时代的植被分布及其变迁状况,有些部门还利用地名来找水、找矿等。著名的江西德兴特大型铜矿便是在地名的启发下找到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汉族和兄弟民族的先民们活动范围相当广阔,留给了我们无限丰富、万象纷呈而又数不胜数的大小地名。

现在,历史地名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一年胜过一年,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致说来,历史地名可以分为历史自然地名和历史人文地名两大类;大类之下包括若干部门,而每一部门的地名既是人类认识周围环境的静态凝结,又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动态轨迹。出于这么一种设想,这本书简要回顾了我国地名发展所走过的道路,讲述了历史上常用的和沿用至今的主要地名。

目录

序(戴均良)

引言

一、五千年的历程

 1.“地名”的诞生

 2.地名发展简史

 3.地名的寿命

 4.地名研究的传统

二、地大物博

 1.天下名山的由来

 2.不废江河万古流

 3.五湖四海

 4.金银铜铁锡

 5.从地名窥探宝藏

 6.飞禽走兽

 7.花果草木

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1.浅说国号来源

 2.避讳:地名的畸变

 3.从景德镇说起

 4.龙凤呈祥

 5.首都与陪都

 6.天下十八省

 7.东西南北中

 8.政治的晴雨表

 9.战争与和平

 10.“中国”的自称、别称与他称

四、大千世界

 1.形象的魅力

 2.数字的内涵

 3.五颜六色放光彩

 4.万紫千红总是春

 5.赵钱孙李话地名

 6.信仰的烙印:关羽祠庙遍九州

 7.偏僻的地名用字

 8.神话与传说的沉淀

 9.漫话成语、对联与地名

 10.中华文化的海外辐射

五、地名启示录

 1.三十年河东与河西

 2.泾渭分明的表象背后

 3.互通有无 

 4.地名搬了家 

 5.民族迁徙的足迹

 6.国家主权的铁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陕西省古今500多个县名中,生存2000年以上的县名共有8个,其中3个(蓝田、武功、华阴)是有关地理方面命名的,5个(郑县、南郑、户县、眉县、长安)是有关人事方面命名的;至于使用1500年以上的18个县名、1000年以上的33个县名和500年以上的77个县名中,则以由有关地理方面命名的县居多,分别占到61.1%、57.6%和53.2%,均超过半数以上。只是在使用百年以上的116个县名当中,有关地理方面和人事方面命名的各占半数。因此,县的命名虽然可以有不少方式,但能够有普遍意义、命名之后又能够长期命名用的,则以有关地理方面的命名方式比较见长,而因山因水命名的方式在普遍性和稳定性方面就更显得突出。

陕西如此,山西、辽宁、福建、湖南、河南、浙江等省也是这样。山西境内古今564个县名当中,以自然方面的山、水命名的最多,达159个,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辽宁山海环抱,地势险要,既有名山,也有大川,既有广阔的平原,又有崎岖的丘陵、山地,通过对其境内古今250个县名的分析,结果表明以客观存在的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最有生命力,而与统治者有关的地名是短命的。对福建省历史上存在的120多个古今县名的分析也表明,凡以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以当地原有的村镇名称命名的县名,生命力都是较长的,名称也比较固定;而那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县名,不是流传较少,就是被别的名称所取代。

在湖南境内的古今242个县名当中,因自然地理因素所命名的县名有113个,占总数的47%;因政治社会因素所命名的县名有65个,占总数的27%;其他还有沿用、改用原地名或渊源未明的县名64个,占26%。这组数字表明,在古今所有县名当中,以自然地理因素命名的县名数量最大,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且留存下来的地名最多(45个),占湖南今县名数的48%;因政治社会因素命名的县名,虽然数量不算少,但被淘汰的多,仅有19个保留至今,只占湖南今县名数的20%而已。这是因为以自然地理因素命名的县名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不易雷同,受社会变动的影响较小,所以比较稳定;特别是那些有山川湖泉作依托的县名,其地理实体感更强,一般都能长期地流传下来。而因政治社会因素命名的县名,大多缺乏地方特色,既易重复、雷同,又受政治冲击较大,所以有的县名频频更改,寿命不长。

以政治因素命名的地名寿命不长,还可以从河南的县名中窥见。自20世纪初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人中州大地。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出任河南省主席期间,于1927年置平等、自由2县,同年析沁阳县置博爱县,1929年又划兰封、考城、宁陵等县交界处置民权县。这4个反映资产阶级革命口号的县名,至1932年自由、平等2县合并为伊川县后,只剩下博爱、民权两个了。更滑稽的是,1940年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正职由蒋介石兼)坐镇西安,竟然将“终南山”这一自先秦以来已沿用两千多年的地名改为“宗南山”。今天已很少有人知道“西北王”胡宗南的这一举动了。

P11-12

序言

地名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工具,任何社会和个人都离不开它。但地名无利可图、无权可用,也不会威胁社会安全,因而又常常不为人们注意和重视。然而,近年来地名问题不时引起人们的关注,要求更改地名的地方越来越多。

一般而言,要求更名的地方大多是想用风景旅游景地的名称代替行政区域名称,希望以此提高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种更名的出发点和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并不一定能够如此。一个地方的经济能否发展,知名度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很高,但经济发展速度却并不快,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相反,如果经济发展起来了,原来不知名的地方也可能变得天下闻名,比如“深圳”之名便是如此。所以,为了打旅游牌而变更地名,理由是不够充分的。

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要保持地名的稳定性,除生僻字、异体字以及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等非改不可的地名需要更名外,其他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原则上不改。这是地名作为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的必然要求。如果随意更名或者更名不慎,就有可能削弱地名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影响人们的交流交往活动,甚至增加社会的管理成本,造成许多消极影响和负面效果。

古今地名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命名的地名,另一个渠道则是历朝历代的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地名,这两种途径来源的地名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具有历史意义身公益性文化遗产,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记了千百年来此地理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特别是有些著名的地名,历史十分悠久,沿用了几百年、上千年,许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与之紧密相连,如果把这些地名也改掉了,就会给后人了解某些历史事件增加难度,这实肠上是丢掉了一个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割断历史支化。比如著名的荆州、扬州、赤壁等地名不仅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是以其名称命名的,如大意失荆州、扬州屠城、赤璺大战等等,如果把这些地名也丢掉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所代表的赝史文化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淹没掉了,一些与之相连的历史问题后人有可能会说不清、道不明。正因为如此,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自过问F,1996年恢复了被丢掉两年的“荆州”之名。与此同时,含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徽州”之名也广为社会关注。

目前要求更名的地方,大多是要更改县市的名称。虽然这些县市之名没有上述地名那么著名,但大多也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因为中国的县制在行政区划历史中最为悠久,有些县名秦始皇时期就有了,一直沿用至今,其中的地方文化的积淀之深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县名是不能轻易改动的。有些历史人物的籍贯说不清楚,有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难以考证,大多是由于地名变更过多过滥的缘故。

因此,地名知识的普及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部《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系统地讲述地名的发展历史,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是一部通俗读物,但作者华林甫同志长期对地名学怀有浓厚兴趣,对地名文化研究颇有建树,他的博士论文、博士后报告都是研究地名学的,所以对历史上地名的来历、地名变迁、地名故事能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并且图文并茂,对于普及地名知识将大有裨益。当然,这区区十几万字篇幅容纳不了上下五千年地名的所有内容,故而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从事地名学的科普工作,使高深的学问走向民间、走向大众。

是为序。

                      戴均良

                      2004年7月4日

 (作者为全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

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地名的科普读物。

地名学是研究地名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中华大地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因而中国地名学的内容浩若烟海、无比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地名。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将一些基本的、正确的地名知识以科学的态度介绍给广大读者,应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的撰写,以笔者撰著的两部地名学学术专著为基础,参考历代地理志书、全国各地地名普查资料等,在以下五个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一是全书的谋篇布局,以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为蓝本,力图创新。

二是力求以简练、通俗的文字表达确切的内容。虽然笔者手下缺乏一枝生花妙笔,但还是努力以自己的话语来表述,决不拖泥带水,在追求较强可读性的同时又不失真,力争做到尊重史事又生动有趣。

三是将“地名学”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凡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所以笔者所介绍的史事均为有根有据的历史事实,尽管因本书性质所限而没有注明史料、诗词、典故的出处。但有时为了一句话、一个说法的出处,跑遍了图书馆。

四是介绍一些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名来历时,为区分得名的真实性,穷追猛进,追溯史源;一旦发现其取名来自游根的传说,为了既不缺位又遵从史实,就加上“传说”二字。

五是因对象为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读者,所介绍地名对象的筛选考虑了全国性而没有局限于某一区域,凡涉及区域性的地名均着墨不多,不作长篇大论。

笔者是当作科普精品来撰写的,希望读者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它。欢迎与我切磋,共同讨论,我的电子信箱是:hualf@ruc.edu.cn。

                       华林甫

                  乙酉年三月廿三日草于

                  中国人民大学静园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地名史话(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华林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15467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1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