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下五除二(民国时期中学生读本数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三下五除二》围绕“趣味学数学”这一主题,选取了17篇民国名家的小品文。其中文章大都刊载于《中学生》等著名刊物上,作者有刘薰宇、章克标、马遵廷等在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影响巨大的名家。这些文章反映出作者对学习方法、兴趣培养、学术态度等方面的真知灼见。本书包含四个板块,依次介绍了数学的总体概念和学习方法,数学与日常学习生活的关系,数学的发展、分支以及数理能力的表现形式,还有寓教于乐的数学应用。广大青少年读者一定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教育大家、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开阔视野,汲取营养,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内容推荐

“民国时期中学生读本”是一套“由大家写给孩子看的普及读物”,皆在以美好的文字、美好的思想,培育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本书《三下五除二》就是该套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围绕“趣味学数学”这一主题,选取了17篇民国名家的小品文。作者有刘薰宇、章克标、马遵廷等在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影响巨大的名家。

《三下五除二》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数学是什么 刘薰宇

怎样学习数学 刘薰宇

数学与天才 陈建功

我对于算学的趣味 刘薰宇

数学与文化 马遵廷

数学为一切科学之基础 张经

数学所给与人们的 刘薰宇

从数学问题说道我们的思想 刘薰宇

算学原始掇要 章克标

几何学与空间 陈岳生

数学上的演绎法 赵涵川

数学归纳法 樊□

数学上的奇论 许洵

“思索”的展开 刘熏宇

且说星期 刘薰宇

堆罗汉 刘薰宇

假如我们有十二个手指 刘薰宇

试读章节

依我的经验,在中学校修学的青年朋友们,对于数学科的态度,约有三种:第一是爱好的,第二是勉强而带怀疑的,第三是头疼的。第一种,大约是比较对付得过去,在里面感到一点趣味,所以虽然追究他们为什么要学数学的动因,不免也有不少的功利思想羼杂在里面,但趣味超过了这功利思想,他们便很有点盲然往前的状态。第二种,因为要勉强一点才对付得过去的缘故,自然不大能深入地感到趣味,因而功利思想常常浮泛在脑中,苦恼无状时,便不免要问一问,“学数学有什么用?”吃苦,勉强总应当有所为的,不是么?至于第三种,那可说是既不急于功利,而又不大能勉强的朋友。

在这里要来说数学科的学习法,究竟以那一种朋友做对象好呢?我一直在心里思索着这个问题。《中学生》的爱读者究竟是那一种态度的青年朋友占多数呢?客观的事实,姑且存而不论,就《中学生》的编者的主观说,当然很希望无论那一种态度的中学修业的青年朋友都爱好它。那么,我似乎应当开一剂万应药方了!然而这可能么?

且丢开了现在实际的状况,所有中学修学的朋友们是不是都高兴数学科,这我想不必管它,但他们都应当学习,是不容怀疑的。为什么应当,要回答这问题,大约跳不出功利的圈子了!

本来,什么艺术,科学,一向都有人要追问它们的目的。有人说:为艺术而艺术,为科学而科学,这算是超功利的。但同时又有人说:它们都是为人生;将人生更说得简单明了一点,那就是为吃饭。中国人,从一般的情形看去,好像最会讲实利的了,所以什么“无所为而为”只好算是高调,因此第一派超功利的目的论,常常不会叫人满足。为了这缘故,虽则学习数学,有它本身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数学有它自己的天地,对于和它亲近的朋友,自然有一种当不来饭吃,换不来衣穿的报酬;但我觉得即使对于青年朋友们不说到这一层,只功利地来讲讲学习它的目的,也没有多大的错误。

在中等学校里面修习数学科的目的,具体一点说,究竟是什么?

第一,我们应当知道,现在中学校里的一切课程,无非供给修习的人一些较进步的普通的常识;替后来打番基础。假如进到中学校里,以为就是在“研究”什么高深学问,出了中学校就可成什么“家”,什么学者,那只是夸大的想法!抱着这样的念头跨进中学校的门,结果只会第一天失望第二天更失望,终于扫兴而退的!在这原则下面,学习数学科不会给你看得出什么成就,也正如学习言文科不会就让你成就文学家一般。然而这一层,我要奉劝许多中学修业的朋友们放心,实情虽如此,却也并不便是吃亏。就年龄说,进中学校的时期,假如不进学校,也不过正好去工厂或商店当学徒,当学徒也要三年才会满师,满师以后怎样呢?是的,可以找到一个吃饭的位置了!这似乎比初中毕业的来得上算些!但我请大家想一想,这种刚才满师的学徒,究竟他们能赚到几块钱一个月?像这类的事,中学毕了业的,真是找不到手呢,还是自己不愿干呢?至于前途的飞黄腾达,中学毕业生固然渺茫,但工厂或商店满师的学徒又真有几个能有把握吗?所以,我们首先就得认清楚这一点,在中学校里修习数学科正和修习别的科目一般,只是可以得到一些,这一项科目当中的常识,懂得一点基础的方法。至于这些常识和这些方法,将来能给各人以何等的效果,那却一言难尽了!不过有一种反面的事实,我却可以举出来给大家参考,我常常碰见许多朋友,他们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要补习点数学,比如粗浅地可以懂得点微积分是可能的么?”“大约要多少时候?”这些朋友当中,有的是专攻生物学的,有的是研究社会科学的,还有攻习哲学的,从他们的提出这种的问题,就可知道他们怎样迫切地需要一种数学的常识,——真实是这样,就是学习过了初步的微积分,也只好算得刚具备一种数学的常识,——中学校修业的人无论在事业上在学问上,将来自己走到什么一条路,谁也说不上来,那么储蓄一点相当的常识,岂不是很必要么?

P12-14

序言

这是一套小书,或者说一点小心意,送给现在年少的朋友们。说“年少”,只是相对我们几位编者而言,其实你们正在成人,不远的未来更将独立面对社会。这是人生千变万化的时期,正在形成自己的判断,贸然施教就像硬送礼物一样,是颇为危险的一件事情。好在这不是高头讲章,里面虽有不少“大家”,但都不会板起面孔,下令该如何如何。他们是些有趣的家伙,蛮有趣味地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你们没有必须读必须听的义务,或者随便翻翻,那对于我们的工作也是不小的奖励了。

也许,对于你们最亲近的朋友——父母和老师来说,无论他们多么热切地盼望你们“成材”,进而“成才”,甚至“成龙”,而苛求你们集中一切精力到学业上,这也是一套不犯忌讳的读物。当然,我们提供的不是“教辅”,虽然与你们的课目颇有重合,但这是对同样知识的不一样的叙述,在我看来或许更亲切些。如果你们更年长的朋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偶尔在你们的书桌旁翻看这几本书,发现其中一些文章在他们年少时,也就是你们现在这个年纪时也曾经读过,那就更有意思了。

想想,这是三代以上的人曾经阅读的东西,确实有点“沧桑”。文字是奇妙的,今人与古人可以面对同样的文本,完成同样的阅读经历。这套书里的文章并不特别古老,离我们现在六、七十年,了不起七、八十年,也就是所谓“民国时期”。不过,虽然隔着这样的时空,这些文字并不真就七老八十了。好文章不会变老,一代一代人总会不断地阅读。几十年前的经验也未必过时,读读老长辈们在你们这个年龄时所读过的,能不能接受都不要紧,但接触到不一样的东西总不是坏事吧。

这些文章选自民国时期各种期刊、书籍,按类分成十册。其中大部分似乎可以对应到中学的课目,《文字的品格》大量是所谓语文的内容,《三下五除二》都是数学话题,《英文读译说写》一望可知其所云者,《从电子到宇宙》涉及化学物理,《万卷书万里路》自然包括历史地理,《鸟兽草木虫鱼》无疑是生物了,《从梅花说到美》则比较写意,因为这是升学考试所不待见的,也许应该格外受到欢迎。不过我们的选文标准,并不管你们课堂所学的内容,首先是文章漂亮,其次则态度亲切,另外最好说得好玩。在我看来,知识可以是有趣的,也应该是有趣的,知识的习得如果是苦差事,那再下苦功夫最终也还是枉然。

《为学与做人》的面孔看上去严肃,其实无非是长辈们提供自己的心得,也并没有什么说教,只是一些甘苦谈。他们的看法有不少差异,如果其中只言片语对你们有益,我想他们就很高兴了。《读书与用书》更是人言言殊,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不同,阅读经验自也千差万别。即便提到你看过的书,那么也许他是不一样的读法;而如果因为某一篇文章的提及,你寻读了原先所不知道或不在你计划中的书,也是难得的缘分,对我们编者而言那是意外之喜了。至于《自己的文章》,一部分是当时中学生的作文,一部分是他们的创作,这些作者想必在世的已寥若晨星,而且都在耄耋之年。与诸位虽然相隔几代,但写作时与现在的你们是同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没有“代沟”的,大可以同学视之。

当然,这都是几十年前的文字了,与现在习见的文章风格差异不小,包括词汇、句式、语气。对于文本的处理,我们有个共识,那就是尽可能保持原貌,或者说尽可能提供那时候的文本环境,并不去按照现在的标准“规范”。所谓“规范”,从教育来说是必须的,这自有课堂的训练。但作为阅读,则书写语言既是不断发展的,也是历史的。现在的孩子接触到大量网络语言,禁止是做不到的,关键是让他们清楚,不能带到特有语境之外,胡乱使用。而大量的历史文本,不可能因为不“规范”就废弃,更不可能全部“规范”,然后再印出来,在此之前不许阅读。我们有意提供这样的“粗粮”,也许口感不那么精细,但对锻炼脾胃想必有些好处。

比如,对于通假字、异形词,除了容易造成歧义的以外,我们并不去改动。“哪”作“那”、“彩”作“采”、“像”作“象”、“很”作“狠”、“缘”作“原”、“枝”作“支”,以及“彻”作“澈”、“弯”作“湾”、“晰”作“淅”、“碳”作“炭”,都一仍原样。至于“那么”与“那末”、“什么”与“甚么”、“答复”与“答覆”、“给予”与“给与”、“糊涂”与“胡涂”、“稀罕”与“希罕”,原文如何便如何。大体而言,同音的情况而与现在普通用法不同的,即使字形差异较大,一般可以看做假借字。词中义同字异,则为异形词。明白这些,并不意味着现在写作可以如此,但对将来阅读旧书是很有帮助的。

同样,像人称代词“他”“她”“它”、结构助词“的”“地”“得”,当时也多只用“他”和“的”,并不区别。甚至结构助词还有一个现在废用的“底”,也予保留,知道有这个“底”,对阅读民国时期文本有用。当然,有些名词,比如“养气”“淡气”“雅片”等等,虽然相信很多年轻朋友也可推断出意义,但我们还是做了注。至于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大量与现在通译不一样,为尊重原文,我们只在注中给出通译名。

这样处理,与当今普通的习惯并不一致,目的在于展现原始的文本,同时也希望读者养成阅读历史文本的能力。就像繁体字,能够认识也就能阅读几百年前的原本,游历名山大川,也不至于在那些石头上、牌匾上的文字面前变成文盲。俗话所谓“艺多不压身”,无须担心这会将年轻朋友搞乱。低估孩子们的判断力,总想把他们放在无菌室里,这从来就是当大人的愚蠢。

同样的道理,这套书选文的内容,除了一些明确规定的禁忌之外,我们都不做删改。所有作者都从善意立论和写作,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十几岁的少年自有主张,没有道理求同。人生很多事情本没有标准答案,父母老师与这些作者一样,给出的只是自己的理解和建议。作为编者,我们只是提供,不做解释。读者诸君如有什么读不懂或不理解的,知识方面,希望自己寻找线索和答案;见解方面,希望自己思考或与朋友讨论。

近两年的教育类图书,“民国时期”似乎成为一个颇为吸引眼球的概念,所翻印的从教材到作文,不大不小一个出版流行风。究其原因,是与反思当前的教育有关。对一个社会来说,教育问题从来是大问题,何况目前的教育确实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有很多的不满在。那么作为不一样的资源,“民国时期”就被引入,并成为市场的需求。不过在我看来,教育问题作为日常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持续不断地温和地推动改良,而不能寄希望于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的革命。激烈极端的用语,意气用事的主张,不但于事无补,反而造成浮躁和混乱。因而,“民国时期”的教育遗产可以作为资源汲取,但将这一时期理想化,并作为批判现实的工具,那是与教育本身无关的问题。

本来没有意愿赶这个潮流,后来有一回几位朋友聊天,谈到那一时期不少前辈,有些在各自领域卓然名家,却花费大量精力,为中学生写作。随便可以点出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林语堂、朱光潜、刘薰宇、顾均正、周建人,等等,今天这样的人少了,这样的文章也不多,或许不妨可以选印出来。出版社知道这个想法,很愿意合作,就这样有了这套书。与简单翻印旧籍不同,各位编者从大量旧报刊中翻查,需要格外多花些力气。但对当下的教育,与其简单对照,廉价批评,不如按我们的眼光去寻找,把我们认为的好东西发掘出来,似乎更理想些。

因而,也就有了这些薄薄的册子,以此结缘于愿意翻读的朋友们。书中的这些作者,有的人人皆知,也有的甚至已经查不到任何线索。不过,我想,不管是编者还是读者,都愿意给予深切的致意,铭感这些给我们的文字,虽然他们大都已不在人世。

王风

2012年春于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下五除二(民国时期中学生读本数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薰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06075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29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