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阐述了节约型社会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教训。主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年度报告继承了往年报告的特点,即突出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基础性,同时更加关注对主题的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比较方案,提出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书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性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阐述了节约型社会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教训。报告还首次提出了节约指数,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粗放的客观事实;同时分析了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节约指数变化趋势,给出了各地区节约指数的综合排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报告提出了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构架、发展目标和五大支撑体系,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在历年战略报告的基础上,本报告应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中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全面地评估和数据更新。

本报告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性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目录

序言

前言及致谢

首字母缩略词

报告摘要(中文)

Executive Summary

第一篇 主题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章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一 中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

二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选之路

三 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核心内容

四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球意义

第二章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一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 节约型社会的现状与问题

三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挑战和任务

第三章 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 西方国家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二 模式选择:西方国家的经验

三 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经验、问题及作用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二 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三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现状及特点

四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问题与意义

第五章 节约型社会的综合评价

一 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与节约指数

二 基于节约指数的资源消耗的国际比较

三 基于节约指数的资源消耗的国内比较

四 中国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体态势

第六章 节约型社会的理论框架及支撑体系

一 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框架

二 节约型生产体系

三 节约型城市发展体系

四 节约型消费体系

五 节约型科技支撑体系

第七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与建议

一 健全管理体制,形成良性治理结构

二 制定战略规划,促进优先有序发展

三 完善激励政策,综合推进节约环保

四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实力

五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六 重塑节约文化,奠定新的文明基础

第二篇 技术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资产负债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一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二 2006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九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数据统计图表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表及对应图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分解表及对应图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的理论与方法

一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制定原理

二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矩阵的构建方法

三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法

第十一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资产负债分析图表

主题报告附录 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国内外比较

一 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国际比较

二 各地分行业或部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比较

三 基于节约指数的国内农业部门物质消耗的比较

四 我国区域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因素贡献分析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3.节约型社会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国情研究报告。在这些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要协调发展,要走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开源与节约相结合,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解决人口过多和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其中《开源与节约》报告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的四个体系,系统地勾勒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框架: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约运力为中心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及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

1994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然而,《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点放在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上,节约资源未被纳人中心议题。2002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系统阐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长期和渐进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2004年初,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目的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根本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2005年初,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目的是保障中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康,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节约”的内涵随着历史进程的变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演进。在农业社会中,节约主要针对危及生存的资源如水、粮食和土地,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明证。到了工业社会,节约除了对于危及生存的资源外,对于危及发展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到了信息社会,资源节约进一步扩大到人力资源的节约、行政资源的节约、文化资源的节约、景观资源的节约乃至数据资源的节约。由此可见,节约型社会是具有广阔内容和长远意义的建设目标。

上述一系列变迁说明,中国政府的发展观在发生质的变化,由以GDP增长为主要发展目标,逐渐转变到关注以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与时俱进地深化和拓展,至此,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节约型社会之路初见端倪。

P18-19

序言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年度报告继承了往年报告的特点,即突出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基础性,同时更加关注对主题的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比较方案,提出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当前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和文献非常之多。本年度报告是希望在充分调研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考察提出节约型社会的历史背景,从系统的角度去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意义,总结国内外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教训,通过综合分析与实证研究,提出我们对当前形势及今后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图给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本年度报告的创新点主要有四:一是提出了综合评价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并利用它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地位和努力方向;二是分析了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各地区节约指数的综合排名;三是设计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框架,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五大支撑体系;四是提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全面变革、系统推进和采取综合配套政策,并给出了具体制度安排和对策建议。当然,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我们的研究是初步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

我们要感谢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他一直十分关心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并在百忙中为本年度报告撰写了序言,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整体思考,使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感谢孙鸿烈先生、陆大道先生和李文华先生对本报告所提出的评议意见。感谢中国科学院曹效业副秘书长和规划战略局潘教峰局长,他们亲自审定了今年报告的主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还要特别感谢牛文元先生,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开创者,他多年来一直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其多年开创性的辛勤工作奠定了本报告的学术地位,使本报告系列在国内外同类报告中具有很高的显示度。同时,还要感谢规划战略局的田沼副局长和丁颖女士所提供的帮助。

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共同努力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果。本年度报告是核心研究团队经过10个月的酝酿主题、开展调研、集体研讨、报告起草、讨论修改,从初稿开始经历了五轮大的修改,才形成最终文本。可以说,报告的每一个观点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本年度报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为身为这个集体的一员而感到十分自豪,所以要感谢我们的团队。

同样应该感谢的是每个人对本年度报告的具体贡献,以下是各章的主要执笔人。摘要(王毅);主题报告:第一章(王亚华),第二、三章(陈锐),第四章(石磊),第五章(陈劭锋),第六章(杨多贵),第七章(周宏春),主题报告附录(陈劭锋);技术报告:第八、九章(陈劭锋),第十、十一章(杨多贵)。主题报告最后由王毅负责统稿,技术报告由牛文元先生审定。此外,钱易先生和张天柱教授对部分章节提出了修改意见,杨建新、陈伟强、汪云林、王俭、李丁、付允等参与了报告起草的讨论并撰写了部分素材,张宇、赵泓漪、黄伟萱、劳长春等提供了有关背景资料,金绍卿、高颖为本书英文摘要的翻译提供了帮助。由于出版时间紧迫,责任编辑李晓华女士利用春节假期时间,夜以继日编辑书稿,她的敬业精神令我们十分感动。在此,我们要对所有为本年度报告做出贡献和提供帮助的朋友和同事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篇幅所限,一些研究成果未能列入最终文本,报告中也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当然所有错误应由我们作者承担,希望各界朋友批评指正,同时也期待继续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支持。

王毅

2006年2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169204
开本 16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2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X22-2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7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