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冷战后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研究--社会学视角
内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动机、目标与手段

第一节 中东极端组织界定

第二节 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目标与手段

 一、威胁性政治报复

 二、恐吓性经济破坏

 三、胁迫性劫机绑架

第三节 中东极端组织的表层动机

 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二、动机与目标的选择

 三、动机的观念因素

第一编 社会环境对中东极端组织的影响——各类冲突交汇导致的失望与愤懑

 第二章 经济环境:石油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地区

第一节 外部困境:经济全球化与中东地区的边缘化

 一、中世纪与文明古国

 二、工业社会与石油资源

 三、信息社会与区域身份

第二节 内部困境:经济结构失衡与弱势身份的建构

 一、产油国与非产油国

 二、石油权益的维护

 三、欧佩克与国际能源组织

第三节 观念困境:石油利益与经济公平

 一、美国驻军沙特和伊拉克重建

 二、美国的“经济公平”:维护世界贸易安全

 三、中东的“经济公平”:维护能源拥有者的利益

 四、极端组织:打击石油掠夺者

 第三章 政治环境:政权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国家

第一节 外部困境:世界格局转换与中东身份重构

 一、世界格局:“一超多强”替代“两极称霸”

 二、美国战略:“独霸全球”替代“与苏对峙”

 三、中东国家身份:“失去盟主”替代“各有其主”

第二节 内部困境:派系纷争与弱势政府的建构

 一、区域背景:三种政体

 二、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内部争斗

 三、伊拉克重建和教派与民族矛盾

第三节 观念困境:领土主权与政治正义

 一、犹太民族“重返耶路撒冷”

 二、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困苦”

 第四章 制度环境:社会转型冲突中的中东国家

第一节 外部困境:美国的“民主改造中东战略”

 一、“民主改造中东战略”的背景

 二、中东地区的回应

 三、双方矛盾的焦点

第二节 内部困境:历史变革与现实变革

 一、历史:曾经的“复兴”模式

 二、现实:社会转型中问题重重

第三节 观念困境:民主制度与社会公正

 一、两种宗教信仰

 二、两种民主模式

 三、两种价值判断

 四、中东民主的“土壤”分析

第二编 社会互动对中东极端组织的作用——“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敌意

 第五章 认知互动:文化偏见

第一节 传媒认知

 一、总体报道

 二、记者的逻辑

第二节 民众认知

 一、对方形象

 二、双方关系

 三、对巴以各方的同情

第三节 学者认知

 一、特点:以偏概全

 二、后果:冲突加剧

 三、偏见导致的情感受挫

 第六章 行为互动:文化曲解

第一节 拉什迪的《撒旦诗篇》

 一、相异身份的标定

 二、不同“图式”的互动

 三、“自有知识”的错位

第二节 美军涉嫌亵渎《古兰经》

 一、符号的象征意义

 二、角色领会的调适作用

 三、换位思考的平等对话

第三节 丹麦漫画风波

 一、意图解读与行为反应

 二、后果预期与行为调整

 三、“自有知识”的差异

第三编 中东极端组织的行为过程——极端观念内化导致的行为选择

 第七章 诱导过程:中东极端组织领导层的教化

第一节 极端组织成员的身份类别

 一、追随者

 二、领导者

第二节 观念环境的诱导

 一、内容:片面引用“圣训”

 二、途径:多方营建教化氛围

 三、方式:网络、刊物与奖惩

 第八章 内化过程:中东极端组织成员的理性选择

第一节 意愿:“受害者”的利益维护

 一、“受害者”的身份认同

 二、“受害者”的利益认知

第二节 信念:目标锁定与手段选择

 一、目标锁定

 二、手段选择

 三、内化与整合

第三节 理智:理性选择的价值评判

 一、理性选择的观念标准

 二、理性选择的文化机制

 三、理性选择的利益诉求

第四编 中东极端组织的性质与行动——“团体”特征与“集群"倾向

 第九章 中东极端组织的组织性质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团体”特性

 一、组织关系:“集成”性

 二、结构框架:“塔状”型

 三、成员构成:同质性

 四、运行机制:散乱性

第二节 组织活动的”跨国”特点

 一、全球运营与分工合作

 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作

 第十章 中东极端组织的行动特点

第一节 行动的“集群”倾向

 一、诱因:客观环境与主观感受

 二、过程:情绪传染与行为趋同

 三、特点:“紧急规范”与循环效应

第二节 行动的政治诉求

 一、诱导成员走向极端以扩大组织规模

 二、追求公众效应以扩大组织政治影响

 三、威逼国际社会就范以实现政治利益

 第十一章 国际社会问题与全球治理视野

第一节 暴力行动愈演愈烈的社会基础

 一、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

 二、区域环境:时代精神与创制之门

 三、催化因素:美国的中东政策

第二节 全球治理的视野

 一、时代背景:全球社会与相互依存

 二、标本兼治与共同治理

 三、和合共处与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全书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在全球治理的框架内,把中东极端组织的行动视为一个“国际社会问题”和一个“完整的社会行动过程”,涉及到社会环境、社会互动、行为过程和行为主体四项要素。作者运用社会学整体主义方法,论证这四项要素与暴力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以及这四项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提出:中东极端组织之所以采用暴力行动,是因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中东地区处于相对边缘化和相对落后状态,并且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和西方发达国家欲加以改造的对象。这里的广大民众,既看不到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社会处境的希望,又不满意本国政府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作出的各种妥协;因“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偏见和文化曲解,在双方互动中发展为文化敌意他们内心不平和失望的感受日积月累,需要寻找宣泄的通道及出口。在具有偏执宗教激情,且一直觊觎政权的极端组织领导层的诱导下,一部分人把造成中东地区相对边缘化和相对弱势身份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同样是在这些极端组织领导层的教化下,愤懑和绝望的激进分子趋向极端。他们把暴力手段纳入“合乎伊斯兰教法”的“圣战”范畴,铤而走险,采用自杀性袭击等暴力手段去报复与威慑他们判定的“行动目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色列、中东国家现政权乃至无辜平民。

编辑推荐

冷战后中东极端组织及其暴力行动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焦点之二。本书以社会学视角拓展了该问题的研究空间,作出了创新研究,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中东问题,探索了新思路、新路径。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与传统研究方法不同,本书超越对既定事实及其动因的常规分析,重点研究导致中东极端组织实施暴力行动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冷战后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研究--社会学视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敏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21915
开本 16开
页数 3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37.064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