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中的修行
内容
编辑推荐

政治明星的顿悟,世家公子的修为,为浮燥社会下的焦虑人生寻找出路

,教你静心养性,笑对生活中的八面来风。

本书是台湾最受欢迎的弘扬佛学广播节目“觉醒的心”的精彩文集。它用浅白通俗的语言讲述复杂深奥的佛学知识,强调“如何运用佛法在生活中”。其引用事例,列举方法,简洁实用。

内容推荐

人生时时在悟道,生活处处有修行。参悟博大精深的佛学并非学佛之人的专利,普通大众皆可通过修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成为生活中的大师,活出一个不受框框约束的真实自我。

本书是陈履安先生多年参悟佛学,并将佛法精义融入日常生活的心灵感悟。陈先生虽非佛门中人,却深怀一颗慈悲济世之心,他将复杂深奥的佛学知识以浅白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同时列举大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烦恼和问题,用佛学知识进行化解,教我们修身养性,笑对生活中的八面来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而心如如不动却了了分明。

全书介绍的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如在生活中勤加练习,定能从烦恼、执著和自我中走出来。真正做到身心平衡,内外和谐,过快乐健康的生活。

目录

第一章 如何成为生活中的大师

 感恩与忏悔

 追溯童年记忆,向父母说声谢谢/4

 感谢曾经使你受伤的人/7

 尝过酸甜苦辣的人生,才算完整/9

 饮水思源,感谢点灯人/11

 以身作则教导孩子/14

 选一天,从早晨起床开始体会感恩/17

 跨越代沟,缩短人与人的距离/21

 卸下伪装学习忏悔/23

 拜《梁皇宝忏》功德殊胜非凡/27

 当面的忏悔,更深刻有意义/29

 时时刻刻安住在正念中/31

 参礼义廉耻,开发慈悲心与关怀心/34

 勇于布施,关怀众生

 学习三轮体空,无所住而行布施/37

 不需要的书籍杂物,捐出去义卖/39

 从家中开始,清理柜子抽屉/41

 布施关怀,乐于赞叹众生/42

 打破框框见真我

 打破睡眠时间的框框/45

 每日吃三餐的迷思/46

 穿着自信上街/48

 品德修养比成绩重要/50

 别拿婚姻当赌注/52

 简化生活,学习不依赖/53

 培养独立能力,凡事不求人/55

 珍惜缘份,升起感恩的心/57

 拔除烦恼的秧苗

 贪、嗔、痴、慢、疑、我执,是烦恼的根本/60

 财色欲望如刀锋上的蜂蜜/62

 生老病死苦,轮回不息/64

 自欺欺人,借酒浇愁愁更愁/66

 面临烦恼痛苦的几个基本态度/68

 对治愤怒的方法:数十下和因果观/70

 用智慧,将愤怒转化为慈悲心与行动助力/72

 超越各种情绪的绝佳良方:坐禅/74

 通过观想,把情绪变成强大的中性能量/76

 把头目脑髓,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众生/78

 用角色转换法,开发菩提心/81

 倾听的艺术

 认真倾听,不需要点头与出声/84

 先学习自我检讨,才能找到良师/86

 两种不正确的听话态度/89

 好听众是最受欢迎的人/92

 从“在听”,进步到“知道自己在听”/94

 从培养兴趣中,学习平衡身心/96

 兴趣嗜好目的,在于开发真心/98

 山川大地,皆是吾师/101

 做个快乐的诵经人

 读经的基本态度和方法/104

 持咒不能执著计数和文字的解释/107

 嗡啊畔三种音声,可以开发人体气脉/109

 阿弥陀佛是无上大咒语/112

 坦然自在地念佛/114

第二章 工作休闲禅

 十分钟禅睡

 不要把静坐当成目标管理,给自己压力/120

 短暂禅睡,可补足夜晚睡眠/122

 开发梦的潜能/124

 拿自己身心做实验/127

 静坐的方法

 禅坐要修柔软心/130

 不执著妄念幻觉,就不会走火入魔/134

 心不动念,培养止观功夫/137

 一日禅

 培养专注力,活在当下/141

 保持身体平衡的走路方法/147

 在家中练习慢走。有益健康/149

 骑车开车,保持敏锐的觉性/151

 用耐心与诚恳,处理工作中的大小事件/153

 下班后到入睡前的功课/155

 采取右侧卧睡姿,有助于作好梦/157

 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159

 清醒状态中的静坐,是大充电、大修行/160

 自我检查压力的方法/163

 舍弃旧习,征服自我/165

第三章 改变生命,拥抱人生

 由《了凡四训》谈改变命运之道

 命由我作,福自心中求/169

 逃过杀劫的小和尚/170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172

 无私无我的生活目标/173

 同体大悲——角色转换法/174

 认清出家的真谛/175

 出家是一大事业/178

 短期禅睡治失眠/179

 从移民问题看关怀心

 群众喜欢刺激、负面性的口号标语/182

 爱得不够深刻/184

 凝聚心力,把根留在这里/185

 学习做一个心安的人/187

试读章节

感恩与忏悔

在这个乱世浮生中,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从以前的彼此尊重、知耻、知惭、知愧等美德懿行,慢慢转变成一种只求自我发挥,不顾别人的感觉,巧取豪夺、自我吹嘘、极度自我膨胀的恶性风气。

我们要学习开发“觉醒的心”,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通过各种方法,包括学习“给予”、学习“招待”、“布施”,帮助大家从内心逐渐升起关怀心,把自我慢慢放下来;起心动念时,尽量做到不为己私。在这门功课里,我个人受益匪浅、特别感触颇深的两种方法,一个是感恩,另一个是忏悔。

以往在我没有学佛之前,总把感恩、忏悔当成一种道德观念;后来才知道,它其实也是修行的方法。我想请读者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生世世里,我们遇到许多的善心人,也受到很多他人的照顾,事过境迁,这些事情往往都被我们轻易遗忘了;别人施予我们的恩惠和帮助,似乎比不上伤痛的记忆更能持久,反而是哪些人曾经伤害过你、欺负过你,这些记忆却刻骨铭心、长久无法释怀。我觉得感恩,是帮助你清净自己的一门极佳功课,所以建议读者,不妨试着在夜阑人静的时候,让思绪沉淀下来,好好的来练习感恩这门功课。

追溯童年记忆,向父母说声谢谢

要怎么做呢?你可以沿着记忆的河流回到童年,当你开始有记忆,把你从小所接触到的人,包括兄弟姊妹、邻居、朋友、师长、同学们,努力回想起他们曾经如何帮助你、呵护你……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当然最容易的就是从感谢父母开始。一提到这里,我会马上想起,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的嘴被打伤了,肿得很大,伤口发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天天陪着我,从早到晚不时用手摸着我的额头,安慰我、在病中温柔地讲故事给我听。由于我的嘴破皮,吃咸的东西会痛,所以她特地煮了一碗甜稀饭给我吃。像这种细微的小事情,当你回忆的时候,它都会慢慢的浮现出来,你要打从心底深刻的感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也知道,父母之恩山高水长,它是谢不完的,但是当你把往事抽丝剥茧理出头绪的时候,这份感恩的心却是绵绵不断的。我们就以这份感怀之心回馈给父母,真诚的说一声谢谢!发出一种感激之情。

所谓感恩,就是把从小到大照顾过你的人,一个一个请出来,在脑海中想一下、谢谢他们。童年时期的老师,最令我们难忘,他(她)们在许多生活小事上、无数节课堂上照顾和指导过我们,让我们终生受惠无穷,甚至有些老师,我现在还依稀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有一位家庭教师,他的可爱处就是从来没有大声讲过一句话,永远是那么温熙和蔼,无论我们功课做得好不好,他始终以一贯的柔和态度对待我们,动作永远那般斯文、不缓不急。在我的心目中,像这位曾经帮我们补习过的老师,我始终记得他,虽然他所教授给我的学问内容已淡忘模糊了,但是他留下来的印象,却永铭心坎,这种影响是一生一世,所以我感谢他。

学校里有许多同学,各位也可以想一想,哪些同学真的帮助过你,在你需要时伸出友谊的手。在小学的时候,课堂上坐在一起的同学,对方的模样可能都不记得了,但是你至少还记得一两件事,譬如某天忘了带铅笔,某人把铅笔借你使用;中午一起吃便当的时候,他的便当中菜肴很丰富,结果他慷慨大方地分给你一点……这些都是细微却印象鲜活的小事,你或许不记得对方的名字,也想不起他的外貌,不过这些童年细节却像脚印般深埋在你的心田,那么应该谢他一下。

当我们起心动念,这个意念便具有足够的能量,然而一般人不知道怎么在生活中来运用它,一旦你知道以后,就不会胡思乱想,因为你会告诉自己,那些乱糟糟的思绪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尤其不要动妄念去伤害别人。相对的,感恩的功课你要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的去做,从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你的上司同事们着手,例如曾经有多少人照顾过你、帮助过你,你要逐一地去回想、深刻地追忆,即使今天做不完,明天再继续做,养成习惯天天做;当你做久了,很多感觉都会自动浮现出来。

当你时常心怀感恩的念头时,对于发生在周遭的许多事情,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遇见某个素昧平生的人,对你讲了一番话,事后你会感受到:今天有个人来看我,这个人的言行举止,让我又学到了一些新东西,非常感谢他!其实,我想这个功课也帮助我们恢复本来具有的一些良知。你想,社会上对于尊师重道这项传统美德已逐渐淡忘,很多父母都不懂得带领孩子做这门功课。要怎样教导孩子尊师重道呢?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身体力行。

各位现在听到我讲这番话,发现原来以前帮助过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其实就是我现在应该学习效法的,你立刻可以现学现做,这岂不是也给别人一个机会来感谢你吗?因为以前父母对你的关怀,和曾经帮助过你的老师、同学们,或许你已淡忘对方的名字和长相了,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要求回馈,而现在你也不过就是用感恩的心来表达感谢罢了!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不吝啬的付出,让别人得到欢喜、快乐呢?

感恩这门功课,当你认真仔细去做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帮助你清净自己,把以前许许多多本来具备的本能、善良的本性慢慢地恢复,在生活中,你将会更愿意体谅关怀别人。这个功课很容易做,大家不妨每天都花一点小时间,认真的想一想、回忆一下,有哪些人实在应该好好去感谢他。

感谢曾经使你受伤的人

我刚才讲的感恩方法,完全从正面角度切入,现在,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虽然也是正面、积极的态度,不过一般人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不过没关系,逐渐你会明白,它有助于开发自我内心,这是我个人的亲身体会。

方法如下:除了曾经帮助过你、施恩予你的人之外,你也要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有哪些令你厌恶排斥的人?老实说,这种不受欢迎的人好像还蛮多的,年纪愈大冤家愈多,愈来愈觉得世上数来数去没几个可爱的人。还有些人被自己的偏执蒙蔽,总喜欢躲到心灵的阴暗角落,把别人都当成敌人、入侵者,只有自己才是对的,用仇视、敌对的眼光打量别人。这些人,当他受到一种非意志所能控制的外界影响时,就自动退缩回自我的狭小世界里,变得格外自我保护。以上对于他人的种种敌视态度,我们不妨也来调整一下。

首先,把这些原本你不喜欢的人,一个一个从记忆中揪出来,甚至有某些亲近的朋友,无意中做了一些让你不愉快的事情,你也把他们请出来之后,从心中谢谢对方。好比有些令人讨厌的家伙,在学校的时候经常欺负你,比蛮力打不过他、比口才也讲不过他,让你无可奈何,每回看到他都令人受不了;像这种人,偏偏会讨好老师、在公司又会对上司拍马屁,明知道对方作假搞怪,上司却瞧不出来。你在一旁真是憋得一肚子气,不但一肚子气,而且对方也察觉出你的不屑反应,伺机专程找你麻烦。对于这种人,到底该拿他怎么办呢?我想好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类似困扰,有点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味道,甚至家庭里面都存在这些问题。有些人生了好几个孩子,但是每个孩子的个性完全不一样,有的非常温驯孝顺,有的十分叛逆冲动,无论如何开导都听不进去。

我们静下心来,把这些让你感觉像冤家、死对头,厌恶甚至仇视的人,一位一位地请出来,仔细思索:为什么这些人让你觉得如此讨厌、如此懊恼、心烦意乱?心平气和思索之后,你也应该谢他一下。为何要感谢他呢?有些人实在是可恶之极,我还要谢谢他,莫非脑袋秀斗(台语:一时犯傻)?以社会的价值观而言,大概没有人会做这种傻事。各位要明白,我说的感谢并非肯定对方的错误行为,而是以不带任何价值判断色彩,打从内心真诚的谢谢他,因为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对方也扮演了一个类似老师的角色,让你能够很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无法想象的事情、世界上的形形色色、复杂人性等等,对方通过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方式,让你体会到各种酸甜苦辣的情绪,愤怒怨恨、挫败忧伤、人性黑暗面……换个角度来看,这岂非也在帮助你成长,提早适应人生未来的各种苦难?

P3-8

序言

十五年前我担任公职时,每周日晚上主持一小时的广播节目“觉醒的心”,把我学习佛法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修行方法,和大家分享,并且回答听众们的问题。本书是其中部分文字稿。今日再版,但愿能够对读者在生活上有小小的帮助。

上个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及数十次战争,人们似乎没有获得教训,处处仍然充满仇恨、愤怒、自私和贪婪。希望在这个世纪,人们能开始觉醒,转而向自己内心找答案,使自己活得健康、快乐。

我们已进入网络讯息时代,世界变化愈来愈快,人们感到生活压力愈来愈大,很多人生活在恐惧忧郁中,感觉迷失在无意义的生活之中,生活无趣又绝望。有时一些人会问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活?怎么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该怎么办?”

我要告诉大家,请不要再误以为佛教是宗教,佛法中有针对每个人的需要的具体实践方法和答案。

佛法是一门深奥的认知科学。佛法不仅有明确的理论、具体实践方法,并极为实用,是一门目前西方科学家正开始积极研究的学问,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自己身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达到一切和谐的学问。

我们对生命要有渴望,当我们想要走出一条新路的时候,就是一种动力,让自己心胸开放,敢看自己的问题,寻找方法,对症下药,给自己机会。

这本书里面讲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很实用,当你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心就会平静清晰,对日常生活中吹来的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比较能自己作得了主,看着事件发生心如如不动却了了分明。譬如听到批评或赞叹你的声音,不会马上就愤怒或起欢喜心。心在你已经具备了更进一步学习的条件,你至少开始想去进一步学习,更想了解内心世界,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当你开始看内心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能给你生活带来一些改变,它会让你身心健康快乐。

当自我认识,妄念止息,达到自我和时间都不存在的境界,那么真的爱和美就出现了,本具的智慧自然开显,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是人的本能。

修行有三个重点,要认清目标,要学习方法,要能在生活中应用。

过去二十多年来,西方学校著名的学府,都开始研究佛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大脑科学、量子物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等,并且非常重视大修行人实际的经验和成就,邀请他们参与实验。这个认同及学习之门已经打开了,不过现在对我们一般人,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不知道该走哪个门,又怕走错了门,可能会有麻烦。所以这本小册子的内容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功课,以及做了一段时间功课之后,会发生什么状况、会有什么感觉。这样,至少当你想问问题的时候,会知道该怎么问,也会知道怎么去找老师,找到有正念的老师。当我们自己的心比较安定的时候,会有比较清楚的判断力。修行千万不要忙修瞎练,老师确实很重要,其中有几个要点,希望各位注意,这些要点,可能刚学的朋友们目前还认识不深,但是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会成为你自己的经验:

第一,你会发现,如果你每天想怎么样有益别人,你的痛苦会减少,会越来越快乐。这是我们时常看到的一些话,像是怎么去做一个社会人,做一个有公益心的人,做一个有关怀心的人。你会体会到这些跟自己的健康快乐是有关联的。

第二,你会发现,烦恼是修行的工具。当你学习到了用烦恼修行的方法,你不会再害怕烦恼。每次烦恼来的时候,都是开发自己本来就有的智慧的机会。

第三,你会发现,追求成功,会让你不快乐。如果你每天做一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你会越来越快乐。

第四,你会发现,佛法好像跟佛教这个宗教有关联,但是学佛和修行的理论、方法、应用等等,却和宗教信仰无关。很可惜佛法被归类到宗教,或许五十年之内,我现在谈的这个问题会被厘清。佛陀教的方法,和信仰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去练习,不论宗教信仰,都能得到好处。

第五,你会发现,这一生,只不过是自己生命的一个阶段而已。今生中,不论生活、事业、家庭顺不顺利,你显然是有一个任务要完成,就是要有成就,要明白生命,要活得快乐。

西方人已经开始在研究佛法,而且在实践佛法。这是我们东方人传统上就有的基本知识,却因为被归类成宗教,被人误解、排斥,使人失去学习的机会。

书中提出的方法都易懂易行,例如在生活中练习,时时觉察,认识真相,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烦恼、执著和自我中走出来,真正做到身心平衡,内外和谐,过快乐健康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中的修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3690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2
13
整理 刘洪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