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5科技中国/年度中国读本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本年鉴,也不是一本蓝皮书,更不是全书,而是具有民间色彩,富有个性特色的观察家、评论家选本。现代科技渗透性极强,包罗万象,但本书不可能囊括一切,编者也不想囊括一切,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书编者根据新闻性、重大性、先进性等原则选择一年里最具亮点的11件科技大事——生命科学研究、伽利略计划、环球大洋科考、珠峰科考、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台风预报、神舟六号、禽流感防控、循环经济热潮、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发布等,由一个新闻事件引发一个专题的思考、评论。

冷静思考,热情鼓动,目的只有一个——描述中国科技的重大进展,分析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趋势,推动中国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内容推荐

科技创造未来!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科技似乎无所不在。在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诱惑和福祉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科技、谈论科技。

“公众促进科技发展”。本书的作者——几位长期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在国內颇具影响力的科技新闻工作者,以他们独到的眼光,选出2005年发生的11件中国科技人事——生命科学研究、伽利略计划、环球大洋科考、珠峰科考、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台风预报、神舟六号、禽流感防控、循环经济热潮、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发布等,进一步引发出当前科学技术领域值得关注、值得深思、值得讨论的11个话题。每一话题是一个专题。每个专题包含了四大模块——新闻事件、相关链接、编者随笔和专家点评。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科技的富有个性特色的观察家、评论家选本。作者们通过“热眼观察”,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带着理性的批判味道,进行冷静的思考,写下了自己的分析评论;并力邀陈竺、徐冠华、王曙光、孙鸿烈、符淙斌、叶笃正、任福民、宋宜昌、于康震、路甬祥、牛文元、李国杰等顶尖的学术专家进行了权威的评述。

本书视野宽、视点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很强的可读性和珍贵的资料性,是公众多角度、多侧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科技的窗口。特别适合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各级公务员以及科技企业工作人员阅读,对科技感兴趣的投资者和普通公众也可以一览。

《科技中国》作为年度系列图书连续出版。

目录

中国生命科学家:让世界听到声音

新闻事件 《细胞》:四分之一世纪的等待

相关链 接2005: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星光灿烂的一年

编者随笔 构建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

专家点评 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陈竺)

伽利略计划:中国人加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新闻事件 我国实质性加入伽利略计划

相关链接 雄心勃勃的伽利略计划

编者随笔 明智的选择——高技术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

专家点评 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徐冠华)

环球大洋科考: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第一步

新闻事件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起航

相关链接 进军三大洋

编者随笔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专家点评 海洋与21世纪(王曙光)

珠峰科考: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攀登

新闻事件 再测珠峰“身高”

相关链接 举世瞩目的珠峰“身高”

编者随笔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专家点评 从珠峰科考看青藏高原研究(孙鸿烈)

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中国人加盟的“人造太阳”计划

新闻事件 六合作方敲定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选址法国

相关链接 “人造太阳”终结能源危机?

编者随笔 科学的政治与政治化的科学

专家点评 我国应有自己的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符淙斌 叶笃正)

台风预报:钢丝上的舞蹈

新闻事件 台风“麦莎”行为古怪气象预报面临两难抉择

相关链接 生活在台风周围

编者随笔 让人捉摸不透的台风

专家点评 台风灾害及其对全球的影响(任福民)

神舟六号:中国人重归探险者行列

新闻事件 神舟六号“太空五日游”圆满成功

相关链接 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新长征

编者随笔 神舟六号,我们看见

专家点评 伟大国家须有富于远见的空间政策(宋宜昌)

禽流感防控:全球关注

新闻事件 中国内地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相关链接 迅速扩散的禽流感

编者随笔 谁最该操心禽流感?

专家点评 三道防线应对禽流感(于康震)

辉煌50年:中国院士之路

新闻事件 庆祝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

相关链接 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

编者随笔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攀世界科技之巅

专家点评 开创院士工作新局面(路甬祥)

循环经济:呼唤科技创新

新闻事件 循环经济热潮在中国涌动

相关链接 循环经济之路

编者随笔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专家点评 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牛文元)

自主创新:科技要做经济社会发展的领跑者

新闻事件 加强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

相关链接 唱响自主创新主旋律

编者随笔 没有一夜之间的“巨变”

专家点评 自主创新必须走出误区(李国杰)

致谢

试读章节

太空探索中我们位居何处?

美国“关注科学家联盟”2005年12月7日公布的全世界最新卫星数据库显示,目前正在环绕地球飞行的共有795颗各类卫星,其中一半以上属于美国,它所拥有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拥有数量的总和,达413颗,军用卫星更是达到了l/4以上。

俄罗斯拥有的卫星数量仅次于美国,共有87颗。该组织统计认为,中国的卫星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只有34颗,远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两国的卫星总数甚至还不及美国的军事卫星数量。

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的力量对比。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研究员蒋宇平说,世界上有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印度、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拥有航天能力,我们可以大致把世界上的航天力量分成三个集团,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最强大的航天能力,它们是属于第一集团的,比其他国家要领先许多。中国、欧洲空间局、日本、印度等可以算作第二集团;韩国、巴西等国可以算作第三集团。中国拥有先进的大运载能力的火箭、各种各样的应用卫星,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航天技术,是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因此我们在第二集团中是排在前列的,可以说我们和欧洲空间局各有所长,从综合能力来说,我们与欧洲空间局不相上下,比第二集团的其他国家和第三集团要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毫无疑问,我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行列。”但是我们跟美国和俄罗斯在航天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冷战结束后,人类的空间探索活动出现了短暂的沉寂,但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航天热持续升温。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介绍说,在合作、竞争的新模式下,世界上现在有70多个国家直接投入航天事业,有近170个国家应用航天技术。其中,中国、欧洲、日本、印度发展迅猛,实力较强,打破了美、俄两个大国的“独霸”局面。

2004年2月3日,欧洲空间局正式宣布了先载人登上月球、再载人飞火星的“曙光女神”火星探测计划。由法、德等国共同组成的欧洲空间局,是世界航天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个组织近期启动的彗星探测项目如果成功,将是人类首次对彗星实现近距离探测,欧洲已经在若干领域超越了美、俄。载人航天领域,欧洲计划在2010年后研制成本低、效能高的第二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至2004年底,日本共发射各种航天器104颗,数量仅居美、俄之后。在火箭方面,日本先后开发成功L和M等系列,拥有以本国技术发射各种卫星的能力。日本还参加了国际空间站项目,负责研制一个日本实验舱,并且已培养出一批宇航员。日本的宇宙航天产业2000年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日元,占世界市场的10.5%。日本媒体报道中称,东京计划到2020年把第一艘本国制造的载人飞船送上月球。

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是除中国外唯一能够称得上航天大国的国家。印度1975年研制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20多年来,印度共发射地球观测、地球同步通信、太阳物理试验、广播电视、遥感卫星以及军用侦察系列等近20颗卫星。印度拥有4种类型国产运载火箭,掌握了制造和发射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与回收等技术,已具备一套完整的空间技术开发和应用体系,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六空间技术大国。印度官方曾宣称,印度正在筹备登月计划,有超过500名印度科学家在为此共同努力,当地媒体还曾透露,印度正在进行航天飞机的研究。

目前,全世界已经先后研制出近百种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器发射场,进行了约6000次航天发射。科学家展望,随着更多国家更广泛的参与,人类的空间探索活动,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一样,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取得更伟大的成果。

           P127-P128

序言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序《科技中国》年度读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沿,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切实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信息科技依然发挥主导作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正酝酿一系列重大突破,物质科学焕发新的生机,新材料继续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能源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和海洋科技为人类开辟新的疆域,数学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中的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二是科技发展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三是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四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关系曰益紧密;五是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格局重新调整,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尽管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科技政策,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重视对科技的投入。我们面对的是科技创新的世纪,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将決定国家的兴衰强弱、人民的富裕幸福,決定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一个国家如果在科学技术上无所作为,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等方面受制于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先,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其次,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第三,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创新队伍不断优化,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与美国和日本已大体相当,科技人才的布局进一步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发生明显改观,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基本完成,留学人员回国数量持续增加。近年来,在若干重要研究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还相对落后,我国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还不强,能纵览全局的战略科学家和能带队攻坚的领衔科学家仍然不足;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几千年封建小生产意识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残余仍束缚着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和外延扩展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尚未真正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为此,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历史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

欣闻《科技中国》年度读本即将出版,以“富有个性特色的观察家、评论家选本”的形式,去呈现每年度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进程、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等,颇有意义。特以此为序,共勉。

     路甬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2005年1月 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5科技中国/年度中国读本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殿义//俞铮//杨健//李虎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940247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32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1
18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