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课系列丛书”从三个角度切入对生命的理解,包括《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是的,我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教育,没有爱是不行的”等内容。透过本书,你会欣喜地看到,作为普通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袁卫星老师,采用学科渗透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直面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尴尬、压力、恐慌,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问题,找到了学生德性的最佳生长点。

内容推荐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要让教育回到教育的元基点,回归教育的本质。

透过本书,你会欣喜地看到,作为普通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袁卫星老师,采用学科渗透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直面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尴尬、压力、恐慌,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问题,找到了学生德性的最佳生长点。他把教育活动落实在了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上去,他把教育本质回归到了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上来了。

你会因此而感动。

目录

总序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教育:让人生完满

【上编】

感悟亲情

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

寄给您,让您和您的孩子共享这份亲情的温暖

是的,我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中编】

善待生命

清晨,我收到一份学生遗书

一堂课能不能挽救一个学生的生命?

这种治疗,其实是一种唤醒

【下编】

教有所悟

教育,没有爱是不行的

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

教育,从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开始

代后记 点评一封毕业学生的来信

——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观

试读章节

上编

感悟亲情

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

1998年初冬,一个流水一般平常的日子,我在我当时供职的学校——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执教高三的一节作文课。

我的教学内容是“作前指导”。

我的“作前指导”,从来都是把“为什么要写”而不是“怎么写”放在第一位。

因为,我牢记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克尔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一段话:

“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深的答复。”

我不想做“黄世仁”,去逼学生皱着眉头咬着笔头在那里“交租”。

我打算布置学生作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篇幅不限。交与不交,另行商量。

而旁的班级布置学生作的,一律是“给材料议论文”,那是多年以来高考作文不变的样式。

说句老实话,我是想到我已故的父亲才布置这篇作文的。

我的父亲一生坎坷。战火,“文革”。从军,挨斗。他在把他第五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我,送进大学门槛的时候,不幸得了肺结核。

应当说,我从小还算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结束,我都能用一张崭新的三好学生奖状去到父母那里领取他们自豪的笑脸。

而且我知道父母亲的生日。

我也曾用心留意过,他们双鬓的白发、额头的皱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刻上岁月深深的痕迹的。

父亲在病中,我见他咳嗽,也会立刻上前给他抚胸、捶背;见他咯血,也会像母亲那样,抢火般地倒上一杯开水,递上一块毛巾。

父亲到城里来求医,顺道来学校看我,在问清楚我上课的教室之后,又咳又喘的他再也走不动了,蹲在校门旁。我恰好下课,迎着同学各式的目光,我毫不犹豫地扶住他……

父亲咯血过多,休克抢救过来后,急需输血。第一个捋起衣袖的,是我……

P3-4

序言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 朱永新

在教育在线,谁最能让你动情?

在教育在线,谁最能让你流泪?

我想,许多人都会推荐同一个人:袁卫星。

袁卫星是教育在线网友中我认识最早的一位。好多朋友也是他介绍以后我才认识的。

到政府工作以后,我一直为苏州没有像李吉林、斯霞、邱学华这样的著名教师而苦恼。因此,见到一些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我是格外开心。我在张家港的一次教育活动中认识了踏实能干的他,我们不久就成了朋友。由于长他10多岁,我自然把他视为小弟弟。后来,我知道他父亲已经去世,我自然又有了“长兄为父”的责任。我的来信很多,大部分是请研究生和秘书处理的。但是,卫星的信,我必须自己回。

卫星在中学做了13年语文教师,于2003年调任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同时,他投身我所倡导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开展起他的生命教育来了,现在又以丛书的形式,推出他的“生命课”。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生命本身就是美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尽管先天赋予我们不同的容貌与身材,我们诞生在不同的家庭与地区,但因为都是“人”,我们便无比伟大因而足以自豪!正是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富有生机、色彩斑斓。

生命教育,还要让学生感受生命发展的流程,在成长中享受不同生命阶段的美。20多年前有一部名为《晚霞消失的时候》的中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有这样一段评论:“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十艮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宝贵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或者在严酷的升学竞争中训练明天孩子的“生存能力”,即使有所谓“理想教育”,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及“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之类的“切身利益’’诱导,还有各种暴力凶杀电影、电视、卡通漫画的耳濡目染……于是,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追逐鸟儿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梦想,没有了对生命的一往情深的爱怜与呵护,以及对人生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于是,小学生向同学的心脏捅出了尖刀;于是,中学生向母亲的头颅举起了榔头!持刀杀人的孩子当然是极少数,但小小年纪便“看透了世界”“看破了红尘”因而变得冷酷起来,这样的孩子应该说在现在是相当普遍的。本来应该是享受生命的年龄,却表现出了对生命的令人震惊的麻木乃至蔑视!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拼命”,你还指望他能珍惜什么或者对自己对亲人对自己周围的人有什么起码的责任感呢?

应当指出的是,生命教育在国际上方兴未艾:正在或者即将成为一种潮流。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之可贵。此外,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轻贱生命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所高兴地看到的是,卫星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在国内基础教育界是比较早的。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我们新教育实验的部分学校开辟了生命教育陈列室,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了24小时生命求助热线,组建了生命教育领导小组,确定了各个层面生命教育的实施要点,正在逐步形成生命教育资源库;在他的努力推动下,这些学校的广大教师通过学科渗透、主题教学、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协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用生命温暖着生命,用生命激活了生命,用生命滋润着生命。

这几年,我在全国各地倡导并推行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我们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我们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卫星的生命教育正是由此确立并尝试开展的。

卫星是教育在线(www.eduol.com.cn)的创始人之一。策反我“下网”的“三剑客”中,他是其中的一位。而且,他是新教育实验的军师。卫星担任教育在线版主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他在这里发表的文章,却都是重量级的。网友们特别感动的,就是他对生命的珍爱。

他在他为女儿写的《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中这样告诉他的孩子:

“生命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究竞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人的生命用减法,价值实现用加法。在这里,加法和减法之间并没有恒等关系,也就是说,减去多少,并不意味着增加多少。在这里,昨天是使用过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可以使用。”

通俗易懂的比方蕴含着深刻隽永的内涵,相信每一个孩子,不,包括家长读了都会有深深的启悟。

我知道,卫星的语文教学也是别有特色的。他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他说“教育是一种唤醒”“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做人”;他把“感悟亲情”“善待生命’’作为最重要的话题和学生讨论,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他把“精神发展”作为教给学生的一门潜性课程;他把生命教育熔铸到了他的语文教育中去。我相信,在他的课堂里,肯定有许多孩子重新认识了他们自己的人生,有许多孩子流下过蕴含复杂情感的泪水。

卫星班上一名自小受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甚深的学生在日得本上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他及时发现后,他在课前30分钟临时取消原来的授课计划,改上《善待生命》。他从台湾一个罹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截去了一条腿的9岁小女孩的诗《我还有一只脚》入手,将生命的韧性和弹性一一引来,最后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堂课挽救了一个学生的生命。教育在线的网友、四川教育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李晓翔女士由衷地感叹:“这哪仅是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还给了孩子们有关生命、责任、爱……我想,他们一生都会记得的。一堂好课,一群好孩子,一个好老师!”

这些用心,不,是用生命上出的好课,如今就被收录在《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中。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生命教育的真谛。卫星还盛邀他的朋友,苏州大学博士后王海燕女士、博士陈国安先生,以及我的博士生王明洲等志同道合者联合编写了《生命课——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本书通过“自读”“讨论”“探究”“体验”等环节,以贴近生活实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深刻的感知。他们试图以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对生命由敬畏而珍惜,进而通过对环境的积极的适应,达到人生的“盈满”。在这门课程中,贯穿着哲学、心理学、成功学、教育学等多种领域的知识,文字浅显易懂,操作方便灵活,但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可以视为一本全新的德育教材。

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生命教育,让我们在纷纷扰扰的教育改革中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迷路的孩子应当回家;教育,要从原点出发……

2005年5月于江苏滴石斋

后记

点评 一封毕业学生的来信

——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观

老袁:你好!十分地想念你。这可是大实话。你是我高中三年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点评:亲爱的同学,首先我满意于“老袁”这个称呼(我退休了想必会叫我袁老,呵呵)。“没大没小”?一个“老”字,不是分明有大小吗?“师道尊严”?我可一直努力在做能够帮助你们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你们对付大量信息的向导或顾问:甚至进一步,成为你们中的“一个”,参与你们的共同活动,征得大家的赞同;而从不自诩权威,高高在上,成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习化时代的来临呼唤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教育在本质上不应当再是塑造,再是管理,再是控制;而应当是交流,是互动,是引导。

其次,我喜欢着你们的喜欢。《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这个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是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这正是我同样追求的。记得有人说过,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是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我觉得,你们的喜欢让我所感到的,恰恰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我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我只希望你们“喜欢”,不希望你们“崇拜”,因为教育首先不能迷信,不能造神!

我得感谢你。因为,我对语文的兴趣完全是你引发的。你上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侃!天南地北,天上人间,天文地理,天涯海角,无所不侃。讲《雨中登泰山》,你从泰山讲到古诗,从古诗扯到现代诗,讲到现代诗又提起徐志摩,然后便是陆小曼、林徽音。你讲得忘乎所以。临下课,大家早已忘了这节课最初讲的是什么,林徽音与泰山又是如何扯到一块的,但知识面的确拓宽了不少。说实话,当时有些同学还捏了一把汗,可当高考成绩出来,我们超过了实验班!这真是素质教育的胜利!

点评:亲爱的同学,你可不知道,这我得冒多大的风险,顶多大的压力!这样讲课,我曾一度被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曾一度被视为“野路子”,曾一度被怀疑高考的成绩是否会让大家满意。还记得高÷这一年让文科班同学到理科班讲“泰坦尼克”,让理科班同学到文科班讲“中国足球世界杯”的那两个礼拜吗?我被校领导集体质疑:为什么不进行周周练(就是考试)?好大的胆子!

我没有辩解,其实我可以告诉他们,我反对“插秧式”的课堂教学,反对刻板单一。我愿意在课堂上和你们对话。拜伦式的坦诚炽烈,雪莱式的热情灿烂,郭沫若式的锦心绣口,戴望舒式的淡雅清新……我们都可以选择。我们把心交给课文(文本)交给对方(老师同学),在课堂上完成一次心灵的对白。所以就有了“语文课堂三提倡”:“提倡自主与质疑”“提倡合作与交流”“提倡活跃与创新”。我们做到了,我们成功了!

其实我还可以告诉他们,作为一个教师,也要有主体性。什么是主体性?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主体性。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积极性,他就会不思进取,教案用“老脚本”,上课是“老一套”,重复自己几十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主动性,他就会抱残守缺,拄上《教参》拐杖就成了瘸子,盯上高考指挥棒就束了手脚;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创造性,他就会固步自封,把一潭活水教成一潭死水,乃至用别里科夫式的思想来钳制学生活跃的思维、创新的灵魂。

书评(媒体评论)

在教育在线,谁最能让你动情?在教育在线,谁最能让你流泪?我想,许多人都会推荐同一个人:袁卫星,卫星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敏感,是他的文章能够感人至深的原因。虽然卫星不会去“煽情”,但我肯定,许多朋友读他的文章是会流泪的。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因此,他的文章,就是“煽情水”。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 朱永新

透过《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一书,我们欣喜地看到,卫星老师采用学科渗透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直面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尴尬、压力、恐慌,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问题,找到了学生德性的最佳生长点。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朱小蔓

袁老师热爱生活,他直透心灵的“感悟亲情”专题让我们体味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至爱。他的“善待生命”让我们明白,生命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我们都在一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在这里,昨天是使用过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可以使用……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中学2004届高中毕业生 刘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课--一个教师的教育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卫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946268
开本 其他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53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4
157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