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基础医学卷1)(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系列之一,收入了基础医学方面的先驱人物38位。他们不仅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科学,而且还从各自的角度参与了推动世界医学前进的事业,其中一些人的成就在当时已位于世界前沿。本书中大部分人物的一生遇到过不少坎坷,其中一些人甚至被剥夺了发挥才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机会,所以读者也许会感到有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好象什么也没有做,但他们不畏强暴,坚持真理,在恶劣的条件下仍努力奋斗,尽可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向近敏、刘思职等都是此类典范的实例,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目录

总序

前言

马文昭(1886-1965)

徐诵明(1890-1991)

张望(1890-1977)

吴宪(1893-1959)

洪式闾(1894-1955)

杨敷海(1896-1972)

谷镜?(1896-1968)

蔡翘(1897-1990)

梁伯强(1899-1-68)

张锡钧(1899-1988)

侯宗濂(1900-1992)

卢惠霖(1900-1997)

李赋京(1900-1988)

李涛(1901-1959)

臧玉淦(1901-1964)

姚永政(1901-1985)

秦光煜(1902-1969)

杨述祖(1903-1983)

余?(1903-1988)

冯兰洲(1903-1972)

谢少文(1903-1995)

徐丰彦(1903-1993)

刘思职(1904-1983)

易见龙(1904-2003)

柳支英(1905-1988)

朱鹤年(1906-1993)

张昌颖(1906- )

张香桐(1907- )

朱壬葆(1909-1987)

王志均(1910-2000)

吴襄(1910-1995)

杨简(1911-1981)

向近敏(1914- )

梁植权(1914- )

刘曾复(1914- )

王世真(1916- )

陆宝麟(1916-2004)

朱既明(1917-1998)

试读章节

马文昭,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研究过细胞腺粒体和戈尔吉氏体与细胞分泌的密切关系,认为磷脂类是这两种细胞器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形成分泌颗粒过程中于这两种细胞器内转化。这些论断得到现代细胞学的确证。从事过吗啡中毒研究,又研究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并将其理论推广于临床实践。毕生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是中国组织学的奠基人。

马文昭,字筱乾,曾用英文名 Ma Wen-chao。1886年5月31日(清光绪十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生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关厢一个农民家庭。家庭经济拮据,除种地外兼育豆芽维持生活,他幼年即参加劳动。由于家人信仰基督教,所以他能在教会学校半工半读。他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得到教会的赏识。1905年,他被资送到河北省通县协和书院学习。在校中仍是半工半读,课余时间为当地外国教士和教员家中做些浇花除草等勤杂工作,得些报酬以补助生活。除学习外他爱好体育,是当时足球校队的队员。毕业后升入北京协和医学堂,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是在1906年由6个教会合办,1921年由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建立的洛克斐勒中华医学基金会购买,并改建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协和医学堂使用中华博医学会编写的教本都是用文言文写成,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课程繁多,还要学习英语,但马文昭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终于在1915年完成学业。

马文昭毕业后先后担任山西汾阳医院和河北通县潞河医院的医师。这两所医院都是教会创办的,主要为当地外国教士和教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保健服务,也向教会学校的学生以及一般市民开放。医院规模很小,只有两位医师,一个是美国人,另一个是’中国人。他们担任各科患者的治疗工作,无论大小手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的疾病都要亲手处理,独立解决。马文昭从中锻炼了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当机立断,独立思考的工作作风。在汾阳医院工作时,曾在出诊时独自抢救了一位剖腹自杀的铁匠。马文昭以简单的工具,和细心大胆的操作,使患者恢复了健康。在4年的临床实践中,他总是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果断地解决了医疗上的难题。

191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由洛克斐勒氏中华医学基金会筹办就绪,虽未正式成立但已招生开课。马文昭获得到解剖学科进修的机会。当时解剖学科由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细胞学家考德里(E.V.Cowdry)主持。他在考德里的指导下努力学习组织学这门专业,第二年他就被选送到美国作为师资培养。考德里介绍他到自己的母校芝加哥大学解剖学科进修组织学。他刚到解剖学科就遇到了A.A.马克西莫夫(Maximow)的冷遇。这位帝俄时代的组织学家在欧洲久负盛名,十月革命前夕逃亡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他见这个中国学生英语不流利,就表示不愿接纳。幸好同科的本斯利(R.R.Bensley)教授自愿担任他的导师。在本斯利指导下马文昭开始了对细胞线粒体和戈尔吉(Camillo Golgi,1843~1926)氏体的研究,完成了3篇论文,在美国Anatomieal Record(《解剖记录》)和American Jurnal of Anatomy(《美国解剖学杂志》)上发表。

马文昭为人幽默,初到美国参加一社交聚会,有人问:“听说中国人吃活老鼠,是真的吗?”马文昭立即答道:“没听说过,倒是有人告诉我美国人都爱吃热狗。”引得众人哄堂大笑。……P1-3

序言

医学编是《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医学是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它是与人类的健康繁衍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不断地进步。本编就是要通过近现代有代表性的中国医学科学家的传略,记录这一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史。

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贡献,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广袤的国土上,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世代相传、繁荣生长,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而各民族医学之间交流融会,又使它们具有一定共性。中医一词常指其中影响较大的汉族医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早在公元前3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奠定了基础。至汉末张仲景就总结出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历代均有所发明,如隋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对证候提出更系统的分类;唐孙思邈按临床需要归纳总结了迄唐的治疗方法;宋钱乙认为对儿童应侧重加强身体的抵抗力,而不宜使用作用过强之药物;南宋陈言对病因作了“三因”的归类;金元四大家则展开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集中药学之大成;陈实功对外科疾病采用内外结合,以清、托、补等方法进行治疗;清代王清任正人体解剖之误,唐容川则善调气活血,叶天士、吴鞠通勇创温病学派,对传染性疾病作了新的经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大力兴办中医学校、医院、研究院,更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于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中,中医一枝独秀,深受国际上的重视。

现代医学兴于西方,源于古希腊、罗马医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希波克拉底重临床观察和自然愈复力思想及其誓言中表达的医德准则一直影响至今。现代医学始于文艺复兴之后,经历了经验医学、实验医学,至19世纪后半叶方进入了科学医学。16世纪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研究和17世纪哈维对循环机理的研究开拓了实验医学的先河。17至18世纪间,临床观察逐步深入,最后同病理解剖结合起来,把疾病与脏器的病变联系起来。19世纪,对身体正常与异常的指标进行了定量,如体温的测定标志了临床观察的新高度。实验病理学的开展使人们对发病过程开始有了动态的理解。细菌学的建立则是病因学上的空前成就,疫苗和免疫学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大规模防治疾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手段。麻醉和消毒灭菌方法的发展,解决了止痛和抗感染的问题,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流行病学研究和公共卫生运动的开展,对防治疾病有了新的突破,改善了新兴城市的面貌。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更有了全面的发展。微观方面,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已达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宏观方面,则开始由全球生态系统着眼来探讨医学问题。医学工程的发展,为科研、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和手段。磺胺药、抗生素、神经系统药物、抗癌药物、避孕药和利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纯品激素与疫苗以及输血、输液、心肺功能支持等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使许多重大手术得以施行。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则是20世纪的另一重大成就。临床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的发展,使医学已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生命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为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许多问题显示了光明的前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反映了现代医学的全面观点。

现代医学传人我国主要是在1840年以后,因其来自西方,故又通称西医。百余年来,现代医学在我国迅速发展,从而与我国固有的中医形成了并存共荣的局面。早在清末民初,即有一些中医学者提出融汇两家之长的中西医汇通思潮。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基于中西医在学术上互相影响和相互渗透是发展医学的趋势的构想,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一定的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中入传的专家大多活跃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西医结合逐步实现的时期。本编入传的专家都是学有专长、有所建树、在国内国际的知名人士。依照他们致力的学术领域,分别编人医学编的中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诸卷。其中有些专家身兼数长,活动的范围较广,在世者则尽可能尊重本人的意向,分编入卷,其余则按照他从事的主要学科分编。前后则以他们的出生年月为序。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工作上实事求是、医术上精益求精。他们的学识渊博、技艺精湛,尤其是他们的医德和风范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读者能从中吸取教益,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贡献。

吴阶平

1993年1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基础医学卷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7065917
开本 32开
页数 55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95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