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名将正传/中外十大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汉尼拔、恺撒、克伦威尔等世界十大将帅的生平与功绩。全书集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尊重历史事实,文笔流畅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把读者引入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发人深思,给人知识,增加智慧。

目录

汉尼拔——迦太基卓越的军事统帅/王成军

生于战乱 智勇双修 运筹帷幄 出奇制胜

巧斗费边 坎尼大会 战罗马撤围 斗智斗勇

忍痛回国 扎马决战 英雄遗恨

恺撒——古罗马帝国的战神/朱伟奇

少年壮志  初涉政坛  崭露头角  攀结庞培

喀提林阴谋 三同盟   出任执政官  远征高卢

光荣凯旋  卢卡会晤  平定高卢叛乱 庞培的阴谋

兵权之争  进军罗马  提累基阿姆之战 法萨卢之战

庞培之死 至尊的独裁官凯撒之死

克伦威尔——将国王送上断头台的将军/王 雪

上帝之子 革命之火 长胜之师决胜之役

惊世之举 万人之主 无冕之王

华盛顿——军事天才,开国元勋/白建才

少年时代 初出茅庐 虽败犹荣 投身革命

临危受命 首战告捷 纽约失守 飞兵奇袭

兵败费城 屯兵伏吉 尾大不掉 决战约克

拒戴王冠 就职总统 重掌帅印 英名永存

苏沃洛夫——博学多才战绩辉煌的俄罗斯统帅/穆渭生赵万省

怪癖的少年  近卫军士兵  第一次参战

步兵团条令  锋利的战剑(一) 多事的南方

锋利的战剑(二)血染的权杖  制胜的科学

远征意大利  阿尔卑斯山

库图佐夫——击败拿破仑的英雄统帅/杨 军

少年立志 投笔从戎 浴血沙场 初露锋芒

身处逆境 孤寂落寞 远征奥地利 初胜拿破仑

兵败蒙羞 “光荣流放”俄土重开战将军出奇兵

法军入侵 东山再起 撤兵莫斯科 功成一世名

战略大反攻 大败拿破仑 出师远征 英名不朽

东乡平八郎——旧日本帝国海军的偶像/于赓哲

萨摩少年 会当长风 侵华干将 风云激荡

日俄开战 猎杀强敌 福不双至 黄海鏖战

血雨腥风 劳师远征 决战对马 逝者已矣

隆美尔——沙漠之狐/杨锐

早年岁月 平步青云 魔鬼之剑 驰骋沙漠

棋逢对手 火中取栗 负隅顽抗 祸起萧墙尾声

朱可夫——胜利的永恒象征/张咏梅

少年磨难 军事天赋 奔赴远东 总参谋长

保卫首都 激战斯城 进军柏林 往事如烟

艾森豪威尔——不发一弹的五星上将/詹晋洁

“身披甲胄的骑士”在西点军校  “漂泊”的廿五年

初露锋芒  出任欧洲战区司令 策划“火炬”

北非登陆  突尼斯大捷  驰骋意大利

登陆诺曼底  剩勇追穷寇  解甲当校长

“冷战斗士”

试读章节

六、激战斯城

莫斯科战役之后,朱可夫负责指挥苏联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对德军实施不断突击。进入1942年后,希特勒决定主力进攻苏联南部。1942年4月5日希特勒正式签发了作战指令:一切可用的军队将集中到南翼的主要战线,其目的是在顿河这边消灭敌人,以夺取高加索油田和进入高加索山区的隘口。希特勒特别强调:“无论如何,必须竭尽一切努力到达斯大林格勒市区。或者至少使这座城市处于重炮射程之内,从而使它不能再成为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谈到:斯大林格勒的诱惑使希特勒着了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身就是对他的挑战……这座城市成为一块吸铁石,把德国陆军与空军的主力都吸引过去了。

由于德军在整个冬季作战中伤亡了110多万人,德军兵员严重不足,希特勒亲自出马在轴心国集团中搜罗到52个师,并将其中41个师派到苏联南部。尽管德军将领并不十分赞成用盟国军队充数,但德军现在要防守漫长的防线,同时要保证南线进攻,早已力不从心,而这些素质极差的盟军,后来证明不仅成事不足,反而败事有余,加速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溃败。

1942年7月23日,德军以5个师的兵力进攻防守在顿河西岸的苏军,揭开了长达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7月25日德军在给予苏军强大打击之后,企图在长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还特意从南高加索抽调第四坦克兵团前往斯大林格勒,德军攻势凌厉。苏军顽强抵抗,粉碎了德装甲兵团在“行进”中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但德军主力仍然渡过了顿河,已经逼近了斯大林格勒。8月23日,德军坦克冲入维尔佳奇地域,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分割为两部分,同时德军进行了侵苏以来第二次规模最大的空中攻击,一昼夜出动了2000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全市成为一片火海!

斯大林格勒岌岌可危!形势发展不堪设想!一旦城市沦亡,将切断苏联欧洲部分南北水陆交通、将切断中央与南方重要经济区高加索的联系。不仅如此,从斯大林格勒沿伏尔加河北上,可以威胁莫斯科;或由高加索南下切断英美经伊朗向苏输送物资的供应线。8月27日,正在西方面军负责牵制德军、以减少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压力的朱可夫,突然接到斯大林电话:“你必须尽快到最高统帅部来,留下参谋长代理你的工作。”晚上,朱可夫赶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说:德军可能占领斯大林格勒,国防委员会决定任命你为最高副统帅,并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域。末了斯大林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启程?”“我需要一昼夜时间研究情况,29日能飞往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点点头,十分郑重地说:“你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不然的话,我们会丢掉斯大林格勒!”朱可夫再一次临危受命1

29日朱可夫飞抵伏尔加河地域。9月3日,在朱可夫指挥下,苏军近卫第一军团发起进攻,但在德军的强大阻击下,只前进了几公里就被迫停了下来。德军离斯大林格勒仅有5公里之遥,形势急剧恶化。9月5日,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再次组织反突击,但德军仍很顽强,经过一天交战,苏军进展甚微。9月6日,苏军仍被遏制,10日朱可夫再一次巡视了各集团军的部队,他得出一个结论:目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浴血奋战,只能蒙受沉重损失。以现有的兵力是不能突破敌人的战、斗队形、并消除其分割苏军而形成的走廊。

12日,朱可夫奉命飞往莫斯科,汇报前线形势,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也被叫去,当二二人汇报完情况后,斯大林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地图。为了不打扰斯大林,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走到离桌子稍远的地方,低声地说:“显然需要找个什么别的解决办法。”斯大林突然抬起头来问道:“有什么别的解决办法?”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十分惊讶斯大林的听力,连忙走到桌前解释,斯大林说:“这样吧,你们到总参谋部去,好好想想,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二天,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向最高统帅斯大林提出如下建议:苏军继续以积极防御来疲惫敌人,然后发动一次特大规模的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围歼德军,从而根本改变南部战略形势。斯大林有些意外地问:“现在有足够力量实施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吗?”

朱可夫说:“根据我们计算,过45天,战役可得到必要的兵力和兵器保障,而且能够充分准备完毕”。当时配备有苏联最新式卜34型坦克的装甲兵团正在组建。斯大林又提出了几个问题。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解释说,战役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突破德军防御,合围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并建立牢固的正面防线,以隔绝该集团与外部敌人的联系:第二阶段,歼灭被围的敌人并制止敌人解围的企图。

正当苏军计划组织反攻时,德军统帅希特勒却作出了十分狂妄的决定:同时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竭力主张集中兵力攻占斯大林格勒,并一再陈述德军根本没有力量能在不同方向同时进行两场重大战役的意见。而希特勒反驳说,苏联人已经“完了”。当有人提醒他说苏军于1942年仍有可能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集结到100万生力军,并证实苏联每月能为前线提供1200辆坦克时,希特勒暴跳如雷,不许今后再有人提及这些愚蠢的废话。

虽然希特勒的狂妄完全忽视了苏联的巨大潜力,一场涉及150万兵力的大反攻正在进一步酝酿之中,但斯大林格勒的局势仍在恶化。9月13日,朱可夫飞抵前线,历时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市区争夺战开始了。17万德军在近500辆坦克和1700门火炮的掩护下攻入市区,斯大林格勒的每条街道几乎全成了激烈的战场,双方短兵相接,逐街逐屋反复争夺。一号火车站一星期内易手13次。红军战士为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每寸土地顽强战斗着,巴甫洛夫中士等24名战士在一幢楼房里,顶住一个师德军反复冲击58天,守住了大楼。10月,德军占领了城市的大部分,有的地区甚至推进到伏尔加河边。苏军背水奋战、寸土必争。11月下旬,高加索方面德军的攻势也因兵力不足而被阻止。希特勒既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也没有占领高加索,反而因兵力分散,捉襟见肘,不得不把斯大林格勒战线侧翼交给战斗力极差的意、罗、匈等国的军队去掩护、暴露了自己的薄弱点。而苏联红军则不仅度过了最艰难时刻,而且大反攻的一切准备已经就绪,一百多万进攻部队在德军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进入了进攻地域。

1942年11月19日早晨,经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斯大林等周密筹备两个月的大反攻终于开始。苏军110万兵力,1500辆坦克、15000门火炮、1350架飞机分两路,首先向战斗力薄弱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阵地发起冲击,罗马尼亚军队惊恐万状,很快土崩瓦解。苏军迅速渡过顿河,直捣德军后方。另一路苏军从斯大林格勒南部发起进攻,突破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防线后,迅速向西北推进,11月23日在卡拉奇与北路苏军汇合,从而完成了大反攻的第一阶段,德军第6集团军22个师约30万人被紧紧压缩在包围圈中。苏军突然而强大的反攻,打得希特勒晕头转向,他急忙把冯·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调到南方组建“顿河”集团军,以解救被围的德军。

12月12日,曼施泰因来不及等部队全部集结完毕就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猛冲,19日,这支不顾重大伤亡、被称为“同死神赛跑”的军队离斯大林格勒仅40公里时被迫停住,此时被围德军因燃料短缺,坦克跑不了40公里,眼睁睁地看着死里逃生的机会倏忽而逝。苏军在朱可夫等指挥下又一次南北两路冲击顿河集团军,而对潮水般涌来的苏联军队,曼施泰因担心的不再是被围的30万德军,而是如果继续往前,自己的军队也将面临被包围的处境,曼施泰因被迫下令德军往南撤退,希特勒解围计划成为泡影。

被围的德军处境越来越差,希特勒一开始还赌咒发誓保证他们的供给,到1943年1月,希特勒也明白斯大林格勒城下败局已定,从而将重点放到建立新的防线上,对被围德军处境无动于衷。1月10日,苏军开始围歼被围德军,1月30日希特勒下令授予第6集团军总指挥保卢斯元帅军衔,指望他能战斗到一兵一卒,然而第二天保卢斯就投降了。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歼灭,经过200天的鏖战,这场二战中最大的一次战役结束。这一战役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和勇气,它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战役结束后,朱可夫再次受到隆重表彰。他与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一起同时获得苏沃洛夫一级勋章,而且朱可夫获得第1号苏沃洛夫一级勋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尾声,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晋升为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名字再次享誉全世界。P.423-428

序言

彭树智

我看到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十大系列丛书》目录,读了丛书中的《中国十大皇帝》、《中国十大高僧》等书后,感到十分地欣慰。我在长期从事史学科研和担任全国与陕西史学社团工作中,深感走向21世纪的史学,应当拓展它的社会文化功能。特别是从近些年来史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使我更加认识到:史学应当为21世纪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同时,我也进一步体会到,2l世纪的中国史学,应当走出专业者的狭小圈子,在大众的广阔天地中,进行普及历史的工作,因为大众需要历史。只有把历史知识普及到大众中去,才能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发挥史学的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素质、教化育人的诸多功能。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当三秦出版社陈景群同志提议要我主编《世界十大系列丛书》,我便欣然应命了。

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老一辈史学家做出了许多成绩。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小丛书,至今人们尚记忆犹新,它的社会效果确实很好。吴先生是研究中国史的名家,但他有全局的视野,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没有忽视外国历史。中国史加上外国史,才是世界史,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类历史。中外历史小从书,就是这样的世界史和人类史的普及读物。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普及世界史知识,具有特殊的意义。世界史工作者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反躬自省,这一迫切任务要求我们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们现在的工作,还是远远落后于新时代的需要。迄今为止,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无论是对外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知识,或者对外国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都同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都正在走向全球化。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决离不开世界。我们应当同时关心中国和世界的大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作为“地球村”一员,不能没有世界意识。实际上,对外国了解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公民,不具备世界史知识,就是文明程度上的缺陷和落后的表现。21世纪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交往全球普遍化的世纪,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与密切。如果对外国事物知之甚少,如果这种落后状态长期存在,是要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的。

普及世界史知识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世界史专业工作者只有以艰苦的劳动,用深入浅出、引入入胜的通俗读物,来引起大众的兴趣。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从实际体验中认识到世界史知识对于现代公民的重要性。当然,既有科学真实性、又有可读性的通俗读物的写作,不是每一位专业工作者都能做的。要知道,能深入者未必都能“以浅出之”。但是,对中青年世界史工作者来说,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要求是完全应该的。何况普及世界史知识的工作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和深远的社会价值。那种以为普及工作不屑一为,或者在评估科研成果中把普及读物作为末流下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一个正在步入现代化的国家,毫无疑问是需要普及世界史知识的读物。普及世界史知识的途径很多,通史性的、断代史性的、专门史性的和地区国别性的读物都需要。但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大众更欢迎历史上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因此,我们普及世界史知识的工作,便从此入手,并从此侧面深化普及工作。在这套丛书的人物选择上,我们一方面尽量考虑到读者可能想要知道的人物;另一方面,我们更多地考虑到读者应该知道的人物。我们之所以看重后一点,是因为中国越来越密切地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因为在21世纪的中国公民必须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

早在18世纪的清代,中国虽处于闭关锁国之时,尚有敏感的人物萌生世界意识。如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就感慨地说:“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而已。”放眼看世界史,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范围之内,的确会起大开茅塞、开阔视野的作屏。中国人都知道千古唯一女皇武则天,但如果把目光稍微东盼日本,就会发现有位41代日本持统女皇即位于公元690年,正是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天授元年。这位持统女皇与武则天同时当皇帝,也有行元嘉历、仪凤历和广开农桑之举。更有趣的在她之前还有两位女皇。一位是本丛书中已经列入的日本33代天皇——推古女皇(592—628年在位,相当于隋开皇十二年至唐贞观二年)。还有一位两度登上女皇宝座的奇特女子。她就是日本35代天皇——皇极女皇(642—645年在位,相当于唐贞观十六年至十九年)和37代天皇——齐明天皇(655年皇极女皇再即位,改称齐明女皇,相当于唐永徽六年,去世于661年,相当于唐显庆六年)。她经历了日本大化改革时代和中日关系密切的时代。东邻日本这三位女皇的历史现象,同武则天时代如此相近,自然会使人们产生许多历史遐思。这个史例说明,本系列丛书不敢奢望有什么新的创造,只是想沟通一条历史上长期人为造成的中外隔绝的闭塞界壕,让读者在了解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世代辈出的人杰的同时,也了解外国历史海洋中灿若繁星的群雄,从而为适应人类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打下知识基础。

中国的读者大多了解康熙和乾隆的文治武功,也知道他们向外国传教士学习天文、代数等自然科学知识。他们二人编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也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如果放在当时世界文明潮流中去考察他们,就会对他们作出更全面的评价,并且会获得有益于后世的启迪。从康熙1661年即帝位到乾隆1798年去世这137年间,英、美、法三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康熙却在18世纪初推行封海禁矿政策,妨碍了中国工业发展,阻断了中国与外界的正常交住。他们不了解世界文明的真正变化。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天文学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而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西方传教士更不可能带来瓦特的蒸汽机、工厂制度和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如果进一步把康熙和彼得大帝(已列入本丛书)加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康熙虽然在个人才赋和文治武功的许多方面超过彼得一世。但是彼得一世却能走出国门,到荷兰、英国、普鲁士去考察。他从世界近现代文明的前沿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敞开俄国大门与世界交往,大力发展本国工业,这些都是以天朝自居的康熙大帝所望尘莫及的。他于1724年创立圣彼得堡科学院——今日俄罗斯科学院的前身,欧洲很多著名科学家如欧拉、贝努利都曾在那里任职。这与恢复八股考试、大兴文学狱、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康乾文治,在旨趣上是南辕北辙的。对近代世界文明潮流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后果也是完全不同的,由此更可以领悟到继续扩大开放对一个国家的必要性。

总起来说,为了提高中国公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紧随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适应东西方文化普遍交往的总趋势,必须从全球的眼光看问题。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谈到中西文化关系时所说的“知中可知西,知西更知中。”从写人物传记入手,进一步开展世界史的普及工作,必将为沟通中外历史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但是,毋庸讳言,写世界史人物传记比写中国人物传记要困难得多。首先是资料上的困难。有些人物是必须介绍给读者的,可是一经选择后,仔细寻找资料,无论中文、外文,都难于发现可供写作的起码资料,因而不得不作罢而数易其他传主。有些人物仅有一般政治经历,而无生活记述,也给历史普及读物的撰写者造成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少也只能把做干饭变成熬稀粥了。其次是写作普及读物的风格上的困难。要求长期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去写普及读物,就要允许专业人员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些人可能快一点,有些人会慢一点。一本集体创作的著作,必然是参差不齐的。还有一个写作安排上的困难。专业工作者都有原来的教学科研工作计划,这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现在要他们承担不习惯的课题,就必须要重新调整计划,因而完成的时间也不会是同时的。

尽管有种种困难,本书的撰述者在这一点上是认同的:路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办不成。写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写历史人物的普及读物最重要的是可读性和趣味性。把这两者巧妙和有机结合起来,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用简明易懂、并且略带文采地叙述历史人物的生平,是我们丛书的起码要求;而史实叙述准确,融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炉,则是我们丛书力争达到的目标。我们丛书还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这就是通过对史实的开掘和阐述,揭示人物的精神经历和心灵升华,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和感悟。这种用史实叙述方式,深入到人物精神世界的传记,已经不是一般白描人物生平或综合叙述,也超越了评价功过是非或普通的社会与道德标准。这种传记可能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枯燥,无多少动人情节,但耐心的读者细细品味,就会被展现在眼前的人物所震动,进而对人物的精神发出会心而由衷的感叹。这种上乘之作,我们在史圣司马迁的笔下,可以多次读到。《史记》中的许多传记,既是史学,又是文学,而且是哲学三者的统一体。这些传记不但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引人入胜,而且用生动真实的史实,把读者引入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发人深思,给人知识,增入智慧。作为历史普及读物,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史学传统,让读者走进世界史的丰富多彩的人物丛林、又带着思考人生问题走出这个丛林,从而重返现实人生的行程。

我觉得,历史普及读物和专门书籍尽管各有自己的不同要求,但在质量第一这方面是相同的。质量第一就是精品意识,各类著作都应当有这种意识。历史普及读物的生命在于质量,而质量集中表现在历史真实性与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结合得越好,质量就越好,结合的越深入,品位就越高。这中间的关系,既有作为基础和前提的真实性问题,又有面向大众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完美表现形式和方法的问题。二者不可偏废。没有真实性,就不是历史普及读物,而是历史小说了。同样,没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也不成其为历史普及读物,而是历史专门著作了。这里关键是面向什么样的读者对象的问题,是一个为什么人写书的问题。

因此,保证质量从根本上说,其责任在作者。本丛书的作者队伍主要是由多年从事世界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作者所组成。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经验,可确保在叙述史实方面的正确。同时,他们都是热心于普及历史知识,乐于把世界史知识普及到大众中去,所以在选择史实、构思行文,甚至遣词造句,都在考虑读者的要求和口味。为了保证质量,本丛书在总主编之下,设有分册主编,负责各册的审阅工作,加上出版社责任编辑的审阅,层层把关,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当然,本丛书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还要由读者来评判。我们丛书的全体编撰人员将竭诚欢迎批评指正,以便以后有可能再版时修改提高。从我个人的心情上说,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可用西方一句日常用语表达:尽管瓦特制作的第一台蒸汽机是很粗糙的,但它毕竟是第一台。

1996年10月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胡绳在同《百年潮》杂志记者谈话中说:“历史学中既需要主要供研究工作者读的专门著作,也需要适合一般读者口味的、大众化的历史作品,使历史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近些年来,在历史教育的普及工作方面,许多历史学家都在积极行动,他们或奔走呼吁,或组织队伍,或执笔编写,各种历史普及读物,特别是世界史普及读物与日俱增。更令人鼓舞的是,中外历史知识的学习,已被中央领导所重视,列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日程。这自然也加重了历史学人的责任。作为世界史工作者,我和本系列丛书的全体编撰人员,愿同中国史同行一道,朝着历史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面努力,并且坚持不懈地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来,让世界史知识进一步走向大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名将正传/中外十大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建才//曹维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81567
开本 32开
页数 47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2
丛书名
印张 15.3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02
13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