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优雅而清新的游学笔记,记录着:从香港到美国,从美国到英国,从英国到法国,万里寻觅、上下求索的游学旅行,行云流水、夹叙夹议的行文,解析了著名学者的内心世界:少年狂放的爱因斯坦、浪漫诗性的麦克斯韦、人文学养深厚的杨振宁、和蔼可亲的长者费孝通……思考科学与诗的对话的可能。

目录

自序

 却顾所来径

初恋

为什么没有莫扎特

旅途私语

 过英法海峡

剑水流觞

艾曼纽·哈佛·清教徒

举头望明月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情书之中译

追探天才之源

 有关爱因斯坦的情书之中译本印行一年后

小舟子之歌

泰坦尼克号上的真故事

 怀德纳图书馆与哈佛大学

科学与诗的对话

波光中的云影

 模型与比喻

麦克斯韦的诗

胡适与曹诚英间的传书与信使

 阔别重洋天样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在五月十日想起了六月十六

隐藏的对称

 祝杨振宁教授八十寿辰

梅雪争春

后记

 与读者谈谈

试读章节

到了银行,我跟行员换钱,行员的回答竟与店东的完全一样,也要到后面保险柜中去取,结果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五千先令一张的莫扎特。我的气不自一处来:

“你们是银行,而银行中竟连一张五千先令的票子也没有。”行员和颜悦色地解释道:

“我们当然有五千先令一张的票子,不过,滑雪的季节刚过,旅客越来越少,五千一张的票子,平常用不到,所以保险柜中也就不存这样的大钞了。”身旁的他又劝我:“山村中的小分行,没有大钞可能是常情,我们改天去市中心的总行好了。”这时里面出来了另一行员,对我们说:

“这门口就是下山的公共汽车站,你们上了公车,坐到车子不再走了,那就是最后一站。你们下车,抬头一看,即是‘赌场’。赌场里要多少莫扎特,就有多少莫扎特,尽够你换了。”

我反过身来,跑出门,跳上正好开到的公共汽车,他紧跟着也跳上来。

他知道我多任性,他不只是容忍我的任性,还欣赏我的任性。而此时,我反而有些不忍了。我这样任性地追找莫扎特的票子,不是成了折磨人、蹂躏人了吗?我轻轻倚向他的怀中,对他说:

“你看那边的远山,山巅的雪,白得像海里的浪花。”不知怎么想起了《夜莺与蔷薇》,我背诵王尔德的英文原句给他听。我是在致歉,也是在感谢他从不计较我的任性而陪着我下山与进城。P51-52

序言

我从哈佛大学得到了博士学位以后,就到香港中文大学来教书了。教书之余,写了这本散文集。

到香港后,我自己有些译作:由中文译成英文的多半是中国古代的诗篇,发表在World Poetry(《世界诗选》)和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中国古代女作家选集》)。也有一创作,用英文写成,是由书林出版社出版的:Two Journeys to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and Wu Mei-ts"un(《文天祥与吴梅村——两组北行诗的比较研究》);由英文译为中文的则多半是科学史方面的文献,不是爱因斯坦的,就是麦克斯韦的。怎么会有中国古诗及科学史这样离奇的组合呢?说起来,这当然与我的学养有关。但为什么有这样的学养,我不能不回溯一下我所受的教育与庭训了。

我父亲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我小时候看见病中的爸爸演算数学,一叠叠的白纸上一行行的数学式子,写得整整齐齐。我记得小学还没有毕业,数学也只是算术,他已经耐心地为我讲解负数的概念。

我从屏东女中初中毕业时,爸爸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他想在数学、物理上有所进境的希望日趋渺茫,他对科学的热爱与信仰无形中转嫁到我身上;何况大家所嚷嚷的吴健雄的成就,更为女子从事科学研究画出了美丽的蓝图。

我考进台北的女中,是背负着爸爸的期望的。自小他刻意培养我这第一个出生的女儿,而天生好奇的我,不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很喜欢,成绩也就相当出色。据说台北的中学比屏东的好,爸爸要我去台北读高中,可能想我学科学罢,他虽然没有提过,我却多少感觉到。于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 只身去台北了。然而上学不只是上学,还有住、吃与其他生活的问题。

对“科学”的解释,可以说人人不同,那时一女中当局对“科学”的解释,大概是数理考得好的,才是有资格念“科学”的;而数理可以考得好的,也一定是聪明的学生。所以一开学就在上千的新生中,举行一种名之为“智力测验”的考试,只凭那两小时的“智力测验”,就分了文理组。我早已忘记当年的“智力测验”考的都是些什么,自己就糊里糊涂地分到文组。爸爸对我之念文组是相当失望的,但他并没有说什么。直到我的文章一篇一篇在《北一女青年》上登出来,他非常喜欢,而在病床上夸我时,对我之未念理科似乎方才感到释然。

我还记得,有一次老师出的作文题是《秋》,随我们自己作秋什么,比如《秋风》、《秋雨》、《秋月》之类的.我一想即使是在亚热带的台湾,秋天也是那么澄明,那么妩媚的,就写了一篇《秋的韵律》。这一篇,老师特别夸奖;当我拿回家给爸爸看时,他也特别高兴。

……

因此我一路读诗,在文学书之外,又看科学史的著作、科学家的传记,尤其是物理学家的传记。我这本散文集,不免有爱因斯坦狂飙作风的叙述,也有介绍麦克斯韦的诗时所遇到的挫折。除了自己喜欢以外,也有对父亲的思念、也有陈先生的影响。如果不是与科学对话的渴望,或者没有这么大的动力一直钻研下去。当然,这些也很自然地说明了我如何开始研究中国文学中的诗,而又与科学史略有关联的原因。

小时候,读《唐诗三百首》,读到李白的一首诗: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回顾往日,我终不肯向环境的挑战屈服,而且越战越勇起来。忍不住把李白的句子颠倒过来:

却顾所来径,山月随人归。

山月怎么会随人而归呢?但月亮确实是随我而行。哥白尼以后的物理学家绝不会同意我的看法,我也听不懂他们的解释。李白的诗很明白,很清楚,我走到哪里,月亮也就跟着我走到哪里。

二00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于香港

后记

宋朝有一个人,叫刘章。他批评王充所写的《刺孟》而写了《刺刺孟》,又批评柳宗元所写的《非国语》而写了《非非国语》。后来苏东坡也来凑热闹说:“久有意为此书,不谓君先之也。”这种以今论古的批评,因为中间隔着十年、百年或千年,自然是单向表述,不成对话。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却不同了。作者可以与读者相聚一堂,析疑释惑;也可以发为文章,细说所感。我写散文是因为有话要说,所以执笔为文的时候,只想怎么表达,顾不到其他。但写完之后就想有人共鸣,至少是有人反应,甚至有人喜欢。我们既身处同一时代,香港与台湾距离不远,电邮电传亦极为方便。我希望大家告诉我你对我之所写的看法。与作者的本意比起来,读者想像的翅膀有时是无远弗届,又有时是横生枝节,所以我只跟大家聊聊天,而不是因了我的解释,反而限制了读者朋友们思绪飞翔的方向。

《水流花静》这本书,是继《一样花开》之后所写,是我的第二本散文集。《一佯花开》有一个副题:“哈佛十年散记”,为我在哈佛的求学生涯作了一个总结。离开哈佛之后,我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几年来,随感随写,临结集时才看出书中所收的文章几乎篇篇皆是围绕着科学与诗在对话;便以“科学与诗的对话”为副题了。每一篇文字都是从我心底细细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先拟好一本书的大纲,再加以铺陈。可以说是记我哈佛十年以后,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思索与心境。

全书起子春天,也结在春天,多少反映出一种欢快的基调,回应着我这一段的人生之歌。而在满天的晴丝荡漾之中,我的笔下最常谈到的两个大人物,一个是麦克斯韦,一个是爱因斯坦。麦氏以方程式表达他的思想,以诗表达他的感情。而少年与老年的爱因斯坦却分别表现出狂野与睿智两种不同的形象。我追探这两位大科学家的言与行,从香港到美国,又从英国到法国。以万里寻觅、上下求索的旅行,作忽天忽地、夹叙夹议的描写。

麦克斯韦四十多岁就死了。他死的那一年是一八七九,而在同一年爱因斯坦诞生了。麦氏之于十九世纪,犹如爱氏之于二十世纪,都是顶了天、立在地、少继往而多开来的大物理学家。要大致明白了这两个人的成就,才有可能明白我国的骄傲——杨振宁在科学上的贡献;而杨振宁,我不知道有几个人懂得他的方程式,我是不懂的。由始至终我都是念中国文学,却偏想认识这些科学家,又不会他们的语言,只有从他们所爱的诗、所写的诗与散文与情书中来认识这几位天纵之英才。

我喜欢古典诗词,古典的文学与现代的科学,似乎更不易接轨了。但就是研究胡适的文学革命,向深处一探,就连白话文、新文学都忘了,反而考证起胡适之终身所牵挂的女子曹诚英来。

曹诚英喜欢填词,而且填得一手好词。她与胡适相聚只有两三个月,那是在中国;更短的时间,那是在美国。曹诚英在劫余留传下来的几阕词,都是飘零的落花,令人心碎。只有胡适之到绮色佳去看留学康乃尔的曹诚英时,曹填了一首《踏莎行——绮色佳的秋色》,映照了她日后至死不渝的爱情,是那样的妩媚与艳丽,词曰:

飒飒西风,吹将秋老,溪清瀑浅溅声小,

绿阴渐解瘦枝头,平林换上银红袄。

一抹斜阳临湖照,远山近水都含笑。

争前问我比西湖,是谁输却三分俏?

曹诚英用旧词写现代的感情,如此从容有度,活泼佻挞,是胡适之《尝试集》里没有一首赶得上的。而结尾的一个问号,更好像听到恋爱中人的娇声。但她一生仅有三个月烟霞洞的神仙生活与在绮色佳的短暂聚首。一去紫台,独留青冢。

这本书中大概只有这一篇是只谈诗词,而未涉科学;可是胡适一生都在提倡科学。他与曹诚英这一段如泣如诉的恋曲,夹在他如鼓如锣提倡科学的喊声中,好像也算是一种诗与科学的对话罢。  二00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于香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童元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2110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