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家拉威尔的传奇音乐人生,全书还对拉威尔一系列重要的音乐作品,如《镜子》、《夜之幽灵》、《鹅妈妈》、《弦乐四重奏》等进行详细的剖析分解,描绘出了拉威尔全面的音乐特色。作者还遴选了拉威尔的一些书信和同时代人对他的印象,努力展现出拉威尔的音乐理念与思想。
图书 | 拉威尔画传/朗朗书房音乐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叙述了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家拉威尔的传奇音乐人生,全书还对拉威尔一系列重要的音乐作品,如《镜子》、《夜之幽灵》、《鹅妈妈》、《弦乐四重奏》等进行详细的剖析分解,描绘出了拉威尔全面的音乐特色。作者还遴选了拉威尔的一些书信和同时代人对他的印象,努力展现出拉威尔的音乐理念与思想。 内容推荐 拉威尔与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双子星座,人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然而拉威尔的音乐并不能简单地用印象主义来概括,那种精雕细琢的严谨曲风,在音乐史上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本书作者对拉威尔一系列重要的音乐作品,如《镜子》、《夜之幽灵》、《鹅妈妈》、《弦乐四重奏》等进行详细的剖析分解,努力为读者描绘出拉威尔全面的音乐特色。在作品分析之外,作者又遴选了拉威尔的一些书信和同时代人对他的印象,努力展现出拉威尔的音乐理念与思想。 目录 版本说明 第一章 多样的作品 第二章 书信见证 第三章 技巧 第四章 爱好 第五章 激情 附录一 年表 附录二 自画像 附录三 作品目录 试读章节 莫里斯·拉威尔在音乐方面很快就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其速度之快,让人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像肖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还像他的老师弗雷一样,拉威尔几乎立刻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这并不是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1890年以来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子,看不到他所受影响的痕迹,也看不到当时流行的一些演奏手法。其实,在19世纪末,他受到夏布里埃、萨蒂和一些俄国音乐家的影响,受到“世纪末感伤”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为时短暂);后来,在1905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多产的年代里,受到库普兰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受到爵士乐、斯特拉文斯基和复调音乐的影响。然而,虽然他的作品面貌多变,但拉威尔艺术中并没有德彪西艺术中那种无以复加的易感性。显而易见,从一开始,这个年轻人就比德彪西更积极主动,更有自己的想法,而不像德彪西那样易于受到别人的影响。没有哪一种影响能够自夸地说可以完全让拉威尔臣服。 我们可以说那些新的音乐风格引起了拉威尔对技巧的好奇,但不能让他完全接受,只是改变了他的创作手法,而一点儿都没有改变他的音乐语言。这些影响留下的所有痕迹是一首和弦,在这首和弦里我们可以看到拉威尔的配器法是如何高超,他的创作手法又是如何地与众不同。拉威尔虽然几乎不受外界影响,但是耳朵却极其敏锐,对外界那些难以捕捉到的东西、那些美妙罕见的声响有着一种无尽的贪婪。但拉威尔所追求的只是对和声的敏感,而不是思想感情要有所变化。德彪西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些微乎其微的震动,那些转瞬即逝的风格变化都会引起他的震颤,他从周围的事物和别人的话语中感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情感。虽然时代也赋予了拉威尔同样的面具,认为他同德彪西一样,但实际上拉威尔在所有这些面具后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尽管如此,拉威尔不是冷冰冰、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大理石,实际上绘画和诗歌中那些最不易为人觉察的气息也会让他震颤不已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俄国的芭蕾、马拉美、亨利·德·雷尼耶(亨利·德·雷尼耶,1864—1936,法国文学家,主要作品有《第二天》、《古代浪漫诗歌》等)、法尔格……凭借敏感的音乐触须,他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切。 拉威尔的音乐从一开始就很清醒,从一开始就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目的。他清醒但不早熟——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拉威尔的档案中没有一件事能够说明他是个神童。他并没有像神话中的婴儿那样,还在摇篮里时就扼死了两条蟒蛇,也没有在三岁时就创作了一首协奏曲。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比较差的学生,我们知道他多次参加罗马奖比赛,但均以失败告终,当然,这也与音乐学院对他的重大错判有着必然的联系。 P1-3 序言 扬科列维奇(Jankelevitch)先生写的这本((拉威尔画传》已经是第三个版本了。最近在作者的档案室里发现了这部传记的手稿,这有助于我们对以前的版本进行校对。这些手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版的第一个版本(1939年Rieder出版社出版)相符。在《视唱练习曲集》系列丛书出版初期,弗朗索瓦一雷吉斯·巴斯蒂德(Franqois—Regis Bastide)就出版了第二个版本(1956年10月)。这个版本和前一版本相比变化不大,稍微有些删节,文风有些轻微的变化,每章前的引语或者题目有些改变(如第三部分题目由“心”改为“热情”),在注释中增加了一些进行比较的新内容,增添了更多扬科列维奇喜爱的音乐家,如加布里埃·杜邦、诺瓦克、希曼诺夫斯基……从1957年到1988年间,1956年的这个版本在Seuil出版社一共重印了九次,已被翻译为包括波兰语、日语、加泰罗尼亚语在内的七国文字。 此版本是《视唱练习曲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在这个版本中,作者在作品一开头就做了一些修改。人们在哲学家档案里重新找到1956年第一次印刷的一本书中被撕掉的九页,这九页经过复印,做成长条校样,并做了大量的修改(相对来说)。修改量之大似乎让作者没办法对原版本进行修订,而只能重新编排文章并改编插图,这一点是出版社始料未及的。 在此版本出版过程中,出版社方面的干预非常小,我们关心的是根据音乐学方面的最新发现,明确拉威尔的著作目录,更正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和作曲时间。1939年版本中列举了很多音乐方面的例子,在此版本中,我们采纳了这些例子,而且增加了例证的数量。另外,1956年版本中已经增添了一些文章(拉威尔写的信和其他一些文字以及朋友对他的记录等),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近拉威尔,了解拉威尔。在此版本中,我们选择了更多这种文章:我们保留了弗朗索瓦一雷吉斯。巴斯蒂德编制的年表,增加了拉威尔的作品目录。同时,我们还通过挖掘一些世人尚觉陌生的或者未经出版过的资料,特别是拉威尔自己档案里的资料,来寻找一些与拉威尔有关的照片和图画,以便补充插图,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拉威尔的世界。这项前期工作是在扬科列维奇夫人的友好协助下完成的,我们对她深表谢意。 让—米歇尔内克图(JEAN—MICHEL NEOTOUX) 1994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音乐是奇特的,我想说它几乎是个奇迹。它是介于思维与现象、精神与物质之间的一个朦胧的调解者。相似而又不同于它所调解的每一事物——一种需要时间来证明的精神,一个无涉空间而自足的事物。 ——亨利希·海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拉威尔画传/朗朗书房音乐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弗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 |
译者 | 巨春艳//冯寿农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0668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4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5.655.7-64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3-4133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