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惊爆近日再掀高潮的互联网5条新规,揭开Google持续高成长的秘密。Google中国给了谁机遇?微软最后的掘墓者是谁?丈量Google离死亡的距离!作者将Google的成长置于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横向与微软、雅虎、百度的比较和纵向7年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全面分析,揭开Google奇迹的神秘面纱,搜索出Google成功的真正策略,详细阐述了Google规则、精神和文化形成的过程。
图书 | 搜主义(Google持续成长的秘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惊爆近日再掀高潮的互联网5条新规,揭开Google持续高成长的秘密。Google中国给了谁机遇?微软最后的掘墓者是谁?丈量Google离死亡的距离!作者将Google的成长置于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横向与微软、雅虎、百度的比较和纵向7年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全面分析,揭开Google奇迹的神秘面纱,搜索出Google成功的真正策略,详细阐述了Google规则、精神和文化形成的过程。 内容推荐 Google是一家酷而迷人、整个互联网都为之疯狂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Google就代表着互联网搜索。它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达到这样一种高度,即如果在Google中都找不到的东西则一定是不存在的。 作者用独到的叙述方式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神话公司Google的创建、成长到今日之辉煌的同时,又从横向与微软、雅虎、百度的比较和纵向7年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全面的分析,对互联网行业内部的竞争、外部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作了透彻分析,并尖锐地指出神话可能破灭、天才可能夭折的陷阱。 本书内容翔实,结构严谨,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填补了国内研究Google以及互联网企业的空白。不仅对互联网行业的工作人员,而且对所有与时俱进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 第1章 缔造神话的天使 1.1 低调缔造神话 1.2 驾驭更聪明的人 1.3 投资之王的慧眼 1.4 神话的炼成 1.5 微软最后的挑战者? 1.6 Google式创业,最迷人的IT精神 第2章 创造性地破坏自己 2.1 打破规则 2.2荷兰式拍卖惊奇 2.3股价之后的思考 2.4将反传统进行到底 第3章 最好的捕鼠器 3.1 佩奇位阶 3.2 净化视野策略 3.3 广告主不是上帝 3.4 重建巴别塔 3.5 让网络回归本质面 3.6 口碑战略:让诱惑自发传递 3.7 新兴传媒巨头的野心 第4章 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 4.1 Google的“破窗” 4.2 搜索历史服务 4.3 搜索无处不在 4.4 进入消费者的客厅 4.5 上网叫车服务 4.6 交友社群服务 4.7 数字相片管理 4.8 企业内部网搜索 4.9 个性化搜索 4.10 不断变化的搜索 第5章 全球有效信息的组织者 5.1 为你带来更多的信息 5.2 颠覆传统新闻模式 5.3 Gmail:无限空间 5.4 你问我答 第6章 光是优秀还是不够 6.1 门户之门 6.2 网上图书馆 6.3 Blog与全民媒体化 6.4 人类知识数字化 6.5 未来的野心 第7章 创造与分享成长机会 7.1 无限的机会 7.2 加入大猩猩的游戏 7.3 斯坦福下的蛋 7.4 分享财富价值 第8章 “懒蚂蚁”人才计划 8.1 懒蚂蚁 8.2 杀手培养计划 8.3 信马由缰的创意 8.4 别具一格的测试题 8.5 造就富翁计划 8.6 财富的责任 第9章 留存与共享人类智慧 9.1 Google式民主 9.2 记述人类文明 9.3 美式文化强权? 9.4 Google上帝 9.5 Google一统网络江湖? 第10章 搜索风云再起 10.1 全球逆势扩张 10.2 雅虎的死扛 10.3 微软追击 10.4 群起而攻 10.5 转变超越自我 第11章 百度:对Google的最好赞美 11.1 百度,下一个Google? 11.2 3种武器抗Google 11.3 大象与蛇的博弈 l1.4 上市的疯狂 11.5 百度的冬天 第12章 Google中国给了谁机会 12.1 Google中国揽才风暴 12.2 新力量与旧势力 12.3 打造“梦幻Google”中国版 13.1 Google新闻公正吗? 13.2 动了知识产权的奶酪? 13.3 个人隐私的偷窥者 13.4 Google逐渐变得邪恶? 13.5 未来将向何处? 13.6 丈量Google离死亡的距离 试读章节 《商业周刊》每周都会推出过去75年最具创新影响的系列人物报道,他们来自科技、管理、金融、市场等行业和政府部门。2004年12月的一周,《商业周刊》推出的是以搜索引擎点燃互联网搜索革命的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与任何高科技神话一样,主人公是故事的关键要素。尽管Google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格外低调,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是他们缔造了这个神话,并且赋予神话核心的内涵。 Google的建立可以算得上是硅谷传奇的新一代版本。佩奇与布林从小就沉迷于计算机技术。对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孩子来说,这段经历与别人有很大不同。 谢尔盖·布林出生在前苏联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迈克尔是一位数学家,曾经在前苏联的计划委员会就职。1979年,布林刚好5岁,全家移民到了美国,从此布林开始了美国式的成功历程。据说,移民的原因是由于前苏联对犹太人实行歧视政策。“用数据证明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国人高得多,这就是我在苏联工作时期的主要内容,可事实又是如何呢?”迈克尔说。 到美国后,迈克尔在马里兰大学的数学系谋得了一个教书的职位,直至今日。而布林的母亲则是美国宇航局的一名专家。 实际上,布林的祖父也是一名数学教授。所以,迈克尔曾经希望他的儿子布林能够和他一样沿着父亲的足迹成长。迈克尔说: “除了我自己的乏味工作之外,我离开苏联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布林的前途。我并没有考虑过布林会成为一名企业家,我只是希望他能像我一样成为一名教授。” 由于自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布林的数学天赋自幼年时期就开始显山露水,他同时还对电子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尚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布林就做了一件令其老师大为吃惊的事情: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那时候,计算机还刚刚开始在美国普通家庭出现,而布林的老师甚至看不懂学生的方案。 中学毕业后,布林进入马里兰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由于成绩杰出,布林在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了一个奖学金,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在斯坦福大学,这位数学天才再次得到教授们的重视,校方允许他免读硕士学位而直接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布林终究没有沿着父亲规划好的路走下去。他在斯坦福大学遇见了同窗好友拉里·佩奇,并一起创建了现在如日中天的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 跟布林的移民身份不同,佩奇在芝加哥长大,他的父亲是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直到现在,佩奇还一直认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亲的影响。6岁,佩奇就喜欢上了计算机,并拥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佩奇说:“小学时,我把我的第一份家庭作业用电脑打印出来,当时老师们都感到吃惊。” 在进入斯坦福大学之前,佩奇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读大学并获得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期间,他曾经利用乐高积木设计了一款别致的绘图机与喷墨打印机。 1995年3月,布林奉学校之命带新来的研究生佩奇利用周末时间认识校园。那时,布林已经是一名社团成员,初次见面,两人谈不上情投意合。两个人几乎无所不谈,但是,几乎每一个话题都观点相左。两人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己的观点。佩奇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跟布林初次相遇时似乎并不投缘,相互之间都没有留下什么好感。” 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大家虽然依旧没有取得多少共识,但是在一个问题上,两人却罕见地有一致的认识:那就是在海量信息中如何搜索信息的独特解决办法!作为互联网的新秀,1995年雅虎网站已成为第一个流行范围极广的搜索引擎,而当时佩奇和布林还仅仅在斯坦福混了个眼熟。 两人相识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已开始步入繁荣期。在周围的一片狂热中,两位年轻人却显得特别有耐心,集中精力开发了一个技术上非常先进的搜索引擎。佩奇与布林通过信用卡借来了15000美元——这几乎是信用卡上能透支的最大金额,购买了一堆电脑磁盘驱动器,在斯坦福大学建起了自己的工作间,这几乎与迈克尔·戴尔起步时一样。 P2-3 序言 2005年8月下旬,当我开始提笔写这篇序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Google发布了即时通信软件“Google Talk”,标志着Google正式进入通信市场,互联网巨头向传统通信企业发出了挑战。另一件是“超级女声”凭借平民娱乐大旗,在中国掀起了“超女”狂潮,决赛当晚,引发万人空巷,只有当年举国齐看《霍元甲》才有可能与之媲美。 当佩奇与布林在1998年创建Google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才刚刚兴起。7年以后,当Google创造了互联网的神话,成为市值达845亿美元的媒体巨头时,在经历了泡沫和低谷之后,在短信和网游的强力推动下,中国互联网也进入了第二个高速发展期。在美国甚至全球,雅虎、Google、亚马逊等正在用网络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样,在中国,当新浪新闻、网易邮箱、盛大游戏、阿里巴巴商务成为每日必看和使用的服务后,网络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梦想。 互联网企业日益成为网络时代的中坚力量,以它们为核心,正在迅速形成互联网独有的规则、精神和文化。作为其中的代表者,Google依靠奇迹般的崛起和反商业的运作理念颠覆、改变和创建着Google规则、Google精神和Google文化,具有典型的互联网企业特点,是有志于从事互联网和研究互联网的人应该甚至是必须研究的对象。 本书作者将Google的成长置于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横向与微软、雅虎、百度的比较和纵向7年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全面分析,揭开Google奇迹的神秘面纱,搜索出Google成功的真正策略,详细阐述了Google规则、精神和文化形成的过程。内容翔实,结构严谨,是国内研究Google以及互联网企业不可多得的好书。 Google规则的核心是颠覆与创新。不断地打破既有存在规则,创造新的规则,然后再次打破。在整个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所有以搜索起家的公司几乎都在半途停止发展,改而不断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如新闻、娱乐、社区、邮箱等。以至于整个网站首页变得非常复杂。但Google坚持搜索的方向和理想,不断推动搜索技术的完善,把搜索做到了极至,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Google上市后,采用双层股票结构,以保证不屈服于投资人的压力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这在高科技企业是不常见的。不认同优良企业治理的公认的传统标准,不重视财务季报等都是反商业的运作理念。颠覆是手段,创新是根本,从Google建立的第一天起,技术的不断革新就成为发展的动力,佩奇位阶、SMS短信、桌面搜索、视频搜索、企业内部搜索等成为引领行业的标杆。 Google精神是不邪恶和共享。坚持“不要变得邪恶”是Google的十大信条之一,是GoogleE十分重要的核心价值和策略,也是无数Google拥戴者所标榜和推崇的。上市前就用公司股本组建慈善基金会就是为了实现“让世界更美好”的使命。坚持保持搜索结果的公正, “卖广告,而不是卖搜索结果”,不采用横幅广告和FLASH广告,把广告位置仅以文本的方式放在搜索相关结果的右侧并明显标注“赞助商链接”。对于一个创建不过7年的公司,其勇气和坚持是令人钦佩的。网络的本质是共享信息,Google“门中之门”的策略就是这一本质的体现,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一网打尽:新闻、音乐、视频、图片、街道等等。同时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解决了如何在庞大的信息中获得自己需要的难题。 Google文化是民主和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Google员工享受免费餐饮,穿拖鞋上班,把宠物带到办公室。“自由随和”在硅谷企业中创承的一种风气,而Google发挥到了新的阶段。这种诗意的上班环境让员工充分发挥想象力,海阔天空,自由自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财富。坚持“垃圾是放错地方的珍宝”的角度看“人人是人才”,这是创始人佩奇和布林的人才理念。Google增长的内力源于坚实的人才基础以及既约束又开放的文化。Google CEO施密特曾说过:“最聪明的创意肯定不是来自领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倾听、鼓励以及制造一种活跃的讨论氛围,同时不妨脱离主题,工程师们自由寻找创意。”这是雇主对雇员的一种尊重的态度。 Google规则、精神和文化植根于西方文化,其具体行为或许并不具有普遍意义,Google在国内的种种遭遇,折射出其对中国互联网特殊背景和网民独特行为习惯的不适应,在东方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下,Google的成功策略需要变通地加以吸收和运用,作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得出一些结论。 对Google规则、精神和文化进行沉淀,便产生了Google的十大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限制,具有普遍存在的意义。回到一个企业创建初期的理想时,“用户是上帝”, “用户永远是对的”无不是其奉行的臬圭。但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在商业的惯性下,大部分企业背离了这一理想,开始遵循一般的游戏规则。Google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以用户为中心,一切纷至沓来”是其核心价值的第一条。Google不仅这样标榜,也在这样实践。7年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细节,都仅仅围绕,从不背离。Gmail邮箱、上网叫车服务、交友社群服务、数字相片管理乃至最新推出的“Google Talk”,都对用户免费开放。面对“超女”的成功,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让我们参看一下Google价值的第四条“网络需要民主的作风”,与“超女”如出一辙,娱乐也需要民主的作风。 我在当当网上搜索关于雅虎和Google的书时,仅仅发现三本。国内一直缺乏对国外互联网企业的详尽调查和研究,本书的出现正填补了这个空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江南春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用独到的叙述方式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在仔细深入地讲述神话公司Google的创建、成长到今日之辉煌的同时,对互联网行业内部的竞争、外部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作了透彻分析,并尖锐地指出神话可能破灭、天才可能夭折的陷阱。本书具有相当的前沿性,不仅对互联网行业的工作人员,而且对所有与时俱进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陈晓萍 本书作者将Google的成长置于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横向与微软、雅虎、百度的比较和纵向7年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全面分析,揭开G00gIe奇迹的神秘面纱,搜索出G00gIe成功的真正策略,详细阐述了Google规则、精神和文化形成的过程。内容翔实,结构严谨,是国内研究G00gIe以及互联网企业不可多得的好书。 ——分众传媒创始人兼CE0江南春 GoogIe是家神秘的公司,Google是家代表方向的公司,Google是家和很多人有关系的公司,此书能帮助你打开Google之门。 ——DoNews制作人、著名IT作家刘韧 模仿是对竞争者最好的赞美,因此,百度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赞美。 ——新任Google中国区总裁、前微软技术顾问 李开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搜主义(Google持续成长的秘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远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11789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9 |
出版时间 | 2005-10-01 |
首版时间 | 2005-10-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471.266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3 |
宽 | 18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