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掌握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本书以内科为基础,择要地结合了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并以方药为主要疗法,斟酌附入了针灸和推拿等些治法,仅备临证上一般参考。
图书 | 中医临证备要/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掌握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本书以内科为基础,择要地结合了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并以方药为主要疗法,斟酌附入了针灸和推拿等些治法,仅备临证上一般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沦之后,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的。为了便于临床参考,本书就形体部位分为全身证状、头面证状、目证状、耳证状等20类,分别介绍临床常见证状400多种。每个证状各就病因、病机,结合四诊和其他兼证,分析其不同性质,从而详列相适应的治法。篇后附有“辨证论治浅说”,结合实际病例,说明在临证时,如何抓住主证,探讨病因,确定证候,进行治疔。因此,本书虽从辨析证状着手,但是仍以体现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的特点为主。 本书所包括的病证,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由于内容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具有临床手册的作用。本次出版,为保持原貌,对书中“证状”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参考之用。 目录 一、全身证状 1.恶寒 2.恶寒战栗 3.发热 4.发热定时 5.寒热往来 6.外热内寒 7.外寒内热 8.上热下寒 9.身热足寒 10.半侧寒冷 11.身痛 12.身重 13.身痒 14.自汗 15.盗汗 16.汗出不止 17.半身汗出 18.汗斑 19.发红斑 20.发红疹 21.发白痦 22.麻疹 23.风疹 24.痱子 25.天花 26.皮肤发黄 27.皮肤发黑 28.皮肤发赤 29.浮肿 30.消瘦 31.疲乏 32.肌肉跳动 33.肌肤麻木 34.肌肤枯糙 35.小儿五迟 …… 二、头面证状 三、目证状 四、耳证状 五、鼻证状 六、口唇证状 七、舌证状 八、牙证状 九、咽喉证 十、颈项证状 十一、肩背证状 十二、胸胁腋乳证状 十三、腰证状 十四、腹脐证状 十五、四肢证状 十六、手足证状 十七、前阴证状 十八、后阴证状 十九、内脏证状 二十、妇科证状 附录:辨证论治浅说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医临证备要/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秦伯未//李岩//张田仁//魏执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707013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8 |
出版时间 | 2005-09-01 |
首版时间 | 2005-09-01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4 |
丛书名 | |
印张 | 9.75 |
印次 | 5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2 |
宽 | 14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