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恩格斯画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其文字无法比拟的 “真实感”和“现场感”征服着读者。当文字制造着关于往事的幻觉,太多主观性因素渗透进了文体的肌肤和血肉之间,让人在不知不觉之间跟着作者的感觉走时,有时不免有被愚弄了的感觉。而图片不会撒谎,它们真实地承载着历史的重压,驱使我们去认识那被掩盖了的历史的存在。特别是当海登·怀特下了这样的断言:“选择一种历史视角而不是选择另一种历史视角的最佳理由最终是美学性的或道德的,而非认识论的”之后,文字不可一视的王座轰然倒塌。在这个视觉文化无处不在的时代,本书以精彩独到的图片,生动流畅的叙述,为我们时代的读者提供一份了解历史与恩格思的别样备忘录。

内容推荐

全书分六个篇章,用简明洗练的语言叙述了恩格斯为人类进步和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伟大一生,同时也对这位伟人的读书学习、爱情婚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生活细节作了生动活泼的描述。近两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美术作品、实物手迹和肖像剧照,全景式地展示了伟人生活的各个侧面,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1820-1844)

 故乡:童年时代和中学时代

 不来梅:商行练习生和发奋自学者

 柏林:一年制志愿兵和大学旁听生

 曼彻斯特:商行办事员和工作阶级的朋友

第二章 从与马克思结下终生友谊到共产党宣言(1844-1848)

 巴黎:划时代的会见

 伍珀河谷:共产主义活动家

 布鲁塞尔、巴黎、伦敦: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

第三章 一八四八年革命时期(1848-1850)

 驱逐和革命

 科隆:《新莱茵报》和群众工作

 通缉和第一次流亡瑞士

 科隆和埃尔伯费尔德:继续参加革命

 枪林弹雨中的副官和第二次流亡瑞士

 伦敦:革命总结

第四章 曼彻斯特二十年(1850-1870)

 “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办事员和股东

 和马克思的动人友谊

 对爱尔兰女工的忠贞爱情

 广泛的科学研究

 “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了”

第五章 和马克思共同战斗的十三年(1870-1883)

 成为第一国际的领导人

 站在“冲天的巴黎人”一边

 坚决捍卫“国际”的纯洁

 绝不向机会主义妥协

 杜林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没有写完的《自然辩证法》

 在马克思的墓前

第六章 最后的奋斗(1883-1895)

 “使摩尔永世长存”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理论上的研究和总结

 国际工作运动的导师

 病逝、悼念和海葬

试读章节

下列人犯,犯有刑法第八十七、九十一和一。二条所载之罪行,业已畏罪潜逃。兹根据科隆市检察官缉拿该等之命令,即请各有关机关和官员,采取措施,进行查访。一经拿获,请予逮捕……

姓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阶层:商人;籍贯:巴门;宗教信仰:新教;年龄:27岁;身长:5英尺8英寸;头发和眉毛:棕色;前额:正常;眼睛:灰色;鼻和嘴:匀称;牙齿:健全;胡须:栗色;下颚和脸:椭圆形;脸色:健康;身材:匀称。

10月5日,恩格斯到达巴黎。经过了血腥的六月屠杀,这个城市已不再是那个令人激动的革命之都。大街上到处是挎着枪的别动队,工人没有面包,没有武器,只能把仇恨埋在心底。恩格斯很难受:“巴黎已经死了,而这个美丽的死人愈是美丽,就愈显得可怕。我不能在这个已死的巴黎久留。我必须走开,不管到哪里去都行。”

恩格斯决定先去瑞士。由于身边的钱很少,他只能步行前往。大约从10月10曰开始,恩格斯从巴黎出发,徒步行走500公里,10月24日到达瑞士的日内瓦。

这一次,恩格斯有机会仔细品味法国的大好河山,沿途感受法国农民朋友的热情。恩格斯曾写道:“人们会相信我:我在上山时花了更多的时间躺在草地上吃葡萄,喝葡萄酒,同种葡萄的人和他们的姑娘们谈笑。”恩格斯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法国葡萄酒,发现了一个妙不可言的现象:“喝了其中的每一种酒都会产生一种别致的醉意,喝了几瓶酒以后就能使一个人的情绪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一一从跳轻佻的四人舞到唱《马赛曲》,从跳康康舞的狂热到革命热情的激发,最后,喝了一瓶香槟酒,又能鼓起人间最愉快的狂欢节的情绪!”

当然,恩格斯并不总是这样惬意。农民处于小土地所有者的地位,负担沉重,生活困苦,农村生活与世隔绝,由此造成的法国农民的狭隘性使恩格斯深感沮丧:”只是因为在两星期中几乎同清一色的农民,同各个地方的农民打交道j只是因为有机会在各处碰到了同样的情形:感觉迟钝,目光短浅,对城市、工业和商业的种种关系毫不了解,对政治盲目无知,对本村以外的一切东西妄下判断,用农民关系的尺度去衡量复杂的历史关系。”恩格斯想到,无产阶级革命要想取得胜利,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争取同农民结盟,是多么重要啊!

恩格斯遭通缉并逃亡的消息令恩格斯的家人很震惊。他们一方面为恩格斯担心,另一方面也想趁此机会把他从一帮“坏朋友”中“解救”出来。他们写信给恩格斯:“《新莱茵报》编辑部已经宣布说,即使你回去他们也不再接受你参与工作了。……你现在可以看清楚,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你从他们那里可以期望得到些什么。”

恩格斯觉得好笑,作为资产阶级一分子的家人是不会理解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之间的情谊的。恩格斯流亡后,马克思想尽办法与恩格斯保持联络,并不断给他寄去钱和衣物。这时候《新莱茵报》已经复刊,马克思为维持报纸的正常运转也处于经济困境里。报纸的股东要求马克思把逃亡在外的编辑从编辑部除名,马克思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并在复刊第一号报纸上就声明:“编辑委员会原有成员不变”。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能把你丢开不管吗?哪怕是一会儿,那也是纯粹的幻想,你永远是我的最知心朋友+正像我希望的我是你的最知心朋友一样。”

恩格斯在旅居瑞士期间,一边考察瑞士的政治制度并为《新莱茵报》撰写稿件,一边积极参加当地的工人联合会的活动。他被接纳为伯尔尼工人联合会成员,并作为洛桑工人联合会(这个联合会称28岁的恩格斯为“一个为无产阶级利益而斗争的老战士”)的全权代表参加了瑞士德意志人联合会代表大会,会上还被选入中央委员会并担任书记。

可是瑞士人总是满足于这个山国本身的、甚至只是本地的事务,这样的氛围恩格斯是不喜欢的。他最希望的当然是能够尽快回到马克思身边,回到战斗岗位上。他对马克思说:“我已经说过,如果有充足的根据表明没有审前羁押的危险,那我就会马上动身。他们以后可以把我交付陪审法庭一万次,但是在审前羁押中禁止吸烟,我不能接受这个。”(P84-86)

序言

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那么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多世纪的历程。在这160年间,世界上没有哪 种理论体系,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如此密切地贴近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生活发展的实际,如此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此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科学革命的结晶。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来到人世间,同别人样,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也是 个已经存在的现实世界,接受的也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他们也曾信仰过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接受过那个时代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那么,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唯有马克思恩格斯才能冲破旧思想的藩篱,创立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呢7对这些问题的透彻理解,就需要我们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事业,特别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现在读到的《马克思画传》和《恩格斯画传》,对我们透彻地理解这些问题肯定是有极大的意义的。

《马克思画传》和《恩格斯画传》向我们展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的物质的和经济的事实,是他们创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根源或基础。19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和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一种新的理论,以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科学的说明,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趋势作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生逢其时,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这一新理论的创立者。

《马克思画传》和《恩格斯画传》也向我们展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一新世界观的创立者,和他们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分不开的。在那个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他们的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和本人的才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毫不动情地舍弃这一切,宁愿清贫一生,受尽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始终和广大劳动群众站在一起。显然,没有这~基本的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是不可能矢志不移、历经险阻地创立这一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理论的。

《马克思画传》和《恩格斯画传》还向我们展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这一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首先是伟大的革命家,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这半个世纪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他们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紧密联系,使他们有可能创立这一极其彻底而严整的、构成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学说。

《马克思画传》和《恩格斯画传》还向我们展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同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从事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朋友,还是他们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恩格斯是那个时代的“最卓越的学者”。马克思在大学学的是法学,但对历史和哲学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来,他又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人类学等学科作了深入的研究,还广泛研究或涉猎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学科。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776—777页)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评价,也适合他本人。恩格斯尽管只有中学学历,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科学研究。恩格斯精通多种语言,对文学、历史、军事学、人类学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使他有可能遨游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对自然科学某些学科提出了至今仍然有其科学价值的结论。今天,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反对者,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论文、书信、笔记和手稿,也不得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渊博学识表示由衷的钦佩。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才可能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因此,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相反,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正是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以批判的态度审查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无愧于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特别是19世纪创立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第299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恩格斯画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央编译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42570
开本 其他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2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3
出版地 上海
226
18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