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元璋与凤阳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元璋的特殊身世与家乡凤阳有何联系?凤阳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对朱元璋的经历、个性、气质产生哪些影响?反过来,朱元璋称帝后他的特殊经历与个性对凤阳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哪些作用?……本书把一位开国皇帝与他出生地的地方史扭成麻花,在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角度加以研究。

内容推荐

把一位开国皇帝与他出生地的地方史扭成麻花,在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角度加以研究,本书不仅完成了体裁的艰辛创格,而且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原创性,又有如此宏大的规模,可谓超迈前哲。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孕龙之基

第一节 从建置沿革看凤阳历史轨迹

第二节  大禹治水开创了凤阳的文明

第三节 汉以前的凤阳楚文化

一 三代时期的淮夷

二 吴楚双雄争凤阳

三 以楚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征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凤阳道家文化

一 人物

二 名景

三 道家文化的特征及其表现

第二章 龙飞淮甸

第一节 出生钟离

一 漂泊家世

二 神奇出生地

第二节 村竖牧童

第三节 钟离之西乡

第四节 孤村庄天难

第五节 於皇游方僧

第六节 濠州内讧

第七节 滁和困地

第八节 桑梓情深

一 报恩汪刘

二 父老乡亲情

第三章  中都兴废

第一节 明中都的兴建

一 明中都兴废的历史背景及明初三都

二 中都城址的卜选

三 明中都的营建

第二节 明中都的罢建

一 罢建中都的过程

二破“罢中都役作”之谜

第三节 明中都的布局

一 中国历代都城布局简述

二 明中都的规划布局

三 明中都的布局对南京、北京城的影响

第四节 明中都的建筑及其遗址

一 中都外城

二 禁垣

三 中书省 大都督府 御史台

四 太庙 太社坛 太稷坛

五 中都城隍庙 开国功臣庙

六 中都国子监 历代帝王庙

七 会同馆 百万仓

八 苑囿 观星台

九 圜丘 方丘 朝日坛 夕月坛 山川坛

十 钟楼

十一 街坊

十二 水关

 第五节 中都皇城

一 皇城的布局

二 皇城的变迁

三 皇城遗址

 第六节 中都鼓楼

一 鼓楼沿革

二 中都鼓楼的规制

三 中都鼓楼的变迁与现状

 第七节 字砖

一 地名砖

二 卫所砖

三 五行砖

四 字号砖

五 其他类型砖

六 城砖的烧制及运输

 第八节 龙兴寺

一 龙兴寺的营建及其建筑

二 朱元璋与《御制大龙兴寺律僧法》

三 龙兴寺的变迁

四 慧庆重修龙兴寺

五 龙兴寺的遗迹、遗物

附录一:龙兴寺碑文

附录二:御制大龙兴寺律僧法

第四章 龙脉皇陵

第一节 皇陵的营建

一 第一次营建

二 第二次营建

三 第三次营建

第二节 皇陵的建筑及其布局

一 中国历代陵寝规制概述

二 北宋皇陵的建筑布局简述

三 皇陵的建筑及其布局

四 皇陵布局的特点

五 皇陵布局对明清陵的影响

第三节 皇陵石刻

一 中国历代陵寝石刻规制概言

二 皇陵石刻布局的特点

三 皇陵神道及石刻简介

附录:皇陵碑文

第四节 皇陵的特殊功能

一 朱元璋的孝道及祭陵活动

二 教育皇子们的基地

三 朱棣与皇陵

第五节 皇陵管理守护机构

一 祠祭署

二皇凌卫、陵垣卫

三 守陵太监

第六节 皇陵祭祀礼制

一 常祭

二 遣祭

三 躬祭

四 陵山之祭

五 祭陵带来的沉重徭役

第七节 陵区、禁山管理制度

第八节 明代皇陵的变迁和明末“凤阳之变”

一 明代皇陵的变迁

二 明末“凤阳之变”

附录:明代皇陵自然灾异、陵寝建筑修葺表

第九节 清代明皇陵的变迁与现状

第十节 泗州祖陵

一 祖陵寻迹

二 祖陵的营建

三 祖陵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四 祖陵祭祀规制

五 祖陵的变迁及现状

第十一节 明代其他坟墓

一 十四王妃坟

二 扬王坟

三 徐王坟

四 其他坟墓

五 凤阳陵、坟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五章 帝乡沉浮

第一节 凤阳府的变迁及府城的营建

一 明中都的营建使凤阳府成为大明王朝的

  京都首府

二 “凤阳”名称的文化内涵

三 明中都的罢建对凤阳府行政建置的影响

四 废弃的中都外城给凤阳带来的苦难

五 凤阳府的衰亡及蚌埠市的诞生

第二节  明代凤阳官吏

一 凤阳公署

二 凤阳官员的设置

三 胥吏与幕僚

四 官府压榨 十羊九牧

第三节  中都留守司及八卫一所

一 兴建中都时的凤阳军事机构

二 中都留守司的设置

三 中都留守司八卫一所的布局及凤阳县人

  口的组成

四 中都留守司八卫一所的任务

五 军士们的苦难

第四节 封建社会的特殊监狱:高墙

一 朱元璋是高墙设立的奠基人

二 高墙的始建年代

三 高墙罪宗的罪行及押入高墙的法定程序

四 高墙的布局与制度

五 高墙的合并、迁移之议及闲宅的出现

六 高墙的历史意义及对凤阳的影响

附表一:明初罪宗禁锢凤阳情况表

附表二:禁锢高墙的皇室罪宗表

附表三:高墙庶人释放情况表

第五节 凤阳人口的组合与流动

一 明初移民于凤阳的缘由及经过

二 军籍移民、罪犯移民和自由移民

三 明初江浙文人的耻辱地——凤阳

四 方行在凤阳的事迹

五 移民的分布

六 移民的逃亡

七 凤阳移民运动的特点

第六章 凤凰梦痕

第一节 移民后的凤阳文化

一 雅文化的进入与消长

二 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第二节 凤画

一 凤凰渊源

二 朱元璋与“皖北三绝”

三 贫穷苦难中挣扎的凤画艺人

四 传统凤画的艺术特点

五凤画现状

六 凤画与明清风阳民间艺术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1328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公历10月21日),在凤阳这块土地上,降生了一个震撼中国历史的生命——朱元璋。

这年是戊辰年,即龙年。朱元璋属龙。

后来,这位属龙的朱元璋,果然与生肖相符,成了统治华夏的真龙天子。当这条“龙”功成业就之后,后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朱元璋龙飞淮甸,与他的故乡凤阳是否有因果关系?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王文禄在《龙兴慈记》一文中对上述问题作了如下阐述:

刘伯温见西湖五色云起,知为天子气,应在东南。微服,以卦命风鉴,游江湖间密访之。先至会稽王冕家,与之闲行。竹林中潜令人放炮。冕闻响而惊。叹曰:胆却。往海昌贾铭家,时新建厅堂精洁,唾污之。铭出见命拭去。叹曰:量小。遂往临淮,见人人皆英雄直谅,屠贩者气宇亦异,买肉讨饶,即大砟一块与之。算多王侯贵人命。叹曰:天子必在此也,不然,何从龙者之众邪!晚得圣祖,知真命天子,遂深结纳之,许定大计,后荐聘起者,明出之以正也。

从这段具有神奇色彩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凤阳出了一个真龙天子绝非偶然,其原因即为刘伯温在元末所看到的所谓“天子气”。

何为“天子气”?

“天子”为皇帝的别称,即天帝之子。它不单表明了其政权是神授的,同时又表明他是神种,不同于民间百姓。高承《事物纪原》卷一释“天子”一词说:“《说文》曰:‘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日天子。’《春秋元命苞》曰:‘安登生子,人面龙颜,始为天子。’《帝王世纪》曰:‘神农氏之母有峤氏,名安登,则帝王之称天子,自炎帝始也’。”

既然皇帝为天帝之子,所以他的头上能显现出凡人所看不见的瑞气——“天子气”。这种“天子气”在皇帝出生和活动的地方时常呈现。《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晋书·天文志中》:“天子气,内赤外黄,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王子欲有游外处,其地亦先发此气。”由此可见,这种“气”是一种系风捕影、镜花水月的物质,呈“五色”、“五采”,一般凡夫俗子无法见到,大凡只有像一代宗师刘伯温这样的人物方能觉察。

刘伯温看见五色云起——“天子气”后,即微服密访,寻找真主。他先到会稽,拜见王冕;又至海昌,会见贾铭。王冕,为当时的才子;贾铭,官至万户,有长寿之道。二人均为元末江南名士。刘伯温见一个胆怯,一个量小,均不成气候,故遂往临淮,“见人人皆英雄直谅,屠贩者气宇亦异,买肉讨饶,即大砟一块与之”。便知天子必出在这里。

刘伯温所见的“天子气”,实际是对当地的风俗、人的气度、气质的观察后,从而得出所谓“天子气”的存在。

如果按照今人的观点,刘基在临淮(即今凤阳)所看到的“天子气”,实质上是这里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并通过当地百姓的行言举止所表现出的英雄、豪爽、直率、大度的气质。而这种气质、这种风俗、这种文化特征,正是刘基所要寻找的“天子气”。

凤阳果有“天子气”么?

凤阳人的气质果如刘基所言?

元末凤阳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将“真龙天子”——朱元璋出生前的数千年的凤阳史展示在读者面前,读者自可找出几千年来凤阳文化的特征以及对朱元璋这一历史人物的影响与作用。

1-3

序言

把一位开国皇帝与他出生地的地方史扭成麻花,在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角度加以研究,本书不仅完成了体裁的艰辛创格,而且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原创性,又有如此宏大的规模,可谓超迈前哲。这一超迈,是从前哲的肩头起步的。作者视野、史料的菟集运用,时代赐予的说话自由度。非前修所能梦想。对开山者如吴晗先生的代表作《朱元璋传》,仍保持后学的崇敬。没有春之泥泞,何来秋的硕果?学术史总是在继承中发展。

本书紧抓“贫穷造就了一位开国皇帝,而开国皇帝赐予家乡的恩惠又还原成贫穷”这一主题,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淮河文化、凤阳文化的形成、发展、特征以及当代遗存,对明中都、皇陵等建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礼仪典章制度等在中国都城史、中国陵寝史中的地位及作用,对明代凤阳区划的变迁、官吏的组成、驻凤军队的兴衰、专门关押犯了罪的朱元璋子孙们的高墙的始末,以及凤阳人口的构成及逃亡等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从而使本书的特点、色彩在我国众多区域文化史著作中剐具一格,也使本书变成进入凤阳历史公园的一张旅游门票,吏是风阳后继主政者资治的一枚指南针。

朱元璋静卧明孝陵寝宫已达604年。在此期问,中国比从未跨入大学门、仅是业余研究者夏玉润先生的才识学问更高的专家太多了。他们没有机缘完成玉润的业绩,是没有做,而非不能做。玉润得天独厚地做了凤阳人,熟悉乡土文献和民风民俗,有幸获得像王剑英先生等长辈们的启迪,他有心胸与毅力,找到了发挥平凡生命的袖珍舞台。成功的选择,意义并不小于学术上的建树,人的幸与不幸,文字说不出子丑寅卯,我又何言哉!

在人类历史上,朱元璋是个独特标本。他把明君——恩君——暴君三个似乎截然不同、而由此岸滑翔到彼岸并无万里长城阻隔的角色,演得十分出色。

他身为乞丐、牧童、沙弥、士卒的时候,地位低贱,生活困苦,跟贫苦百姓的处境毫无二致。民间传说的创作者、传播者们的善良,使他的形象得以美化并为大众所喜爱。在精通史籍者凤毛麟角的年代,戏曲、民间故事、曲艺里的朱元璋,往往就是人们心目中历史的代理品。

他驱逐蒙族统治,符合汉民族愿望。野心与现实利益教会他团结将士,安抚父老,尊重知识分子。其多疑嗜杀的另外半张脸为微笑所遮掩。

随着政治、军事的胜利,农民战争除打倒皇帝当皇帝之外,当时还没有出现第二个样板可供借鉴。由义军领袖到地主阶级最高代表人物的转变,可谓无师自通,顺理成章,顷刻完工的轻巧活儿。人民久乱思治,对他感恩戴德,山呼万岁,出于真诚。他在收拾蒙族昏君统治积重难返的腐朽,战争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上,有足够的气魄与精力。对民间疾苦知之甚深,有造福天下的美好动机。此时皇帝常见多发的职业病居于次要地位。

元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虽低下,接近市民生活,但元蒙统治者对汉文化并非十分熟悉,没有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文化专制上面,反而使得元杂剧形成文化高峰,为后代无法逾越;此时的元代画家亦怀着国破家亡的哀痛,乞求大自然的爱抚。中国绘画线条由再现物象达到情绪化音乐化的高度,成就堪与元曲并称双璧。丰富了人类文明宝库,永远值得炎黄子孙自豪。

朱元璋稳坐龙椅的同时,潜在的阴暗面获得恶性发展。他撤中书,罢丞相,施行特务政治,大小事一人独断,万马齐喑;诛杀功臣,无辜见疑,仅胡蓝两党杀人五万有余;大兴文学狱,实行残暴的文化专制,使生动活泼的元画元剧一落千丈,近百年未能恢复生机。朱元璋用在位的31年悠长岁华完成了自塑的暴君形象。中央集权制被推到顶峰。

因朱元璋将全部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而接替他的子孙们多是无能无知无耻“三无分子”,承担不起重权的压力,于是吏治不修、偏听偏信、太监干政的必然局面出现了。捐税多于牛毛,激发了农民的反抗,镇压起义军又增多了军费开支,百姓水深火热,生活在没有亮色的绝望之中。明末,轻易中了满洲贵族反间计,冤杀边防大将熊廷弼、袁崇焕,削弱了国防,为清兵入关创造了种种条件。追溯到最初的祸首,大多与朱元璋负面影响有关。

我在凤阳生活18年,乡情浓于酒。父老以出了开国皇帝而自豪,朱洪武的一切罪恶都被乡亲们淡化了、健忘了。我们不应当苛求。抗日战争爆发不足70年,“文革”浩劫过去不足30栽,许多历史教训却被当代青年人忘却。继港台进来的诸多“戏说”而后,大陆小说电视不惜篇幅工本美化封建皇帝,如乾隆销毁和删改古书数万计,文字狱杀害大量知识分子等劣迹,媒体却讳莫如深;又如连每个细胞浸透了政治野心、骄奢淫逸的太平公主本为李隆基所杀,在媒体上却成了李隆基崇拜的对象,且人情味十足。中国历史上比这些角色有见识有品德有情操的人何止千万,却很少被媒体注目,难道受封建帝制的毒害不过瘾么?我自愧短视,对于此类作品,不禁惶惑!而玉润却没有走这条路,他以持平客观的态度对待朱皇帝,不粉饰皇帝给国人制造的痛苦。历史证明,皇帝是个悲剧性的职业:连他出于乡谊对凤阳的优惠也大多转化为灾难。龙袍再宽阔也遮挡不住帝制洒下的凄风苦雨。

历史,必须尊重热爱;祖宗,又不可以选择。

朱元璋的严峻遗产告诉我们:帝制是封建社会的万恶之源。封建制度塑造了皇帝的性格,皇帝的性格又恶性地推进了封建制度的弊病。

二百多年前的曹雪芹批判贾母、王熙凤等人物,着眼点是制度,对其中某些人的才华美貌未尝不发出深沉的叹息。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攻击的是寄生于旧俄司法制度中的坏人。

今天,我们对待朱皇帝,应当比曹雪芹、托尔斯泰站得更高,哪怕我们的才华不及二翁的万分之一。

请朱元璋当导游,穿过时光隧道,感受了古城凤阳的变幻,崇楼杰阁,云谲波诡,光怪陆离。我的耳边出现了矛盾的对话,彼此争吵不休。

左耳声:开国皇帝总有几分自信。我独立于狂风暴雨中的皇陵之巅,看到在矮树丰碑的后景衬托下,神道两旁的石人石马,一个个都活了,在原野上狂奔长啸。雕刻石匠们的创造力虽逊于汉唐,但并不缺乏生命力的张扬,仍是天地间壮观。以此为起点视后来明清两朝陵墓石刻,艺术性则代代萎缩,气象格局每况愈下。凤阳的石匠们(也许是外来的)手艺高超,气韵恢宏!我想笑……

右耳声:该笑,人类总不能揖别希望而孤零零地苟活。我愿十三亿神州儿女个个开怀大笑,也允许有几个不笑的人在沉思,乃至在流泪,这叫差别万岁。

左耳声:你就流泪了,为什么?

右耳声:拿赵孟兆页、黄子久、倪云林、吴镇、王蒙、方方壶的画与凤画相比;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的杂剧与凤阳花鼓小曲相比,则不伦不类。如首都类比于小乡镇,能不泫然么!何况数百年中凤画与花鼓也乏惊人之笔,逃不脱平庸没落,可会与凤阳花鼓戏一样成为《广陵散》呢?

左耳声:你太脆弱!伟大的东西都会消亡,这是辩证法的胜利。你如此执著,太迂了!应该细细看看夏玉润先生的书,能破除你的偏见,把兴亡付于规律和大欢喜之中!

右耳声:而今出版学术专著要花钱,困难重重,夏先生的书上哪儿去找?

左耳声:有好友吴庭美、林福江、黄学贵、陈怀仁等相助,业已出世,你就站在书的大门口。请进!

                      柯文辉

                 二00二年十二月于北京

后记

本书于1999年初开始撰写,至2000年底完成前五章。间隔一年后,于2002年初重新执笔,当年5月完成全书初稿。撰写之初,凤阳师范李绍宗先生为本书纲目提出建议。完稿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人物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朱元璋研究会理事刘思祥先生,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朱元璋研究会理事李琳琦先生,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在读博士、朱元璋研究会理事卞利先生等,认真审阅全书稿,均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一些中肯意见。姜玉峰先生亦对本书部分章节提出意见。书稿送交出版社后,责任编辑石松先生和副总编赵国华先生先后提出宝贵意见,对此,均作认真修改。

本书的出版,获得黄学贵先生,以及朱元璋研究会副会长吴庭美、裘玉旺、张贵祥、林福江先生的帮助,得到张乡远、李如培、梅林、郑以美先生的帮助。朱元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怀仁先生为本书出版的全过程给予关心支持。

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社联、滁州市委宣传部、凤阳县委、凤阳县政府、凤阳县委宣传部、凤阳县文化局等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支持。

凤阳县委书记许国同志、我国著名书法家吴颐人先生分别为本书题写书名,安徽著名书画家韦君琳先生义务为本书设计封面,合肥长征印务有限公司为本书的排印提供满意的服务。

在此,表示由衷感谢。

本人因水平有限,错漏难免,望方家与读者赐教。

                        夏玉润

                       2003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元璋与凤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玉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309445
开本 32开
页数 8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0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3
14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