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作家传记,一本有关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和命运的真实记录。是李广田之女献给她父母亲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作为女儿,她是李广田生活的见证人,书中不乏父女情深的细节描写,读来令人感动。作为作者,她在论述李广田的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时,没有表现丝毫的女儿气,而是把作家李广田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大框架中加以考察,重史实,少评论,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表现了一个史家和学者应有的眼光和功力;笔调从容冷静,客观公允。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一次是抗战,一次是新中国成立。这本传记还记述了抗战爆发后李广田带领学生长途跋涉经鲁、豫、陕、鄂诸省而入川,历尽艰辛坚持战时教育的情形。

内容推荐

李广田是20世纪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本书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这本《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记录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不同于一般的自传、评传,它的特点在于:传记的作者就是传主的女儿。作为女儿,她是李广田生活的见证人,父亲对她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不乏父女情深的细节描写,读来令人感动。作为作者,她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外文学交流史的研究,在论述李广田的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时,作者没有表现丝毫的女儿气,而是把作家李广田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大框架中加以考察,重史实,少评论,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表现了一个史家和学者应有的眼光和功力;笔调从容冷静,客观公允,这是任何一个传记作者应取的态度。

目录

序 牛汉

自序

第一章 母亲河——生命的源头

寻根草庙头

老渡船和看坡人

《向往的心》的发现

第二章 死囚的逃亡

第三章 “子见南子”案

第四章 大学时代——汉园三诗人

踏入汉花园

汉园三剑客与《汉园集》

“可以吃的诗”

一本自然史和一个文学生态链

《牧野》

终生的友情

第五章 结婚

第六章 地之子——山之子

第七章 抗战爆发——七千里路云和月

一路风尘

一个画家

阴森的凶宅与《没有太阳的早晨》

“到橘子林去”

一篇独特的尺牍体散文:《少年果戈理》

自传体长篇小说《引力》

第八章 西南联大的岁月

清贫的生活

活跃在学生社团和民主运动中

“一二·一”运动和李闻惨案

曾经的诗人缪弘

民主、创造、以社会为学校

“给时代以指向”的诗论:《诗的艺术》

一本大书:《文学论》残片

第九章 抗战胜利复员北上

南开一年

第十章 在清华园迎接新中国

与朱自清先生的交往

八·一九反搜捕斗争

《创作论》等四本论著

迎接新中国

第十一章 继续谱写“教育诗”

第十二章 阿诗玛,你在哪里?

第十三章 灾难终于降临

第十四章 十年浩劫中含冤去世

最后的岁月

莲池遗恨

风雨小屋

第十五章 从秘密浅葬到平反昭雪

尾声人格、精神和事业将长存人间

试读章节

祖母用破纸糊的风筝、草叶做的小笛、秫秸扎的马车之类,给他寂寞的童年以抚慰和厚爱。突然有一天,一只小麻雀从屋檐上落下来,成了他最心爱的玩具。没过多久,在田里忙了一天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回家来,立即把麻雀和装雀的小筐愤怒地扔上了屋顶,这只没有爱的小鸟、遭了厄运的小鸟呵,就像农家孩子的童年一样。几十年后,当我的父亲回首这件往事时,曾给我讲过这个故事,父亲说:“一个头发斑白的农夫,为饥寒所迫,为风霜所损,而他前面的岁月已经不多了。他生自土中,长自土中,用自己的污汗去灌溉那些土地,从土地里取得一家老幼之所需,责怪自己的孩子玩麻雀而不下地去拾草,发这样大脾气也就无足怪了。”《悲哀的玩具》寄寓着父亲对旧中国农民命运和悲惨地位的深厚同情。没想到,我今天就站在这个故事发生的院落里。

出了老宅院,先去小杨庄,也就三里多地。沿路除了庄稼就是枣树和梨树。“咱们这儿不是出桃吗?怎么不见桃树呢?还是已经拔园了?”我知道我来的不是时候,西瓜和桃已经过时了,枣和梨尚未成熟。“没有桃树了,大跃进的年头把桃树都砍了当柴烧,大炼钢铁啦。”二叔说时带着黯然的神情。从父亲的《桃园杂记》里,我早就想看看故乡的桃园了,据说,桃熟的季节,桃香几十里,早晚烟霞中,什么“胭脂雪”、“大易生”,带着如烟的湿雾从浓荫中露出红嘴,布谷鸟从午夜至清晨叫个不停,叫声是“光光多锄”,农家的孩子在泥地上跑着,和布谷鸟互相应答着,被问的是鸟,提问的当然是孩子了,问答的话多是这样的:“光光多锄,你在哪里?我在山后。你吃什么?白菜炒肉。给我点吃,不够不够。”偶有老人和村姑在梨园里走动,或在他们搭起的看园小棚旁晒衣服。在一片庄稼的掩映中,二叔告诉我,那里是我爷爷的坟。不过,从庄稼地外边看,已看不出坟头了,除了绿色还是绿色。20年代末,为了一本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父亲被封建军阀张宗昌逮捕并关入牢狱,爷爷卖掉祖传的林木想把他赎出来,也没能解救他。父亲在狱中吃尽苦头,后来北伐军打到济南,张宗昌逃跑,才于一夜枪声中复得自由。奶奶活得长些,60年代初才去世,记得奶奶死后,父亲给我写信说:“你的奶奶去世了,从此我便失去了故乡的观念。”可见他对双亲的感情是很深的。而今,桃园没有了,老人们都已作古,我踏青寻根,感到人类的历史既漫长又短暂,很久远的过去有时就像昨天一般。

P4-5

序言

               牛 汉

李广田是20世纪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在他百年诞辰到来之际,出版这样一本传记来纪念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李广田于上个世纪30年代跻身文坛,最早以诗歌名世,后来写过小说、文学理论,但成就最高的当属散文。我在青年时代就读过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的诗合集《汉园集》,很喜欢他们的诗。记得1944年我给何其芳在重庆主编的名为《现实》的报纸副刊写过诗,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们曾通过几封信,交换对诗的看法,他的信写得很真诚。1953年他担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时,我骑自行车去北大找他,谈论过有关现代诗的问题。1954年在北京饭店召开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朗诵会,以及后来作协召开的诗歌座谈会上,他对我建国初期写的诗提出过中肯的批评和鼓励。与卞之琳的交往更深。1979年我的问题平反之后,他常到我的办公室来,他的诗选集《雕虫纪历》就是我和他共同选定篇目的,我是这部诗选集的责任编辑。2000年我偕诗友一同去拜访过卞老,看到他的眼神如点亮的一盏灯,心中立即闪现出《明澈的眼神》一诗;2001年1月15日卞老去世的那天早晨,我完成了这首诗。诗中写道:“不是倚窗观看风景的眼睛,/是眼底的那颗灵魂,经历过仟百次的风暴之后,/一明一灭,带着永恒的微笑,灿烂地升华到梦想的天国。”十天后,我又写了《有这么一个湖》,也是送给他的,我深深地理解他的孤寂而清澈的人生境界。“汉园三诗人”中惟一没见过面的是李广田,然而李广田的诗风却让我感到亲近,也最易领悟。我从不认为“汉园三诗人”是一个流派,他们具有不同的气质和文化基础,不过以诗会友,后来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何其芳是聪明睿智的诗人,我很欣赏他早年的诗;卞之琳的诗受西方现代诗的影响,讲究诗的深层意象与相应的结构,显示出淡远的韵味;李广田的诗呈现着一种原生态的质朴、平实、真诚、厚重。他早年的《地之子》和晚年的《一棵树》一脉相承,厚实、朴素的风格,浓郁的泥土气息都是他人格的反映,他的确是齐鲁大地的“地之子”。我一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地之子”,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种过地,放过羊,从心灵深处就和李广田的诗歌亲近。我常想,诗歌如果有血型的话,我的诗歌血型应当和李广田的诗歌血型是相同的。

《汉园集》之后,李广田完全转向了散文的写作,而且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园地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说,他的诗歌有散文化倾向的话,他的散文则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而受到几代人的喜爱。无论是早年的《野店》、《悲哀的玩具》、《桃园杂记》、《扇子崖》等,还是晚年的《花潮》、《同龄人》、《山色及其它》,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听说昆明的圆通公园立了一面墙,墙上刻着《花潮》全文和李广田小传,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游人如织,赏花的同时,也赏他的散文名篇。冯至先生说:“广田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的确,他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风格为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

李广田晚年从事民族民间文学的整理和研究。他把发掘、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学看作是为中国文学也为世界文学增加的一份财富,这个认识是十分正确的。在整理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的过程中他提出的“四不要”主张得到了国内民俗学界、民间文学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也得到了各国学界尤其是日本民俗学界的赞同。应当承认,他整理的《阿诗玛》至今仍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学整理工作及文艺理论成就的代表之一。由于整理《阿诗玛》,李广田在“十年浩劫”中竟然遭到残酷的非人待遇,然而历史证明,他整理的这个版本被评为“20世纪百本优秀图书”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其实,他整理民族民间文学的思想和他主张诗歌应汲取民歌的营养,走民族化的道路是一致的。

李广田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学习和继承他留给后人的这笔精神的不动产,只有认真地学习和继承,才能更好地发扬和超越他。

这本传记书名为《岁月、命运、人》。说到“岁月”和“命运”,令我产生了许多感触和历史的回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一次是抗战,一次是新中国成立。这本传记记述了抗战爆发后李广田带领学生长途跋涉经鲁、豫、陕、鄂诸省而入川,历尽艰辛坚持战时教育的情形。我当时不到十五岁,也有过大致的经历,先是避难至潼关,第二年春天我到了西安,在民众教育馆的漫画训练班学绘画,教画的老师中有诗人艾青。1938年3月,在西安我考取国立甘肃中学(后改为国立第五中学,李广田所在学校是国立六中),乘火车到宝鸡,再翻越陇山步行到天水,一路宣传抗日救亡。1940年我开始发表作品,我的作品是和抗战文艺一同成长的,是和民族存亡的斗争紧密相联的。我认识的朱健、李方立等都是李广田的学生,我的流亡生活和他们差不多。李广田领导学生的鲁声剧社、狂飙剧社上演抗日剧目,我当时也演过《放下你的鞭子》,扮演哥哥的角色,心中高扬着抗日的热情。我知道西南联大有闻一多、朱自清、冯至、李广田等名教授,很想去上西南联大。1943年我被西南联大中文系录取,通知我去叙永分校报到,可惜没有路费,最后我入的是西北大学外文系,学俄语。如果我当年到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我就有幸成为李广田的学生。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这本传记写道,李广田对“三面红旗”说了几句真话而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我的父亲(时任甘肃天水地委文教部长,比李广田大三岁,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也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让他去劳改,成天背石头,平反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李广田在那个严酷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苦难绝不会比我父亲少。这便是那个特定岁月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即使在那样的岁月里,人生各方面受到误解、批判、诬蔑,经受了各种残酷的打击,老一辈知识分子从没有放弃过对革命的信仰和对文学的追求,他们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的精神”,真诚的、高尚的、执著的对血肉乃至灵魂的影响,为民族、为国家命运而奉献一生的精神。

此前,我只给两位前辈作家写过序言,即1996年出版的《艾青诗选》的序和同年出版的《苏金伞文集》的序,我是怀着深深的感念之情写的。这篇序言是第三篇。我认为,李广田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可惜只活了六十二岁。“诗”和“人”不能分割,诗、人是相依为命,同体共生的,冯至先生说李广田“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确如此。他的诗歌也好,散文也好,绝对没有背离生命感的浮华的技巧。李广田是个表里如一、性格坚强的诗人,他一生没有背叛纯正的艺术,没有放弃对真正的诗的追求。

这本《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不同于一般的自传、评传,它的特点在于:传记的作者就是传主的女儿。作为女儿,她是李广田生活的见证人,父亲对她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不乏父女情深的细节描写,读来令人感动。作为作者,她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外文学交流史的研究,在论述李广田的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时,作者没有表现丝毫的女儿气,而是把作家李广田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大框架中加以考察,重史实,少评论,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表现了一个史家和学者应有的眼光和功力;笔调从容冷静,客观公允,这是任何一个传记作者应取的态度。

我相信,这本传记会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记住历史和为历史做过贡献的每一个人。

2005年7月

后记

人格、精神和事业将长存人间

刘北汜先生在《见书思人》一文中说:

然而,历史的进程毕竟是严峻的,公正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的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文学理论家李广田先生,即使在十年浩劫中被扣上各种吓人的大帽子,以致蒙冤而死的情况下,他的光辉业绩,他的正直品德,他的正义声音,也从来没有从他的读者、朋友和亲人的心中消失,更不是那些大帽子,那一切伪装所能淹没得了的。人们忘不了他,熟识他的人们见了面,总要无限怀念、无限沉痛地谈到他,人们多么希望把那些横加在他身上的污蔑之词统统剥掉,把颠倒了的黑白再颠倒过来,多么希望他一生留下的一本本著作重见天日,重新摆在书店书架上,人们书桌上……

不管从什么意义上讲,广田先生的这些著作重新出现在书店书架上,流传在读者中间,都是十分使人感到欣慰的;这不只是为了纪念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人民的文学事业的敬重和推动。①

1977年,在父亲去世九年后,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李广田选集》,收文二十五篇、诗八首。编者梅子先生在前言中指出:“李广田和何其芳同是三十年代中期成名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作者们写到这一时期的文坛,差不多都没有忘记他们,由此足见其地位的显要。”在分析了李广田的诗和散文后又说:“李广田在新诗创作上是很用过力的,但是使他在新文学史上赢得声誉的却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和诗一样质朴浑厚,亲切感人。我们知道,他是山东人,山东人最好的品性:义、诚、朴、厚,都在他身上留下影子。他不知不觉地将之投现在作品里,正好叫我们可以贴切地用上一句古语:文如其人。李广田的散文之所以摄人心魄,还在于它充满诗意。如果说他的某些诗因含有散文气息而够不上杰作的话,那么,他的散文却恰因融进了诗意而特别美丽。这种耐人寻味、使人在纯朴中见出华美与真实的诗人的散文多少年来众口皆碑,称得上是现代散文的瑰宝而无愧。像脍炙人口的《野店》、《山水》、《回声》、《手的用处》等,都可以传世而不朽。”父亲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应是诗集《春城集》,整二十年了,未见著作出版,“文革”十年,出版界一片沉寂。忽然看到一本《李广田选集》,全家人倍感欣慰,立即和梅子先生取得联系并获得了他的赠书。

1978年,父亲去世十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父亲整理并写序的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同时,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线秀》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

这一年,梅子编《李广田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再版。

1980年,父亲去世后十二年,由我母亲王兰馨编选的《李广田散文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文七十六篇。卞之琳为这本散文选写的序言说:“现在死者的冤屈是昭雪了,而和我们这些后死者(包括也饱经林彪、“四人帮”摧残,现在也已病故的其芳在内)一起见到这些豺狼的覆灭的,只是他的这些遗著了!然而,这部书的出版,就和许多别人的著作重新问世一样,本身就标志了我们正义事业的一个新的胜利。我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想得见广田的那种释然的微笑。”

1981年,父亲去世后十三年。《银狐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重排出版,并在“编选说明”中指出,当年属于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之一的《银狐集》和其它许多作品一样“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广田散文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增订再版。

《李广田文集》五卷本由山东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冯至先生为文集写了长篇序言,他指出:“广田同时代的人和知道广田较少及根本不知道的年轻一代的新人,通过《李广田文集》的出版,将会重新或初次认识,在旧中国艰苦的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广田是怎样把一生的心血贡献给文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1982年,父亲去世后十四年,《李广田散文选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文四十一篇。编者蔡清富在序言中指出,李广田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珍品”,本书《内容提要》也指出:“其中绝大部分是抒情散文,篇篇如珠玉,闪闪发光,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遗产。”

《李广田诗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诗六十首,卞之琳作序。

《李广田散文选》英文版由《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戴乃迭译,收文二十篇。

父亲生前从未出版过的手稿《文学论》由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

1983年,自传体长篇小说《引力》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再版,书前有李健吾的序,书后有陈嘉冠撰《(引力)在日本》。

《李广田文学评论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文五十九篇。方敬在序言中说:“他著作等身,本本书里都凝结着他的智慧、心血和生命的热忱……广田的文学评论,一如他的散文、诗歌和小说将永存下去。真正有生命的东西是不朽的。”

1984年,《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李广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收文二十八篇、诗二十四首、短篇小说八篇、评论七篇。李健吾先生在序言中说:“广田离开了我们,可是他的作品如同长江大河,流向大海,流向人们的记忆深处。他和他的作品将永远活在后死者的心中。”

1987年,《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李广田代表作》由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3年,《画廊集》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根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再版,编人“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库”。

1994年,《李广田散文》三卷本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编人“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库”。

《灌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再版,编人“中国现代小品经典”丛书。

1995年,为庆祝开明书店七十周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四十五周年纪念日,《灌木集》作为“典藏开明书店版名家散文系列”之一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

1997年,《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李广田》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馆编,收文六十一篇、诗二十七首。

1999年,《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花潮》由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收文二十一篇。

2000年,经父亲整理并写序的撒尼人长诗《阿诗玛》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2001年,《画廊集》作为“新文学碑林”之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2004年,《李广田散文选集》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

此外,父亲的单篇散文被辑入《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艺术散文精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大象出版社)、《中华经典散文》(当代世界出版社)、《百年中国性灵散文》(花城出版社)、《20世纪中国散文大系》(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散文传世之作》(山东文艺出版社)、《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家出版社)、《散文玉屑》(文汇出版社)、《20世纪全球文学经典珍藏·中国散文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无论是“鉴赏文库”、“诵读精华”,还是“大系”、“玉屑”,说明我们的文学事业受到社会的尊重,正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在20世纪迈向21世纪的时候,人们着眼于“20世纪”、“百年”这样的概念,意在展示、回顾和总结上个世纪一百年间我国文学的成就;人们着眼于“中华”、“中国”、“华人”这样的概念,意在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我们正在走向世界,加入并推动世界文学和文明的进程;人们着眼于“精选”、“精华”、“经典”这样的概念,意在说明我们曾经创造过还将为世界创造和贡献更美好的华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文学事业新人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在21世纪和未来的世纪中,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文学艺术也必将创造更为灿烂辉煌的明天。最后,我愿用我母亲在她的《晚晴集·悼念广田同志》中的诗句作为本书的结束:

阴云散尽春来到,

煦煦阳光照墓门。

墓前青青草不绝,

湮湮沉冤得昭雪。

云瑞天开冰解冻,

九泉知音应欢悦。

君不见严冬过后春蕾放,

馥郁多姿色缤纷。

烂漫山花铺地锦,

霞光四射有余温。

最后,我想说的是,八十高龄的老诗人牛汉先生为本书作序,是应当特别志谢的。牛汉先生前年荣获马其顿共和国授予的“文学节杖”奖,今年搜孤网昕做的中国首次诗歌读者普查中又获“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一向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作为同是走过20世纪的涛人,他为本书写的序言可以说是为上个世纪的文学留下了一份难得的史料,值得后人认真学习。王景山先生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尤其是西南联大时期的报刊、题词,并解答了笔者的许多提问。未曾谋面的黄成勇、李文元两位先生和何辛卯、卞青乔先生都寄赠了珍贵的照片,丰富了这本书的内容。本书责任编辑刘引梅编审在审稿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本书的内容更为充实、成熟。对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在此一并致谢。

1005年5月10日

于北京沙滩

书评(媒体评论)

他待人诚恳,创作严肃。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他是当之无愧的。

广田的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有相当大的贡献。

像《野店》和《山水》这样的文章,我看只有具有悠久散文传统的中国人才写得出来,如果玛尔廷在世,读到这两篇文章,不知是要引为同调呢,还是自叹不如?

——冯至:《李广田文集·序》

这部书的出版,就和许多别人的著作重新问世一样,本身就标志了我们正义事业的一个新的胜利。我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想得见广田那种释然的微笑。

——卞之琳:《李广田文集·序》

广田离开了我们,可是他的作品如同长江大河,流向大海,流向人们的记忆深处。他和他的作品将永远活在后死者的心中。

——李健吾:《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李广田·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2868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