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学术专著是蒋家国教授的力作,是这众多劳伦斯研究专著中很有特色的一部,他以劳伦斯的长篇小说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劳伦斯虽然著述丰厚,但主要成就是小说,小说的精华又是他的10部长篇,其它的70余篇中短篇小说都是长篇的补充。因此,把握了劳伦斯长篇小说的成就,也就把握了他主要的艺术成就。不仅如此,蒋教授还对劳伦斯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抓住其主要特点,重点研究一个问题,通过分析,从理论的高度,得出自己的结论。整部专著资料丰富翔实,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我国对于劳伦斯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却是一片空白,因此对其研究的高潮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并经历了一个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劳伦斯的许多作品被陆续翻译出版,从而为我国研究劳伦斯奠定了基础,研究劳伦斯的论文也就多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劳伦斯的十部长篇小说和绝大部分中短篇小说被译成了中文,而且劳伦斯的诗歌、散文、随笔、文论、书信以及研究劳伦斯的传记也相继在我国翻译出版,从而激发了劳伦斯在我国的研究热潮。我国学者研究劳伦斯的学术专著的出版,有关劳伦斯在我国的研究热潮。我国学者研究劳伦斯的学术专著的出版,有关劳伦斯研究的学术会议的举行,劳伦斯研究会、研究中心的成立,这都是我国劳伦斯研究热潮结出的果实。

目录

引论

1 坎坷艰辛的一生

2 成就辉煌的创作

3 劳伦斯在中国的涟漪

第1章 《白孔雀》:自然与文明的对立

1 三易其稿始成书

2 崇尚自然的倾向

3 文明对人性的残害

4 自然之子的雏形

5 散文化风格

第2章 《逾矩的罪人》:荒诞人生的最早感应者

1 激情的自白

2 生存的荒诞性

3 对荒诞人生的悲剧性反抗

4 写实与写意

第3章 《儿子和情人》:可怜的半男人

1 挣脱母爱的羁绊

2 半男人的悲剧命运

妻子与丈夫——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母亲与儿子——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

儿子与情人——灵与肉的分离

3 守旧与革新

第4章 《虹》:理性与血性的较量

1 自我实现的探索

2 神话原型:伊甸园的失落

3 文化启示:灵 肉合一

建构在血性意识之上的陌生

在理性意识支配下的沉沦

人格独立基础上的超越

4 承袭与跨越

第5章 《恋爱中的妇女》:荒原上的苦难历程

1 旧世界的一曲哀歌

2 黑河的死亡寓意

3 死灭定命中的拯救

4 寓建构于解构中的审美意境

第6章 《误入歧途的女人》:从精神走向肉体

1 悲剧是对苦难的抗议

2 不做生活中的“死人”

3 反抗:从“正道”走向“歧途”

第7章 《出走的男人>:追寻的历程

1 进入新的领域

2 男人的逃亡

3 领袖崇拜:男人与男人的关系

第8章 《袋鼠>:救世主情结

1 心灵创伤的表白

2 爱与乌托邦的幻灭

3 景与情的审美意义

第9章 《羽蛇>:对原始文明的探索

1 原始文明的诱惑

2 图腾崇拜:生命力的张扬

3 视点转换与氛围渲染

第10章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死亡与再生

1 重建人类失落的“伊甸园”

2 死亡之景:文明的恶果

 丑恶的“新英格兰”

 濒于死亡的现代人

3 再生之路:灵与肉的融合

4 “性描写”中的人性美

结语

附录:

1 劳伦斯作品英文目录

2 劳伦斯研究英文资料汇编

3 中国劳伦斯评介文章索引(1986~2002)

后记

试读章节

劳伦斯认为,两性之间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对立,实际上是文明对人性戕害的结果。这突出体现在小说的女主角妙龄女子莱蒂这一形象上。婚前的莱蒂是个肉体和精神初步和谐的人物。“莱蒂是个高个儿,大约六英尺;她轻柔敏捷,但又结实挺拔,生性优雅”,“滚圆丰满的脖颈优美地展露到胸脯”,“举手投足,沉静和谐之中都透出她艺术家气质的微妙同情心。”莱蒂不仅肉体健美,而且还很有教养,会弹钢琴,懂得绘画,能说流利的法语,是个充满青春活力、聪慧而富有知识的女性。她具有热烈直爽的性格特征,对各类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跳起舞来,“你无法让莱蒂觉得累,她双腿像是拍打着空气的翅膀。”

在与青年农民乔治的交往中,莱蒂被乔治粗犷、健美、生气勃勃的生命力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他。“当他手臂动时,她望着上面隆起的肌肉,望着他一起一伏坚实而白净的胸脯,接着又好奇地看了一眼被太阳晒黑的皮肤和他脖子下白皙的肌肉突然会合的地方。她的眼光碰上了他的眼光,马上又回头望着钢琴,耳根却泛出红色。”这是一个怀春的少女偷窥自己心仪的情人时的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她心里向往着他,想与他亲近,却又怕被他发觉,所以一碰上他的目光便故做矜持地把目光转向钢琴。然而,她的耳根泛出的红色却又不争气地暴露了她内心的秘密。

莱蒂不仅偷偷地心仪乔治,也敢于在本能的鼓励下,大胆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小说的第五章有一个细节写到莱蒂被正在割燕麦的乔治优美的动作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你的双臂逗得我真想摸一摸。它们棕褐色的颜色真美,显得很结实。”当乔治把手臂伸给她时,“她犹豫了一下,接着迅速把指尖放在他平滑的棕色肌肉上,顺着胳膊滑动。突然她面红耳赤地把手藏在裙褶里。”乔治被她的神情逗得轻轻一笑,尽管声音很低,但莱蒂却像三伏天里吃西瓜般地“听起来立刻使人觉得舒畅”。在莱蒂看来,乔治“是某种美好而有力的生命的花蕾”。在这里,劳伦斯所表现出来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纯然是出自天然本性的相互吸引和真情流露,既没有矫揉造作的打情卖俏,也没有门当户对的世俗考虑。P32-33

序言

劳伦斯是英国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和画家,1885年9月11日生于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镇,因创作小说Sons andLovers,The Rainbow,Women in Love and Lady Chatterley’sLover而闻名于世。劳伦斯说:“小说是揭示我们活生生关系变化之虹的最佳手段。小说可以帮助我们生活,而别的东西就做不到这一点,反正经文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把小说看成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中的最高形式,勇于挑战社会传统,在蕴藏着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中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用他创造的富有高度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向人们发出召唤,力图在旧的颓废破败的社会基础上重建理想的现代社会。在20世纪英国文学中,劳伦斯生前死后都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但是他的小说惊世骇俗,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劳伦斯不仅在英国拥有大批的崇拜者和研究者,在整个世界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就说,读劳伦斯的小说,“每有看色彩鲜艳刻画明晰的雕刻之感”。林语堂也称劳伦斯是“返俗高僧、吃鸡和尚”,认为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是骂英人,骂工业社会,骂机器文明,骂黄金主义,骂理智的,他要人归返于自然的、艺术的、情感的生活。劳伦斯此书是看见欧战以后人类颓唐失了生气,所以发愤而作的”。显然,这些都是一些十分精当的评说。

我国对于劳伦斯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却是一片空白,因此对其研究的高潮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并经历了一个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劳伦斯的许多作品被陆续翻译出版,从而为我国研究劳伦斯奠定了基础,研究劳伦斯的论文也就多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劳伦斯的十部长篇小说和绝大部分中短篇小说被译成了中文,而且劳伦斯的诗歌、散文、随笔、文论、书信以及研究劳伦斯的传记也相继在我国翻译出版,从而激发了劳伦斯在我国的研究热潮。我国学者研究劳伦斯的学术专著的出版,有关劳伦斯研究的学术会议的举行,劳伦斯研究会、研究中心的成立,这都是我国劳伦斯研究热潮结出的果实。现在,又一枚研究劳伦斯小说的新的果实成熟了,这就是即将出版的蒋家国同志的学术专著《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

劳伦斯也是我所喜欢的作家之一。看到蒋家国同志的这部学术专著即将付梓,我心中如同作者一样充满了喜悦之情,这一方面是因为看到他这一年来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果实,另一方面也因为看到我国的劳伦斯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蒋家国同志外国文学知识丰富,基础厚实,为人谦逊,对于劳伦斯的研究表现得既勤奋坚忍又富有远见卓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就对劳伦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读劳伦斯的作品,收集有关劳伦斯的研究资料,立志进行劳伦斯研究。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尽管他也对其他作家进行研究,但从来没有忘记把劳伦斯作为自己研究的中心课题,一心要做劳伦斯的研究专家。他显然不同于那些动辄理论和主义的夸谈家,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专家道路,在大量和广泛的基础研究上,专事一个作家。即使专事一人,他也同样有自己的重点,即专门研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劳伦斯创作的全部精华,都集中于他的长篇小说,因此他无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在研究上的这种务实态度和求精学风,正是我所欣赏的。也正是他这种专家意识和对学术的热爱,鼓舞他矢志不移,不断攀高登远。他孜孜不倦,勤耕苦读十余载,长期的专门研究终于结了硕果,我想这也是对他最好的酬劳。

在蒋家国同志这部经长期孕育而成的著作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些优点突出地表现在他以学术问题引导研究的方法上。全书十章,每一章都集中研究一个主要问题,并力争解决问题和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第1章对《白孔雀》的研究就以“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立论,分析小说崇尚自然和推崇人的自然本性的倾向,指出劳伦斯描写的是一出源于自然的宝贵感情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压抑下扭曲变形从而造成“人挣扎于自然与文明之间”的悲剧,暗示人类的生命力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现实中的困顿和衰竭。第3章对《儿子和情人》的研究则从可怜的“半男人”视角出发,把妻子与丈夫的冲突看成是“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把母亲与儿子的冲突归结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把儿子与情人的关系概括为“灵”与“肉”的分离,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了这部作品。第8章分析《袋鼠》时,则强调“救世主情结”。分析第9章《羽蛇》时,则把这部小说看成是“对原始文明的探索”。分析第10章《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时,他突出“死亡与再生观点,并指出再生之路就是灵与肉的融合。作者这样问题而研究劳伦斯小说的方法,显然是作者专化。学术研究的实质就是问题研究,而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则是学术问题的研究过程,作者的学术观点是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展示、归纳和总结的。学术是求真的,重在立论和说理。蒋家国同志能够在他的著作中对劳伦斯的小说提出一系列自己的重要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深得学术三昧,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求实求真,并付出了自己的艰苦努力。

蒋家国同志的著作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那就是他的朴实、敦厚、谨严的文风。平实是理解的结果,费解是不理解的表现,蒋家国同志的平实和谨严表明他对劳伦斯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在这部著作中,当我读到他的朴实的文字,平实的叙述,缜密的分析,充分的说理的时候,我感到分外亲切。在他的著作中,没有故弄玄虚的复杂句式表达,也没有滥用费解的流行术语,而是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和富有逻辑的论证传达了他的新的学术思想,表明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学术研究靠说理服人,而他正是靠说理赢得了读者对他的学术研究的认同。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去评价这部著作的诸多优点和给人的启发,而这些应该留给众多的热心读者和劳伦斯的热爱者去评价。不过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一定会在读者的阅读中显现出来,也会对我国的劳伦斯的研究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我也希望这部著作的出版将为作者奠定一个新的起点,推动作者自己对劳伦斯的新的研究,并导致作者研究劳伦斯的新成果的问世。

2003年5月2日于华中师范大学

后记

20世纪年80年代中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劳伦斯“来到了中国”。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劳伦斯的著作,一时形成“洛阳纸贵”之景观。1988年,中国劳伦斯研究会的成立,更在这如火如荼的“劳伦斯热”上浇了一瓢“油”。我“不幸”也被这把火“烧”上了身。当时,刚做讲师不久的我,“东施效颦”也想仿效学界前辈,选择一位著名作家作为研究课题,国内出现的“劳伦斯热”也就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我的目光。于是我便买了一两本劳伦斯的书来读。然而,这时我仍未做出决定。促使我以劳伦斯为研究课题的是我的同行、学长兼师长的罗光汉教授。记得一次去他家请教研究课题的问题时,罗老师告诉我,劳伦斯是个很值得研究的作家,让我不妨一试。罗老师还说,劳伦斯刚引进中国不久,研究领域广阔得很。就这样,我便选择了劳伦斯作为研究课题。本书能够出来,自然要感谢罗老师的引导之功,更何况在我写作本书之时,罗老师以65岁之高龄,一人承担了所有的外国文学课程,以让我集中时间写作。这是一份多大的关爱啊!

可是,我的研究工作却并非一帆风顺。记得我最早买的有关劳伦斯的书有两本:一本是198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儿子和情人》另一本是同年由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英国劳伦斯研究专家克默德的专著《劳伦斯》。《儿子和情人》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觉得别开生面,并深深同情为“恋母情结”所粟的主人公保罗。克默德的专著《劳伦斯》哲学意味很浓,比较难读,但因是第一次了解劳伦斯的有关材料,有新鲜感,因而也以极大的兴趣把它读完了。它使我对劳伦斯的生平、创作和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后我开始收集有关劳伦斯的资料。日积月累,手头上劳伦斯的著作、有关他的专著和评介文章便逐渐多了起来。可是,看的材料越多,我在兴趣越浓的同时,疑惑也越多。劳伦斯实在太奇特了!太艰深了!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继续做下去。我甚至产生了“误入歧途”的感觉。何况劳伦斯的阅读量也太大了!我是否有时间去陪他呢?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承蒙领导和系里老师们的信任,让我兼一些行政工作。做了几年教研室主任,接着又做了几年主管教学科研的副系主任,最后又任系主任至今。我认为自己不合适敞行政工作,可是又没有办法推掉。我心里很清楚,每“提拔”一次,不仅意味着肩上的担子重一些,更意味着我用于科研的时间将减少一些。我天生资质愚钝,原本就是靠笨鸟先飞的方法,多花时间去磨,才有可能做出一些研究成绩(不敢说成果),现在时间得不到保证,我哪里还有信心!因此,我一度产生了不如放弃的念头。可是我心底里始终还残存着一丝劳伦斯情结,买了那么多的书,收集了那么多资料,说放弃就放弃岂不太遗憾!于是我就凭着对劳伦斯的这一丝情结,书,还是照样买,资料,还是照样收集。十几年下来,国内已出版的劳伦斯的作品基本上都买到了,有关劳伦斯的传记、专著也买到了好几种。国内发表的研究劳伦斯的论文也收集了340余篇,约有200多万字,而且我全都读过。但研究成绩并不大,仅发表了十几篇质量不高的小文章。感谢我校校长曹石珠教授对我的关心。他多次鼓励我继续搞下去,不要半途而废,有志者事竟成嘛。就这样,我在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还是挤出一些时间来陪陪劳伦斯。本书初稿出来后,曹校长还主动提出帮我看一看。尽管他最终因工作太忙,未能审阅全书,但这份关怀无疑是对我的最大鞭策。

2002年下学期,学校给了我去华中师范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机会。尽管只有一个学期,但我仍然感激不尽。好在我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不必为收集资料而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使我的信心又足了些。

本书的构架源于两年以前,但一直未能定下来。去年6月,我趁到武汉出差的机会,登门拜访了我后来的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聂珍钊教授。我向聂老师汇报了我的课题准备情况,把初步拟定的本书的构架交给聂老师请他指导。聂老师治学非常严谨,他教导我做学问不要去刻意追求所谓的理论性,臆造出一些不实事求是的东西,而是要回到作品本身,离开文本的作家研究是难以做到科学、准确的。在聂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对本书的构架又作了两次调整,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由于学术著作一般都比较枯燥,因此,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力图尽可能做到学术性和可读性相结合,行文也想尽可能通俗些,但终因学识有限,不能令我满意。

本书的正式动笔是从去年暑假开始。但因我校去年申报升本科,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基本上都在加班,所以暑假其实并没有写几千字,仅仅开了个头。去年9月,我来到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感受着华中师大百年学府的学术氛围。直到这时,我才真正能沉下心来从事写作。一个学期结束,书稿完成过半。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放弃了所有的休患,就连春节期间也都是夜以继日地写作,每天晚上要写到2、3点钟才休息。现在本书完稿了,我真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同时又惴惴不安,“丑媳妇见公婆”不知结果如何?

本书的全部写作进程都是在聂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的。从全书构架的确立、各章节标题的提炼、注释的规范化、写作进度、甚至电脑操作上的某些技术等等,聂老师都给了我具体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每写完一章就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聂老师。全书初稿完成后,我又去了华中师大向聂老师请教。聂老师当面一章一节地提出修改意见,使我的书稿修改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聂老师在百忙中不仅审阅了全书的初稿和修改稿,还亲自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增色生辉。

老朋友钟永传老师平时对我帮助不小,我经常向他请教各种问题。他对本书的写作十分关心,并审阅了部分书稿,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湘南学院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经费上的资助,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关心本书写作的领导、老师和朋友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谨向他们表示谢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多种专著和大量的评介文章,尤其是从伍厚恺先生的专著《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中得到了不少启示,在此一并向作者致谢。

蒋家国

2003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我们听不到我们黑色血管中森林深处的吼叫,我们可以读真正的小说,听听那里头的声音——不是听作者的说教,而听小说人物在他们命运的黑森林中徘徊时发出的吼声。——劳伦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家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36448
开本 32开
页数 4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03-05-01
首版时间 2003-05-01
印刷时间 200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074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3
14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