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清福晋刘三秀/高阳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作品集中的一本,该书描述的是大清绝色寡妇下嫁亲王秘史的故事。高阳最擅长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写清代的几乎篇篇精彩绝伦,读者可以将其作为趣味横生的断代史来阅读。不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框架都与历史的真实面目贴近,而且,故事细节时常都有据可查。清人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高阳烂熟于心,随时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由此旁涉开来,清代的典章制度、佚闻逸事、地方风俗、民情世态,高阳都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地结合到小说之中,或者通过小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推荐

刘三秀乃江南女子,自幼成长在水乡,生得端秀婀娜,本是半老徐娘,却生得艳若桃花,风韵犹存,拂袖留香。

她本是嫁予大桥黄家,夫妻恩爱,不料风华之年丈夫早逝,独与女儿女婿相安度日,空留寂寞……

清军入关之时,因与侄子阿七结怨,阿七恩将仇报带人掳走了刘三秀,流离辗转到了王府……

亲王多铎第一眼看见刘三秀便已不能自拔,哪有已经做了“外婆”的女人还如此丰润……

刘三秀被多铎封为侧福晋,生得一子,却不料节外生枝,皇叔父多尔衮竞为刘三秀用尽心机,夜不能寐……

何以如此的妇人竟得人这般的恩宠……

《清官册》

汤斌字孔伯,文治武功,才能卓著,勤政廉洁,品格高尚,政绩斐然。

汤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不仅为政清廉,居家也颇有颜回之风。平时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因而他有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豆腐汤尚书”。

清官必有清官路,办案自有清官法,曲折的办案经历,大喜大悲的官场生涯,何以几经风雨,落得几缕华发,却不悲不喜仍旧笑里看花?!

……

目录

代序:半壶酒一春秋/高阳其人其事其作

大清福晋刘三秀

楔子

正文

附:清官册

01 天才右文

02 节母之子

03 科场大狱

04 仕优而学

05 特达之知

06 辅导太子

附录一:高阳大事年表

附录二:高阳作品表

试读章节

刘家距黄家只有三里路,儒素家风,也是当地有名的人家。

刘家兄弟两个,老大叫赓虞,进过学,为人守正不阿;乡里中提到“刘秀才”,无不肃然起敬。但提到老二肇周就不对了;都说他跟他大哥真是两个人。刘肇周刁滑奸诈,惟利是图,不论亲友,都对他存着戒心。

在刘肇周二十岁那年,他母亲又生了一个女儿;一下地就长得眉清目秀,跟红彤彤,眼睛、鼻子挤在一起的寻常婴儿大不相同,所以起名叫秀;行三就叫三秀。

刘三秀六岁那年,母亲去世;但洗脸换衣,已经自己能够料理自己。她父亲老来得女,视作掌上明珠,亲自教她识字读书,令人惊奇的是,过目成诵,字亦写得很好,老父益发尽心施教,呵护备至。

不幸的是,在她十岁时,父亲又一病而亡;刘三秀跟着两个嫂子过日子,而居然是她两个嫂子的好帮手,不但极其懂事,而且颇有决断,遇着疑难之事,说出一句话来,往往就在关键上头。没有见过她的人,都不能相信十岁的孩子会这么能干。

郁士英来做媒时,刘三秀十四岁,但已是十足的一个美人。脸是长得鹅蛋脸,皮肤白里透红,眉疏而长,衬着丹凤眼,通关鼻,加上发光如漆;又是亭亭了i立的身材,不但美,而且气度高贵。只以刘家住得偏僻;刘赓虞的家教又严,妇女等闲不出二门,所以有这样一个美人,而知道的人却不多。

郁士英以此为业,自然早就留意到了。心里打算,刘家老大方正;老二却可动之以利。所以写个柬帖,约刘肇周在酒店里小酌,为的是谈这件婚事,可以避开刘赓虞。

酒到微酣,是刘肇周想谈些正经话,“郁老,”他说,“有没有什么有生发的路子,大家走走。”

“路是有一条。这条路走起来很吃力;不过要走通了,一生衣食无忧。”郁士英问道:“你信不信?”

“信不信,要等你老细说了才知道。”

这样回答,便是不信的表示;郁士英笑笑不再往下说,是故意做出盘马弯弓的姿态,惹得刘肇周倒有些心痒难熬了。

“郁老,”他举杯相邀,“怎么不说下去?”

“我说!肇周兄,我痛痛快快说:你愿意不愿意跟大桥黄家攀一门亲戚?”

刘肇周大感意外,但是颇为动心,同时不免困惑,踌躇着问道:“这门亲怎么攀法,似乎没有人好攀。”

“怎么没有人?你家三秀做了黄亮功的填房,不就攀上了吗?”

是这样子攀亲!刘肇周觉得这件事有些匪夷所思,“黄亮功多大年纪?”他问。

“四十刚出头。”

“四十一?”

“不错!”

“我家三秀一十四,恰好倒过来——”

“那怕什么?”郁士英说,“黄亮功厉害是有名的,不过你家三秀,我听说也很能干,足以匹配。肇周兄,中年娶填房,向来都当活宝,是人之常情,照三秀的人才,黄亮功梦里都会笑醒!将来大权在握,要照应照应娘家,是很容易的事。”

这就是郁士英所说“路走起来很吃力,走通了一生衣食无忧”这句话的诠释。刘肇周自然心动,不过眼前也还得先弄些好处。

于是他想了一会,徐徐答道:“我们老大的脾气,你是知道的,这件事要成功,着实要费一番口舌。我又不是媒人,杯酒不沾嘴唇t似乎犯不着大卖气力。”  “你怎么不算媒?当然算。”郁士英成竹在胸,接口说道:“四十两银子谢媒,如何?”

四十两银子够三个月的嚼裹,刘肇周高兴在心里,表面却不动声色,“聘金昵?”他问。

郁士英伸两个指头说:“二百两。”

“照一般的情形来说,二百两银子的聘金,不算菲薄,但是。以黄家的身家,我家三秀的人才,这个数目——”刘肇周微笑着摇摇头,不必再说下去了。

“肇周兄,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黄亮功嗜钱如命,这二百两银子,已经是大手笔了!你眼光为什么不放远来?人要争一生,不要争一时。”

这意思是说,刘三秀嫁过去,倘能从丈夫手中接掌财权,莫说二百两,私下拿二千两、二万两接济娘家,亦非难事。

“争一生,不争一时!你这句话说得有点味道!好吧,你等我的消息好了。”

“哪一天?”郁士英问。

“总得十天半个月,要找机会跟我们老大说。”

“好!就是半个月好了。”郁士英说,“今天八月廿四;到重阳那天,中午仍旧在这里见面。”

“一言为定。”

“如果有好消息,亦不必等到那一天。”

“当然,当然!一有好消息,我随时通知你。”

     

果然,刘肇周的推测不错,提到妹子的婚事,刘赓虞颇感兴趣;但听说“大桥黄家”四字,他就绷起脸不做声了。

这在刘肇周的意料之中,甚至觉得情形比想象中还要好些,因为只是沉默,或者意思有些活动,亦未可知。

于是,过了两天,刘肇周找个机会,复又从容进言:“世界上有些事,亦不能一成不变的。回想娘在咽气之前,拉着三秀的手,当着爹的面,跟我们两个人说:我就是不放心三秀,等她大了,一定要挑—个好好的人家去嫁,不要嫁寒士,寒士能够出头的,没有几个。我只望三秀嫁过去,不必像我这样子一天到晚辛苦,能够富富裕裕过日子,我死了也安心了。这话,大哥想来总还记得!我想,如果娘在,一定赞成这门亲事。”

“你错了!娘如果在,听媒人来提这门亲,一定会把人家骂出去!黄家什么出身?而况,三秀只有十四岁,他已经四十多了;就算他再活二十年,三秀亦不过三十四岁,盛年孀居,情何以堪?你怎么不替妹子的终身想想?”

刘肇周一向惮畏长兄严正,听得这话,不敢再说。

到得重阳将近,忽然出了一件大事:京中传来消息,天启皇帝,忽然在八月廿二那天驾崩;帝死无子,故而兄终弟及,由皇五子信王接位,明年改元,年号叫做崇祯。

这给了刘肇周一个借口,“你知道的,我们老兄一向以忠臣孝子自命,他说国有大丧,这件事一时还谈不到。”他这样向郁士英说;又留下一个保证:“等我慢慢想法子,一定拿它‘团’拢来。”

   

崇祯元年十月间,刘赓虞得了一个馆地;山东有个知府,是常熟人,久慕“刘秀才”品纯学粹,特地派了家丁,携带重礼与关书,聘他去做西席。希望年内就能到山东。刘赓虞欣然应聘,挑了长行的吉期,坐船沿运河北上。

约莫十天以后,他就有家信寄回来,说经过扬州,发现许多人家在办喜事;据道路传言,说是朝廷要派太监到江浙来采选淑女,送入后官;有女儿的人家,深怕被选中了,从此深官隔绝,再无相见之期,所以纷纷嫁娶。但是,刘赓虞说:这是误传,绝无其事;三秀的婚姻,绝不可轻率。……P5-7

序言

谈及高阳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有人曾这样形容:有水井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高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他学富才高,著书百种,嗜酒如命。常自嘲:酒子书妻,即以酒为子,以书为妻。

清末有“三屠”,张之洞用财如水,人称“屠财”;袁世凯好行杀戮,时称“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称为“屠官”。对于清史独钟的高阳,以善“屠纸”予以自谓。

高阳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印数已经超过2000万册,“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名不虚传。

何怀硕说“高阳是奇人。在这个旧文化崩析、新秩序未立的混乱年代,他兼有旧学与新慧”。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高阳的成就独一无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

台湾著名小说家王文兴说“高阳是国宝级人物”。

台湾诗人痖弦称高阳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

高阳本名许晏骈,字雁水,笔名郡望、吏鱼,出生于钱塘望族。许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曾有人担任兵部尚书、内阁学士之类的官职。高阳童年所居住的祖屋,门口就悬挂着由嘉庆皇帝亲笔所题的“榜眼及第”、“传胪”等匾额;在花厅中也高悬着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福寿龙虎”世匾。高阳的父亲许宝朴曾任浙江财政司官员。母亲黄婉同是出身富贵的大家闺秀,不仅饱读诗书,更能将正史、野史转述为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因此,幼年时代紧随于母亲身旁的高阳,自然而然地聆听了许多官场现形以及乡野传奇,无形中,母亲也成了高阳文史修养的启蒙之师!

有十个兄弟姐妹的高阳,在家排行老九。

高阳大学未毕业,就以优秀成绩入杭州笕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军军官。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

高阳的创作以清代宫廷与近现代高层人物生活为主,高阳对历史小说的贡献,最主要的在于他“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开创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类型。

高阳读书不记笔记,但却有着超凡的记忆力,对中国历代皇帝的生卒年月日、民族、籍贯、三亲六眷、兴趣爱好都了然于心,对于帝王们手下的文臣武将、宰相诸侯,以及嫔妃太监、心腹与政敌,也无不熟稔,朋友们便戏称他为“皇帝老儿家的总管家”。更重要的是,高阳对于皇室权力斗争、朝廷政治风云、宫闱秘闻、以及牵一发动全身,由此带来的对于整个中国的各种影响,无不津津乐道,了如指掌,堪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了。

1962年,高阳受邀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这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而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一生著作共有90余部,约105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入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高阳幼承家学,其后自学有成,再加上此前已累积了多年现代小说的创作经验,因而一步入历史小说的领域,立刻创造出引领风骚的局面。由于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来台后因而能为小说灌注浓厚的历史感,其创作理念对后来者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高阳的小说以史料繁细、运用从容有余见长,就作者的取材角度及材料与小说的对应关系观察,高阳作品的材料来源的确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历史研究的全部范围。小说的某些段落对史料的依赖极深,具有利用小说展现史料的企图,一些看来不起眼的细节也有史料为依据,高阳的小说被称许为“庶几乎史”并非没有原因。

高阳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高阳历史学者的自我定位有很大关系。高阳具有强烈的考据癖,考证与小说互相影响,愈到创作后期二者的结合愈趋紧密。

高阳对历代王朝兴衰得失的关键,有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三条法则:一是历史的重心在经济,经济的重心在交通;二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势力,此一中心势力如为高级知识分子,必开一代之感运;三是一个王朝,亦如自然人之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过程中,休养生息,培养人才,就会出现中兴的局面。

这个“中心势力”的提法则可以用来说明高阳作品中关于官闱斗争、政治风云的叙写特别细腻曲折的原因。虽然高阳极为注重他的考证成果,但对读者而言,小说中的历史成分与人情法则可能才是阅读乐趣所在。

高阳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百科全书的内涵,同时也是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高阳的小说之所以能影响、流传如此之广,本身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一是因为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钜细靡遗地挖掘了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史料,这些史料在古今的对照下毋须夸张点染,天然具有奇趣;二是对人情、世故、智谋的深研熟玩,有意用来建筑小说的戏剧性;三是小说中的人生态度符合今日大众的需求,与旧式观点产生了隔膜,因而能广为大众所接受。

高阳的历史小说中写了不少爱情故事,他写出了爱情的真与美,又通过爱情,写出了女人心机的缜密、应变的灵动、意志的果敢、生命的韧性。

高阳小说至今仍风靡的原因,正如林青在《高阳传》中指出的:“时下,田园风光的乡材原野早被日趋扩大的都市所蚕食、所吞噬,太多的是急小功近幺利者,大面积的伐树木、采山石、排污水,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而破坏了大自然的古朴与野趣,人们再也无需也无从张扬原始的天性。另一方面,立交、地铁、别墅、霓虹、电视、饮料,人们饱尝轻松自乐,人们的感官在体验粗犷与雄浑上都显得十分退化了,再往何处去体会撼天动地的悲剧意识和人文精神?”

“高阳历史小说的走俏,也是当代人为自己的软绵绵而又急切浮躁的生活与心态补充精神上的钙和盐。”

责任编辑/韩金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清福晋刘三秀/高阳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309402
开本 16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60
16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