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味红楼(红楼梦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大师中,唯莎士比亚可与曹雪芹媲美,其他都略逊一筹。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实为“破天荒”的创举。这是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著,认为可以“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这是40年代中一部有价值的《红楼梦》研究论著。本书系根据1934年巴黎罗德斯丹图书公司的法文版《红楼梦研究》重新写成。

内容推荐

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伟大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后来人为了这本书,发展出研究红楼梦学问(简称红学)的作家。这是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著,认为可“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这是40年代中一部有价值的《红楼梦》研究论著。

目录

出版说明

评论采撷

代前言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

原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一 对以往各种考证应有的态度

二 《红楼梦》前后的异同问题

第一章 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及其人生观

一 曹雪芹的时代

二 曾雪芹的个性

三 曹雪芹的人生观

第三章 《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

一 贾宝玉

二 林黛玉

三 薛宝钗

四 王熙风

五 贾雨村

六 薛蟠

第四章 《红楼梦》的世界

一 家庭

二 教育

三 政治与法律

四 婚姻

五 社会

六 宗教

七 经济

第五章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一 《红楼梦》人物的描写

二 《红楼梦》的结构

三 《红楼梦》的风格

四 《红搂梦》的情感表现

五 曾雪芹的地位

后记 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附录

附录1 李辰冬致胡适

附录2 评李辰冬《红楼梦》研究

附录3 易绕不过去

试读章节

自从胡适之先生考出《红楼梦》为曹雪芹作的以后,他下一个结论说此书是作者的“自传”,于是十数年来大家都认做定论。

但是,李辰冬这样说,并不等于他完全同意胡适的“自传说”,也跟胡适一样,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序”,《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曹家“‘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不!完全不是这样。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节里,还要详细谈到,这里就暂时略去了。

《红楼梦》是由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续补的后四十回组成。李辰冬说,这个问题“胡适之与俞平伯两位先生已经分辨的很详尽了,勿须再来画蛇添足”。但是,他又认为,按照胡、俞两人的意见,仅从版本、回目、故事以及章法等方面着手,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再从思想、风格与环境这三种“人人各异,不能强同的特质”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第二章“曹雪芹的时代个性及其人生现”主要是从文学发展角度,阐明《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作品。李辰冬在这一章里的第一句话就说:“《红楼梦》,以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应为绅士阶级复兴时代的作品”。接着,他比较扼要而又系统地讲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辰冬说,“所谓个性,指由特殊的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而形成的个人意识”。那么,曹雪芹的个人意识,当然也是由他所处的环境,他所受的教育,他的血统和生活所造成。然而,由于有关曹雪芹的环境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和家世,当时知道的很少,所以李辰冬只把胡适在《红楼梦考证》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中所披露的一些材料作了介绍。他之所以全部引用这些材料,无非是为了了解“由特殊环境、教育、血统、生活”等等所形成的“曹雪芹的个性”,以及这种“个性”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起的作用,虽然他并没有用文字来界定这“曹雪芹的个陛”具体所指是什么。

什么是曹雪芹的人生观?李辰冬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目的,只在观察并搜集一种人生的生活资料,把这种生活资料直接地表现出来。“他对这种人生知道的如是清楚,自然而然对人生就有相当的认识与了解,有意地,又把他的见解表现到作品里。这种留下有系统之思想的痕迹,我们称之为曹雪芹的人生观。”

文学创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照李辰冬的说法,“文学是再组合后的社会”,作品中人物的活动,有其显著的一贯的道理,所以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之共同生存道理,是可以推求到曹雪芹的人生观的。在这里,李辰冬拿《枕中记》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卢生与曹雪芹相比较。卢生原想建立功业,出将入相,但在吕翁授之以枕,在梦中经历了一番兴衰际遇、悲欢离合之后,才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李辰冬说,曹雪芹虽然没有做过大官,他也不想做官,但他享受过荣华富贵,又亲身经历过自己家里由富而贫,由贵而贱的过程。他看破了人生,“是醒后的卢生”,所以在《红楼梦》的写作中,就能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塑造他的人物。“他的人物虽各有其独特的意志,独特的性格,独特的行为,然总而观之,不论刚强的或懦弱的,忠厚的或刻薄的,正直的或卑贱的,慷慨的或悭吝的,诚实的或刁猾的,孤癖的或和蔼的,以及任何的典型,其结果都是梦而已。”他还举(《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来加以证实。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李辰冬对王国维的“解脱说”极为欣赏。他说:

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里,认为这部书的精神和价值,在其指示人生一种“解脱”的道路,确是的论。

第三和第四章,分别是“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和“红楼梦的世界”。李辰冬说,他设置这两章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红楼梦》的时代意识”。他说,《红楼梦》是一部卷帙浩繁,章回结构庞大,涉及贾府19年的家庭琐事,亲戚朋友的荣辱兴衰,448个人物以及家庭、社会、教育、宗教、政治、经济、婚姻、风俗等中国物事。像这样的作品,要分析它的时代意识,不是一件易事。因此,他设置第三章,是要作“纵的研究”,即从小说的448个人物之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雨村和薛蟠等6人,作为分析人物的枢纽,叙述他们的生活、性格和他们在作品中的地位与关系。P6-8

序言

李辰冬先生的《红楼梦研究》是“红学”史上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被人为地埋没了六十余年,很少为人所知。偶然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这本书,并在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下,经过一番认真的编辑、整理,终于使它与今天的“红学”爱好者见面了。

这本书出版于1942年,是李氏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后经冯友兰先生亲自审核定稿,于1942年由重庆中正书局出版,是该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一年之内即重印6次。李氏因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影响,本书更是第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来系统研究((红楼梦》的专著,时人许之为“破天荒的创举”。这种以艺术的眼光来审度艺术、以美学的方法来批评美学的态度,在“红学”史的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尊敬和提倡的。繁体直排,且因当年正值国家有难,物资缺乏,用纸、印制都很简陋,年代一久,字迹或有脱漏,已难辨别。此次出版,全部改为简体横排,并将脱漏的字词,在辨识、考证、推断的基础上,全部补齐。或有讹谬者,肯请有识者补正。

作者行文之中,所用外国人名、地名、书名,都与今天的习惯用法有很大区别,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根据今天的习惯用法,均加以改正。其中的引文,特别是有关《红楼梦》的引文,由于作者所用版本与今天通行的版本不同,所以,不用今天的通行本加以校正,保存原貌。引文的说明和注释,也依原样。

关于书名,由于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在内地知名度极高,虽然李辰冬先生的这本书在先,似乎也不再适合用这个书名了,所以改为((知味红楼》,取“谁解其中味”之意。原书名作为存正,仍放在封面上。

书中增加了十六幅戴敦邦先生所绘《红楼梦》人物画,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一书,这里谨向戴敦邦先生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表达我们的谢意。

在编辑、整理此书的过程中,邓庆佑先生、刘梦溪先生、阿城先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里也一并表示感谢。

我们一直通过朋友寻找李辰冬先生的亲属,未果。今仅将稿酬委托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转付,谨表歉意。

后记

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解玺璋

和李辰冬相遇,纯属偶然。十几年前,潘家园旧货市场还在马路两侧一字排开的时候,有一个摊位,专卖各种与《红楼梦》有关的书,品种很多,方方正正摆开,占了满满当当一块塑料布。那天,我经过这里,和书的主人攀谈起来,他说,红学方面的书,他的收藏最丰富。这时,我就看见了红学史上因挨批而广为人知的那本《红楼梦研究》。书是上海棠棣出版社印行的,1952年9月初版,首印3000册。谁能想到,就是这3000册中的某一册,有一天到了“两个小人物”手里,居然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思想大地震,从此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和命运。书的封面上还盖有“回民学院图书馆”的圆形图章,估计曾是回民学院图书馆的藏书,不知什么原因流落到社会上来了。而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其中还有一篇署名“文怀沙”的“跋”。我想,不知文怀沙先生当年是否因此而受到过牵连。

就在我准备掏钱买下这本书的时候,书的主人忽然又递过来一本:“这里还有一本《红楼梦研究》,你也一起要了吧。”我接过书来一看,书的封面上果然写着“红楼梦研究”几个字,右边印着“李辰冬编著”,左下角是“正中书局印行”,版权页上有“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初版,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六版”的记载。书的外观还算整齐,但由于书是用又粗又黑的草纸印的,半个世纪下来,已经碰不得了。我小心地把书捧在手里,生怕它掉下一块儿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李辰冬”这个名字,不知他是何方神圣。我努力地在记忆中搜索了一遍,就我对红学界有限的了解而言,似乎也从未听谁说起过这个人。但我还是决定把这本书买下来。我想,两本《红楼梦研究》或许还真有一些渊源呢。

后来的日子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李辰冬这个人几乎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因为,除了“文革”中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收入李辰冬两篇文章,《红楼梦大辞典》中有一个关于“李辰冬”的条目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他的蛛丝马迹。他像一颗流星划过茫茫夜空,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去年岁末,我才想起,记忆中还有这样一个人物。起因是所谓“红学”成了媒体的显学。一些积压多年的库存书忽然都成了畅销书。我便想起多年前曾经得到的那本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翻出来读了一遍,哇!不得了,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么多年放在身边,我竟毫不知情,岂不是愧对此书,愧对写书之人吗?

但是,这个李辰冬究竟是个什么人呢?我想我应该把他搞清楚。这一搞,还真的搞出了一点名堂。首先是近年来出版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不仅收集了更多的李辰冬的文章,前言中,还对李辰冬研究《红楼梦》的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书中所收吴宓先生的《石头记评赞》一文,也有一段专门论述李辰冬及其《红楼梦研究》的文字,并对他的研究表示赞赏。再读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引言中竟也提到“某人论《红楼梦》的著作”,虽然没有指明就是李辰冬,但介绍的观点无疑却是他的,并称赞他的论述“恰当而精妙”。接着就看到了刘梦溪先生的《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李辰冬的研究与王国维先生开创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

这段时间,李辰冬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有时是一点线索,有时是一篇文章,都使我兴奋不已。一天,我的朋友荣挺进说:“阿城写过一篇介绍李辰冬的文章。”我还觉得很奇怪,阿城的书和文章读过不少,怎么这篇没有印象呢?后来读了他的文章,大喜,原来阿城也在寻访李辰冬呀!马上电话打过去,交流对李辰冬的认识和感受。这时,我居然又在互联网上发现了醉红居士编撰的《李辰冬年谱初编》。那种心情真是难以言表。虽然这部年谱略显简单和粗疏,但还是使我对李辰冬鲜为人知的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年谱的编撰者还提到,一个名叫邓庆佑的学者,曾在1995年第4期《红楼梦学刊》上,发表了他的论文《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开始我还担心到哪儿去找这位邓先生,没想到天遂人愿,他竟是一个朋友的朋友,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我赶}亡登门拜访,毫不费力就见到了这位邓老先生本人,并拜读了他的文章。我们谈起寻找李辰冬的经历,他也深有同感。他说,认识李辰冬,多亏了他的老乡,台湾红学家罗德湛先生的帮助。他在文章中对李辰冬的家庭出身、生平经历以及著述情况所做的论述,资料都是罗先生提供的。

现在我们明白了,李辰冬在公众视野中的消失,源于他在1949年的那次“出走”。此后,我们这里再也没有出版过任何一种他的著作。这与他的学术贡献是极不相当的。在邓庆佑先生家里,我曾看到,作为一个研究者,他所用的也只是一个复印本。我还记得,编撰《李辰冬年谱初编》的醉红居士在“缘起”中也曾说过,他看到的《红楼梦研究》,也是一个复印本。网上更有许多人呼吁,早日出版李辰冬的这部著作。这似乎表明,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的确是一部至今仍有很高价值的学术著作,特别是目前红学研究中索隐和考据之风越吹越强劲的时候,出版李辰冬的这部著作,不仅势在必行,更有其现实意义。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本是他1934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后来,经冯友兰先生的倡议并亲自审校,至1942年,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此前,该书的一些章节曾陆续在国内的若干杂志上发表。这时,据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这一时期,红学几乎成了索隐派和考据派的一统天下。在这种情形之下,李辰冬是第一个接续了王国维的香火,“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的学者,所以,被人认为“是破天荒的创举”,他的《红楼梦研究》,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代表了此期《红楼梦》艺术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该书一年之内出至6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王国维创造性地发掘了《红楼梦》的艺术美学价值,李辰冬继续着王国维的事业,他的创造性的工作,是用欧洲第一流批评家研究他们第一流作品的方法,与《红楼梦》做比较学的研究,从而得出了《红楼梦》可以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结论。他说,意大利有但丁的《神曲》,英国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西班牙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德国有歌德的《浮士德》,法国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些,都是公认的世界名著,然而,“如果我们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者,恐不会有人反对吧”?他甚至认为,在所有的世界文学大师中,只有莎士比亚可以和曹雪芹媲美,其他的都略逊一筹。

很快的,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本书究竟如何?读了书的朋友可以自己做出判断。对我来说,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2006年清明写于北京望京

书评(媒体评论)

书中以《红楼梦》与西洋文学名著如但丁《神曲》、莎士比亚悲剧、塞万提斯《吉可德先生传》、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比较,议论颇精。其结构乃如大海,万千波浪层叠,互为起伏影响,浩淼而晃荡,变化无穷,深厚莫测。又全书是一整体,不以章回为限割裂而成片断,故非《战争与和平》所能及。而其宁静之处,则胜过巴尔扎克的小说。——吴宓

这是一部用西方文学观点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著,认为可“将曹雪芹置于莎士比亚之旁,作为客观主义作家最伟大的代表”。这是40年代中一部有价值的《红楼梦》研究论著。——冯其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味红楼(红楼梦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辰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档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67038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