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菲律宾华文报史稿
内容
编辑推荐

菲华社会是华侨社会的典型和缩影,有1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为菲国家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菲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菲律宾华文报史稿》是《世界日报》与厦门大学的6名专家学者联合编写的,记录了菲华报纸118年的历史,是19世纪末以来华人在菲生活奋斗的一面镜子,也是研究菲华报纸和菲华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读物,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这部《菲律宾华文报史稿》记录了菲律宾华文报118年的历史,也是自19世纪末以来华侨华人在菲律宾生活和奋斗的一面镜子。

这是第一部有关菲律宾华文报历史记载的书稿,史料翔实,立论公允,是研究菲律宾华文报和华人历史的可靠读物和文献,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史稿从1888年菲律宾第一份中文报纸《华报》出现写起,不但记述了一百多年来华文报刊更迭的经过,也反映了一百多年来华文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史稿也反映了一百多年来菲律宾华侨华人艰苦奋斗及成功创业的历史,可以把它作为一部华侨华人简史来阅读。

从基本结构来说,这部史稿共有四编,每编都从社会概况、报纸与期刊、报人情况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是该编的结束语,概括其中心思想和研究成果。其中的“报人小传”,写了60条共61位报人的传略,让后人对一百多年来这些具有代表性报人的生平有所了解。这部史稿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有关海外华文报刊的史书。

目录

序言/1

绪论/4

 一、关于本书的写作/4

 二、中国人被同化的过程/6

 三、菲华社会的形成/9

 四、华文报的发展/11

 五、华文报的未来/15

 第一编 蓓蕾初放(1 888-1918)

第一章 社会概况/19

第一节 西治后期的菲律宾华侨社会/19

 一、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待华侨的政策/19

 二、西文报纸与华侨/23

第二节 美治初期的菲律宾华侨社会/25

 一、美国建立殖民统治/25

 二、美菲当局的华侨政策/27

第三节 华侨社会的社团组织和中文教育/29

 一、华侨社会的社团组织/29

 二、菲律宾的中文教育/31

第二章 艰难起步曲高和寡(1888—1911)/34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34

第二节 报人小传/40

陈谦善 杨维洪 施健盒 陈三多 白萍洲

第三章 公理独步 风气始开(1912—1918)/42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42

第二节 报人小传/47

李清泉 郑汉淇 吴宗明 颜文初 傅无闷

本编结束语/51

 第二编 潮升潮落(1919~1 949)

第一章 社会概况/57

第一节 1919年至菲岛沦陷前的菲律宾华侨政策/57

 一、美菲当局苛刻的华侨移民政策/57

 二、美菲当局的华侨商业政策/58

 三、美菲当局的经济菲化政策/60

第二节 菲岛沦陷前的华侨社会发展/62

 一、菲岛沦陷前华侨社团的发展/62

 二、菲岛沦陷前华侨教育的发展/68

第三节 菲岛沦陷期间的华侨社会/70

 一、日寇华侨政策对华侨教育和华侨经济的巨大打击/70

 二、华侨团体的抗日斗争/72

第四节 光复后至1949年的华侨社会/74

 一、百废待举的华侨社会/74

 二、在转型中谋求发展的华侨经济/75

第二章 千帆竞发 繁花似锦(1919~1941)/76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76

 一、五四运动与华侨报刊/78

 二、中国抗日烽火与华侨报刊/79

 三、高举团结抗日大旗的《建国报》 /82

 四、高扬民族气节的《华侨商报》/84

 五、惟一的午报——《新闽日报》 /87

 六、繁荣发展的专业报刊/89

第二节 报人小传/90

于以同吴半生庄希泉王雨亭来远甫

第三章 地火奔突 风起云涌(1942~1945)/101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101

 一、暗夜中的一盏明灯——《华侨导报》/10l

 二、面向华侨工商界的《侨商公报》 /104

 三、活跃的国民党地下抗日报纸——《前锋报》/106

 四、抗日义勇军与《大汉魂》/110

 五、血干团的《导火线》与迫击团的《扫荡报》 /112

第二节 报人小传/116

黄薇林林杜埃罗理实高承烈

第四章 劫后重光大放异彩(1945—1949)/124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124

 一、国共对峙与菲律宾中文报发展态势/125

 二、《华侨导报》的复刊与停刊/126

 三、艰难中起步的《华侨商报》 /129

 四、影响广泛的《前锋日报》 /130

 五、拥蒋反共的《重庆日报》 /132

 六、在合并中发展的国民党报刊/134

第二节 报人小传/135

王泉笙 郑鹤飞 蔡衍德 潘德声 陈笑予

本编结束语/139

 第三编 欣欣向荥(1950~1972)

第一章 社会概况/143

第一节 50年代的菲律宾社会/143

 一、国际大气候/143

 二、菲律宾民族主义思潮高涨/145

 三、“红帽子”满天飞/147

 四、侨校复苏/149

第二节 60年代的菲律宾社会/150

 一、“菲人第一”的口号/150

 二、新移民潮/152

 三、国民党兴风作浪/153

 四、“文革”的影响/154

 五、华侨资本得到发展/156

 六、韩素音旋风/157

 七、侨教的黄金时期/158

第三节 70年代的菲律宾社会/159

 一、学潮如火如荼/159

 二、侨社的“左”倾思潮/160

 三、华侨教育隐藏危机/161

 四、狼来了! /163

第二章 绝处逢生满园春色(1950~1959)/165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165

 一、《华侨商报》阵容鼎盛/166

 二、《新闽日报》人才济济/176

 三、《大中华日报》咄咄逼人/178

 四、《公理报》重整旗鼓/181

 五、《侨报》受人欢迎/182

 六、《采访线》与《声报》月刊/186

第二节 报人小传/186

于长城 于长庚 吴永源 叶向民 叶向晨

陈振贤黄明德

第三章 惊涛骇浪 中流砥柱(1960—1969)/196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196

 一、第一次“商报案” /198

 二、《新闻日报》鼓起“篮球热” /200

 三、《大中华日报》提倡“文运”功不可没/201

 四、《公理报》出奇制胜/204

 五、同行相煎/206

 六、“到山邦百奈去” /207

 七、一场文艺大论战/208

 八、舆论重镇《华侨周刊》/216

第二节 报人小传/219

柯俊智 柯叔宝 邢光祖 施颖洲 庄铭渊 庄金朝

第四章 只手遮天 万马齐喑(1970~1972)/227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227

 一、四家报纸各领风骚/228

 二、中文报业的祭酒/229

 三、第二次“商报案” /230

 四、越挫越勇/235

 五、“安亭轮”送来温暖/239

 六、万马齐喑的年代/240

第二节报人小传/242

张嘉慰 王桂生 上官世璋 吴友德 刘芝田 庄琏星

本编结束语/247

 第四编 再创辉煌(1973—2006)

第一章 社会概况/257

第一节 菲律宾社会背景/257

 一、军事管制下的菲律宾/257

 二、马科斯倒台前前后后/259

 三、90年代的菲律宾/262

 四、迈进新纪元的菲律宾/264

第二节 菲律宾华人社会/265

 一、70年代的菲华社会/265

 二、80年代的菲华社会/267

 三、90年代的菲华社会/270

 四、新世纪初的菲华社会/273

第二章 花落花花开 联合登台(1973—1979)/275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275

 一、一纸风行——《联合日报》/275

 二、旭日东升——《东方日报》/278

 三、《观察报》和《福音周报》 /283

第二节 报人小传/286

黄世耀 王福民 黎少熙

第三章 冬去春来缤纷世界(1980—1989)/289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289

 一、笑迎东风的《世界日报》 /290

 二、得天独厚的《菲华时报》 /296

 三、东山再起的《商报》 /300

 四、扶持文艺的《联合日报》 /302

 五、应运而生的《环球日报》 /308

 六、《菲华文坛》与《时报月刊》 /309

 七、记者乐园——华文记者会/311

第二节 报人小传/312

陈台民 叶双珠 庄文成 陈齐治 陈瑞时

第四章 春风浩荡茉莉飘香(1990—1999)/317

第一节 报纸与期刊/317

 一、90年代的《世界日报》 /319

 二、90年代的《商报》 /327

 三、90年代的《菲华时报》 /333

 四、90年代的《联合日报》 /337 

 五、90年代停刊的《环球日报》 /341

 六、90年代的期刊/342

第二节 报人小传/343

柯孙国 庄维民 施性等 叶建勋

第五章 姹紫嫣红绚丽夺目(2000—2006)/347

第一节报纸与期刊/347

 一、前程似锦的《世界日报》/348

 二、力争上游的《商报》/362

 三、顺应潮流的《联合日报》/369

 四、筚路蓝缕的《菲华日报》/371

 五、新世纪初的期刊/375

第二节 报人小传/377

陈华■ 侯培水 于庆文 庄铭灯 洪我柏

本编结束语/385

展望/389

 一、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上升的有利影响/389

 二、中国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有利影响/395

 三、中菲关系趋好的有利影响/398

 四、菲律宾华人社团重视华文教育的有利影响/402

 五、菲律宾华文报业潜在优势的有利影响/404

附录一 菲律宾百年来华文报刊 /409

附录二 菲律宾百年来华文报报人/411

附录三 参考书目/416

附录四 作者简介/421

后记/424

试读章节

中国人与菲律宾的接触最早可以远溯至宋朝,而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则在明朝。当时中国人经常乘帆船出海到菲律宾西部与原住民从事商品交易,并有少数人留下。据统计,1570年,在马尼拉地区居住的中国人达150人。

16世纪下半叶,马尼拉与墨西哥“大帆船贸易”崛起。中国人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居民蜂拥而至。最初他们仅限于供应出口至墨西哥的商品。后来,各类技匠、渔民、花匠接踵而至,他们在供应出口商品之余,也供应当地西班牙人日常生活必需品。1603年;马尼拉地区的中国人跃升至2万人,这与西班牙仅1000的人口,形成悬殊对照。

对增长中的中国人,西班牙当局每有猜疑,就用残酷的屠杀以对。1603年,两名中国官员来菲,说是要考察传闻中的金山。西班牙当局深恐中国政府在菲中国人的支持下,威胁到西班牙政权的安危,于是先下手为强,把2万中国人全部杀光。之后,西班牙当局颁布移民政策,限制来菲居住的中国人不得超过6000人。

1639年,在内湖省被迫劳役的中国人来到马尼拉,被指串连暴动,当局又杀死了300人。

1662年,退守在台湾的郑成功派员来菲,要西班牙当局纳贡。西班牙当局调人离岛军队,防备郑氏来犯。中国人深恐当局将大开杀戒,逃亡到邻近各省。在慌乱中,一大半人惨遭杀害。

除了屠杀,西班牙当局还使出隔离政策。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八连”就是在执行隔离政策下建立起来的。所谓“八连”其实就是生活的限制地区。中国人生于斯、死于斯,没有当局许可,不得外出。

然而,屠杀和隔离政策都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人问题。17世纪初,西班牙当局通过了歧视性的税赋政策,鼓励中国人与原住民大量通婚,问题才取得根本的解决。这项政策规定原住民、混血儿与中国人均得付“人头税”。其税率是:原住民14利亚礼斯(约2比索),混血儿24利亚礼斯(约3比索),中国人81利亚礼斯(约10比索)。

1852年,西班牙当局又制定了课征店铺的新税。其税率是:12比索、30比索、60比索及100比索。1867年,中国人一直被豁免的劳役税被废止,其税率是3比索。

1828年以后,中国人与原住民和混血儿税赋负担的差距起了明显的变化。本来,中国人与原住民的税赋差距是5:1,与混血儿差距是10:3。1790年至1868年期间,差距分别是7:2与7:3。1826年以后,中国人付税基础改为职业种类及人息所得。原住民及混血儿依然保持偏低的税率。这样,1870年中国人与原住民的税率差距调升至21:1,与混血儿差距成16:1。即使最低分类级别的税率,中国人与原住民的差距也达4:1,与混血儿是3:1。

P6-7

序言

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与菲律宾《世界日报》社合作撰写的《菲律宾华文报史稿》终于定稿,即将付梓,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之事。菲律宾《世界日报》作为当地非常有影响的华文报纸,与我校新闻传播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菲律宾华文报史稿》的面世,乃是两个单位合作的结晶,也是厦门大学与菲律宾华人社会深厚关系的见证。

厦门大学占据“侨、台、特、海”四大优势,而四大优势中,“侨”居首位。厦门大学地处中国著名侨乡福建,学校本身就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一手创办的,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不仅如此,厦门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资助,其中菲律宾华侨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厦门大学明培体育馆、亦玄馆、祖营楼、自钦楼、蔡清洁楼等著名建筑,都是由菲律宾华人华侨出资捐建的,可以说厦门大学与菲律宾华人华侨结缘至深。

厦门大学在受惠于菲律宾华人华侨的同时,也为菲律宾华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在菲律宾设有专门的厦门大学校友会,聚集了一批毕业于厦门大学的精英,他们为菲律宾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厦门大学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在菲律宾的华文报人中也不乏与厦门大学关系密切者,像曾任菲律宾《华侨商报》编辑黄开宗、国际新闻编辑叶向晨,都是厦门大学的教授和校友。

摊开东南亚地图,我们会发现菲律宾这个千岛之国是距离中国福建和中国台湾最近的一片岛屿。关于菲律宾华人华侨的移民过程,依《明史·外国卷》所言,“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走在马尼拉的华人区,我们恍如置身于闽南,这里,闽南话是通用的方言。菲律宾因其独特的地理原因,成为历史上华人华侨尤其是福建人旅居最集中的国家,也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之一。尤其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历经巨变,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菲律宾华人社会也与中国国内形势一脉而动、同甘共苦,演绎出了一幅幅壮美感人的历史画卷。

菲律宾华人华侨百年来的奋斗史,同时也是菲律宾华文报纸的百年发展史。正所谓昨日之新闻,今日之历史。可以说,菲律宾华文报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客观地反映着菲华社会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今天有机会按图索骥去追寻那远去的时代与人物。因此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来整理这些历史的资料。为海外的华文报写史,也就是在为海外的华人华侨作传,这也正是这部《菲律宾华文报史稿》成书的意义所在。

从最早的中文报《华报》出现至今,菲律宾华文报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经无数的沉浮坎坷,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菲律宾的华文报纸不但在菲华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中菲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在宣传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促进中国统一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衷心祝愿菲律宾华文报再创辉煌,续写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朱崇实

后记

这部《菲律宾华文报史稿》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和《世界日报》社首次合作的成果。欣逢《世界日报》创刊=十五周年,谨把它作为她的生日献礼!

虽然中菲往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厦门大学和菲律宾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密切,但是,厦大新闻传播系和《世界日报》却迟至去年9月才有所接触,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本来,双方仅仅在培养和提供新闻人才方面达成协议,后来扩展到联合写作和其他方面的合作,这是始料不及的。

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点史料,双方决定合作撰写一部菲律宾华文报史,作为初步的研究成果,首先出版一部史稿,在条件成熟时再出版一部完整的历史。在双方领导的关怀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工作,终于获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一点,不但人们感到惊奇,连我们自己也是不敢想像的。

严格来讲,这部史稿是去年12月初《世界日报》代表团应邀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访问才开始的。双方的编写人员先后在厦门和马尼拉两地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写作计划和决定书稿体例,随后立即投入工作。今年2月底,厦大新闻传播系代表团到菲律宾回访时,双方的编写人员已拿出初稿。经过修改和补充,终于在3月底定稿,6月初与读者见面。从构思到史稿出版,前后不到半年,比原定的时间提前了。对此,使我们感到兴奋,但也担心,由于时间短促而造成史稿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而,做一件事,若不一鼓作气,以种种理由为自己的懒散作辩护,那也不是治学的态度。  ‘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人负责一定的篇幅,分头写作,然后合成,最后定稿。实践证明,这是完成一项工程的可行方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厦大新闻传播系和《世界日报》的作者合作无间,相互尊重,深入探讨,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一点经验弥足珍贵,可以作为双方今后继续合作的模式。这种合作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为中国和菲律宾学术界进行合作提供借鉴。

在这部书稿中,一共有六人参加写作。厦大新闻传播系负责撰写的有:赵振祥教授,阎立峰副教授,蒋细定教授(南洋研究院);世界日报负责撰写的有:陈华擞社长,侯培水总主笔兼常务副总编辑,菲华作家、世界日报专栏作家吴建省。具体分工如下:

绪论:陈华■执笔;

第一编:蓓蕾初放,阎立峰执笔;

第二编:潮升潮落,赵振祥执笔;

第三编:欣欣向荣,侯培水执笔;

第四编:再创辉煌,吴建省执笔;

展望:蒋细定执笔。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研究生邱伟、刘雁也参与了第二编个别章节的资料搜集和撰写工作。

从1888年菲律宾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华报》至2006年6月1日止,整整118年的时间,跨度大,时间久,资料不多,史料难求。因此,要把这100多年的报业史整理出来,难度很大。但是,由于职责所在,为了给后人留点资料,作为他日建筑一座更加富丽堂皇大厦作参考,我们知难而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工作,规定计划,搜集资料,采访报人,拍摄照片,交换意见,认真讨论,最后,终于在一些简单和粗糙的文字中捡出一些可资利用的资料,然后开始构筑这栋小小的楼房,给各国和各地区研究菲律宾华文报业史的专家、学者和读者,歇歇脚,在这里面进行思考和工作。

在我们搜集资料和采访众多报人的过程中,得到一些老报人的热心支持和协助,他们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和盘托出,为我们提供珍贵的资料。有的还主动打电话把他们后来发现的资料告诉我们。这些行动令我们感动,增加我们把史稿写成的决心。没有这些老前辈和同行的帮助,这部史稿是难以完成的。

从这些老前辈、老报人的言谈中,我们意识到,尽管资料不多,有的阶段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为了让后代知道100年前的报纸是如何出现的,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又是怎么一个样子,他们都有一种把历史留住的强烈愿望。为此,我们感到,应该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不计毁誉,即使再辛苦再困难,也必须把它整理出来;不然,作为一个报人,无法向后人作出交代。

在这部史稿完成付梓并即将出版的时候,谨向以下对我们提供帮助的专家、学者和报人致以谢意:

感谢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先生,他在百忙中拨冗写序,使这部史稿得以增加分量,更为生色;

感谢原厦大教授黄炳辉先生,没有他的穿针引线,厦大新闻传播系和《世界日报》之间的纽带是连接不起来的;

感谢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和厦门华侨博物院,为这部史稿部分资料的收集提供方便;

感谢热情向我们提供珍贵资料和帮助的王唯真、王澄枢、龚陶怡、王明爱、王枫、王薇、尤韫琪、陈振贤、庄文成、曾秋宾、蔡孝闽、柯孙国、庄维民、庄树福、施颖洲、施茵、陈草原、庄子明、吴志惠、上官锦蓉、邵建寅、莫蝉奚、陈金灿、黄明声、施性等、叶建勋、洪我柏、陈齐治、李贤达、刘天佑、王利民、黄端铭、施华谨、黄金荣、黄慧丽、张希仁、张婧、王明嫒、吴胜利、吴友裕、张希仁等女士和先生,在他们的帮忙和协助下,才能克服写作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最后得以成书。

由于时间仓促,史料缺乏,加以作者专业水平有限,书稿中一定存在不少错误和遗漏,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以便今后有可能续写一部完整的菲律宾华文报史时,可以进行改正、补充和完善。

                        作 者

                        2006年3月24日

                       于鹭岛西堤别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菲律宾华文报史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振祥//陈华嶽//侯培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28522
开本 32开
页数 4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341.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