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改革江山换新颜
大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杨坚在掌握北周政权时就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于开皇元年命高颎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定《开皇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
隋文帝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原始且混乱。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基于此,杨坚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他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三师、三公只是虚衔,实际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重要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它们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
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起初,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非常大。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
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繁,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583年),杨坚接纳了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杨坚下诏令府兵人州县户籍,兵农合一始于此。杨坚对地方机构也进行了改革,裁汰了大量的冗官。这样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为了更好地行使中央的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杨坚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官人法,初创科举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和部管刺史,都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这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使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为政府效力。杨坚开创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
隋文帝杨坚还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实行“输籍定样”,在“大索貌阅法”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开皇三年(583年),清理出遗嘱丁男四十四万三千人,共计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隋文帝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这些举措防止了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又从豪强手里将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
隋朝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637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当时隋朝已灭亡了二十年,隋文帝已经死了三十三年,可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四十五万平方米,内探出二百五十九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五十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了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
除此之外,隋文帝还曾实施“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开盛世天下齐欢庆
大隋开皇盛世气象恢弘磅礴,隋文帝下令修建首都大兴城,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构思,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
隋文帝于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人黄河,长一百五十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对中国来说,甚至比长城还要重要。因为它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至此,“鸿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