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果壳里的帝国--洲级国家时代的中国战略
内容
编辑推荐

与其说作者一位具备理论建构能力的国际关系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位纵横捭阖天马行空的策士。本书的立意是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结合起来,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指明方向,并在“联邦和平论”——据说这是对康德“永久和平论”的正确阐释——的理念指引下实现世界和平。作者批判美国自9.11以来的单边主义,认为美国的霸权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一衰落不仅有利于中国崛起,也有利于世界和平。这一乐观看法其实和国内主流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内容推荐

  “我若不做那一场噩梦,我即便是被关在胡桃核里,我也可以自命为一个拥有广土的帝王。”莎士比亚的话敲醒了中国历史。本书提出了第四种战争状态假设、论证了国家权力平均化趋势、发现了人权高于霸权的原则,以自由主义论述了洲级国家时代的中国,系统庞杂恢宏。

目录

前言:给我一把胡桃夹子/1

导论:现实的自由主义/1

一、根本信念:人权高于霸权/3

二、核心概念:界定为人权的权力/5

三、基本假设:权力平均化趋势/9

四、主要方法:蕴含结构方法的还原主义/11

五、最终关怀:国家利益与人类和平/13

第一章西方的分裂与两级霸权体系/19

一、西方世界的三级分裂/19

第一级分裂:大西洋两岸/19

第二级分裂:新老欧洲与美洲内部/22

第三级分裂:西欧内部/24

二、解释的困境/26

现实主义:推不出来的行为逻辑/26

自由主义:希望落空/28

建构主义与文明冲突:母鸡下了只鸭蛋/31

三、两级霸权体系/32

四、地图与地形图/40

第二章四种战争状态/45

一、为什么不能从台球里孵出小鸡?/45

二、另外的战争/49

三、霍布斯I型战争状态与主权/51

四、洛克I型战争状态与人权/52

五、霍布斯Ⅱ型战争状态与霸权/55

六、洛克Ⅱ型战争状态与国际人权/57

霸权与国际人权不平等现象/57

消极的国际人权与积极的国际人权概念/61

人权“汇率”/64

霸权——人权体系的“梯田模型”/66

七、战争状态的消除与国际体系的演化/68

两型洛克战争状态推动国际冷战体系变迁/68

国际体系的长期演变趋势/70

八、用人权界定权力/72

彻底但又有限的还原主义/72

两种权力/74

第三章国际利维坦的诞生(上):动力研究/77

一、霸权的外驱力/78

半截子霍布斯主义/78

权力最大化/80

“松鼠国”与被邀请的霸权/83

二、霸权的内驱力/87

进攻型内驱力/87

防守型内驱力/89

攻守兼备型内驱力/91

三、外驱力与内驱力的互动/96

第四章国际利维坦的诞生(中):要素分析/103

一、总量要素:规模/104

大规模的优点之一:承载面积大/106

大规模的优点之二:资源丰富/111

大规模的优点之三:催生跨国公司/114

大规模的优点之四:伸展货币之海/120

大规模的弱点/125

二、个量要素:效率/128

三、规模与效率的两难及其解决/132

第五章国际利维坦的诞生(下):地缘考察/137

一、缘起:地理大发现的终结/138

二、地缘政治学的视野/142

三、偏远小岛:先发优势/146

“煎饼霸权”与“馒头霸权”/146

岛国的爆发力/148

海洋霸权的产生/154

四、核心大陆:后发优势/136

大陆的耐力/156

海陆两栖霸权/157

聚合与松弛/159

第六章国家权力的平均化趋势/163

一、从行为与资源角度界定的权力/164

二、国家权力的钻石体系/168

三、“钻石”帝国/173

四、“硬件”与“软件”/179

五、主权的可相容性/180

现实主义主权概念的暧昧之处/181

主权的两项原则/182

领土主权的二重性/185

六、欧亚权力的相对上升/188

趋同理论:中俄与美国的“软件”竞争/189

救赎行动:欧盟与美国的“硬件”竞争/191

权力平均化的动力/194

七、美国的相对衰落/196

第七章霸权战略:“横”约或轴心化/205

一、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者:纵横家/207

二、积极轴心化:以我为核心/212

联合国:政治轴心化/213

北约:意识形态与军事轴心化/216

全球化:经济轴心化/220

民主、文明、人权“三轮车”:价值轴心化/223

反恐轴心化/226

三、消极轴心化:让你窝里斗/229

使徒:道义政策/229

巫婆:两面政策/231

胡萝卜:引诱与奖励政策/234

大棒:威胁与惩罚政策/236

第八章反霸战略:一体化及其他/239

一、暴力:非对称攻击战略/240

二、地缘:一体化战略/247

两口灶/247

“恋爱”派与“结婚”派/250

动力与战略/252

尴尬的日本/254

三、体制:分权化战略/257

四、四大加法:中国的战略选择/261

加法一:多边协调/261

加法二:被轴心化/262

加法三:周边一体化/263

加法四:扶弱济困/266

第九章霸权困境与洲级国家/269

一、文明化:肌肉型霸权困境/271

二、饱和:规模霸权困境/273

三、盆景:效率霸权困境/275

文明化困境的终结/275

盆景里的霸权/277

“机质性病”/279

四、人权隔离:殖民霸权困境/280

五、全能霸权/283

民主的双刃剑/284

新“文明化困境”/285

角色冲突/287

预防性战略困境/288

西方文明的分裂/289

六、最后霸权的最终困境/291

价值困境/291

极限困境/292

七、洲级国家新时代?/294

后记:义工的作业/299

试读章节

主权的二重性

其实,领土主权与爱情有相同的一面,都是排他性的;也有不同的一面:爱情的排他性是无条件的,领土主权的排他性是有条件的。在爱情关系中,第三者肯定至少是其中一方的情敌;在国际关系中,它国未必都是潜在的侵略者。

在三种情况下,领土主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邻国家都是或至少有一个是世界顶级大国;

第二,在相邻的国家中,各国都不是,或其中有一个不是民主国家;

第三,在相邻的国家中,每个国家居住着一个占主体的民族,而且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转变成近代以来民族之间的仇恨,从而激起相关国家内部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

第一条可以称为“强邻条件”,第二条可以称为“非民主条件”,第三条是“民族条件”。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强邻条件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国际战略,其依据就是顶级强国相互争霸,削弱对方是彼此的国策,不可能相互开放领土空间,就如同今天的俄罗斯防中国移民甚于防川。

非民主条件涉及国家主权的归属问题,对于主权归属明确的君主制来说,领土主权是属于君主的私有财产之一,自然具有强烈的独占性和排他性。对于主权归属不明确的近现代全权政体和威权政体来说,由于其主权被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独占,如果它是大国,邻国或邻近地区不敢向它开放领土空间,怕被专权;如果它是小国,它不敢向邻国开放领土空间,害怕丧失自己的权力。台海局势接近前一种情况,朝鲜半岛接近后一种情况。

而日本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则是由于民族条件的存在。

但在二战后的西欧和今天的全欧(不包括俄罗斯),这三个条件都已不复存在。首先,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已不再是世界顶级大国.德国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排名世界第三,但仍然在为争取国家主权的完整苦苦挣扎,用布热津斯基的话说,“欧洲越来越成为全球大国政治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其次,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已告别君主制、全权和威权体制。法德两国之间的民族和解也使得欧洲内部孽生民族主义的土壤大大贫瘠化了。

在领土主权的排他性减退的地方,它的另一重属性_相容性和开放性便显露出来。对于这一点,许多国际政治观察家和研究者都已经注意到了。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观察到,欧洲传统的主权民族国家概念正在被“欧洲概念”所取代,推进这一进程的首要国家是法国。德国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在一篇题为“超越民族国家”的论文中则以更哲学化的方式指出,领土主权统治是欧洲直到17世纪才出现的国家形式,二战以后,“典范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社会福利国家”,而且他主张“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政治共同体”。他提到的政治共同体应该是指要进一步实体化的欧盟。

澳大利亚的两位国际政治理论家也得出了与哈贝马斯类似的结论:“欧洲的均势体系,正如它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演变那样,变成了排他性主权观念的同义语”,然而,当今的“若干趋势表明,领土主权观念的排他性正渐渐受到侵蚀。……更密切的观察表明,相当多的双边和多边安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弱化了领土划分的逻辑力量和政治力量。这一趋势的一个突出事例就是20世纪集体安全原则的凸显,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解铃还需系铃人。其实,最早发明主权民族国家和最早发现欧洲列强将退出大国政治舞台,以及欧洲国家领土主权将显现相容性的,都是法国人。早在1920年,法国地缘政治学家阿尔伯特·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1872—1940)就在其名著《欧洲的衰落》里就指出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国家构成了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他认为莱茵河并非是一个自然疆界,而是一个自然连接的人类构件,它不是法德之间的一条分水岭;他反对当时现实存在于法德之间的“血腥而贫瘠的边境”,预测那里将会是“富裕而辉煌的通道”。他的思想成了欧共体和欧盟的起源。P.185-188

序言

一把胡桃夹子一、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本书?

让我首先想到写这本书的是欧洲黄雀,而非美国螳螂。美国螳螂捕捉世界权力在前,欧洲黄雀紧盯世界权力在后。我担心的是在美国霸主退休之后,前来接班的还会是欧洲,亚洲尚未真正崛起却要再一次衰落。

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不同的是,美国通过费城立宪完成了对国体的联邦化改造,从殖民地迈向世界权力顶峰;而中国则一直在集权与动乱之间挣扎,从世界帝国的御座滑向列强的厨房,成为任人宰割的肥肉。

邓小平的分权化改革使中国人开始真正站立起来。但其改革还没有在国家体制上完成理想的建构,对内没有最终解决治乱循环问题,对外没有为自己安装好与亚洲其他国家联合的插头:一个中央集权体制的大国很难成为地区政治一体化的样板。假如中国缺席,亚洲的联合即便是可能的,也是做做样子的。如此,则世界权力中心将从北美重新回到联合起来的欧洲,分裂的亚洲将继续漂浮在世界边缘。

这是我在有生之年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写了这本书,并非想让别人睡不好觉,只是想让自己能够安眠。二、这本书是什么东西,又是干什么的?

它是一个飞去来器,从国内飞向国际,然后再飞回国内。看上去,它讨论的是国际政治,但旨在中国的远景改革,目的在于推动国内的政治文明进程,国际反霸是推动欧洲联邦化的外部动力,也应该是推动中国内部分权化的动力,因为第一,如果不进行分权化改造,中国就不能像美国那样,把小国的自由与大国的力量结合起来,不能释放出中国的巨大活力;第二,如果中国不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亚洲像欧洲那样联合起来的前景就很暗淡,因为与一个中央集权大国联合的中小国家政府,总会担心自己有可能成为地方政权。

那这本书又是干什么的呢?是干泥瓦匠的,它试图将中国民族主义的砖块与自由主义的砖块砌在一起,共同构筑中国新意识形态的基础。在世界历史上,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有两次最成功的联姻,第一次是在16世纪的英国,二者联姻的产儿是英国国教会,亨利八世造罗马教会的反,不仅唤醒了英国的民族主义,也推动了英国宗教自由主义;第二次是在18世纪末美国的独立战争时期,《独立宣言》是民族主义与个人自由精神的完美结晶。这两次联姻分别把两个国家推上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

而中国近代以来,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走不到一个屋檐下。胡适高举自由主义的旗帜,但警惕民族主义;毛泽东是个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但不喜欢自由主义。排斥了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在许多国家造成巨大危害,比如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也包括中国。这本书的反霸权倾向是民族主义的,而联邦主义倾向则是自由主义的。三、什么是这本书奉行的基本理念?

自由主义是它奉行的基本理念。

在汉语世界,也有些信奉自由主义的人,他们把本国政府当作火锅边的羊肉,随时开涮;但却把美国看成是自己养的老虎,不让别人摸它的屁股。似乎自由主义“十字军”不能申请出国签证,只能驻扎国内,专门对付国内专制;不能派兵海外,前去征讨国际霸权。

其实,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不信任任何权力,不论是国内权力还是国际权力。英国政治哲学家阿克顿勋爵(L,ord Emerieh Edward Dalberg Acton,1834-1902)像不信任鲜肉的自我保鲜能力一样不信任权力,认为如果不对它采取措施,腐败是肯定的。在他看来,“自由建构于权力之间势均力敌的相互斗争和对峙的基础上。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使自由得以安然无恙。”

这就是说,无论权力这块肉被放在一国,还是被放在国际,都要对它进行“制冷”处理。对权力的制冷方法是让权力相互制衡。不受制衡的一国权力是专权,不受制衡的国际权力是霸权。

因此,假如一国专制条件下的“仁政”、“善政”或“良治”必须受到怀疑,所谓“仁慈帝国”的新霸权也不能得到信任。对自由主义者来说,问题的关键是看权力是否绝对,不是看权力是否仁慈,绝对的权力今天可以仁慈,明天可能残暴。

有趣的是在中国有一种人,主张“以善致善”,虽然他们对西方霸权极为厌恶,但对中国传统权力结构却充满幻想,以为只要把人本性中的“善”释放出来,就有善政,就能“为万世开太平”。似乎权力这块肉能自动保鲜,保鲜膜大概就是人性中的善;到了国际上就会发臭,腐败的温床据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是在把假设当作前提,臆测当作论据,连逻辑实证主义证实原则的检验都通不过,更不用说通过波普尔证伪原则的检验了。四、这本书有哪些理论贡献?

有三个方面的主要贡献:

第一,提出了第四种战争状态假设。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是第一种战争状态,或者叫“霍布斯(Hobbes)战争状态”;个人与绝对权力之间的战争状态是第二种战争状态,也可以被称为“洛克(Locke)战争状态”;一切国家与一切国家之间的战争状态,或者叫国际无政府状态,是第三种战争状态,这种状态被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家汉斯·摩根索(}tans J.Morgenthau)和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Waltz)所强调,因此又可以被称为“摩根索一沃尔兹(MorgenthaLl-Waltz)战争状态”;第四种战争状态是其他国家与霸权国之间的战争状态。

运用第四种战争状态假设,不仅可以对伊拉克战争后全球分裂状况作出比其他国际政治理论更合理的解释,而且可以对世界政治的长期发展趋势做出更鼓舞人心的推测:世界不再是现实主义者眼中的190多个永远相互碰撞的台球,而是一些正在聚合的花园,具有国家特征的国际行为体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

第二,论证了国家权力平均化趋势。国家权力分析是美国国际政治学界中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核心。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和自称为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的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都认为国家追求自己权力的最大化,并且以霸权作为终极目标。如果这个假设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将发现,在国家主权绝对化条件下,将导致一个或多个霸权国产生;在国家主权相对化条件下,将推动国家权力的平均化趋势,其结果必然是霸权的终结和洲级国家时代的来临。

第三,发现了人权高于霸权的原则。国家的权力欲望并不是推动国家行为的最终动因,最终动因是人权的发展。国内人权发展推动国内经济繁荣与政治民主,国际人权发展推动国际霸权的衰落。人权高于主权表达的是这样一条绝对规则:任何主权国家都无权剥夺一个公民或一个少数族裔的基本人权,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对这个国家的国际干预符合正义原则。人权高于霸权原则的含义是,发生人权灾难的当事国在人权问题得以解决后,要求领导国际干预的霸权国势力撤离本国,同样符合正义原则。如果霸权国拒绝这样做,原来当事国的国内人权灾难,便会变成国际人权问题:霸权国公民对被占领国公民处于政治优先和经济优裕的统治地位。五、这本书有没有战略实用价值?

有。

本书推荐给霸权国的战略是轴心化战略,或者简称为“横策”。横策的核心是阻止或延缓国家权力平均化过程。当代霸权国的超额权力来自两个方面:效率和规模。只要自己的经济效率永远不被别国仿效,只要别国的规模永远小于自己,霸权国就能永远垄断国际超额权力。

效率垄断在当代世界已成为不可能。因此防止效率与自己相当的若干国家联合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政治体,已成为现任霸权国轴心化战略的重中之重。这个战略有两手,一手是所谓“离岸平衡”,鼓励所有国家与自己联盟,纵容所有别的国家相互纠缠、敌视、对抗,最好是不断冲突;另一手是民族自决,其精髓是让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成为一个国家,其他国家规模越小,自己的超额权力就越稳固。让与自己规模相当的大国内部的少数民族走向自决,是这手战略的要害。这被本书称为消极轴心化战略。

本书推荐给反霸权国的战略是反轴心化战略,或者简称为“纵策”。纵策也有两手,一手是外部一体化,这可以被称为规模战略,从经济规模的扩大到政治规模的扩大,高效率的中小国家采用这个战略的效益要高于其他国家;另一手是内部联邦化,这是专门为大规模多民族国家准备的,其目的是从制度上根绝因民族自决而导致国体崩溃和国家规模缩小的隐患。

中国未来的国家战略的成败,在于是否能在被轴心化与反轴心化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在国内推进分权化战略,在国际上做好四大战略加法。六、何以有了这样一个书名?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和它的名字几乎是同时受孕的,当时的名字是《霸权的黄昏》。我的朋友倪为国先生是个见识不凡的出版家,他觉得这个书名如果走上当前的国内图书市场,会有点像一个小老头儿穿着中山装上台说唱rap,颇为不合时宜。当下的“时宜”是什么呢,他没有说,我猜想应该是挑逗。

笑当然是一种挑逗。让书名笑起来,但又笑不露齿,笑而不媚,对我这样一个自认为是“良家妇女”的人来说就成了难题。一连笑了几次,都不合格,不是露出门牙,就是歪了鼻子,或者听上去像枭鸣。终于在一个不眠之夜,我长笑一声,想到了“最后的帝国”这个词组,觉得得意:“帝国”比“霸权”能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两天后的晚上,我去北京“清风琴舍茶馆”听古琴评论家吴老先生讲“古琴之美”,他说到含蓄与蕴藉,说到左手的“挑”、“拨”,与右手的“吟”、“挠”;说到左手的实,和右手的虚;说到平淡中的奇崛,与浅显里的深邃,还有细小中的浩淼……突然,“果壳里的宇宙”这个词从我缓缓流动的潜意识里蹦了出来。我觉得这个意象颇能得古琴之神韵:小中见大,实中窥虚……

这是英国伟大科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一本科普名著的书名。回家一查,典出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当时哈姆雷特正在装疯卖傻,说一场噩梦伤害了他的雄心,他的雄心是即便被囚禁在胡桃核里,也能觉得自己是无限空间之王。霍金把胡桃核里的哈姆雷特换成宇宙,有两重含义:一是隐喻整个宇宙由一个果壳状的瞬间演化而来;二是隐喻整个人类突破肉体束缚探索无限空间的欲望。

我倒觉得,如果把果壳里的哈姆雷特换成美国总统布什则更为恰当。布什只有一点与哈姆雷特不同,一场噩梦(9.11)非但没有伤害,反而激起了他的雄心,做无限空间之王的雄心。有趣的是,就在美国大演特演英国名剧《哈姆雷特》的时候,欧洲和世界别的地方却正在上演德国名剧《胡桃夹子》。胡桃夹子可是少女玛丽梦中的另一个王子,他会夹破哈姆雷特王子和布什总统合住的那颗胡桃核,并且击退帝国的老鼠兵吗?

于是,我选中了《果壳里的帝国》这个书名。当我在电话听筒里得到倪为国的认可时,我仿佛听到了大赦令。

2005年4月21日于北京两可斋

后记

的作业

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份义工的作业,如果你买了它,那你便是我的施主了。

写作这本书是一个苦差。夜里当冶炼工,白天当泥瓦匠。这是一本思想性的理论书(虽然我希望它具有散文般的可读性),因此夜里不把书房当矿石场来冶炼不行,因为资料要有来源,观点要有出处。有时,看完一堆书,查了数天的互联网,也只能写成一小段文字。而写作,对于我和干瓦工活没有多少区别,唯一的差别是:他砌的是砖,我砌的是字。对于瓦工,每块砖都必须有用,而且他砌的砖,既不能多一块,也不能少一块,不然,墙会倒塌;对于我也一样,我也力图让每个字都有用,在我砌的书页里,也不能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不然,书也会坍塌,成为文字的废墟。

写作这本书也是一项志愿工作。没有人下达任务,也没有人支付报酬。一些好心的朋友可能看到我面有菜色,常常来扶贫,请我吃鱼翅,或请我吃粉丝,好在我吃鱼翅像吃粉丝一样,吃粉丝像吃鱼翅一样,都很有滋味,很幸福。朋友是真金,菜谱是花纹。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请你吃。

写作这本书还是一项宗教仪式。我大难不死,保全狗命,一定有一扇门要我去守卫。能活下来写作,是上苍对于我的多么大的恩惠,我的心里只有感激。因此,思考与写作成了我通达神明的一种方式,它是礼拜,也是祈祷,充满敬畏,也充满虔诚,当然,还充满喜悦。

因此,写作这本书也是一场我一个人的狂欢。每有妙句偶得,我会大叫三声,好在家里通常没有人,只有一只猫。它有时困惑而畏惧地看着我,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我只好歉意地摸摸它的背,许诺多给它一块鱼,作为精神赔偿费。

能完成这本书要感谢的人很多,亲人、爱人、友人。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黄雷,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孕育于我们共同生活在美国波士顿的时期,她的鼓励让它萌芽,她的辩驳和补充使它完善。要感谢我的岳父母,他们为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写作经常来帮我照看女儿并调理我的饮食。还要感谢我的前妻和前任岳父母,在我缺席期间,是他们负担起抚养和教育我大女儿的重任。前岳母于2003年9月鹤御而西,愿她的在天之灵安息。我的侄女、侄子及其配偶像呵护一个产妇那样,呵护处于写作状态的我,送吃送喝送问候,但从不送麻烦。还有每天付出4个多小时为我操持家政工作的杨女士,没有她的帮助,这本书肯定会推迟问世。我在此深表谢意。

最后,我决定把那些我要感谢的朋友的名字留在心里,不是因为这个名单太长,而是因为写出来有先后顺序,而在心里,都像花一样开放。

2005年4月11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果壳里的帝国--洲级国家时代的中国战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稼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1023
开本 32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15.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