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的交颤--高莽散文随笔选集/盗火者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散文随笔选集收入了高莽先生的文章七十余篇,讲述了巴金和外国文学的情结、文化往来的遗痕、师与友、工作与交谈的种种等内容,是高莽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也是他对文化交流工作和促进中国与俄苏友好活动的重要贡献。

目录

“盗火者文丛”序

1.巴金和外国文学情结………………………………………1

 巴金和俄罗斯的文学的情结/3

最喜欢的一部书/5

巴金译诗/6

第一篇翻译小说/10

俄罗斯语言/12

果戈理的鞭子/16

言行一致/19

丹柯的心/21

一生最后的工作/24

影响与联想/26

 启蒙老师/31

——巴金和卢梭

 “我控诉!”/35

——巴金和左拉

 巴金与狄更斯/38

 贺巴金老人百年寿辰之画/41

2.文化往来的遗痕…………………………………………47

 在普希金谢世的书房里/49

 中国,我的爱恋/52

 “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55

 “铁捷克”——北大的苏联教授/61

 爱森斯坦与梅兰芳/67

 田汉、蒋光赤与皮里尼亚克的轶事/70

 三次来华的苏联军人/78

——瓦·崔可夫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中国/83

 罗高寿,多么吉祥的名字/96

 阿赫马托娃与《离骚》/110

 醉心于东方/113

——尼·吉洪诺夫

 亚历山德罗夫音乐家族/117

 冼星海之友/126

——瓦·穆拉杰利

 摄影大师/129

——罗·卡尔曼

 画家奥·韦列伊斯基/133

 彼得堡的歌手/145

 闻鸡起舞/1 51  、

——尼·茹科夫

 三十年献给一个主题/155

——瓦·米哈廖夫

 难解的梦/161

——维·彼得罗夫

 忆艾德林/164

 俄罗斯人研究扬州八怪/177

 “艺术来自中国”/181

——记维罗斯画家戛戛

 热爱中国民间工艺的俄罗斯女人/191

——伊·扎哈罗娃

 一部出色的小说,一本杰出的译著/200

3.师与友……………………………………………………205

 丁玲散记/207

出席苏联作家代表大会/207

“依然故我”/214

 丁玲谈访法印象/222

 工人的歌者/"238

——记草明大姐

 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家/248

——草婴先生

 战场·红场·剧场/261

——记话剧大导演陈颐

 想念/271

——刘炽

 追求/274

——记曾卓

 曲波悄悄地走了/278

 莫叹韶光逝/283

——忆诗人罗洛

 同窗碎影/286

“爱国华侨”——徐立群/288

命运多舛的关予素/292

“三栖”翻译家+烹调与美容师/296

红莓花/299

“胖翻译官”/304

4.工作与交谈………………………………………………307

 新时期《世界文学》杂志散记/309

一、重建队伍/310

二、前辈的爱护/317

三、充电/326

四、窗口·桥梁/331

五、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会/349

 同行师友多/356

 与俄语读者谈今天的中国文学/361

 落花漂去留香韵/367

——送别译界诸兄

叶水夫/367

佟 轲/369

孙美玲/371

杨仲德/373

蒋 路/374

蓝 曼/376

包文棣/380

黄 源/382

 三访二外/385

 译诗——难谈的学术问题/388

5.代表性文论一种…………………………………………393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395

附录…………………………………………………………413

 高莽自述/415

 高莽著译书目/418

试读章节

和俄罗斯文学的情结

巴金与俄罗斯文学的情结持续了整整一生。在他踏上文学道路的初期,在他创作旺盛的日子里,在他困惑的岁月以及在他体衰力弱的晚年,都无时无刻不对俄罗斯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在俄罗斯文学中探索过人生的道路,从俄罗斯作家身上汲取过力量,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借鉴过写作的技巧。

1980年巴金在《文学生活50年》的讲话中,说他是在法国学会写小说的。他历数了几位法国作家,称他们为自己的老师。同时他又说,除了法国老师之外,还有英国老师、日本老师和俄国老师。

俄国老师中他提到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1812--1870)、自由派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1828—1910)和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这是几位思想意识并不相同的人物,但巴金却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细读巴金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对他创作生涯发生过影响的远不止上述四位。他还提及过拉季舍夫(1749—1802)、雷列耶夫(1795--1826)、普希金(1799—1837)、果戈理(1809--1952)、冈察罗夫(1812—1891)、涅克拉索夫(1821—1878)、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斯捷普尼亚克一克拉夫琴斯基(1851—1895)、迦尔洵(1855—1888)、契诃夫(1860—1904)等人。另外,还有克鲁泡特金(1842—1921)、薇拉·妃格念尔(1852—1942)和爱玛·高德曼(1869—1940)。后三人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他们的自传和文章对青少年时代的巴金影响甚大。

新中国成立初年,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时期,后来两国关系出现裂痕以至破裂,这期间巴金仍然殷殷关注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1957年9月27日他回答苏联汉学家彼德罗夫提问时,复信中说:“旧俄作家我特别喜欢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后来也喜欢高尔基与契诃夫。我还喜欢过安德列耶夫和阿尔志巴绥夫的一部分作品(鲁迅和郑振铎翻译的)。”谈到苏联作家时,他写道:“我最喜欢的是肖洛霍夫、爱伦堡、法捷耶夫、阿·托尔斯泰、费定。”他注意收集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的插图本。他托人为自己或为朋友代买过爱伦堡的《大波》、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山外青山天外天》、田德利亚科夫的小说《死结》、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等。说明他对变化中的俄罗斯文学一直十分关注。1964年1月18日巴金日记里有一段记载:“午睡一刻钟,一点后动身去儿童艺术剧场看苏联影片《士兵之歌》和《晴朗的天空》。”记得1992年我到上海武康路寓所看望巴老时,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苏联文学艺术的近况。

巴金翻译过不少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与《处女地》、高尔基早期描写草原上的人们生活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斯捷普尼亚克的《地下的俄罗斯》、迦尔洵的《信号》以及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高德曼的《妇女解放的悲剧》、妃格念尔的《狱中二十年》等。

巴金一再表示,他从事翻译是为了学习。他从他们的作品中学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爱人民的思想、反对封建的斗志、对被压迫受侮辱的人们的同情、争取自由和幸福的斗争,学到如何把感情化为文字。P3-5

序言

鲁迅曾把从事西方文化研究、翻译、介绍工作的人,称之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对这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荣誉。

在此称谓中,其行为性质之有益、目的理想之崇高与行为方式之尴尬、之被侧目而视,虽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所具有的悲怆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以平常心观之,而不加拔高与崇高化的话,那么,应该说,这种悲怆性与其说是完全来自这种工作与事业本身的内在价值,不如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侧目而视的时代环境与条件所造成的,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

说到“火”,“火”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远远并非“革命之火”、“斗争之火”、“造反之火”,并非我们曾亲身感受过其炽热度、其灼伤度、其毁灭性的那种“火”,而是人类从野蛮状况走向文明状况的第一个标志、第一个牵动力。对于人类而言,它首先意味着光亮,意味着温暖,意味着熟食;它代表了文明,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工艺,代表了科学,代表了光明,代表了思想意识的飞跃,代表了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与确确实实的社会进步。

以此观之,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条件下,这“火”,概而言之,就是科学与民主,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就是新观念、新思维、新视角、新方式、新方法。在泱泱古国里,这些东西有多少根基,有多少存货,我们无法妄论,但至少可以说是不够用的,于是,就有一个引进的需要。而引进者不过就是古丝绸道上的贩运者、驼队,就是在大江阻隔下的摆渡者而已。鲁迅所指不外如此,并无惊天动地之意,只不过由于中国社会积习甚深,惯性甚大,反倒常常容易引起“侧目而视”,甚至阻力重重,引进者、摆渡者反倒成为“盗者”。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论引进的通路是否崎岖,不论摆渡的航道是否曲折,这条道路上倒是络绎不绝的,完全堵塞的时日毕竟有限。在这条道路上前者呼,后者应,行者不绝于途,即使也有彻底被杜绝、被根除的时期,但“春风吹又生”,后继者仍踽踽前行不止。于是,一个世纪下来,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景观,盗火者景观、摆渡者景观,这一景观就像古丝绸道上的行者与驼队的景观,值得后人念想,值得后世留存,哪怕只是若干浮光掠影、“断简残篇”。

这便是编选“盗火者文丛”的初衷与立意。

上个世纪,在中国,致力于研究、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并有突出业绩的人士,多如满天繁星,当然,其中更对跨学科文化有广泛兴趣,更对社会现实有人文关切,并常发而为文,产生了社会影响,形成了学者散文此一特定文化景观的才人,其数量相对会较小一点,即使如此,为数亦很可观。以这一景观为编选对象,本应是一项巨型的文化积累工程,然而,在物质功利主义大为膨胀的条件下,人文出版殊为不易,加以版权壁垒的限定更增加了难度。幸有中央编译出版社,特别是韩继海先生出于无私的人文热情,大力予以支持,得以出版目前的十种,权作为抛砖引玉,以对社会人文积累略作奉献,以其待更有希望的来日。

最后,对各集作者与作者家属的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柳鸣九

200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的交颤--高莽散文随笔选集/盗火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0564
开本 32开
页数 4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23: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