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五千年看陕西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九九八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第一站就是深处内地的山西省省会西安,这使许多人感到大惑不解。美国方面为什么偏偏挑中陕西?实际上,克林顿和其他那么多要人风尘仆仆来到陕西,不仅是要在这里一睹令人目眩的文物古迹,更是要通过访问陕西来表达对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了解、尊重与敬意。在陕西,厚厚的黄土地上扎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根,滚滚的黄河之滨演绎着古代历史的辉煌。许多中外人士都讲,不到陕西,就不会真正理解中华文明。

目录

第一章 辉煌之旅/1

第二章 告别蛮荒/15

第三章 凤鸣歧山/26

第四章 走向统一/48

第五章 盛世雄风/64

第六章 关陇风云/97

第七章 盛世气象/115

第八章 重镇奇葩/151

第九章 神祗咸集/173

第十章 秦风陕韻/201

编后记/237

试读章节

中华第一陵

轩辕黄帝身后葬于何处?这本来是一个难以确认的问题,因为黄帝毕竟离我们太过久远了,但相关的传说却很多,全国有六七个地方都说黄帝葬在他们那里,这充分表明了华夏子孙对轩辕黄帝的崇敬与热愛。《史记》一方面讲“黄帝崩,葬桥山”,这个桥山就在陝北黄陵。但同时《史记》也认为这个黄陵只是一座衣冠冢。我们若换一个角度來讲,这一问题还值得一辩。我们看,桥山上郁郁葱葱,种植了八万多株青翠的柏树,是世界上最大的柏树单一种群,但这并不是天然林,而是历代人们为了纪念黄帝不断栽植与养护的结果,其中不乏树龄两三千年以上的森森钜木。最大的一棵相传为“黄帝手植柏”,据专家研究判断,树龄已达五千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柏树。这高达二十三米、树围超过十米的世界柏树之王,它究竟是不是轩辕黄帝手植已无可考,但它五千年的高龄却正好与黄帝所处时代差不多同时,这使它具有了一种不容置疑的绝对真实性,这株树王就成为黄帝陵所具有的真实性的理由之一,即植物学方面的真实性。又因为早在战国时期,在桥山就出现了由官方组织的祭祖活动,以后不论是出自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帝王们都要派人到黄帝陵进行祭祖大典,代代相传,历二千多年而不坠。其中如秦始皇、汉武帝、唐明皇都亲临致祭,明太祖朱元璋送來了纪念碑文,而元世祖、清乾隆皇帝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帝王也派要员致祭……所有的帝王都以自己是出自轩辕黄帝嫡派子孙而自命,所有的中央政府又都以祭黄陵为正统,所以,这又显示出一种人文历史方面的真实性。

另外,在轩辕庙中一座不大的碑廊里,蔣中正、毛泽东手书的祭奠碑石比肩而立,在纪念自己共同祖先这一点上,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人是超越政治立场、超越党派之争的,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同胞之情,滲透着一种更高的血缘方面的真实性。那古朴庄严的祭殿正面,悬挂着著名爱国人士程潜先生题写的匾额:“人文初祖”,这四个大字是对黄帝丰功伟绩最深刻的理解与最贴切、最中肯的评价,代表的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至于每年举行的盛大公祭,除了是一种强烈的血缘认同外,还是一种很严肃的文化认同,因之又具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真实性。所有这些都可以肯定:陝北的黄帝陵就是中华儿女心目中的正统之所在,它成为亿万炎黄子孙祭奠先祖的神圣民族祭坛。而让轩辕黄帝长眠在黄土大地宽深厚的怀抱中,代表的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共同心愿。广大华夏儿女在黄陵寻根问祖、缅怀先德,表达的正是传承文化、沟通情感、增强团结的共同心愿。正是这年复一年的黄陵祭祖,成为中华文化绵延千秋、垂数千年而不绝的一种纽带、一种象征。由于陝北的黄帝陵代表的是这样一种无法割舍的十多亿人的浓浓亲情,因此,它理所当然地被列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列为古墓葬第一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陵!

今天,每到清明节,到黄陵参加公祭的都有数万人,即使宽敞的轩辕庙也无法容纳,整个桥山上人山人海,万头传动,看那毕恭毕敬行三叩九跪大礼的,有衣冠楚楚的鸿儒硕士,有西裝革履的海外游子,还有年高德劭的纯朴乡民,此刻根本没有身份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海内海外之分,只要你是华人、自认为是炎黄子孙就行。海内外人士在此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文,如台湾一个陵园就写下了这样的祭文:“缅我民族,轩辕肇始……五千岁载,东亚雄踞……今遂夙愿,探亲返乡,鬢髦虽衰,乡音未改,滚滚黄河,悠悠江水……再結同心,光大中华。”

P21-P23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陕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是古人类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周秦汉唐文化的中心区域。其省会西安市,古稀长安,曾为中国十三朝古都,前后建都达一千三百多年,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帮助人们了解陕西,认识陕西,熟悉陕西蕴藏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有一本全面、系统地诠释陕西历史文明古迹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间的关系、追溯华夏文明渊源、弘扬周秦汉唐文化的好书。

现在,这本好书问世了。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中华五千年看陕西》。为了不辜负三秦父老乡亲的厚望,为了使台湾同胞更好地了解陕西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华夏文明,陕西省海峡两岸交流促适合邀请一批专家学者,辛勤笔耕了两年多,撰成初稿后又恳请海峡岸的多位专家帮忙修改,才使本书得以保证质量。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本书的面世,并向撰稿、审稿的诸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用大量确切的陕西文物资料,令人信服地诠释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证明了陕西遍地的文物古迹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座用宝物展示的历史博物馆。

本书有三个显著的特色。

第一,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全书共分《辉煌之源》、《告别蛮荒》、《凰鸣岐山》、《走向统一》、《盛世雄风》、《关陇风云》、《盛唐气象》、《重镇奇葩》、《神祗咸集》和《陕风秦韵》十章,一气呵成,准确叙述了陕西的重要史事、杰出人物与民风民俗。

第一章侧重论述陕西这片神奇的厚土,何以合成为中华民族及其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并介绍了古人对陕西关中的认识。早在战国时苏秦就指出关中是“天府”之国,这比东汉末褚葛亮称四川盆地为“天府”要早五百四十多年。从第二章到第七章,内容从蓝田猿人写到盛唐文化,彰显出炎、黄两位始祖的丰功伟绩,周秦汉唐文化的辉煌灿烂。不仅详细地介绍了陕西境内的黄帝陵、炎帝陵、仓颉庙、周原、秦公一号大墓、秦兵马俑、汉代长安城、未央宫、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史圣司马迁祠、岐山五丈原、勉县定军山诸葛亮墓、陕北靖边县的统万城、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大小雁塔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景点,而且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西周甲骨文、青铜器,比较研究了秦、汉陶俑及西汉、东汉的造纸术,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第八章概述了唐朝灭亡后,长安失去了国都地位,但陕西凭借其千年古都的特殊历史传承、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优势,在宋元明清时期,继续在历史上谱写着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遗留众多的文物古迹。书中所叙陕北的嘉领山(即今延安城东的宝塔山),明初修建的西安城墙、鼓楼和钟楼。万历五十三年(1607)建筑在万里长城上的镇北台,以及华阴西狱庙、三原城隍庙、铜川药王山、耀州窑,都是宋以后中国文化的亮点,都已列属全国重点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以人为本,以文化为主体。整个书稿,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华夏各民族文化为根的思路。从炎黄二帝到明清之际,各族人民辛勤创造,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域外优秀文化,才使中华文化如此辉煌灿烂,多彩多姿。本书传神地展现了这一过程,并在评述各项文化成就时,追本溯源,便于读者铭记这项发明人的历史功绩。直至2003年元月发现的二十七件西周青铜器,也都注明是陕西眉县五位农民在取土时所发现。

本书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周秦汉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尤其是对中华民族主体民族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化等诸多同题及其与陕西的关系,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它分析、论证了汉文化的源渊、整合和传播,充分肯定了长安属起点的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重要作用。以京师长安为中心的盛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本书用整整一章的篇幅,用“意气风发铸民魂”、“学术文化波涛涌动”、“鼎盛文坛”等醒目的标题,用史书记载与文物古迹相互印证的手法,展现出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光彩夺目,使读者体味盛唐的宏伟气魄,感知唐风的无穷魅力。在第九章中,集中论述了陕西古代的宗教文化。有从汉代传入三秦大地的佛教,有唐朝时佛教的各宗派及其祖庭大慈恩寺、大典善寺、香积寺、净业寺、华严寺、草堂寺、青龙寺等,还特别详尽地介绍了佛教圣地——法门寺。有东汉时创立的道教及其发展,著名道观盏厅楼观台、西安八仙巷、鄂县重阳宫、华山道观、葭县白云观、宝鸡金台观等。有传入中国陕西的伊斯兰教及其几座著名的清真寺。还有迄今仍完整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证明早在唐代基督教就已经传入中国。在本书第十章中,还深入探讨了陕西长期流行的民俗文化,包括民同绘画、剪纸、皮影、泥塑、书法、脸谱等民同艺术,其中特别详细介绍了秦腔、陕西皮影戏、安康汉剧、凤翔木版年书与彩绘泥塑、陕北民歌、秧歌、陕北剪纸、安塞腰鼓、鄂县民民书、长安社火,文化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厚,使人读来入迷!

第三,语言流畅,文采飞扬。本书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叙事时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写到文物古迹的亮点与特色时,文采飞扬,很有感染力,见出作者是有真感受、真感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读后令人受到鼓舞,增加自信。

以上三个显著的特色,使我们读懂了本书的那句话:“在陕西,厚厚的黄土地上扎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根,滚滚的黄河之滨演绎着古代历史的辉煌。”而且这一文明宝库的巨大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愈来愈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本书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海内外许多有识之士“中华五千年看陕西”评断的理解。看如今陕西大地,卓著非凡的现代文明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交相映辉。我相信,阅读本书,读者一定会更加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一定会产生“不能不到陕西”的强烈行动。陕西人民热烈欢迎胳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常回中华文明的故乡看看。是为序。

 袁纯清

 2004年5月

后记

《中华五千年看陝西》一书是在陝西省海峽两岸交流促进会组织下,由陝西省许多专家学者历时两年之久共同努力完成的。初稿第一至七章由王世平撰写,第八章由张沛心撰写,第九章由吴晓强撰写,第十章由李红军、陈山桥、周莉娟等撰写。统稿工作和照片编排由赵有奇担任。岳松华、刘忠良、刘云辉、赵文润、何锐、何善溪、贾云參加了审稿工作,最后由赵有奇、赵文润定稿。谢玉云负责组稿并与袁永明承担了具体编务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陝西省文物、宗教、旅游等部门及三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贾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们向上述单位和个人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04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五千年看陕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有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89297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27:07